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度火烧迹地微地形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以坡度和坡向为例 被引量:20
1
作者 白爱芹 傅伯杰 +2 位作者 曲来叶 王淼 孙家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5201-5209,共9页
通过对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揭示重度火烧迹地过火6a后森林恢复过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平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 通过对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揭示重度火烧迹地过火6a后森林恢复过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平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MBC/MBN)均高于坡地,其中MBC/MBN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平地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AWCD值、对31种4类碳源(糖类、脂类、氨基酸、代谢物)的利用能力和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H')均极显著低于坡地。西坡土壤微生物AWCD值和H'高于南坡,但AWCD和H'与土壤养分、pH值、EC无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坡向可能与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并不密切,反映了两坡向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坡度由于影响了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进而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碳源利用能力。火烧迹地恢复初期平地土壤微生物量碳高于坡地,西坡高于南坡;恢复6a后,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差异已不显著,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代谢特性仍具有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地形坡度仍然显著影响土壤水分含量的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重度火烧迹地 植被恢复 大兴安岭 坡度 坡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入渗特征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丽红 辛颖 +2 位作者 赵雨森 陈璐 雷雨雨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3-17,22,共6页
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不同恢复年限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入渗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理化性质呈波动式变化,24a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容重最小,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理化性质得到较好... 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不同恢复年限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入渗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理化性质呈波动式变化,24a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容重最小,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理化性质得到较好地改善。(2)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初渗速率变化范围为3.53∽13.18mm/min,穏渗速率变化范围为2.47∽8.20mm/min,前70min累积入渗量为177.24∽632.13mm,稳渗时间为24∽70min,土壤入渗性能总体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3)经过考斯恰科夫(Kostiakov)模型、霍顿(Horton)模型、通用经验模型和菲利普(Philip)模型拟合,霍顿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植被恢复过程中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入渗过程。(4)土壤入渗性能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关系,与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且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的相关关系极显著(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重度火烧迹地 落叶松人工林 土壤入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兴安落叶松群落不同恢复模式效果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肖锐 张文达 +1 位作者 赵聪 杨凯 《林业科技》 2014年第4期61-63,共3页
对大兴安岭林区重度火烧迹地上不同更新模式下兴安落叶松的生长、林下植被恢复和土壤结构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生长量和林下植被恢复的优劣顺序为幼林抚育人工更新>侵入式人工更新>天然更新,土壤物理结构优劣为人工更新&... 对大兴安岭林区重度火烧迹地上不同更新模式下兴安落叶松的生长、林下植被恢复和土壤结构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生长量和林下植被恢复的优劣顺序为幼林抚育人工更新>侵入式人工更新>天然更新,土壤物理结构优劣为人工更新>天然更新>侵入式人工更新,土壤全N、全P、全K含量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恢复模式 重度火烧迹地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烧迹地恢复后不同稳定机制土壤有机碳库特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路蕙铷 林一萍 +1 位作者 韩莉 辛颖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67,共8页
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经过不同方式恢复的林分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研究未保护、物理保护、化学保护、生物化学保护、物理-化学保护和物理-生物化学保护有机碳组分含量特征及其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间的关系。结... 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经过不同方式恢复的林分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研究未保护、物理保护、化学保护、生物化学保护、物理-化学保护和物理-生物化学保护有机碳组分含量特征及其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人工恢复的林分土壤总有机碳、未保护有机碳、物理保护有机碳、物理-化学保护有机碳、物理-生物化学保护有机碳和生物化学保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自然恢复。化学保护有机碳含量在不同恢复方式下变化不显著。除化学保护有机碳和物理-化学保护有机碳外,其余各保护态有机碳均表现为上层土壤含量显著高于下层(P<0.05)。2)2种恢复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组分均以未保护有机碳占比最高,物理-化学保护有机碳占比最低。与天然恢复相比,人工恢复下的土壤物理保护有机碳含量占比显著提高2.80%~3.19%(P<0.05)。3)回归分析表明,除物理-化学保护有机碳和化学保护有机碳组分外,其余各保护态有机碳组分与总有机碳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经过32 a的人工恢复,更利于土壤总有机碳积累,土壤未保护有机碳的积累更多。研究结果为该区域重度火烧迹地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物理-化学联合分组 重度火烧迹地 植被恢复 大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中植物多样性与生物量分配格局 被引量:23
5
作者 王丽红 辛颖 +3 位作者 邹梦玲 赵雨森 刘双江 任清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1-47,共7页
为了探讨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中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及二者关系,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不同恢复年限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天然白桦林作为对照样地,对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 为了探讨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中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及二者关系,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不同恢复年限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天然白桦林作为对照样地,对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过程中,草本层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高于乔木层和灌木层,群落物种多样性呈波动式变化,恢复21年群落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恢复13年群落Pielou指数最高。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天然白桦林。2)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生物量为10.80~123.96 t/hm^2,随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增大,恢复21和24年群落生物量高于天然白桦林。草本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比例最低,恢复3年群落枯落物层蓄积量占群落生物量比例最高,其余恢复年限乔木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比例最高。3)乔木层Margalef指数与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与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ielou指数与生物量相关系数最高。草本层多样性与生物量相关性不显著。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与地表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由此可知,人工更新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恢复效果优于天然更新,人工更新恢复21和24年的生物量恢复效果优于天然更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存在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重度火烧迹地 植被恢复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中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丽红 辛颖 +3 位作者 赵雨森 侯殿忠 孙涛 关彦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4-189,共6页
为了探讨火烧迹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变化特征,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不同恢复年限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为了探讨火烧迹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变化特征,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不同恢复年限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养分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并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呈波动性变化,恢复24 a土壤全氮、全磷、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均最高.(2)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67.17~1 764.34mg/kg和23.45~182.14 mg/kg,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随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呈上升趋势.(3)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恢复24 a落叶松人工林4种土壤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重度火烧迹地.(4)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全磷、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均极显著正相关,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全氮、全磷、水解氮和有机质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生物学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土壤肥力状况.火烧迹地经过24 a的恢复,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重度火烧迹地 植被恢复 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烧迹地在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氮素含量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金享 春雪 +1 位作者 辛颖 赵雨森 《森林工程》 2020年第4期12-20,共9页
为揭示大兴安岭地区重度火烧迹地在植被恢复后土壤氮素分布特征,本研究选取以1987年"5·6"大火后的重度火烧迹地经过人工恢复、人工促进天然恢复和天然恢复的林分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全氮、14 d可矿化氮、无机氮(铵态... 为揭示大兴安岭地区重度火烧迹地在植被恢复后土壤氮素分布特征,本研究选取以1987年"5·6"大火后的重度火烧迹地经过人工恢复、人工促进天然恢复和天然恢复的林分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全氮、14 d可矿化氮、无机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和微生物量氮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3种不同恢复方式下,天然恢复的林分土壤全氮储量最高,全氮含量均为上层土壤大于下层土壤。②土壤14 d可矿化氮与铵态氮分布规律相似,其由大到小顺序为:天然恢复、人工促进天然恢复、人工恢复。硝态氮与微生物量氮含量由大到小顺序为:天然恢复、人工恢复、人工促进天然恢复。天然恢复的硝态氮与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大于人工恢复和人工促进天然恢复(P<0.05)。③土壤有机碳、pH、容重与全氮、有机氮和微生物量氮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碳氮比(C/N)与硝态氮和铵态氮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在土壤氮素各指标之间,微生物量氮与全氮、有机氮和14 d可矿化氮呈极显著相关关系。植被生长主要从土壤中吸收无机氮,本文通过对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14 d可矿化氮在不同恢复方式下的分布规律和结果表明,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在天然恢复30 a后土壤中无机氮更利于植被的生长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重度火烧迹地 不同恢复方式 土壤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