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的黑格尔哲学批判对重建形而上学的启示 被引量:10
1
作者 邓晓芒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6-95,共10页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即思辨幻想的双重冒充:既把意识冒充为感性的现实或生命,又把现实世界冒充为绝对精神(上帝)的外化。马克思则通过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而扬弃了这两种异化形态,其中所采取的...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即思辨幻想的双重冒充:既把意识冒充为感性的现实或生命,又把现实世界冒充为绝对精神(上帝)的外化。马克思则通过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而扬弃了这两种异化形态,其中所采取的三个视角是感性的视角、哲学人类学的视角和否定性的辩证法的视角,它们都是由马克思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批判中引出来的,从而使感性与共相(语言)、自我意识和上帝的双重颠倒关系得到克服,又使唯心主义形式下的辩证法的理性之维得到拯救。这就提示了一条立足于实践唯物论和实践本体论之上来重建形而上学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现象学 感性活动 哲学人类学 否定性的辩证法 重建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形而上学如何可能——俄罗斯精神哲学的启示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佳琳 陆杰荣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3-59,共7页
俄罗斯精神哲学的思考路径始终依托于精神的形而上追问的理论视域与现实路径,将精神作为哲学的时代主题进行探讨成为重建形而上学的新的突破口,其在对精神世界进行重构的过程中,改变了传统形而上学还原式的思维方式,在"如何是"... 俄罗斯精神哲学的思考路径始终依托于精神的形而上追问的理论视域与现实路径,将精神作为哲学的时代主题进行探讨成为重建形而上学的新的突破口,其在对精神世界进行重构的过程中,改变了传统形而上学还原式的思维方式,在"如何是"的探索中赋予了哲学以实践改造功能,使形而上学与现实之间产生了新的勾连;立足于人的本性所具有的自然性与神性的二重化特征来厘清"形上"与"形下"界限的同时,不断为"形上"维度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并加以切身实际的捍卫;通过精神体验的内在感悟来唤起人的感知神圣的能力,从而发起永恒的精神性追问,来达到克服虚无和信仰上帝的最终归宿,异质性要素在其中得以真正显现并开启了自由的可能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精神哲学 精神性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性的重建与心灵问题——论当代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重建 被引量:30
3
作者 黄玉顺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8-124,共7页
哲学形而上学的核心是主体性问题。对于科学与伦理的奠基来说,哲学形而上学是不可逃避的,但传统形而上学及其主体性已被解构。因此,当代中国哲学的任务是重建形而上学,其中的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主体性。当代主体性问题与我们时代的心灵问... 哲学形而上学的核心是主体性问题。对于科学与伦理的奠基来说,哲学形而上学是不可逃避的,但传统形而上学及其主体性已被解构。因此,当代中国哲学的任务是重建形而上学,其中的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主体性。当代主体性问题与我们时代的心灵问题或时代精神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中国哲学的重建,需要研究我们时代的心灵问题。为此,首先需要回到我们当下的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哲学 形而上学重建 主体性重建 心灵 回归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与形而上学的重建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治河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2-7,共6页
关键词 康德 形而上学 “哥白尼革命” 哲学家 重建形而上学 隐密 认识论 理性 未来形而上学 物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而上学的黎明——生活儒学视域下的“变易本体论”建构 被引量:46
5
作者 黄玉顺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6-71,149,共6页
哲学的宗旨就是从根本观念上解决生活问题,解决的方式就是由一个绝对的形而上者来给出众多相对的形而下者,从而构建一个意义世界,进而改造现实世界。因而形而上学是不可逃逸的,但是传统的形而上学及其本体论已不能解决我们当下的生活问... 哲学的宗旨就是从根本观念上解决生活问题,解决的方式就是由一个绝对的形而上者来给出众多相对的形而下者,从而构建一个意义世界,进而改造现实世界。因而形而上学是不可逃逸的,但是传统的形而上学及其本体论已不能解决我们当下的生活问题,这需要解构旧的形而上学,以建构起新的形而上学。在生活儒学的视域下,通过对《易传》的解读,围绕"本体"的观念,尝试"变易本体论"的建构,似可见新形而上学曙光初露的黎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儒学 重建形而上学 变易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的探险与反叛:清末儒学的主体觉醒及形而上学重建
6
作者 王建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46,共14页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之相应,在社会变化和西学影响下,在儒家的自我反思中,中国传统儒学的价值观及其载体的知识分子阶层的价值取向和学术方法也发生了转向,传统儒学思想内部表现出了一种自我革新甚至反叛的...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之相应,在社会变化和西学影响下,在儒家的自我反思中,中国传统儒学的价值观及其载体的知识分子阶层的价值取向和学术方法也发生了转向,传统儒学思想内部表现出了一种自我革新甚至反叛的力量。这种充满着形而上学内涵的复杂转向,既体现了知识阶层对“西方”的复杂心态,也有着他们对向西方学习之道德合法性的坚信。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对儒家道德至上性的反叛正是为了维护儒家道德的至上性。同时,还出现了惨烈或激情但又逻辑混乱的社会乌托邦运动。在本质上,它们也体现了此一历史阶段儒学重建的辩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主体觉醒 形而上学重建 清末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之道(引论)——一种新的形上学之思 被引量:5
7
作者 吴根友 《哲学分析》 2013年第1期58-78,198,共21页
通之道,即是将"通"的现象作为一种哲学的形上学预设,以之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通"的观念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但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形态,其主要内容是以人性中所蕴涵的"通性"作为其核心内容。所... 通之道,即是将"通"的现象作为一种哲学的形上学预设,以之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通"的观念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但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形态,其主要内容是以人性中所蕴涵的"通性"作为其核心内容。所谓"通性",即让不通的变成可通的,让已通的保持通畅性的某种势或力量。就其主体能动性一面而言,这种势与力量当然主要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的一种"心力"。而这种"心力",就其内涵而言,包括人的欲望、情感、意志与理智混合组成的一种主观性的能量。就其客体而言,当然是某种材料、能量、信息之间具有的可融合性、可交流性与可通性。简言之,"通性"即是主体之人的"心力"利用适当的材料、能量与信息编码,实现人与客观世界、人与人之间的无障碍交流,从而让人类始终保持与宇宙的无限相遨游的自由意志与实践上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之道 通之象 通性 形而上学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溯哲学的源头活水——“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再讨论 被引量:4
8
作者 黄玉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19,共8页
十年前"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讨论之所以不了了之,是因为不论是提出质疑者,还是为之辩护者,都事先预设了所谓"哲学"的某种固定标准模式,即哲学之"法"或"迹",而没有触及哲学之"所以为法&q... 十年前"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讨论之所以不了了之,是因为不论是提出质疑者,还是为之辩护者,都事先预设了所谓"哲学"的某种固定标准模式,即哲学之"法"或"迹",而没有触及哲学之"所以为法"、"所以迹"的问题,即没有触及哲学的源头活水——生活或存在及哲学由此源头活水而流变的问题。这就使得所谓"哲学"成为了一种凝固不变的、与现实生活无关的东西,成为了一种关于"器"而不是"道"的言说,从而丧失了存在的开放性、发展的可能性。中国哲学学科发展的核心任务,既不是回到前现代的形而上学,也不是遵从后现代主义的拒绝形而上学,而是从当今世界、当今社会的现实生活出发,去重建形而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合法性 哲学的源头活水 所以为法 所以迹 重建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学本体论的逻辑构造——论金岳霖早期的哲学思想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国荣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6-12,共7页
作为受过新实在论洗礼的哲学家金岳霖,其玄学尽管融入了不少传统哲学的因素,但从总体上看,整个体系仍然表现为一种逻辑的构造。因为,作为其玄学体系基石的能、可能、式基本上表现为一些逻辑的设定;以能入于可能来说明现实世界的形成,并... 作为受过新实在论洗礼的哲学家金岳霖,其玄学尽管融入了不少传统哲学的因素,但从总体上看,整个体系仍然表现为一种逻辑的构造。因为,作为其玄学体系基石的能、可能、式基本上表现为一些逻辑的设定;以能入于可能来说明现实世界的形成,并未超出罗辑推绎之域。事实表明,在实证主义的基础上重建形而上学,是很难成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岳霖 新实在论 逻辑构造 玄学本体论 新黑格尔主义 重建形而上学 共相世界 逻辑分析 中国传统哲学 内在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践哲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10
作者 黄其洪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24,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践哲学经历了实践唯物主义时期、马克思与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研究时期和个性化的理论建构时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历史与实践》的出版和《拯救实践》(第1卷)的出版,分别是这三个时期的起点。三个时期在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践哲学经历了实践唯物主义时期、马克思与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研究时期和个性化的理论建构时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历史与实践》的出版和《拯救实践》(第1卷)的出版,分别是这三个时期的起点。三个时期在理论逻辑上层层推进,展现为一个历时态的结构;而当下,在作为第三个时期主导性特征的个性化理论建构深入推进的同时,前两个时期的一些讨论在继续深化,因而又表现出一种共时态的结构。通过对实践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学术界应该对实践概念的基本含义和基本层次达成共识,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含义与逻辑位置进行清理,推进对马克思的低阶正义理论及其与高阶正义理论关系的研究,反思整个实践哲学以及实践智慧概念应用到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的限度问题,以为形而上学的重建留出地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唯物主义 西方实践哲学传统 个性化的理论建构 形而上学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