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早期胱抑素C(Cys-C)联合凝血酶原时间(PT)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4月至2023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诊...目的探讨早期胱抑素C(Cys-C)联合凝血酶原时间(PT)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4月至2023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诊治的101例SFTS患者资料,按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组和重症组,按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各组临床表现及早期实验室指标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早期Cys-C水平及PT单独及联合检测对预测生存及死亡结局的效能。结果早期患者血清Cys-C、尿素氮、肌酐、尿酸、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重症组及死亡组高于普通组及生存组,而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患者年龄(OR=1.146,95%CI:1.036~1.267)、PT(OR=2.643,95%CI:1.323~5.281)、Cys-C(OR=5.039,95%CI:1.548~16.395)是SFT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Cys-C作为预测生存者与死亡者的指标具有较高评估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而联合Cys-C、PT和患者年龄,曲线下面积高达0.930。结论SFTS多发生于农民及老年人群,患者入院早期血清PT和Cys-C水平可有效预估患者预后,两者有望成为预测生存和死亡的生物标志物。展开更多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我国于2009年发现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多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全年均可发病,多发于春、夏季。如不及时诊治,SFTS病死率可高达20%。为进一步规范SFTS临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我国于2009年发现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多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全年均可发病,多发于春、夏季。如不及时诊治,SFTS病死率可高达20%。为进一步规范SFTS临床诊疗工作,在2010年原卫生部发布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征诊疗方案》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一、病原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征病毒(SFTSV)属白蛉纤细病毒科(Phenuiviridae),班达病毒属(Bandavirus Genus),分类为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 Virus,DBV)。展开更多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近几年来新发现的一种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性疾病,新布尼亚病毒是引起该病的病原体。蜱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可通过人-人接触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近几年来新发现的一种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性疾病,新布尼亚病毒是引起该病的病原体。蜱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可通过人-人接触传播。该病发病急,病情进展快,部分患者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病死率约10%。本文对该病病原学、病例分布特点及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流行环节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早期胱抑素C(Cys-C)联合凝血酶原时间(PT)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4月至2023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诊治的101例SFTS患者资料,按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组和重症组,按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各组临床表现及早期实验室指标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早期Cys-C水平及PT单独及联合检测对预测生存及死亡结局的效能。结果早期患者血清Cys-C、尿素氮、肌酐、尿酸、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重症组及死亡组高于普通组及生存组,而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患者年龄(OR=1.146,95%CI:1.036~1.267)、PT(OR=2.643,95%CI:1.323~5.281)、Cys-C(OR=5.039,95%CI:1.548~16.395)是SFT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Cys-C作为预测生存者与死亡者的指标具有较高评估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而联合Cys-C、PT和患者年龄,曲线下面积高达0.930。结论SFTS多发生于农民及老年人群,患者入院早期血清PT和Cys-C水平可有效预估患者预后,两者有望成为预测生存和死亡的生物标志物。
文摘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我国于2009年发现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多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全年均可发病,多发于春、夏季。如不及时诊治,SFTS病死率可高达20%。为进一步规范SFTS临床诊疗工作,在2010年原卫生部发布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征诊疗方案》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一、病原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征病毒(SFTSV)属白蛉纤细病毒科(Phenuiviridae),班达病毒属(Bandavirus Genus),分类为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 Virus,DBV)。
文摘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近几年来新发现的一种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性疾病,新布尼亚病毒是引起该病的病原体。蜱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可通过人-人接触传播。该病发病急,病情进展快,部分患者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病死率约10%。本文对该病病原学、病例分布特点及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流行环节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