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召开重建社会学十周年座谈会暨1989年年会
1
作者 小吴 《社会》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2期28-28,共1页
“上海重建社会学十周年座谈会暨上海市社会学学会1989年年会”于10月31日在市社联举行。老中青三代社会学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一百余人聚会一堂,畅谈社会学重建以来走过的十年不寻常历程,对社会学的发展前景表达了充分的信心和乐观... “上海重建社会学十周年座谈会暨上海市社会学学会1989年年会”于10月31日在市社联举行。老中青三代社会学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一百余人聚会一堂,畅谈社会学重建以来走过的十年不寻常历程,对社会学的发展前景表达了充分的信心和乐观态度。会上,副会长李庆云和吴铎分别作了关于学会工作回顾和上海社会学重建十年的发言。十年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重建 实际工作者 理论工作者 学科研究 乐观态度 重建社会学 研究成果 上海市 座谈会 工作回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重建社会学十年
2
作者 吴铎 《社会》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1期12-14,共3页
一1978年中共中央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哲学、社会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务虚会上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①同年,上海... 一1978年中共中央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哲学、社会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务虚会上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①同年,上海开始重建社会学的工作。9月,建立上海社会学学会,为了推动社会学研究工作的开展,上海社会学学会又先后建立了社会福利研究会、青少年问题研究会、社会学教学研究会、城市社会学研究会(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 社会学 重建社会学 实际工作者 十一届三中全会 发展时期 研究工作 城市社会学 社会学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社会学为业:中国社会学重建之初的学术职业建构
3
作者 张龙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6,共11页
在中国社会学刚获重建的历史背景下,新一批社会学者是如何“入行”并成为“内行”的?本文以口述史料和文献资料为基础,从职业社会学的视角呈现了中国社会学重建之初的学术职业建构过程。研究发现:一方面,新一批社会学者在职业化程度较... 在中国社会学刚获重建的历史背景下,新一批社会学者是如何“入行”并成为“内行”的?本文以口述史料和文献资料为基础,从职业社会学的视角呈现了中国社会学重建之初的学术职业建构过程。研究发现:一方面,新一批社会学者在职业化程度较低的制度条件下取得职业身份,社会学的培训项目、专业学位或教学与研究职位构成了他们进入社会学这一行的制度性标准,入行门槛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另一方面,新一批社会学者在长期、系统的正式教育方面存在一定局限,但强调社会阅历、自学能力和在教研实践中持续提升的职业社会化过程则部分弥补了这一不足,甚至可能形成他们在职业上的独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学重建 社会学 学术职业 职业社会学 社会学社会学 反思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学:应用与研究——访华东师范大学吴铎教授 被引量:1
4
作者 姚国础 《社会》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4-9,共6页
吴铎,我国知名的社会学教授,195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1979年我国社会学开始重建时从事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上作,是上海重建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现任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福利研究会和上海市婚姻... 吴铎,我国知名的社会学教授,195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1979年我国社会学开始重建时从事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上作,是上海重建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现任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福利研究会和上海市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编委。吴锋教授长期在高等学校从事大学生、研究生的社会学教学和科学研究,注重社会学人才的培养和理论探讨。已出版的主要学术著作有《简明社会学》、《“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书札记》以及合著的《劳动社会学知识》、《教育和社会》等书,还主编了《上海社会的现状与趋势》、《都市社会学》丛书,参加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的编委工作等。他的一系列著述积极倡导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吴铎教授十分重视社会学的应用,他与上海市有关社会工作单位有着密切的关系,积极推进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前不久,本刊记者就此专程对吴铎教授作了采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建社会学 理论研究 师范大学 现状与趋势 社会调查 理论探讨 相结合 理论观点 教授 生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
5
作者 冯之浚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2-34,共3页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冯之浚费孝通,除少年时期写作外,一向不用字号和笔号。江苏省吴江县(现已改市)人。1910年11月2日出生于该县。汉族。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早年从蒙养院(即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冯之浚费孝通,除少年时期写作外,一向不用字号和笔号。江苏省吴江县(现已改市)人。1910年11月2日出生于该县。汉族。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早年从蒙养院(即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到留学得博士学位──受过当时正规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 《今日评论》 马林诺斯基 民主同盟 社会调查 小城镇 重建社会学 大学学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研究——社会学的薄弱环节
6
《社会》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8-8,共1页
中国当代社会研究中心主席田森说:自1979年中国重建社会学以来,已取得不少成就,但对人的研究方面不能令人满意。中国有11亿人口,要认真探索如何提高人的素质,如何使人的需要得到合理满足,如何使人的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建设中国式的... 中国当代社会研究中心主席田森说:自1979年中国重建社会学以来,已取得不少成就,但对人的研究方面不能令人满意。中国有11亿人口,要认真探索如何提高人的素质,如何使人的需要得到合理满足,如何使人的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不断挖掘人的潜能。他说,要研究人的精神支柱问题,研究对“精神疲软”的对策;研究人的心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建社会学 精神支柱 当代社会 心理状态 薄弱环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 批判地继承 研究中心 令人满意 中国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国社会学的巨大贡献——纪念费孝通先生从事学术研究70周年 被引量:15
7
作者 郑杭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3-47,共5页
纵观费孝通先生70年的学术研究及其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这就是他对中国早期社会学所作的贡献;对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所作的贡献;对中国社会学发展和拓展所作的贡献。具体地说首先是,他对社会学中国化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其... 纵观费孝通先生70年的学术研究及其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这就是他对中国早期社会学所作的贡献;对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所作的贡献;对中国社会学发展和拓展所作的贡献。具体地说首先是,他对社会学中国化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代表作有:《江村经济》(1939)与《禄村农田》(1943),《生育制度》(1947)与《乡土中国》(1948)等。其次是对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所作的“无人可以替代的历史作用”。其三是对中国社会学发展和拓展所作的贡献,尤其是费孝通提出的社会学传统界限扩展论,更有着重大意义的理论,它要建立的科学和人文统一的社会学,更需我们用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来实现,这也可以说是费老的学术遗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社会学中国化 社会学重建 学术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费孝通社会学研究的两个方向
8
作者 马小彦 《中州学刊》 CSSCI 1997年第4期55-57,共3页
费孝通社会学研究的两个方向马小彦一改革开放十八年来,中国社会科学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种种巨变中,影响之大者莫过于社会学的重建与发展了。哲学、经济学、史学、文学艺术、法学等等,长期以来都曾受过极“左”思潮的干扰... 费孝通社会学研究的两个方向马小彦一改革开放十八年来,中国社会科学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种种巨变中,影响之大者莫过于社会学的重建与发展了。哲学、经济学、史学、文学艺术、法学等等,长期以来都曾受过极“左”思潮的干扰和文革和林彪、四人帮的摧残践踏,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社会学研究 经济区域 乡镇企业 社会学重建 发展模式 农村调查 小城镇研究 大学学报 研究课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是中国社会学发展道路上的铺路石——记赵子祥
9
作者 朱枫 《社会》 1986年第5期44-45,共2页
中国社会学重建七年多以来,许多同志为这门学科的重建与发展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他们的工作各有特色,贡献是多方面的,但人们对此往往并不完全了解。为此,我们从本期起,开辟了“当代社会学人物的踪迹”这个栏目,加以介绍,以便相互交流,相... 中国社会学重建七年多以来,许多同志为这门学科的重建与发展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他们的工作各有特色,贡献是多方面的,但人们对此往往并不完全了解。为此,我们从本期起,开辟了“当代社会学人物的踪迹”这个栏目,加以介绍,以便相互交流,相互激励,相互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学 发展道路 社会学理论 铺路石 社会学重建 家庭 社会学研究 当代社会学 百年历史 相互促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 创造 服务——上大文学院社会学系建系十周年座谈会
10
《社会》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9-9,共1页
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是社会学恢复以来最早建立的系。作为全国较早出现的一支社会学教学与科研力量,从1980提3月建立至今已整整十个年头了。1990年12月7日,该院社会学系、社会学研究室、《社会》杂志编辑部联合召开建系十周年座谈会... 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是社会学恢复以来最早建立的系。作为全国较早出现的一支社会学教学与科研力量,从1980提3月建立至今已整整十个年头了。1990年12月7日,该院社会学系、社会学研究室、《社会》杂志编辑部联合召开建系十周年座谈会。兄弟院校的领导及社会学专家教授吴铎、丁水木、桂世勋、章人英、谢遐龄等应邀参加,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上大文学院院长王熙梅、上大党委书记孟宪勤也到会祝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座谈会 建系 上海大学 党委书记 专家教授 学院院长 社会学重建 重要作用 领导 文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形势发展对社会学提出的新要求
11
作者 陈道 《社会科学辑刊》 1986年第3期3-5,共3页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有幸参与了1979年社会学重建的工作。这几年,我们首先团结了过去学过这门学科的老学者;邀请了国外学者(主要是美国的),办了几期讲习班介绍这门学科的新近成就,填补长期中断的空缺,引进了抽样以及用电子计算机分析调查...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有幸参与了1979年社会学重建的工作。这几年,我们首先团结了过去学过这门学科的老学者;邀请了国外学者(主要是美国的),办了几期讲习班介绍这门学科的新近成就,填补长期中断的空缺,引进了抽样以及用电子计算机分析调查材料的方法;粗略培训了一、二百位有志于这门学科的中青年,派出少量留学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 中青年 社会学研究 毛泽东 新要求 社会学重建 计算机分析 形势发展 国外学者 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沈阳社会学高级讲学班
12
作者 苏寒 《社会》 1986年第6期19-19,共1页
1986年8月10日至9月4日,辽宁省社会科学院、辽宁省社联、沈阳市委党校、辽宁省高教局、辽宁省社会学学会共同主办了沈阳社会学高级讲习班。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共160多名学员参加了讲习班的学习和研究。全国有65所高等院校派员参... 1986年8月10日至9月4日,辽宁省社会科学院、辽宁省社联、沈阳市委党校、辽宁省高教局、辽宁省社会学学会共同主办了沈阳社会学高级讲习班。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共160多名学员参加了讲习班的学习和研究。全国有65所高等院校派员参加,一些新闻出版单位、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也派出专人前往学习。国外的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给讲习班发来了贺电与贺信。这次讲习班是我国社会学重建七年以来规模最大、层次较高的讲习班。沈阳社会学高级讲习班的主旨在于使社会学中国化,建立起我国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使中国社会学走向世界。从讲习班的规模和层次上来看,社会学的研究在我国已受到高度的重视,并有了相当的发展,同时已引起国外社会学界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重建 社会学中国化 中国社会学 社会科学院 讲习班 基础理论研究 辽宁省 现实问题 高等院校 沈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学会1996年年会暨第四届理事会在沈阳召开
13
《社会》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6-46,共1页
关键词 中国社会学 第四届理事会 1996年 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学重建 社会学思考 社会流动 国有大中型企业 常务理事会议 回顾与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重道远的中国社会学——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袁方教授
14
作者 孙自俊 《社会》 北大核心 1992年第8期29-30,共2页
袁方教授出生于1918年2月,湖南省汉寿县人。现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学术委员会和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 袁方教授出生于1918年2月,湖南省汉寿县人。现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学术委员会和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北京市社会学会会长、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ILO亚洲人力资源中国网主席团主席等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专业 中国社会学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学术委员会 汉寿县 人力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农业发展 社会学重建 学位委员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韦伯来到中国(1920-2020):百年学术历程中的当代知识人重建 被引量:4
15
作者 何蓉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28,共11页
自中国社会学重建以来,韦伯研究领域始终热度不减,韦伯作品的翻译、研究文献的译介和专门研究领域的兴起,代表着中文韦伯学术的持续发展。实际上,中国学者在近百年前即对韦伯有所了解,而“韦伯热”迟至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有其社会历史... 自中国社会学重建以来,韦伯研究领域始终热度不减,韦伯作品的翻译、研究文献的译介和专门研究领域的兴起,代表着中文韦伯学术的持续发展。实际上,中国学者在近百年前即对韦伯有所了解,而“韦伯热”迟至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有其社会历史背景与资料局限等因素,也有基于学术自觉的抉择因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的韦伯研究者表现出基于学术素养、问题意识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如果将韦伯来到中国的时间推至20世纪20年代,那么可以将其划分为初来、离散和复苏三个阶段。中文学界的韦伯研究之真正开启与热潮在第三个阶段出现,呼应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既是当代中国学术重建、自主学术话语建设的典型,也构成了以韦伯作品为平台的世界学术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斯·韦伯 韦伯继受史 社会学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讯
16
《社会》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37-37,共1页
关键词 社会学 上海大学 会学学 邓小平理论 社会学重建 专题发言 国企改革 社区建设 诞辰100周年 大学校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