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阅读”模式的重新建构
1
作者 曾媛 王靖宇 《辽宁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6-127,共2页
关键词 “阅读” 重新建构 写作能力 训练内容 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生成” 信息输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文化中国”重新建构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永 《山东外语教学》 2015年第2期69-73,共5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是当今文化研究的热点。海外华裔学者倡导的"新儒学"理念,对儒学大胆扬弃,有利于传统儒学的新生,为中华文化在全球华人世界的复兴树立了标杆。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力主秉持"新儒学",建构&qu...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是当今文化研究的热点。海外华裔学者倡导的"新儒学"理念,对儒学大胆扬弃,有利于传统儒学的新生,为中华文化在全球华人世界的复兴树立了标杆。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力主秉持"新儒学",建构"文化中国",旨在凝聚全球华人,跨越国籍限制,有望使之成为全球华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对于儒学复兴与"文化中国"的建构,作者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并提出从促进儒学推陈出新、适当弱化文化的政治倾向、融合儒家之外其他学派的精华之处、改善国民基本素质等四个方面多管齐下,重新建构"文化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文化中国 重新建构 新儒学 杜维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本语言到视听艺术的重新建构--以《萧红》为例
3
作者 陈春华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95-97,共3页
影视与文学的关系密切,可是每当一部改编于文学的影视作品出现的时候总会有很多人出来质疑,他们认为这些作品如何如何歪曲了原著。我们并不责怪这种观点,毕竟文科、文化的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些提出质疑观点的人代表了一种... 影视与文学的关系密切,可是每当一部改编于文学的影视作品出现的时候总会有很多人出来质疑,他们认为这些作品如何如何歪曲了原著。我们并不责怪这种观点,毕竟文科、文化的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些提出质疑观点的人代表了一种极端,即贬低影视而自矜文学。这是一个相当不公平的看法,就中国影视来说,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与文学的联姻。在中国,“电影之所以发展成了一个成熟的艺术形式完全是因为它和现代文学之间有了更亲密的交流,而我们所谓的现代中国电影之传统也完全是根植于新文学,并且和新文学都有某些共同的‘执着’”[1],而文学作品也有不少从影视作品再创造而来。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运用了不少电影的蒙太奇镜头、西方的凯鲁亚克“受到了电影的影响”[2]、罗布·格里耶也写电影剧本,并声称某些电影对他影响很大。中国当代更有一些影视作品直接以作家传为题材,比如《人间四月天》《聊斋先生》《鲁迅》《黄金时代》《萧红》等,这些作品都曾受到观众的广泛欢迎。本文即以电影《萧红》为例来探讨影视与文学的互关互联的关系,在这互关互联的关系中它们通过共持的艺术方式实现了对人生、存在的展现,从而完成了艺术作用于人心、表现人的命运的使命。讨论分为三个点:画面的经营、音乐的利用和对话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重新建构 视听艺术 文本语言 影视作品 中国电影 《人间四月天》 现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古典——论李格尔重新建构艺术史的方法
4
作者 姜天靓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7-121,共5页
奥地利艺术史学家李格尔的著作表明他批判以古典为规范的审美。本文论证了李格尔重新建构艺术史的方法是在连续历史观下提出“艺术意志”统领所有艺术门类,以“节奏”论证艺术的集体性和大众性,挑战传统艺术史的精英主义。他的建构还包... 奥地利艺术史学家李格尔的著作表明他批判以古典为规范的审美。本文论证了李格尔重新建构艺术史的方法是在连续历史观下提出“艺术意志”统领所有艺术门类,以“节奏”论证艺术的集体性和大众性,挑战传统艺术史的精英主义。他的建构还包含着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对当今艺术史研究仍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格尔 古典 艺术史 重新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托邦”的生存困境——论网络穿越小说的身份认同问题
5
作者 杨春燕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84,共6页
福柯曾在《另类空间》中指出,乌托邦是并不真实存在的空间,而“异托邦”是“一种的确实现了的乌托邦”,是真实存在的场所,是一种对现实进行消解和颠倒的另类空间。他以镜子作比,认为镜子作为“一个没有场所的场所”,让“我”能在镜子这... 福柯曾在《另类空间》中指出,乌托邦是并不真实存在的空间,而“异托邦”是“一种的确实现了的乌托邦”,是真实存在的场所,是一种对现实进行消解和颠倒的另类空间。他以镜子作比,认为镜子作为“一个没有场所的场所”,让“我”能在镜子这个非真实的场所看到自己,并通过镜像这一虚拟空间在“我”身处的地方重新建构“我”的形象①。于是,镜子构成了“异托邦”。福柯对镜子的表述背后蕴藏着深层构境意义,即“真实,总是通过虚拟的他性空间反向建构起来”②。在此层面上,网络穿越小说所建构的文本世界与福柯的“异托邦”不谋而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托邦 文本世界 另类空间 虚拟空间 生存困境 乌托邦 福柯 重新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吴宇森电影对基督教堂空间的多重建构——以《喋血双雄》为例
6
作者 王万尧 《电影评介》 2013年第14期22-24,共3页
2010年,香港著名导演吴宇森凭借杰出的电影成就获得了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的"终身成就金狮奖",获奖理由是"在吴宇森的动作片和战争片中,表现的不单单是愤怒和暴力,他总是能够将诗意和浪漫元素放到影片中,营造出持久的戏... 2010年,香港著名导演吴宇森凭借杰出的电影成就获得了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的"终身成就金狮奖",获奖理由是"在吴宇森的动作片和战争片中,表现的不单单是愤怒和暴力,他总是能够将诗意和浪漫元素放到影片中,营造出持久的戏剧张力,并带出一种超现实的感觉"。在颁奖仪式之前,组委会放映了吴宇森的经典代表作《喋血双雄》(1989)。在这部影片中,吴宇森后来风靡全球的招牌式故事题材与影像画面淋漓尽致地得到呈现,电影中极为风格化地将基督教堂——包括其空间内的白鸽、蜡烛、圣像等——有机嵌入整体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堂 好莱坞电影 意义空间 少林寺 超现实 重新建构 故事 威尼斯 电影节 代表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辩与问中重新发现徐兆寿——《西行悟道》笔谈
7
作者 何平 宋明炜 +3 位作者 张定浩 丛治辰 曾攀 唐翰存 《艺术广角》 2023年第2期126-136,共11页
对传统文化的重新梳理和解读是徐兆寿先生一直以来所专注的一个方向,在西北这座精神的高原之上,他默默地为此做着卓越的努力,成果斐然。从《荒原问道》到《鸠摩罗什》《问道知源》,再到最新出版的著作《西行悟道》,他从西北出发,以笔为... 对传统文化的重新梳理和解读是徐兆寿先生一直以来所专注的一个方向,在西北这座精神的高原之上,他默默地为此做着卓越的努力,成果斐然。从《荒原问道》到《鸠摩罗什》《问道知源》,再到最新出版的著作《西行悟道》,他从西北出发,以笔为羽,穿大河,越群山,在这辽阔的旷野之上,用文字为我们重新建构中华古老的文明,特别是在当下的语境之下,如何拨开现代性的迷雾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徐兆寿用自己的作品为我们给出了可信的答案,他的新作《西行悟道》就是为此发出的一种呼声和呐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兆寿 《鸠摩罗什》 西行 悟道 重新建构 现代性 问道 呐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建构—兼与孙颖先生商榷
8
作者 钱正喜 《艺海》 2003年第1期33-35,共3页
一关于当代"中国古典舞"概念该如何定位?孙颖先生认为:"究竟什么样的舞蹈才是古典舞,大体上有两个构成条件:一个是‘古’,一个是‘典’……‘古’,则必然是历史,也就是古代,古典舞只能是形成于古代的舞蹈"(《舞蹈》... 一关于当代"中国古典舞"概念该如何定位?孙颖先生认为:"究竟什么样的舞蹈才是古典舞,大体上有两个构成条件:一个是‘古’,一个是‘典’……‘古’,则必然是历史,也就是古代,古典舞只能是形成于古代的舞蹈"(《舞蹈》1986年第3期)。这就将人们引入了一个概念的误区,以为"古典"的涵义只有这一种解释,而将中国古典舞的建构带入时间的地牢。其实,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舞 当代建构 古典舞蹈 中国舞蹈 古典主义 艺术风格 重新建构 概念 古代舞蹈 构成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雅集”中的实在动势——观焦兴涛的《魂·韵》感言
9
作者 黄宗贤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5-216,共2页
在摒弃单向度的以新否旧的思维模式与创作模式的语境中,对于创作者而言,如何理解、激活、重塑传统,构成了其创作中的重要面向。“传统是始终在场的现实”已表达了焦兴涛对该问题的敏锐思考,也印证了艺术发展中的前图像之于再造图像的借... 在摒弃单向度的以新否旧的思维模式与创作模式的语境中,对于创作者而言,如何理解、激活、重塑传统,构成了其创作中的重要面向。“传统是始终在场的现实”已表达了焦兴涛对该问题的敏锐思考,也印证了艺术发展中的前图像之于再造图像的借鉴、挪移与修正、重构所存在意义与价值,彰显了“互文性”理论话语的质感。在焦兴涛看来,传统并非逝去的符号或仪式,也非一种固定不变的图式,传统以不同形式存在于当下,也重新建构着当下。在焦兴涛近年来创作的《魂·韵》中,以“写形摹状”的方式重新激活了传统,并赋予传统新的魅力,从而使传统与当下、历史与现实在可感的视觉样态中有了一种高度的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话语 单向度 创作模式 互文性 思维模式 重新建构 意义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灾难性事件对幸福感的“积极”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昌凯 肖心月 +1 位作者 张保军 黄皓明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04-1109,共6页
灾难性事件在造成人员和财产巨大损失的同时,对个人的幸福感可能还存在一个重新建构的积极影响模型。灾难性事件本身不可能引发幸福感,但灾难性事件却可能会使个人从认知、需要和情绪三个方面,重新建构幸福感的结构性成分,进而改变促发... 灾难性事件在造成人员和财产巨大损失的同时,对个人的幸福感可能还存在一个重新建构的积极影响模型。灾难性事件本身不可能引发幸福感,但灾难性事件却可能会使个人从认知、需要和情绪三个方面,重新建构幸福感的结构性成分,进而改变促发幸福感的条件。灾后,幸福感可能比灾前更容易产生。除此之外,未受灾的个人,也可能在与受灾当事人的比较中,产生立即性的幸福感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难性事件 幸福感 积极影响 重新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新疆的文化镜像——读沈苇的散文集《新疆词典》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静 《当代文坛》 CSSCI 2006年第3期110-111,共2页
关键词 散文集 新疆 文化 词典 镜像 当代文学 民族风情 少数民族 重新建构 “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在民族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之间——论《额尔古纳河右岸》 被引量:2
12
作者 毕绪龙 《艺术广角》 2009年第3期35-38,共4页
在既五彩斑斓又泥沙俱下的当下文学创作中,《额尔古纳河右岸》无疑是一部优秀作品。迟子建继《伪满洲国》之后,再次以日常生活叙事重新建构了一次边地民族宏大叙事。小说文本为我们提供了若干讨论、磋商、反思的话题,由此甚至可以重... 在既五彩斑斓又泥沙俱下的当下文学创作中,《额尔古纳河右岸》无疑是一部优秀作品。迟子建继《伪满洲国》之后,再次以日常生活叙事重新建构了一次边地民族宏大叙事。小说文本为我们提供了若干讨论、磋商、反思的话题,由此甚至可以重构当代文学中一些被忽略了的“精神事件”。它激发我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关于民族史谱叙事的问题;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表达问题;三、关于现代文明批判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叙事 额尔古纳 宏大叙事 民族史 《伪满洲国》 文学创作 优秀作品 重新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经典:《押沙龙,押沙龙!》与《撒母耳记(下)》之比较研究
13
作者 成梅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3-7,共5页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押沙龙,押沙龙!》与《撒母耳记(下)》予以进一步分析比较,论证了这一小说与相关《圣经》故事的关联及其对后者的超越,并强调在《押沙龙,押沙龙!》中所展现的萨氏家庭悲剧的表层主题之后,还蕴含着更为广阔...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押沙龙,押沙龙!》与《撒母耳记(下)》予以进一步分析比较,论证了这一小说与相关《圣经》故事的关联及其对后者的超越,并强调在《押沙龙,押沙龙!》中所展现的萨氏家庭悲剧的表层主题之后,还蕴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社会主题,那便是美国南方在内战前后特定的地域文化、经济状况、生活方式、社会观念、心理状态的内在矛盾和冲突。小说对《圣经》中大卫王家族古老故事的参照,是完全服务于这一崭新的、重新建构的主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 主题 重新建构 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是一座塬,电影在塬上——文学经典改编电影的思考,以《白鹿原》、《告诉他们我乘着白鹤去了》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东煜 付磊 《戏剧之家》 2016年第7期278-279,共2页
纵向观察整个中国近代文学史与电影史,我们不难发现,文学经典与改编自其中的电影是这样一种关系:真正好的改编电影源于文学,但又与文学保持距离。距离,是一种成熟的表达。是文学到电影的成熟。文学经典改编成电影,也是镜像的破灭与重新... 纵向观察整个中国近代文学史与电影史,我们不难发现,文学经典与改编自其中的电影是这样一种关系:真正好的改编电影源于文学,但又与文学保持距离。距离,是一种成熟的表达。是文学到电影的成熟。文学经典改编成电影,也是镜像的破灭与重新建构。是文本和电影内的,文本和电影外的,受众心理三者的镜像的幻灭与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改编电影 距离 重新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是他人——《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浅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吉龙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4年第1期20-22,共3页
心理结构中的他人意味着什么?他人结构缺失时又会发生什么?米歇尔图尼埃的小说《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叙述:主人公鲁滨逊因为海难一人迷失在荒岛之上,在长时间一个人的生活中,"他人"的概念在其... 心理结构中的他人意味着什么?他人结构缺失时又会发生什么?米歇尔图尼埃的小说《礼拜五或太平洋上的灵薄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叙述:主人公鲁滨逊因为海难一人迷失在荒岛之上,在长时间一个人的生活中,"他人"的概念在其自我反省中得到了思考与阐明;其次,他人的缺失在他身上得到了具体的表现:它反映在鲁滨逊自身的心理结构上,也体现于其外部的反常行为。本论文将就这两点,即他人的概念及其作为一种结构丧失之后的可能的后果做一次分析,最终得到的结论将是:他人的丧失必将导致行为上的不可避免的反常和自我意识的重新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人 重新建构 反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知白《树石图》及其艺术研究(二)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铸晋 石莉(译) 《中国书画》 2021年第7期15-19,共5页
三14世纪早期,曹知白在画坛的声望即使没有超过其好友黄公望和倪瓒,也可与之相颉颃。然而,自他去世后,声名渐衰。事实上,正史《元史》和《新元史》都未为他立传。其事迹只能从他家乡的松江方志和友人诗文的零星记载中窥知。根据这些文... 三14世纪早期,曹知白在画坛的声望即使没有超过其好友黄公望和倪瓒,也可与之相颉颃。然而,自他去世后,声名渐衰。事实上,正史《元史》和《新元史》都未为他立传。其事迹只能从他家乡的松江方志和友人诗文的零星记载中窥知。根据这些文献资料,可以重新建构起他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生活经历 《元史》 文献资料 黄公望 曹知白 重新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诗般的魅力 曾梵志绘画作品赏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Lorand Hegyi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30-31,共2页
虽然选择从历史的角度来重新建构曾梵志绘画作品的语言肯定能引发出许许多多关于他的艺术发展情况,他在绘画史反面所汲取的参照以及影响他的艺术流派等等的观感和论述,我个人却认为将欣赏的焦点放在他绘画作品所呈现的实在的、独特的... 虽然选择从历史的角度来重新建构曾梵志绘画作品的语言肯定能引发出许许多多关于他的艺术发展情况,他在绘画史反面所汲取的参照以及影响他的艺术流派等等的观感和论述,我个人却认为将欣赏的焦点放在他绘画作品所呈现的实在的、独特的视觉效果,收获会比较大。我认为与其试图去重新建构他在当代中国画坛中所经历的个人的艺术发展过程,不如将注意力集中在他作品所展现的扎实、感性而富有视觉魅力的特质以及他在现今激进画坛中创作所采用的文本参照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投入曾梵志画作的扎实又感性的画面并对于这些作品最为直接,最为杰出的视觉效果加以描述是我最感到兴趣的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作品 作品赏析 史诗 视觉效果 重新建构 艺术流派 发展情况 艺术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块茎顶大树:互联网时代的文艺与批评
18
作者 陶林 《艺术广角》 2016年第5期18-23,共6页
尽管人们不断惊呼互联网时代造就了日新月异、蔚为大观的文化景态,但我个人却觉得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如果一个人很早就接触到林林总总、千奇百怪的后现代理论的话,一定不会为现状所困惑。世上所行之一切,思想之先锋早作预言,外... 尽管人们不断惊呼互联网时代造就了日新月异、蔚为大观的文化景态,但我个人却觉得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如果一个人很早就接触到林林总总、千奇百怪的后现代理论的话,一定不会为现状所困惑。世上所行之一切,思想之先锋早作预言,外物所有之形态,观念之物俱先行存在。今天的世界面貌,无非是上世纪中下叶以来的后现代思潮所塑造的。当人们惊呼“新媒体”对文艺批评所发起的冲击之时,千万不要忽略了何止是单单的“文艺批评”,互联网对整个社会都在解构与重新建构之中。我们与其观察、剖析这种变革的种种现象,不如思考一下变革所造就的新生态,探求文艺批评需要做出应对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 文艺批评 块茎 后现代理论 后现代思潮 重新建构 新媒体 可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量定理》创新性教学设计 被引量:1
19
作者 向之乎 《物理教学探讨(中学教学教研版)》 2006年第12期29-31,共3页
新课程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树立“施教为学”的观念,积极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开展教学工作。这就必须重新建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式。那... 新课程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树立“施教为学”的观念,积极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开展教学工作。这就必须重新建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式。那么该如何进行新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设计 《动量定理》 课堂教学方式 学习活动 学科本位 教学工作 高中物理 重新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物馆场景空间的创作过程 被引量:3
20
作者 彭文青 《艺海》 2010年第1期78-79,共2页
1.博物馆场景空间的定义 博物馆场景空间是人们在人工环境基础上揉入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重新建构的更为复杂与多元的场面空间。博物馆场景空间区别于其它空间是多了一种可体验的氛围感与事件感,也就是多了一些感性特征与品质,... 1.博物馆场景空间的定义 博物馆场景空间是人们在人工环境基础上揉入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重新建构的更为复杂与多元的场面空间。博物馆场景空间区别于其它空间是多了一种可体验的氛围感与事件感,也就是多了一些感性特征与品质,这些特质包括了文化认同感、领域感。在博物馆中,场景空间是一条展示的主线,是一个博物馆的灵魂。每一个场景空间的存在,都直接影响着这个博物馆所承载的历史事件的完整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场景 创作过程 文化认同感 历史事件 环境基础 重新建构 感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