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后路截骨矫形术后颈椎序列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
作者 徐洁涛 王冰 +5 位作者 吕国华 蒋彬 李亚伟 李磊 吴鹏飞 李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87-596,共10页
目的:分析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经后路截骨矫形术后颈椎序列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7年3月于我院行后路截骨矫形术治疗的26例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男10例,女16例,年龄14.2±4.6岁(9... 目的:分析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经后路截骨矫形术后颈椎序列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7年3月于我院行后路截骨矫形术治疗的26例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男10例,女16例,年龄14.2±4.6岁(9~20岁),随访时间38.0±6.4个月(24~96个月).畸形节段位于C6~T5,其中半椎体5例,楔形椎2例,蝴蝶椎3例,半椎体合并蝴蝶椎4例,半椎体合并骨桥7例,阻滞椎5例.融合节段7.7±3.2个(3~13个).收集患者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站立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影像学参数,包括原发及远端代偿弯Cobb角、冠状面T1倾斜角(T1 tilt)、锁骨角(clavicle angle,CA)、颈部倾斜(neck tilt,NT)、头部偏斜(head shift,HS)及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测量矢状面影像学参数,包括颈椎矢状垂直轴(C2-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C7 SVA)、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颈胸后凸角(cervicothoracic kyphosis,CTK)、矢状面上端椎(upper end vertebrae,UEV)/T1倾斜角、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段后凸角(UEV/T1-T12)、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矢状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偏距.根据术前颈椎序列将患者分为前凸组(CL<-5°)及僵直/后凸组(CL≥-5°),前凸组8例,僵直/后凸组18例.根据术后至末次随访期间颈椎僵直/后凸是否发生进展(△CL>5°为进展)将术前僵直/后凸组患者分为后凸进展亚组(7例)与后凸无进展亚组(11例).比较组间影像学参数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可能影响颈椎曲度变化的影像学参数,评估SRS-22量表评分.应用Pearson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配对及独立t检验及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比较组间影像学参数及SRS-22量表评分差异.结果:26例患者原发弯平均矫正率67.0%,远端代偿弯平均矫正率47.9%,HS、NT、CBD、T1 tilt、CA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颈椎前凸组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椎前凸组术前UEV/T1倾斜角及术前UEV/T1-T12较颈椎僵直/后凸组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20.2°±0.5°vs 16.4°±4.3°,49.3°±5.2°vs 36.3°±14.3°,均P<0.05).颈椎僵直/后凸组术前4例伴颈椎矢状面失平衡(C2-C7 SVA≥4cm),颈椎后凸进展组与无进展组比较,术前矢状面参数均无明显差异;术后CTK(2.4°±3.9°vs 12.7°±4.3°,P<0.05)、UEV/T1-T12(18.7°±3.6°vs37.8°±7.6°,P<0.05)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CTK(5.2°±4.9°vs 11.7°±6.5°,P<0.05)、UEV/T1-T12(20.4°±7.5°vs 38.5°±9.4°,P<0.05)、LL(-46.4°±7.9°vs-36.4°±5.2°,P<0.05)、SVA(-5.3cm±1.2cmvs-2.8cm±2.0cm,P<0.05)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颈椎后凸与术前UEV/T1-T12呈负相关(r=-0.398,P=0.045),术后颈椎后凸与术后CTK呈正相关(r=0.673,P<0.001),末次随访颈椎后凸进展与术后-末次随访△LL(r=0.557,P=-0.020)及△SVA呈正相关(r=0.496,P=0.034).SRS-22量表评估术前颈椎僵直/后凸组自我形象及心理健康维度评分低于颈椎前凸组(P<0.05),末次随访时颈椎后凸进展组疼痛评分低于颈椎前凸组及颈椎后凸无进展组(P<0.05),颈椎前凸组、颈椎后凸无进展组总评分均优于颈椎后凸进展组(P<0.05).结论:先天性颈胸段脊柱畸形患者颈椎后凸发生率较高,术前颈椎后凸可能与UEV/T1-T12过小有关.一期后路截骨矫形术后,CTK过小、术后LL增大及SVA后移可导致远期颈椎后凸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 畸形 颈胸段 截骨矫形术 颈椎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牵引预矫形结合手术矫形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 被引量:9
2
作者 张立 孙宇 +5 位作者 张凤山 刘忠军 潘胜发 刁垠泽 陈欣 周非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98-704,共7页
目的 :研究颈椎牵引预矫形结合手术矫形与单纯手术矫形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探讨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大于40°的重度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共32例,男24例,女8... 目的 :研究颈椎牵引预矫形结合手术矫形与单纯手术矫形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疗效,探讨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大于40°的重度颈椎后凸畸形患者共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5.9~63.4岁,平均19.5±12.2岁。根据治疗方案是否行牵引预矫形分为牵引组及非牵引组。牵引组26例,其中4例为颅骨牵引,22例为颈椎平衡悬吊牵引,6例先行颈椎松解手术、而后采用牵引预矫形,最后进行颈椎矫形内固定融合手术。非牵引组6例,单纯采用颈椎矫形内固定融合手术。测量及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矫形手术(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矫形融合内固定手术)后出院前(术后2周左右)、末次随访时,以及牵引组患者牵引后(矫形手术前)不同时间点的颈椎后凸节段的后凸角、JOA脊髓功能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32例后凸角由治疗前73.5°±26.5°矫正至术后16.6°±17.2°,最终矫正率平均(79.8±19.0)%,术后与治疗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JOA评分11.9±4.5分,术后JOA评分15.2±2.9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牵引组的后凸角(77.9°±26.5°)明显大于非牵引组(54.7°±18.2°,P<0.05),但是牵引组的手术矫正率(81.7±17.9)%高于非牵引组(73.4±25.8)%,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平衡悬吊牵引的牵引预矫正率(70.3±18.7)%及手术后的最终矫正率(83.8±14.4)%与采用颅骨牵引的相应指标(52.2±21.8)%、(70.4±32.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重度颈椎后凸畸形,采用颈椎牵引预矫形,结合前路、后路或者前后联合入路矫形固定融合手术,可以取得良好的矫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颈椎后畸形 牵引预矫形 融合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前路与前后联合入路矫形手术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 被引量:13
3
作者 钟沃权 姜亮 +5 位作者 孙宇 张凤山 张立 刘晓光 党耕町 刘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5-240,共6页
目的:探讨单纯前路与前后联合入路矫形手术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我院2005年7月~2008年12月收治重度颈椎后凸畸形(Cobb角>40°)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3~69岁,平均28.75岁。引起颈椎后凸的病因为:先... 目的:探讨单纯前路与前后联合入路矫形手术治疗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 :我院2005年7月~2008年12月收治重度颈椎后凸畸形(Cobb角>40°)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3~69岁,平均28.75岁。引起颈椎后凸的病因为:先天性发育畸形4例,神经纤维瘤病3例,退变性后凸2例,创伤性畸形2例,因颈脊膜瘤行后路C2~C5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后凸1例。术前JOA评分7~16分,平均11.6分;后凸Cobb角41°~113°,平均69.7°。均行颈椎矫形手术,其中8例(Cobb角41°~86°,平均58.9°,后凸节段无明显后方骨性融合,JOA评分平均11.9分)行前路手术;4例(3例Cobb角>90°,1例前后方均有明显的骨性融合,Cobb角48°~113°,平均91.3°,JOA评分平均11.0分)行前后路联合手术,一期完成1例,二期完成3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术后Cobb角及随访时的JOA评分、Cobb角变化。结果:8例单纯前路手术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96min,平均术中失血量为520ml;术后2例患者出现肢体肌力下降,其中1例因术后5d内固定松动行手术重置内固定,再手术后肌力恢复到术前,另1例患者经甲强龙冲击治疗后肌力恢复到术前;术后Cobb角平均24.1°,畸形矫正率为59.1%;随访8~60个月,平均27.3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角平均为36.9°,矫形丢失率为36.8%;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1~17分,平均15.1分,改善率为62.7%。4例前后联合入路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420min,平均术中失血量为1088ml;1例患者术后出现肢体肌力下降,经甲强龙冲击治疗后肱二头肌、三角肌肌力仍较术前减弱,其余肌力恢复至术前;术后Cobb角平均32°,畸形矫正率为65.0%;随访6~45个月,平均24.8个月,末次随访时Cobb角平均为45.5°,矫形丢失率为22.8%;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9~16分,平均13.5分,改善率为41.7%。结论:重度颈椎后凸畸形患者Cobb角40°~90°且无明显后方骨性融合时采用单纯前路矫形手术治疗,Cobb角>90°或前后方结构均有明显的骨性融合时行前后路联合矫形手术治疗,近期疗效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畸形 重度 矫形手术 前入路 前后联合入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僵硬型非角状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宏其 袁丹 +4 位作者 刘少华 郭超峰 陈凌强 陈静 葛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66-269,共4页
目的:探讨重度僵硬型非角状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4年1月~2006年7月对8例重度僵硬型非角状颈椎后凸畸形的患者先行颅环弓牵引7 ̄16d,平均10d,待后凸畸形矫正率超过30%时,再行后路小关节松解植骨钉棒矫形内固定术。根据... 目的:探讨重度僵硬型非角状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4年1月~2006年7月对8例重度僵硬型非角状颈椎后凸畸形的患者先行颅环弓牵引7 ̄16d,平均10d,待后凸畸形矫正率超过30%时,再行后路小关节松解植骨钉棒矫形内固定术。根据入院时、牵引后、术后10d、术后6个月时颈椎的标准侧位X线片,测量后凸Cobb角;以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随访6 ̄36个月,平均19.4个月,所有病例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均获骨性融合。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0.3分改善至术后6个月时的14.0分,改善率为55.2%。入院时颈椎平均Cobb角为44.4°,牵引后平均Cobb角为26°,术后10d平均Cobb角为-4.1°,术后6个月随访时平均Cobb角为-3.6°。牵引后Cobb角与入院时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0d时Cobb角与术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时Cobb角与术后10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先进行规范的颈椎牵引,后行小关节松解植骨钉棒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重度僵硬型非角状颈椎后凸畸形方法可行,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畸形 重度 僵硬型 非角状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lippel-Feil综合征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5
5
作者 曹广如 廖文波 +2 位作者 王霞 蔡玉强 张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5-186,共2页
Klippel-Feil综合征(Klippel-Feil syndrme,KFS)是指2个或2个以上颈椎先天性相互融合(可以是完全融合,或是局限于椎体或椎弓间一部分的融合),以短颈、低发际和颈部活动受限j联征为特征,可伴随其他先天畸形,临床较少见[1]。我院... Klippel-Feil综合征(Klippel-Feil syndrme,KFS)是指2个或2个以上颈椎先天性相互融合(可以是完全融合,或是局限于椎体或椎弓间一部分的融合),以短颈、低发际和颈部活动受限j联征为特征,可伴随其他先天畸形,临床较少见[1]。我院于2006年5月~2010年3月收治5例KFS颈椎后凸畸形患者,经临床及影像学观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LIPPEL-FEIL综合征 颈椎后畸形 手术治疗 颈部活动受限 影像学观察 先天畸形 疗效满意 先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颈椎不连综合征的影像学特点与外科诊疗策略
6
作者 夏天 孙宇 +7 位作者 潘胜发 周非非 刁垠泽 陈欣 赵衍斌 张凤山 张立 王少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72-1077,1105,共7页
目的:分析多发颈椎不连综合征(multilevel cervical disconnection syndrome,MCDS)的影像学特点及外科诊疗策略。方法:2004年3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MCDS患者共7例,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5~46岁(中位年龄12岁)。7例MCDS患者中,平均椎体... 目的:分析多发颈椎不连综合征(multilevel cervical disconnection syndrome,MCDS)的影像学特点及外科诊疗策略。方法:2004年3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MCDS患者共7例,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5~46岁(中位年龄12岁)。7例MCDS患者中,平均椎体发育不良节段数3.6±1.3个节段,平均椎弓不连节段数5.7±1.5个节段,局部后凸角平均-92.2°±20.2°,C2-7 Cobb角平均-68.6°±31.0°,T1倾斜角(T1 slope,T1S)平均-12.5°±12.5°,后凸顶点位于C4节段1例,C5节段5例,T1节段1例;术前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评分(mJOA评分)8.5~14分(平均12.6±2.1分),其中1例患者伴有吞咽困难。记录患者预矫形方式及手术方式,入院时、预矫形后、术后及末次随访影像学参数,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结果:1例术前接受颅骨牵引,3例接受平衡悬吊牵引,3例接受联合牵引,经术前牵引预矫形后,局部后凸角矫正率为60.8%。1例接受手术松解、Halo-vest外固定治疗,1例接受前路矫形内固定手术,1例接受后路矫形固定融合术,4例接受前-后联合手术治疗,手术固定6.0±2.1个节段,2例患者出现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接受翻修手术。术后随访时间6~84个月(41.2±32.0个月),末次随访局部后凸角平均-27.9°±11.6°,矫正率69.7%,C2-7 Cobb角平均-13.3°±28.4°,T1S平均4.9°±17.9°;术后mJOA评分10.5~17分(15.7±2.3分),改善率78.3%。对比手术前后临床及影像学指标,mJOA评分、C2-7后凸角、局部后凸角及T1S有统计学差异。结论:MCDS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前方椎体发育不良伴多节段椎弓不连,继发严重后凸畸形。治疗策略可采取术前牵引预矫形并前路多节段椎体切除重建、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先天性颈椎后凸畸形 牵引预矫形 多发颈椎不连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