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职业院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及重构选择
被引量:5
- 1
-
-
作者
杨晓莉
-
机构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
出处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9-12,共4页
-
基金
江苏省教育党建研究会重点课题"医学类院校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常态化机制研究"(编号:2013JYDJLX-ZD02006)
主持人:侯永生
+2 种基金
杨晓莉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专项课题"文化传承与医护生职业素养提升研究"(编号:SWGJ201405)
主持人:杨晓莉
-
文摘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出现和发展对于职业院校的变革和教师专业化成长都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也代表着职业院校未来的教育改革方向。文章阐述了职业院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就其构建要求进行了探讨,并从行政管理的科层化、形式化的制度建设、表面化的合作形式、简单化的合作实践以及自由化的考核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合相关理论重点研究了职业院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重构选择。
-
关键词
职业院校
教师学习共同体
构建
重构选择
-
分类号
G715
[文化科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
-
题名长方法坏味重构选择策略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马飞飞
吴海涛
-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计算中心
-
出处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A01期284-286,293,共4页
-
文摘
长且复杂的方法难以阅读和维护,因此造成长方法这种代码坏味。为了能够快速消除长方法坏味,在仔细研究长方法坏味特点及相关的重构方法之后,提出一套针对长方法坏味的重构选择策略,它主要关注提取方法和以查询替换临时变量这两种重构。运用该策略,能够有效确定在何种情形下应该使用这两种重构来消除长方法。最后用一个实例证明策略的有效性,同时也指出其局限性,并展示策略使用前后所取得的重构效果。
-
关键词
长方法
代码重构
软件度量
重构选择
软件重构
-
Keywords
long method
code refactoring
software metric
refactoring selection
software refactoring
-
分类号
TP311.5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
题名选择与重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内在机制
被引量:8
- 3
-
-
作者
王荣才
-
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
-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4期113-118,共6页
-
-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融合
佛教思想
选择与重构
中国传统哲学
文化选择
外来文化
印度佛教
中国佛教
佛性论
-
分类号
B94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否定与新生──漫议文化选择与价值重构
- 4
-
-
作者
戴建业
-
机构
华中师大中文系
-
出处
《中国文学研究》
1997年第2期15-19,共5页
-
-
关键词
文化选择
传统文化
文化转型
价值重构
选择与重构
《论语》
知识分子
柏拉图
新生
西方文化
-
分类号
G120
[文化科学]
-
-
题名时间触发以太网抢占式重构方案优化设计
被引量:1
- 5
-
-
作者
高杨
李浩若
何锋
王彤
-
机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
出处
《电光与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8-93,共6页
-
文摘
航空电子系统规模和功能复杂度的迅速增长,对时间触发以太网(TTE)的故障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重构作为一种有效的故障处理手段,在航空电子系统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针对航空电子时间触发以太网中端系统模块故障导致其上驻留应用失效的问题,首先,提出基于软件定义网络架构的重构管理策略;其次,引入端系统余量、资源供给能力等约束,提出基于可满足性模理论的故障恢复消息调度算法,并以链路负载均匀程度、速率约束消息最坏延迟等为指标,对抢占式重构方案进行评估;再次,基于遗传算法理论,提出了针对抢占式重构方案的优化选择算法;最后,仿真实验验证了消息调度算法的有效性,且经优化选择后的抢占式重构方案具有更好的性能。
-
关键词
时间触发以太网
软件定义网络
抢占式重构
重构方案选择
-
Keywords
time-triggered Ethernet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
preemptive reconfiguration
reconfiguration plan selection
-
分类号
V243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飞行器设计]
-
-
题名试论意识发生的社会文化机制
- 6
-
-
作者
方世南
-
机构
苏州大学马列部
-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49-53,共5页
-
文摘
一、问题的提出 追溯意识的发生之源,能有效地破译人类的形成、社会的产生等等一系列司芬克斯之谜。基于此,意识的发生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脑科学等等众多学科的浓厚兴趣。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意识现象进行了探讨和说明。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们研究的视域大都聚焦和局限于意识的生理机制,即对人脑和意识的关系进行考察上,这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又是显然不够的。这是因为,意识虽然是人脑的机能,但并非是人脑的本能。人脑虽然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但脑的活动本身又依赖于人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依赖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氛围。意识在本质上是社会的,是一定的社会文化在人脑中的内化或精神化,是社会文化熏陶、感染和影响的产物。离开一定的社会文化,从人脑中自行产生“纯意识”或“纯思维”是不可能的。从生理机制上看,意识的发生离不开自然的乳汁;从社会文化机制上看,意识的发生离不开社会文化的乳汁。因此,如果只是或满足于从意识的生理机制方面说明意识的发生,就会导致和费尔巴哈一样的结果:“
-
关键词
社会文化
意识发生
语言世界
选择和重构
生理机制
自我意识
群体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
意识水平
异域文化
-
分类号
G0
[文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