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重组交换的改变在男性不育发生中的作用
1
作者 孙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90-895,共6页
在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之间需进行配对、联会和遗传物质的重组交换等一系列重要事件.重组交换对染色体正确分离、配子正常形成至关重要.重组交换改变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精子异常,如精子发生停滞而出现不育,或精子染色体异常导... 在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之间需进行配对、联会和遗传物质的重组交换等一系列重要事件.重组交换对染色体正确分离、配子正常形成至关重要.重组交换改变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精子异常,如精子发生停滞而出现不育,或精子染色体异常导致非整倍体出现.而不育症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影响着10%-15%夫妇,由男方因素所引起的占一半,其中多数病因和机制不明,关于因减数分裂错误导致精子发生失败的机制仍知之甚少.近年来发展的荧光免疫遗传学技术可直视减数分裂前期的重要事件,为研究人类精子形成的调节提供了开拓性的进展.本文围绕重组交换与精子发生之间的关系综述了在这个领域内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不育 减数分裂重组交换 病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cumis hytivus染色体组间交换重组及其对雄配子育性的影响
2
作者 郭军洋 陈劲枫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7-110,共4页
采用染色体压片技术对双二倍体种Cucumishytivus染色体组间交换重组及其对雄配子育性的影响进行了细胞学研究。找到了该物种染色体组间交换重组的细胞学证据:包括前期的"8"字形、"十"字形结构和中期环状、链状多价... 采用染色体压片技术对双二倍体种Cucumishytivus染色体组间交换重组及其对雄配子育性的影响进行了细胞学研究。找到了该物种染色体组间交换重组的细胞学证据:包括前期的"8"字形、"十"字形结构和中期环状、链状多价体。研究还发现各种可能导致遗传物质不均衡分离的异常结构如染色体桥、染色体滞后、染色体组分离、微核等。染色体组间广泛的交换和重组导致约93%的多分体及部分异常四分体的形成,多分体中大量的畸形小孢子和四分体中遗传物质不平衡的小孢子因不能正常发育而最终形成败育的雄配子,直接影响到Cucumishytivus育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UMIS hytivus 染色体组 交换重组 雄配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交换同源重组法构建Thermus thermophilus基因无痕敲除突变体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海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3-148,共6页
为在噬热栖热菌(Thermusthermophilus)中开収无需筛选标记的基于双交换同源重组的基因无痕敲除手段,以大质粒及染色体上的TTP0042与TTC0340_0341为靶基因,构建含有其两侧同源臂的基因敲除载体幵转化T.thermophilusHB27细胞,将转化混合... 为在噬热栖热菌(Thermusthermophilus)中开収无需筛选标记的基于双交换同源重组的基因无痕敲除手段,以大质粒及染色体上的TTP0042与TTC0340_0341为靶基因,构建含有其两侧同源臂的基因敲除载体幵转化T.thermophilusHB27细胞,将转化混合物涂布于不含筛选物质的培养基上,通过PCR及Southern杂交检验转化子的基因型。结果表明,采用线状的TTP0042基因敲除载体迚行转化,获取表观Δ0042突变体的概率为10–4,而使用闭合环状载体,该概率可达10–3;基因型及表现型分析显示,这些表观Δ0042均为TTP0042无痕敲除型突变体。该敲除手段在染色体上的基因TTC0340_0341中得到验证,从300个单菌落中成功鉴定出了1个Δ0340_0341突变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热栖热菌 交换性同源重组 基因无痕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点整合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α-2,6-唾液酸转移酶1和N-乙酰氨基糖基转移酶Ⅲ的CHO工程细胞株构建
4
作者 李仙红 贾润清 +4 位作者 王友亮 漫未玲 朱天昊 阎新龙 林艳丽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6-585,共10页
对哺乳动物细胞CHO进行糖基化改造,用于生产蛋白质类药物。首先测定CHO细胞Rosa26位点的基因组序列,设计gRNA序列,利用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CRISPR/Cas9)技术,将着陆架整合到CHO细胞的Rosa26位点处。通过重叠PCR及无缝连接技术构建... 对哺乳动物细胞CHO进行糖基化改造,用于生产蛋白质类药物。首先测定CHO细胞Rosa26位点的基因组序列,设计gRNA序列,利用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CRISPR/Cas9)技术,将着陆架整合到CHO细胞的Rosa26位点处。通过重叠PCR及无缝连接技术构建3个糖基转移酶共同表达的打靶载体,分别是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B4GALT1)、α-2,6-唾液酸转移酶1(ST6GAL1)和N-乙酰氨基糖基转移酶Ⅲ(GnTⅢ),并利用重组酶介导的盒式交换技术(recombinase-mediated cassette exchange,RMCE)将3个糖基转基因酶基因定点整合到CHO Rosa26位点中。PCR证实了3个糖基转移酶成功定点整合Rosa26位点,qRT-PCR证实3个糖基转移酶的mRNA表达水平均在50000倍以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证实3个糖基转移酶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均在4倍以上(P<0.001)。成功构建了Rosa26位点定点整合3个糖基转移酶的CHO工程细胞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1 4半乳糖基转移酶 α-2 6-唾液酸转移酶1 N-乙酰氨基糖基转移酶Ⅲ 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技术 重组酶介导的盒式交换技术 中国仓鼠卵巢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株高主效QTL qPH3.2精细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刘忠祥 杨梅 +3 位作者 殷鹏程 周玉乾 何海军 邱法展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57-1366,共10页
株高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子之一,节间数目和节间长度是导致株高差异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发现2个高代回交重组自交系W1和W2株高差异显著(P<0.001),二者穗上部和穗下部节间数目都相同,细胞形态分析发现节间细胞长度是引起二者株高差... 株高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子之一,节间数目和节间长度是导致株高差异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发现2个高代回交重组自交系W1和W2株高差异显著(P<0.001),二者穗上部和穗下部节间数目都相同,细胞形态分析发现节间细胞长度是引起二者株高差异的主要原因;外源GA试验结果表明控制株高差异的QTL/基因是GA途径之外的新基因。因此,利用来源于W1和W2的F2及F2:3家系群体在2年3个环境中将控制株高的主效QTL q PH3.2共定位在第3染色体标记C42-P17之间20 Mb范围内,最高可解释22.22%的表型变异。进一步利用目标区段重组交换单株及自交后代家系将q PH3.2分解为2个主效QTL q PH3.2.1和q PH3.2.2;随后利用目标区段的跨叠系将q PH3.2.1和q PH3.2.2分别精细定位在YH305-Y72(2 Mb)及YH112-Y150(1.6 Mb)之间。本研究的结果为玉米株高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真实可靠的遗传位点,也为后续株高QTL的克隆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高 遗传解析 精细定位 重组交换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腥藻PCC7120基因alr0267敲除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曹必溥 傅雪琳 +1 位作者 蔡晓丹 何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7-166,共10页
【目的】敲除鱼腥藻PCC7120的alr0267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克隆获得鱼腥藻PCC7120alr0267基因部分片段,通过构建敲除载体,使其与目的基因发生单交换同源重组,从而将鱼腥藻PCC7120中的alr0267基因敲除,并对敲除体... 【目的】敲除鱼腥藻PCC7120的alr0267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克隆获得鱼腥藻PCC7120alr0267基因部分片段,通过构建敲除载体,使其与目的基因发生单交换同源重组,从而将鱼腥藻PCC7120中的alr0267基因敲除,并对敲除体进行纯化和PCR鉴定,然后对alr0267敲除体和野生型固氮异形胞进行形态观察和统计,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在培养不同时间(O,3,8,24h和10d)检测野生型和alr0267基因敲除体中与异形胞功能相关基因all0813、all2736、alr2887的相对表达量。【结果】鱼腥藻PCC7120alr0267基因被成功敲除;在缺氮条件下培养6-12d,敲除体异形胞营养细胞数的均值明显少于野生型;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野生型中all0813、all2736、alr2887基因表达量均在培养24h达到最大,敲除体中这3个基因最大相对表达量的出现时间均有所延迟。【结论】alr0267基因敲除导致异形胞分化频率增加,同时影响异形胞的正常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藻PCC 7120 alr0267基因 异形胞 交换同源重组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抗同步化攻击的移动双向认证协议 被引量:1
7
作者 何小平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09-315,327,共8页
针对汪杰等[15]设计的改进的轻量级移动RFIO双向认证协议进行分析,指出其协议存在的安全缺陷,在该协议基础之上,给出一种改进的能够抵抗去同步化攻击的移动双向认证协议。所提协议中,所有信息加密后再传输,且加密过程中均混入随机数,增... 针对汪杰等[15]设计的改进的轻量级移动RFIO双向认证协议进行分析,指出其协议存在的安全缺陷,在该协议基础之上,给出一种改进的能够抵抗去同步化攻击的移动双向认证协议。所提协议中,所有信息加密后再传输,且加密过程中均混入随机数,增大攻击者的破解难度。协议为能够抵抗去同步化攻击采用以下措施:在后台服务器端存放前后两次认证密钥;在标签端引入Count计数器。协议为降低系统整体计算量,采用位运算进行加密。对协议进行安全性分析,协议具备移动式RFID系统所需的安全要求;对协议进行性能分析,协议具备降低系统计算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识别 移动系统 双向认证 Count计数器 同步化攻击 随机数 交换重组交叉位运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