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战时期重庆作家的生存状态 被引量:3
1
作者 敦枫 赵婷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0年第10期107-111,共5页
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作为当时的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学界人士。以抗日救亡为主题,重庆作家创造出了繁荣的抗战文学。时局的动荡不安、经济通货膨胀,使得重庆作家生活日益艰难。然而,危机时局也激发了空前高涨的爱国热忱和创作欲望... 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作为当时的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学界人士。以抗日救亡为主题,重庆作家创造出了繁荣的抗战文学。时局的动荡不安、经济通货膨胀,使得重庆作家生活日益艰难。然而,危机时局也激发了空前高涨的爱国热忱和创作欲望,从而形成了陪都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的局面。与此同时,重庆作家们也承受着较大的精神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生存状态 重庆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抗战文学史视域下重庆女作家的“家”“国”叙事
2
作者 于宁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6-126,共11页
抗战文学史视域下重庆女作家的“家”“国”叙事既依托女性独特的生命经验与性别特质,又内在于战时重庆的社会语境中。作为现代女性解放隐喻与象征的“娜拉出走”,在战时重庆成为知识女性重新审视自我与家庭关系的观照;左翼女性们在抗... 抗战文学史视域下重庆女作家的“家”“国”叙事既依托女性独特的生命经验与性别特质,又内在于战时重庆的社会语境中。作为现代女性解放隐喻与象征的“娜拉出走”,在战时重庆成为知识女性重新审视自我与家庭关系的观照;左翼女性们在抗战实践中践行舍“家”报“国”的集体主义理念,并试图将母职等家庭职能进行“抗战化”与“国族化”转化;对于战时大后方的多数女性而言,“在家”成为其战时常态,稳定的家庭生活具有维持个体小家庭与建设大后方的重要意义,在此脉络中实现以女性特质为基础的“家国同构”。战时重庆女作家的“家”“国”叙事既有显见的时代印记,又有跨越时代的恒久力量,围绕这一议题的探讨有助于深化抗战文学史的史学价值,并对当代女性的生存现状提供某种参考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 重庆作家 家庭 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