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重大战略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与收敛性分析
1
作者 余东华 陈海谦 谭梦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共14页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也是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畅通“双循环”的主要动能。在科学界定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素的基础上,从新科学技术、新劳动者、新生产方式、新产业形态、新要素供给等...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也是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畅通“双循环”的主要动能。在科学界定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素的基础上,从新科学技术、新劳动者、新生产方式、新产业形态、新要素供给等5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分析2012—2022年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比较分析不同区域新质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和收敛性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形成了从高到低依次为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的空间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低水平俱乐部”现象,各区域均呈现多极化趋势;区域间差异较明显,但呈缩小趋势;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存在σ收敛,京津冀、长三角、黄河流域存在绝对β收敛,长三角、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存在条件β收敛,不同区域在空间效应和收敛速度上存在差异。以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为依托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根据禀赋特征和战略定位因地制宜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时注重缩小区域差距,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重大战略区域 区域差异 收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重大战略区域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逻辑、成效与展望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明华 史楠 李倩 《经济与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41,共14页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相继部署五大区域重大战略,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区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对重大战略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和实践历程梳理基础上,基于新发展理念内涵,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家重大战略...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相继部署五大区域重大战略,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区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对重大战略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和实践历程梳理基础上,基于新发展理念内涵,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立体地评估。研究发现,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平稳上升趋势但存在空间极化现象,其中,长三角、粤港澳和京津冀多极分化现象相对突出。短期来看,低、中低、中高水平城市转移趋势各异,但随着时间跨度的延长,各城市基本趋向于更高水平发展。研究认为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发展过程中应聚焦各区域高质量发展相对短板,协同提升各维度发展水平,根据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政策,进一步弱化各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重大国家战略区域 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大战略区域村庄绿化状况及对策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月莹 蒋三乃 王威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16,共9页
依据2020年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调查分析了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村庄绿化状况及问题,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发展区域村庄绿化覆盖率最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次之,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最低;2)各区域村庄周边... 依据2020年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调查分析了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村庄绿化状况及问题,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发展区域村庄绿化覆盖率最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次之,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最低;2)各区域村庄周边绿化覆盖率高于村庄内部;3)山区村绿化覆盖率高于平原村,平原村高于牧区村;4)除黄河上游地区村庄绿化植被类型以灌草为主外,其余区域村庄绿化植被类型以乔木为主。各区域都存在村庄绿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绿化用地空间受限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补齐各区域村庄绿化短板、合理规划村庄绿化用地、挖掘村庄内部绿化潜力、突出不同类型村庄绿化重点、合理配置村庄绿化植被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绿化 村庄绿化覆盖率 绿化用地空间 国家重大战略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下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区域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06—2021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实证
4
作者 代刚 郭育竹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96,F0003,共14页
为进一步挖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布,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我国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实施,综合利用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涉及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长三角地区和... 为进一步挖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布,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我国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实施,综合利用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涉及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5个区域的我国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异情况以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这5个区域内的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量占全国总数量的76.7%,说明现阶段我国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区域空间分布特征基本满足我国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布局的需求。2)虽然现阶段我国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比较明显,并呈现出集聚的空间分布形态,但是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尤其是长江经济带下游区域和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中上游区域呈现出的次冷区和冷区空间分布特征。3)长三角地区只有浙江省完成高效型区域的跃迁,京津冀地区中北京市和河北省完成了高效型区域的跃迁,长江经济带上游区域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完成了高效型区域的跃迁,黄河生态经济带以四川省、山东省和山西省为代表的区域实现了高效型区域的跃迁,粤港澳大湾区只有广东省完成了高效型区域的跃迁。4)从影响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差异的因素来看,整个民族文化因素影响力最大,其中地区国家级传统村落数影响力最大,自然地理因素中的地形地貌因素影响力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 区域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新质生产力的水平测度及差异分析 被引量:32
5
作者 刘建华 闫静 +1 位作者 王慧扬 葛世帅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9-90,共12页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对生产力提出了新的要求。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并在一系列论述中重点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传统生产力的质态跃迁,符合当前我...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对生产力提出了新的要求。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并在一系列论述中重点强调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作为传统生产力的质态跃迁,符合当前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提升路径等理论研究逐渐深入,但实证研究仍显不足。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是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行区,对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和区域差异的准确研判,是我国因地制宜,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提条件,对于我国加快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梳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构建涵盖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三个维度的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熵值TOPSIS法测度2012-2021年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探究其时空演进特征,进一步利用基尼系数剖析其新质生产力发展差异及来源,并探究各地区新动能、新产业、新模式三个维度的增长差异。研究发现:其一,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持续提升,从高到低依次为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在年均增速上,京津冀表现相对落后。其二,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新质生产力空间分布不均,呈阶梯状特征,其中,第一梯队以粤港澳、北京和长三角两省一市等发达地区为核心,新质生产力水平显著领先,第二梯队包括天津、长江经济带及黄河流域的部分省份,第三、第四梯队涵盖其他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三,重大国家战略区域内部新质生产力发展差异显著,其中,以京津冀地区的内部差异最为突出,而黄河流域内部差异呈逐步扩大趋势。其四,在新动能和新产业方面,粤港澳和长三角地区整体领先。京津冀各维度水平较高但增速相对较慢。相比之下,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在新模式方面增速较快。最后,提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重大国家战略区域 水平测度 时空演化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中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 被引量:2
6
作者 白小明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22,共8页
区域重大战略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破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突出难题为重点,强调区域内分工协作、区域间优势互补,谋求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区域协调发展。在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中,地方政府作为重要的责任主体,应履行好主体责... 区域重大战略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破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突出难题为重点,强调区域内分工协作、区域间优势互补,谋求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区域协调发展。在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中,地方政府作为重要的责任主体,应履行好主体责任,如促进区域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探索区域问题的精细化施策方案、推动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进区域共同富裕等。为此,地方政府要运用好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等政策工具,强化有限政府思维、精准思维、共赢思维、底线思维、共富思维等,确保区域重大战略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重大战略 地方政府 主体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经济韧性的演进趋势及区域特征
7
作者 周荣云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0-135,共6页
文章基于2007—2021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构建中国城市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方法测度中国城市经济韧性,并使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中国重大战略区域城市经济韧性差异及其来源,采用空间收敛模型分析不同区域... 文章基于2007—2021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构建中国城市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方法测度中国城市经济韧性,并使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中国重大战略区域城市经济韧性差异及其来源,采用空间收敛模型分析不同区域城市经济韧性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城市经济韧性整体呈现“N”型波动或增强趋势,各城市经济韧性很不均衡,而且韧性基础禀赋、韧性重塑深度、韧性重塑广度、韧性政策环境对不同城市的驱动作用也明显不同。第二,中国重大战略区域城市经济韧性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区域间差异是造成城市经济韧性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第三,全国及重大战略区域的城市经济韧性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但不同地区的收敛速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经济韧性 重大战略区域 空间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战略构想:基于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比较视角 被引量:12
8
作者 滕祥河 林彩云 文传浩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1-100,共10页
优化完善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布局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区域重大战略具有空间形态上突出摆脱行政区划束缚、影响效应上强化引领辐射作用、任务导向上存在特定主题、推... 优化完善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布局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区域重大战略具有空间形态上突出摆脱行政区划束缚、影响效应上强化引领辐射作用、任务导向上存在特定主题、推进思路上制定顶层战略规划以及组织领导上设立中央统筹机制等典型特征。对标典型区域重大战略,现阶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缺少区域重大战略所具有的功能特征和必备条件。要真正担负起区域重大战略的角色,可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跨区域一体化为突破口,以绿色发展为核心主题,规划建设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构想是立足于流域分工与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充分遵循长江上游“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大前提下的科学发展模式,也契合了成渝地区跨区域合作历程的一种历史发展趋势,同时在创新发展以流域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联结、助力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发展载体等方面上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和现实可能条件。实现成昆渝地区一体化绿色发展需要提升昆明城市功能定位、打造贵州绿色发展的战略腹地、优化宜居宜业宜城的新发展空间、推进内联外通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服务体系和开展跨域生态环境空间一体化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昆渝地区 一体化 绿色发展 区域重大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协同实施 被引量:19
9
作者 高国力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16-121,共6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三大区域战略的提出背景、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各不相同,但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三大区域战略的提出背景、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互相影响。为实现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可从规划协同、政策协同、机制协同、评估协同、法治协同等五个方面加强区域三大战略的协同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重大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主体功能区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国家级新区空间生产的政治性——基于区域重大战略实施的视角 被引量:2
10
作者 曹文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21,共8页
作为国家战略与地方空间相互作用而呈现出的独特性质,政治性既是国家级新区空间生产的基本属性,也是国家级新区空间生产的核心问题,决定着国家级新区空间的整体布局、功能定位和发展演变。新时代,伴随着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和高质量发... 作为国家战略与地方空间相互作用而呈现出的独特性质,政治性既是国家级新区空间生产的基本属性,也是国家级新区空间生产的核心问题,决定着国家级新区空间的整体布局、功能定位和发展演变。新时代,伴随着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和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动,国家级新区空间生产的政治性日益凸显,具体表现为空间生产规划的政治考量、空间生产过程的政治介入、空间生产目标的政治指向三个方面。针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国家级新区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历史主动,找准空间功能定位、完善空间制度体系、明确空间价值导向,力求以国家级新区空间生成促进区域均衡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空间生产 区域重大战略 政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回顾及展望 被引量:21
11
作者 李国平 吕爽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9,共10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近十年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明显成效,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建设稳步推进,三地交通一体化、生态联防联控、产业转型升级三大领域取得率先突破,区域内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稳步实施。但仍面临经济...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近十年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明显成效,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建设稳步推进,三地交通一体化、生态联防联控、产业转型升级三大领域取得率先突破,区域内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稳步实施。但仍面临经济份额下降、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能力不强、人口和经济过密与过疏现象并存等问题。展望未来,应从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打造“一核两翼”空间新格局、优化区域现代产业分工体系与区域创新格局、创新跨区域协同治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更优效益和更高质量,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发展 城市群 国家区域重大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金融创新水平的分布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成因识别 被引量:3
12
作者 沈丽 张好圆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28-133,共6页
文章基于2006—2021年中国重大国家战略区域金融创新水平的测度结果,通过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以及QAP模型对中国重大国家战略区域金融创新水平的分布动态演进过程、区域差异及其成因展开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中国... 文章基于2006—2021年中国重大国家战略区域金融创新水平的测度结果,通过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以及QAP模型对中国重大国家战略区域金融创新水平的分布动态演进过程、区域差异及其成因展开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中国重大国家战略区域金融创新处于较低水平,但呈现上升趋势;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整体及分区域金融创新水平存在多极分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缩小金融市场创新、金融机构创新的区域差异是解决重大国家战略区域金融创新水平空间分布不均衡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创新水平 区域差异 二次指派程序 重大国家战略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题导向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演化逻辑、创新发展、实践探索
13
作者 谢地 赵雅楠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9,共7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差距仍然是我国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这篇大文章,不能简单地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差距仍然是我国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这篇大文章,不能简单地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新阶段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应从进一步破解区域发展困境、打破原有板块格局,发挥区域重大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作用,加强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协同实施等方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重大战略 主体功能区战略 习近平经济思想 问题导向 新型城镇化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质量迈进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培林 肖文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48,共4页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内外部因素变化对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新挑战。新形势下,应顺应人口流动和分布格局变化趋势,不断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从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增强动力源地区引擎作用等方面着手,以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重大战略 生产力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综述
15
作者 颜银根 冀宇星 张森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3-156,共4页
在2021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暨新时代中国区域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区域要素高质量发展、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反映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最... 在2021年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年会暨新时代中国区域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就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区域要素高质量发展、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反映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和实践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重大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湾区融合发展背景下珠海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策略
16
作者 俞斌 杨光辉 +1 位作者 向志威 黄利华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8-114,共7页
如何加强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是值得探讨的课题。基于湾区融合发展的背景,面向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的定位、要求和挑战,提出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3大规划策略:强化门户枢纽,提升中转组织能... 如何加强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是值得探讨的课题。基于湾区融合发展的背景,面向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的定位、要求和挑战,提出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3大规划策略:强化门户枢纽,提升中转组织能力;完善区域通道,服务区域重大战略;打造智慧品质交通,服务产业和城市发展。同时,以珠海为例,针对其交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提升中转组织能力、服务区域重大战略、服务产业和城市发展3个方面提出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具体规划策略和行动措施,以期为其他同类型城市的综合交通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融合发展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区域重大战略 珠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