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重整化群理论的采空区煤柱群临界失稳概率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淑坤 张向东 +1 位作者 孙琦 宋凯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4-108,共5页
为对房柱式采空区煤柱群安全稳定性进行客观评价,以概率分析为手段结合重整化群理论,深入研究了煤柱个体与相邻煤柱之间的荷载传递规律及煤柱群-顶板系统临界稳定性。得出结论:重整化群理论可适用于采空区煤柱群稳定性分析,确定煤柱群... 为对房柱式采空区煤柱群安全稳定性进行客观评价,以概率分析为手段结合重整化群理论,深入研究了煤柱个体与相邻煤柱之间的荷载传递规律及煤柱群-顶板系统临界稳定性。得出结论:重整化群理论可适用于采空区煤柱群稳定性分析,确定煤柱群临界概率范围为0.147≤p*≤0.333;煤柱失稳荷载传递过程中的损失程度可用荷载传递系数α衡量,临界破坏概率p*随着荷载传递系数α的增加而递减;针对不同工况,需通过试验或现场实测获得传递系数α,才能准确的确定煤柱临界概率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柱 安全稳定性 重整化群理论 临界概率 传递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重整化群理论计算超临界水的性质 被引量:9
2
作者 段黎萍 陆九芳 +1 位作者 陈健 李以圭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8-23,共6页
采用重整化群理论计算了超临界水的性质 .计算中考虑了密度涨落影响 ,水分子之间的势能采用Stock mayer函数 .由临界温度回归得到的分子参数用来预测水在超临界和近临界区的热力学性质 ,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
关键词 超临界水 重整化群理论 Stockmayer势能函数 临界现象 二阶相变 热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整化群的水工混凝土结构整体破坏概率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顾培英 黄勤红 +1 位作者 邓昌 汤雷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共5页
在借鉴重整化群理论和局部损伤概率的基础上,形成水工混凝土结构整体破坏概率研究方法.针对单元损伤概率不等的正方体结构,推导了1级原胞损伤概率,再依次确定n级原胞的损伤概率,从而得到结构整体的破坏概率.传统的岩石等概率破碎模型只... 在借鉴重整化群理论和局部损伤概率的基础上,形成水工混凝土结构整体破坏概率研究方法.针对单元损伤概率不等的正方体结构,推导了1级原胞损伤概率,再依次确定n级原胞的损伤概率,从而得到结构整体的破坏概率.传统的岩石等概率破碎模型只是针对单元损伤概率相等情况下的一个特例,而该数学模型是一个通式.以某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为例,应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当单元损伤概率不超过0.7时,结构较为安全,否则结构整体安全性会迅速降低,外界环境一旦恶化,结构极有可能发生垮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整化群理论 损伤概率 原胞 安全评价 整体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重整化群有限原胞级整体安全性分级评价 被引量:5
4
作者 顾培英 邓昌 汤雷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5-360,共6页
为解决重整化群理论研究对象在理论上应具有无标度性(即原胞级数趋于无限大),但实际工程中原胞级数不可能取很大这一问题,基于重整化群理论的逾渗模型、断层破裂分形树模型、岩石破碎模型、重力坝三棱柱结构破坏概率模型,开展有限原胞... 为解决重整化群理论研究对象在理论上应具有无标度性(即原胞级数趋于无限大),但实际工程中原胞级数不可能取很大这一问题,基于重整化群理论的逾渗模型、断层破裂分形树模型、岩石破碎模型、重力坝三棱柱结构破坏概率模型,开展有限原胞级数的破坏概率规律研究。研究表明,原胞级数即迭代次数取3可满足实际工程需要。提出基于三级原胞破坏概率值的实际结构整体安全性分级方法,并给出应用三棱柱模型判别重力坝结构整体安全性状态步骤。依据三级原胞破坏概率关键点、不动点将结构整体安全状态划分为3个级别:(a)Ⅰ状态,结构整体安全;(b)Ⅱ状态,结构整体安全性较低,结构整体由安全向破坏过渡,处于亚健康状态;(c)Ⅲ状态,结构整体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整化群理论 损伤概率 原胞级数 结构整体安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海湍流三维数值模拟中的重整化群模式 被引量:1
5
作者 蔡树群 王文质 龙小敏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0-76,共7页
利用重整化群理论来确定近海湍流数值模式中的垂向涡动粘性系数,并对冬末春初琼州海峡的潮流场特征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重整化群模式的待定常数少,应用方便可行,其计算结果也比常用的湍流封闭模式的计算结果更加合理。
关键词 近海湍流 数值模拟 重整化群理论 垂直涡动粘性系数 潮流场 RNG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束外延(MBE)生长方程标度奇异性的动力学重整化群分析
6
作者 陈华 唐刚 +2 位作者 张雷明 寻之朋 刘绍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3-46,共4页
采用表面界面生长方程动力学标度奇异性的动力学重整化群理论,分析了线性和非线性分子束外延生长方程(molecular-beam epitaxy(MBE))的动力学标度奇异性.结果表明,生长方程的动力学标度性质与基底的维数d有关,只有d的取值满足一定条件时... 采用表面界面生长方程动力学标度奇异性的动力学重整化群理论,分析了线性和非线性分子束外延生长方程(molecular-beam epitaxy(MBE))的动力学标度奇异性.结果表明,生长方程的动力学标度性质与基底的维数d有关,只有d的取值满足一定条件时,生长方程才会出现奇异动力学标度行为,这和使用直接标度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界面粗糙生长 动力学标度 动力学重整化群理论 分子束外延生长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旋转受限射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7
作者 徐江荣 周志军 +2 位作者 姚强 曹欣玉 岑可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41-45,共5页
将基于重整化群理论的ε方程与张健等提出的新代数应力模型(NASM) 相结合,提出了重整化群代数应力模型(RNGASM) 。同时运用Kε模型、NASM 模型和RNGASM 模型计算了强旋转受限射流,较为准确地预报... 将基于重整化群理论的ε方程与张健等提出的新代数应力模型(NASM) 相结合,提出了重整化群代数应力模型(RNGASM) 。同时运用Kε模型、NASM 模型和RNGASM 模型计算了强旋转受限射流,较为准确地预报了强旋转受限射流的回流区、轴向速度和切向速度,给出了6 个湍流应力的分布,显示了强旋转受限射流流场的各向异性特点,同时对不同旋流强度的旋转流场进行计算。其结果与实验值吻合得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流场 代数应力模型 重整化群理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脆性岩石变形机制与渗透率关系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蕊 姜振泉 +1 位作者 孙强 徐松山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19-723,共5页
为研究脆性岩石变形机制与渗透率-应变的关系,根据脆性岩石应力-应变和渗透率-应变关系曲线分析指出:脆性岩石经压密、弹性变形和非稳定破裂后,内部微裂隙出现丛集式发展,且不断合并、贯通,导致微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使渗透率在临界破... 为研究脆性岩石变形机制与渗透率-应变的关系,根据脆性岩石应力-应变和渗透率-应变关系曲线分析指出:脆性岩石经压密、弹性变形和非稳定破裂后,内部微裂隙出现丛集式发展,且不断合并、贯通,导致微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使渗透率在临界破坏点处急剧增大;当岩石宏观破坏后,内部结构面上的岩桥或凸起体部分被剪断或磨平,使得岩石强度随变形突然下降,此时渗透率到达峰值。结合重整化群理论分析表明,脆性岩石在应力-应变曲线拐点处应变和渗透率峰值点处应变对应、临界破坏点处应变和渗透率急剧增大点处应变对应。通过试验研究和实例统计分析,验证了结论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岩石 变形机制 渗透率 临界破坏点 重整化群理论 峰值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脆性岩石细观损伤分析与临界破坏行为 被引量:3
9
作者 邵鹏 贺永年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31-33,30,共4页
利用逾渗和重整化群理论初步分析了脆性岩石的临界损伤破坏行为 ,指示性地得出了岩石的临界破坏概率。
关键词 脆性岩石 细观损伤 初始损伤 临界破坏 本构模型 逾渗理论 重整化群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度桥梁近距离拉索风载作用的数值模拟
10
作者 孙亭亭 杨吉新 +1 位作者 黎建华 史言稳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5-100,共6页
为了研究大跨度桥梁中近距离并列拉索在脉动风场下的响应,建立桥梁并列拉索三维实体数值模型,采用MATLAB软件模拟随机脉动风场并导入流体力学计算软件Fluent中,选择计算精度较高的重整化群组理论(RNG)k-ε湍流模型作为计算模型,对近距... 为了研究大跨度桥梁中近距离并列拉索在脉动风场下的响应,建立桥梁并列拉索三维实体数值模型,采用MATLAB软件模拟随机脉动风场并导入流体力学计算软件Fluent中,选择计算精度较高的重整化群组理论(RNG)k-ε湍流模型作为计算模型,对近距离并列拉索的3种不同高度处风压分布和风速分布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风压力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在上游拉索前端正压力最大,两侧负压力最大;最大风速出现在两索之间,在下游拉索后端不断减小,随着高度的不同,风速变化呈现规律性;在上游拉索和下游拉索之间区域的风速出现紊乱现象,主要原因是拉索距离较近,两索之间相互影响效应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度桥梁 涡流 数值计算 并列拉索 重整理论k-ε湍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