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重组免疫毒素DT390-mRantes治疗小鼠EAE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贾怡 李虹 +4 位作者 陈文捷 吕梅励 李明远 蒋忠华 张林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6-239,共4页
目的:构建一种含有重组免疫毒素DT390-mRantes(白喉杆菌外毒素390片段-活化T细胞表达与分泌调节因子)的真核表达质粒,并用于治疗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方法:利用自提的MBP诱导C57BL/6小鼠产生EAE,将mRantes导入含有DT390... 目的:构建一种含有重组免疫毒素DT390-mRantes(白喉杆菌外毒素390片段-活化T细胞表达与分泌调节因子)的真核表达质粒,并用于治疗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方法:利用自提的MBP诱导C57BL/6小鼠产生EAE,将mRantes导入含有DT390的真核表达质粒SRα中,经阳离子纳米脂质体包被后,治疗小鼠EAE,同时对其临床症状、脑部病理改变、外周血相关细胞因子及T/B细胞比例进行检测,了解该重组免疫毒素的治疗效果。结果: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质粒DT390-mRantes-SRα,治疗组小鼠临床症状减轻,脑部特异性淋巴细胞浸润减少,外周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表达降低,T/B细胞比例降低。结论:新型重组免疫毒素DT390-mRantes治疗小鼠EAE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为治疗人的多发性硬化(MS)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变态性脑脊髓炎 DT390 mRantes 重组免疫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胶质瘤重组免疫毒素SZ39-PE40的原核表达、纯化及复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罗良生 王爱东 黄强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5-358,共4页
目的 构建抗胶质瘤重组免疫毒素SZ39 PE4 0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对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的产物进行变性和复性研究。方法 从质粒pVC85中克隆PE4 0基因 ,与抗胶质瘤的单链抗体 (ScFv) SZ39基因进行拼接 ,构建重组免疫毒素SZ39 PE... 目的 构建抗胶质瘤重组免疫毒素SZ39 PE4 0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对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的产物进行变性和复性研究。方法 从质粒pVC85中克隆PE4 0基因 ,与抗胶质瘤的单链抗体 (ScFv) SZ39基因进行拼接 ,构建重组免疫毒素SZ39 PE4 0基因 ,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对表达产物 (包涵体 )进行分离、纯化、变性及复性处理后 ,以ELISA及免疫荧光技术 ,检查其对胶质瘤细胞的结合活性。结果 SDS PAGE及Westernblot分析显示 ,表达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Mr)为 6 80 0 0左右 ,与SZ39 PE4 0融合蛋白的理论推算值相符。凝胶灰度扫描显示 ,其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 2 0 %。ELISA及免疫荧光技术均证实 ,经复性的SZ39 PE4 0融合蛋白具有结合胶质瘤细胞SHG 4的活性。结论成功地构建并在原核细胞中表达SZ39 PE4 0融合蛋白基因 ,复性的表达产物具有特异性识别胶质瘤细胞的活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重组免疫毒素 变性 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免疫毒素hIL-2-Luffin P1对大鼠肾移植存活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儒鹏 何威 +3 位作者 刘树雷 贺伟峰 张小容 吴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14-1017,共4页
目的以人IL-2片段与植物毒素Luffin P1重组获得的免疫毒素hIL-2-Luffin P1,观察它对大鼠肾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同种异体大鼠肾移植模型,观察hIL-2-Luffin P1对移植物存活的影响,以及移植物的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hIL-2-Luf... 目的以人IL-2片段与植物毒素Luffin P1重组获得的免疫毒素hIL-2-Luffin P1,观察它对大鼠肾移植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同种异体大鼠肾移植模型,观察hIL-2-Luffin P1对移植物存活的影响,以及移植物的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hIL-2-Luffin P1组大鼠存活时间延长(13.86±2.11)d,与对照组比较相差显著(P<0.01);而Luffin P1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同时,病理结果显示对照组移植肾单位结构破坏,淋巴细胞浸润明显,而在同一时间hIL-2-Luffin P1处理组大鼠的移植肾脏病理变化较轻;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显示经hIL-2-Luffin P1处理后,受体外周血T细胞的活化程度降低。结论hIL-2-Luffin P1能够抑制免疫排斥反应,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免疫毒素 肾移植 hIL-2-Luffin 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人源抗肝癌重组免疫毒素的制备及其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4
作者 王子露 朱进 +4 位作者 丁贵鹏 孙景军 张建平 冯振卿 管晓虹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80-483,共4页
目的:构建及表达全人源抗肝癌MAGE鄄A1单链抗体(A3)与相思子毒素A链(Abrin鄄A)的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对人BEL7402肝癌细胞系的杀伤作用。方法:应用PCR方法体外扩增A3基因,经测序后重组入原核表达载体pBAD/gⅢ鄄Abrin鄄A相应位点上,将... 目的:构建及表达全人源抗肝癌MAGE鄄A1单链抗体(A3)与相思子毒素A链(Abrin鄄A)的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对人BEL7402肝癌细胞系的杀伤作用。方法:应用PCR方法体外扩增A3基因,经测序后重组入原核表达载体pBAD/gⅢ鄄Abrin鄄A相应位点上,将构建正确的pBAD/gⅢ鄄A3/Abrin鄄A表达质粒转化E.coliTOP10,左旋阿拉伯糖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蛋白纯化及活性鉴定,采用MTT法检测其对BEL7402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结果:构建的重组免疫毒素表达载体pBAD/gⅢ鄄A3/Abrin鄄A,诱导表达产物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分子量约60kD;纯化的pBAD/gⅢ鄄A3/Abrin鄄A对BEL7402细胞的最大杀伤率为70.17%,IC50为3.12μg/ml。结论:构建、表达的全人源抗肝癌A3/Abrin鄄A融合免疫毒素对肝癌细胞有较明显的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免疫毒素 肝细胞癌 全人抗体 Abrin—A MA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容性溶质支持下重组免疫毒素的周质腔可溶表达及葡萄糖对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任永明 张明生 +3 位作者 何丹 晁开 罗耀武 黄华樑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0-44,共5页
在基因工程的实践中,包含体的形成是人们利用大肠杆菌表达外源蛋白的一大难题。本文报道了利用山梨醇、甜菜碱等相容性溶质,在高盐胁迫下,实现了重组免疫毒素在大肠杆菌周质腔中的可溶性表达。同时发现葡萄糖的加入时机对重组免疫毒素... 在基因工程的实践中,包含体的形成是人们利用大肠杆菌表达外源蛋白的一大难题。本文报道了利用山梨醇、甜菜碱等相容性溶质,在高盐胁迫下,实现了重组免疫毒素在大肠杆菌周质腔中的可溶性表达。同时发现葡萄糖的加入时机对重组免疫毒素的表达量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容性溶质 重组免疫毒素 周质腔 可溶表达 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B7-H4-scFv/PE38KDEL重组免疫毒素的表达和功能性检测 被引量:2
6
作者 纪洪帅 郭锦瑞 +1 位作者 杨颖 毛伟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4-361,366,共9页
目的:构建基于抗B7-H4单链抗体(sc Fv)的重组毒素anti-B7-H4-scFv-PE38KDEL,检测毒素蛋白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通过重叠延伸PCR(SOE-PCR)技术将anti-B7-H4-scFv基因和毒素PE38KDEL基因进行连接,重组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表... 目的:构建基于抗B7-H4单链抗体(sc Fv)的重组毒素anti-B7-H4-scFv-PE38KDEL,检测毒素蛋白的抗肿瘤作用。方法:通过重叠延伸PCR(SOE-PCR)技术将anti-B7-H4-scFv基因和毒素PE38KDEL基因进行连接,重组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表达,蛋白经变复性和镍柱亲和层析(Ni-NTA)纯化后进行Western blot鉴定;间接ELISA和流式分析技术进行特异性鉴定。利用MTT法和皮下移植瘤模型实验,检测毒素对体外、内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并对肿瘤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酶联后得到重组表达载体pET28a-anti-B7-H4-scFv-PE38KDEL,纯化后的毒素蛋白对肿瘤细胞具有一定杀伤力,并且在肿瘤模型实验中能抑制体内肿瘤的生长。结论:成功构建了基于抗B7-H4单链抗体的重组毒素表达体系,经鉴定重组毒素蛋白有良好的生物学功能活性和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7-H4 单链抗体 绿脓杆菌外毒素PE38KDEL 重组免疫毒素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Fv-PE40重组免疫毒素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杨春蕾 王艳辉 +2 位作者 刘向军 张媛 张旺 《吉林畜牧兽医》 2019年第8期13-15,共3页
最早提出导向治疗的概念是德国化学家Erhlich,他在1906年就提出了导向治疗的概念[1],但是真正让导向治疗实现的是Moolten和Cooperband[2]等人,他们在1970年制备了世界上第一个免疫毒素。也就是由单克隆抗体与毒素、药物、放射性核素等... 最早提出导向治疗的概念是德国化学家Erhlich,他在1906年就提出了导向治疗的概念[1],但是真正让导向治疗实现的是Moolten和Cooperband[2]等人,他们在1970年制备了世界上第一个免疫毒素。也就是由单克隆抗体与毒素、药物、放射性核素等组成的传统免疫毒素,此类免疫毒素的稳定性和均一性都比较差,因为该类毒素分子量大,穿透力弱,导向治疗的效果不明显,加之大规模生产比较困难,因此使传统免疫毒素在临床上的运用有了很大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免疫毒素 单克隆抗体 放射性核素 大规模生产 治疗 化学家 均一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介导的免疫毒素抗胶质瘤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胡昌辰 柯以铨 +5 位作者 姜晓丹 孙新林 王育胜 陈一招 蔡颖谦 秦玲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8-171,共4页
目的构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和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衍生物(PE38)基因的真核融合表达载体,并研究其表达产物对U251细胞的影响。方法通过PCR获得本实验需要的VEGF165基因片段,通过酶切pRB391质粒获得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衍生物P... 目的构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和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衍生物(PE38)基因的真核融合表达载体,并研究其表达产物对U251细胞的影响。方法通过PCR获得本实验需要的VEGF165基因片段,通过酶切pRB391质粒获得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衍生物PE38基因,再通过适当的酶切及连接反应,构建VEGF165与PE38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IRES2-VEGF165-PE38-EGFP,经酶切及DNA测序证实构建成功后,用Lipofectamine2000脂质体转染293细胞,然后用RT-PCR及Elisa法检测VEGF165-PE38融合蛋白在293细胞的表达,并利用转染细胞后的培养上清体外测定VEGF165-PE38融合蛋白对U251的选择性细胞毒作用。结果酶切分析及DNA测序证实,VEGF165-PE38融合基因被成功克隆入真核表达质粒载体pIRES2-EGFP,RT-PCR及Elisa法检测证实重组基因可在293细胞表达。细胞转染上清对U251具有较强的细胞抑制效应。结论VEGF165-PE38融合基因构建,表达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其对胶质瘤的靶向毒性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F PE38 重组免疫毒素 293细胞 真核表达 U25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肝癌单链免疫毒素hdsFv-RC-RNase的导向治疗作用
9
作者 付勇 苏雪梅 +4 位作者 刘彦仿 赵君 杨守京 李锴男 邹赛英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62-366,共5页
目的观察抗肝癌重组单链免疫毒素hdsFv-RC-RNase对荷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的导向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原核表达载体TIG-hdsFv-RC-RNase转化E.coliBL21(DE3)plys中,利用IPTG大量诱导表达抗肝癌hdsFv-RC-RNase重组单链免疫... 目的观察抗肝癌重组单链免疫毒素hdsFv-RC-RNase对荷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的导向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原核表达载体TIG-hdsFv-RC-RNase转化E.coliBL21(DE3)plys中,利用IPTG大量诱导表达抗肝癌hdsFv-RC-RNase重组单链免疫毒素。表达产物在非变性条件下经Ni-NTAAgarose亲合层析法纯化并体外复性,利用细胞ELISA法检测其特异性结合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的免疫活性。建立荷人肝癌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初步评估其对荷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的导向治疗作用。结果工程菌经IPTG诱导后,出现一条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1000的新生蛋白带,且主要以可溶性形式表达。纯化后表达产物的纯度达到基本均一。细胞ELISA检测结果显示,纯化产物复性后能够与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特异性结合,而对正常肝细胞的结合能力非常弱,两者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导向治疗结果表明,其对荷人肝癌裸鼠移植瘤治疗有效率为100%,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抑瘤率达到79.38%。结论成功获得了特异性强的有活性的抗肝癌重组单链免疫毒素hdsFv-RC-RNase,其对荷人肝癌裸鼠移植瘤具有一定的导向治疗作用,可能成为抗肝癌导向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重组免疫毒素 核糖核酸酶 导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CML单链免疫毒素载体的构建、表达及活性鉴定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小影 陶崑 +5 位作者 李身锋 张利军 李亚娟 王东 钟梁 冯文莉(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06-1311,共6页
目的:构建单链免疫毒素hscFv-ETA'的原核表达载体,经表达后鉴定其对CML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方法:采用亚克隆技术,首先将hscFv与截短的假单胞菌外毒素基因ETA'通过酶切及连接反应,在载体pWW20上构建hscFvETA'单链免疫毒... 目的:构建单链免疫毒素hscFv-ETA'的原核表达载体,经表达后鉴定其对CML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方法:采用亚克隆技术,首先将hscFv与截短的假单胞菌外毒素基因ETA'通过酶切及连接反应,在载体pWW20上构建hscFvETA'单链免疫毒素基因;再将其亚克隆入pET32a(+)原核表达载体中,转化BL21(DH3)宿主菌,IPTG诱导表达;SDS-PAGE观察其表达水平并建立目的蛋白的纯化方法,Western blot鉴定纯化的目的蛋白,FCM鉴定融合蛋白hscFv-ETA'与细胞结合的活性以及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结果:限制性酶切图谱和序列分析证实,在pET32a(+)原核表达载体上成功地构建了hscFvETA'单链免疫毒素载体;该基因在pET32a(+)载体中获得高效表达,表达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与预期值相符;经Western blot鉴定证实纯化后的重组免疫毒素hscFv-ETA'融合蛋白是正确的;经FCM证实hscFv-ETA'蛋白能特异性结合CML细胞并诱导细胞凋亡。结论:已成功构建并原核表达单链免疫毒素hscFv-ETA',证明该蛋白能发挥特异性结合并诱导CML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重组免疫毒素 克隆 原核表达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PE38的抗CD70纳米抗体免疫毒素的制备及其对肾透明细胞癌786-O细胞的杀伤作用
11
作者 徐新兰 刘畅 +2 位作者 张鑫 胡倩倩 李江伟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65-671,共7页
目的:构建靶向CD70分子的重组免疫毒素,通过表达、纯化制备PE38与抗CD70纳米抗体重组蛋白,体外抗肿瘤实验探究重组蛋白是否对高表达CD70分子的阳性肿瘤细胞具有杀伤活性。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CD70纳米抗体Nb 2B3基因片段通过一个... 目的:构建靶向CD70分子的重组免疫毒素,通过表达、纯化制备PE38与抗CD70纳米抗体重组蛋白,体外抗肿瘤实验探究重组蛋白是否对高表达CD70分子的阳性肿瘤细胞具有杀伤活性。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CD70纳米抗体Nb 2B3基因片段通过一个连接子与pET21a-PE38基因片段相连,获得重组表达载体pET21a-Nb 2B3-PE38并转入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表达、纯化与鉴定。用间接ELISA及FACS法检测Nb 2B3-PE38与CD70分子的结合活性,MTT法检测Nb 2B3-PE38对高表达CD70分子的肾透明细胞癌786-O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检测Nb 2B3-PE38对786-O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抗CD70纳米抗体重组免疫毒素Nb 2B3-PE38,纯化获得纯度>90%的重组蛋白,SDS-PAGE及WB检测结果表明目的蛋白正确表达,分子量为56000。纯化后的Nb 2B3-PE38能与重组CD70抗原及786-O细胞表面的CD70分子特异性结合;25μg/mL Nb 2B3-PE38即对786-O细胞产生极显著的杀伤作用(P<0.001),并且促进786-O细胞的细胞凋亡(P<0.01),其杀伤效应强于阳性对照顺铂(P<0.01)。结论:成功制备了特异性靶向CD70分子的免疫毒素Nb 2B3-PE38,其能够有效杀伤786-O细胞并诱导细胞凋亡且效果强于顺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70 铜绿假单胞杆菌外毒素 纳米抗体 PE38 重组免疫毒素 肾透明细胞癌 786-O细胞 细胞毒性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柔嫩艾美耳球虫ScFv-PE40重组毒素的活性测定 被引量:1
12
作者 郝景锋 吴斌 +1 位作者 蔡华东 赵权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29,共3页
本试验采用ScFv-PE40重组免疫毒素(构建重组毒素时使用的是pET28a(+)表达载体,因其表达的蛋白产物N末端包含His-Tag,因此采用金属Ni2+亲和层析柱方法纯化该目的蛋白)来免疫健康无球虫海蓝小公雏,免疫后通过盲肠病变记分,克盲肠内容物卵... 本试验采用ScFv-PE40重组免疫毒素(构建重组毒素时使用的是pET28a(+)表达载体,因其表达的蛋白产物N末端包含His-Tag,因此采用金属Ni2+亲和层析柱方法纯化该目的蛋白)来免疫健康无球虫海蓝小公雏,免疫后通过盲肠病变记分,克盲肠内容物卵囊数(OPG)、结合抗球虫指数(ACI)、增重等感染指标的测定,对重组免疫毒素对海蓝小公雏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的保护效果进行观察评价,为临床上控制鸡球虫病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柔嫩艾美耳球虫 重组免疫毒素 活性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单链Fv段融合TNFα(mscFv25—TNFα)的导向治疗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兰花 孙志伟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6期501-504,共4页
目的 希望能得到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抗肝癌重组单链Fv段-免疫毒素。方法 将抗肝癌重组单链Fv段-免疫毒素mscFv25-TNFα在大肠杆菌JM109中以IPTG诱导进行表达。将包涵体形式的表达与产物溶解和折叠后,以GST亲合层析色谱... 目的 希望能得到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抗肝癌重组单链Fv段-免疫毒素。方法 将抗肝癌重组单链Fv段-免疫毒素mscFv25-TNFα在大肠杆菌JM109中以IPTG诱导进行表达。将包涵体形式的表达与产物溶解和折叠后,以GST亲合层析色谱纯化。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测定纯化后目的蛋白的活性。MTT试验鉴定 mscFv25-TNFα对靶细胞SMMC-7721的杀伤活性。通过对荷肝癌(SMMC-7721)裸鼠进行体内初步抑瘤实验。检测mscFv25-TNFα的导向治疗的效果。结果 纯化的目的蛋白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MTT实验提示,在放线菌素D存在的情况下,体外mscFv25-TNFα对靶细胞SMMC-7721具有细胞毒作用。实验组14只裸鼠中4只的移植瘤的生长完全得到抑制,而TNFα对照组无完缓解。结论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表明,mscFv25-TNFα的特异性和亲和力与亲本抗体HBb25相比较没有明显下降。荷肝癌裸鼠体内的抑瘤实验显示,mscFv25-TNFα对荷肝癌裸鼠体内直径2-4mm左右的肿瘤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初步证明mscFv25-TNFα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单链Fv段 重组免疫毒素 导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纯度白介素-3与假单胞菌外毒素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质谱鉴定
14
作者 廖乐乐 娄世锋 +1 位作者 曾翰庆 白凤霞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8-141,151,共5页
旨在利用简单的表达纯化工艺,获得纯度较高、有活性的重组免疫毒素IL3-PE38KDEL并对其物理学及免疫学性质进行鉴定。利用PQE30-IL3-PE38KDEL/SG12009工程菌表达重组免疫毒素IL3-PE38KDEL,在提取包涵体后经一步强阳离子柱层析得到纯度较... 旨在利用简单的表达纯化工艺,获得纯度较高、有活性的重组免疫毒素IL3-PE38KDEL并对其物理学及免疫学性质进行鉴定。利用PQE30-IL3-PE38KDEL/SG12009工程菌表达重组免疫毒素IL3-PE38KDEL,在提取包涵体后经一步强阳离子柱层析得到纯度较高的免疫毒素复性纯化产物,用Westenblotting、质谱、氨基测序等先进技术对产物鉴定。结果显示,发酵后目的蛋白表达量占总菌体的17.56%,经强阳离子柱层析纯化复性后的目的蛋白纯度达到90%以上,Western blotting、质谱、氨基测序结果均表明,纯化产物分子量为54.9kD且具有相应的免疫学活性,序列与预期序列完全一致。纯化复性方法对重组免疫毒素IL3-PE38KDEL的生物性质及纯度有较大影响,因此选择一种适当的纯化复性方法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免疫毒素 IL3-PE38KDEL 纯化复性 质谱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单链抗体靶向蜂毒肽的体外抑瘤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利民 赵晓蓉 +7 位作者 叶庆 雷萍 吴砂 代维 朱慧芬 朱荫昌 司进 沈关心 《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7期639-641,共3页
目的探讨抗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单链抗体C1与蜂毒肽(Melittin)重组蛋白C1M靶向抑制肝癌细胞的效果。方法将含C1M/pGC的XL1-Blue转化菌通过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Ni2+螯合柱亲和纯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重组蛋白C1M的抗原结... 目的探讨抗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单链抗体C1与蜂毒肽(Melittin)重组蛋白C1M靶向抑制肝癌细胞的效果。方法将含C1M/pGC的XL1-Blue转化菌通过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Ni2+螯合柱亲和纯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重组蛋白C1M的抗原结合能力,四氮唑盐(MTT)法检测C1M对肝癌细胞株HepG2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原核表达质粒C1M/pGC在XL1-Blue中获得有效表达;表达产物以可溶性形式存在;纯化的C1M相对分子量为29.4×103;免疫组化结果表明C1M能有效识别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与HepG2(C1M)共培养3d,细胞生长抑制率达92.0%。结论在大肠埃希菌中成功表达C1M,位于C端的Melittin蜂毒肽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为体内研究Melittin的靶向抗肝癌效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毒肽 重组免疫毒素 单链抗体 肝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IP-1α-DT390核酸制剂治疗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研究
16
作者 吕梅励 李虹 +5 位作者 梁伟波 陈文捷 贾怡 李明远 蒋忠华 张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75-778,共4页
目的新型重组免疫毒素mMIP-1α-DT390核酸制剂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治疗的效果研究。方法用MBP免疫C57BL/6小鼠诱发EAE,建立人多发性硬化症的动物模型。将构建的真核质粒SRα-mMIP-1α-DT390直接导入EAE模型小鼠C57BL/6肌肉,使重... 目的新型重组免疫毒素mMIP-1α-DT390核酸制剂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治疗的效果研究。方法用MBP免疫C57BL/6小鼠诱发EAE,建立人多发性硬化症的动物模型。将构建的真核质粒SRα-mMIP-1α-DT390直接导入EAE模型小鼠C57BL/6肌肉,使重组免疫毒素在其骨骼肌内高效表达。通过对模型小鼠的临床症状的评分、病理切片所显示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细胞浸润的情况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的外周T细胞的动态变化等指标对核酸制剂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新型免疫毒素mMIP-1α-DT390核酸制剂治疗EAE模型小鼠,使小鼠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发病延迟、平均临床评分下降、症状严重程度降低;神经系统的病理切片显示治疗后小鼠的脑部活化的淋巴细胞浸润减轻;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小鼠外周血T细胞数量下降,而B淋巴细胞基本维持正常水平。结论所有检测指标均提示该免疫毒素mMIP-1α-DT390核酸制剂可有效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变态性脑脊髓炎 MIP-1Α DT 重组免疫毒素 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