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新型底流与浊流交互作用形成的储集砂体——以北礁凹陷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李俞锋 蒲仁海 +2 位作者 唐明 袁超 吴仕玖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5-66,共12页
目前地质学家对垂直于大陆斜坡发育的浊积水道研究已较为成熟,而对平行于大陆斜坡水道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深水环境中,底流与浊流交互作用较为普遍,但研究少且程度较低,与这种交互作用相关的平行斜坡水道亟待深入研究。通过二维地... 目前地质学家对垂直于大陆斜坡发育的浊积水道研究已较为成熟,而对平行于大陆斜坡水道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深水环境中,底流与浊流交互作用较为普遍,但研究少且程度较低,与这种交互作用相关的平行斜坡水道亟待深入研究。通过二维地震资料对北礁凹陷的古地貌进行研究,再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的时间域构造、均方根振幅等,结合三维区的地震剖面和该区沉积环境及海平面升降、古气候等因素对平行斜坡强振幅水道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北礁凹陷中中新世具有狭窄通道古地形特征,东北部发育一条近平行斜坡水道,且主要分布在该狭窄通道的右侧,该水道呈指状或锥状展布。沿水道方向有前积现象,且水道头部也有前积现象,而中部、尾部均以平行充填为主,该水道下方不发育大型断层。该平行斜坡水道是垂直于斜坡的浊流与沿斜坡的底流在狭窄通道处交互作用的沉积结果,该水道是一种新型的岩性储集砂体,具有潜在的高孔、高渗特征,该水道形成时的古气候和狭窄通道的古地形是其主控因素,并提出了这种新型储集砂体的沉积模式,丰富了我国深水砂体的类型。该水道具有重要的古海洋、古气候意义,可能在深水环境下的狭窄通道处广泛分布,是南海深水油气勘探的潜在接替新区,应引起石油地质工作者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行斜坡水道 流与交互作用 狭窄通道 新型储集砂体 北礁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浓缩过程中底流浓度和比浓缩面积的确定
2
作者 康勇 罗茜 邓常烈 《矿冶》 EI CAS 1999年第1期29-34,共6页
研究了重力浓缩过程中特征浓度线与沉积曲线之间的关系,利用两相流波理论分析了特征浓度线的初始性质.在此基础上,推导出计算连续浓缩机底流浓度和比浓缩面积的公式,并验证了这种新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 重力浓缩 浓度 比浓缩面积 选矿 浓缩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交互作用沉积研究进展——以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华 何幼斌 +1 位作者 王英民 裴羽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18-224,共7页
深水区水动力条件复杂多样,重力流、等深流与内波及内潮汐等作用均显著,其相互作用明显,并形成丰富多样的沉积体。根据地震资料,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重力流与等深流交互作用沉积的类型、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区重力流与等深... 深水区水动力条件复杂多样,重力流、等深流与内波及内潮汐等作用均显著,其相互作用明显,并形成丰富多样的沉积体。根据地震资料,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重力流与等深流交互作用沉积的类型、特征及沉积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区重力流与等深流极其活跃,发育典型的重力流与等深流交互作用沉积,包括峡谷、单向迁移水道、大型长条状漂积体、限制型漂积体及陆坡席状漂积体等。中上陆坡区发育北东向迁移水道、大型长条状漂积体及少量陆坡席状漂积体,为重力流与北东向运动的中层水等深流共同作用区。中下陆坡区发育南西西向迁移水道、朵叶、水道-堤岸、大型长条状漂积体、限制型漂积体及陆坡席状漂积体等,重力流与深层水等深流作用明显。重力流与等深流交互作用可形成单向迁移水道,迁移方向与等深流运动方向相同。等深流可对重力流沉积物进行搬运、改造、再沉积并形成漂积体、偏转型的朵叶和不对称堤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 等深 交互作用 沉积类型 沉积模式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东部黄流组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为 杨希冰 +3 位作者 张秀苹 段亮 邵远 郝德峰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5-82,共8页
重力流沉积体系已成为南海西部重点勘探领域。为系统开展莺歌海盆地东部黄流组重力流沉积体系成因及控制因素研究,利用钻井、测井、地震资料,通过位移-距离法、3Dmove古构造恢复等技术方法,对盆地东部中新世黄流组坡折类型、物源供给通... 重力流沉积体系已成为南海西部重点勘探领域。为系统开展莺歌海盆地东部黄流组重力流沉积体系成因及控制因素研究,利用钻井、测井、地震资料,通过位移-距离法、3Dmove古构造恢复等技术方法,对盆地东部中新世黄流组坡折类型、物源供给通道、盆地沉降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盆地东部边缘走滑转换带大型沟谷发育,控制了主物源注入通道;挠曲坡折处坡度加大促发了重力流形成;大规模海平面下降与凹陷内异常沉降作用耦合控制了低位域重力流砂体分布;盆内底辟活动改变了微古地貌格局,从而影响了重力流沉积卸载位置。该成果认识为LD10-F井厚层砂岩气藏发现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重力沉积 莺歌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非鲁伍马盆地下始新统沉积水动力学机制
5
作者 赵文楷 许小勇 +2 位作者 田冬梅 张颖 吴佳男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94,共15页
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可形成不对称单向迁移水道,前人建立了单向迁移水道的演化模式,但在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水动力学机制研究方面较为薄弱。针对东非鲁伍马盆地下始新统沉积体系早期和晚期不同条件下的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开展... 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可形成不对称单向迁移水道,前人建立了单向迁移水道的演化模式,但在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水动力学机制研究方面较为薄弱。针对东非鲁伍马盆地下始新统沉积体系早期和晚期不同条件下的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开展沉积水动力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下始新统沉积体系中,底流将水道内重力流顶部的细粒沉积物裹挟并向北漂移,在水道北侧形成不对称天然堤。沉积物长期在北侧集聚形成漂积体,不对称沉积使水道北侧变陡;水道南侧则由于两反向流体的碰撞侵蚀作用增强,使该侧限制性作用减弱并形成新的负地形。在该不对称沉积模式的长期作用下水道逐渐向南迁移。通过揭示鲁伍马盆地下始新统不同沉积时期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水动力过程,阐明了流体结构对水道的沉积侵蚀机制,从流体动力学角度解析了不对称单向迁移水道的成因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 数值模拟 交互机制 东非鲁伍马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非海岸盆地第四系深水沉积特征、过程及沉积模式 被引量:1
6
作者 于星 赵红岩 +2 位作者 邱春光 何幼斌 李华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7-265,共9页
东非海岸盆地深水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油气富集的深部地层,缺乏对第四系深水沉积的研究。文中利用二维地震资料,对东非坦桑尼亚和鲁伍马盆地第四系深水区的深水沉积开展研究,查明了沉积类型,划分了沉积单元,对深水沉积建立了沉积模式。... 东非海岸盆地深水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油气富集的深部地层,缺乏对第四系深水沉积的研究。文中利用二维地震资料,对东非坦桑尼亚和鲁伍马盆地第四系深水区的深水沉积开展研究,查明了沉积类型,划分了沉积单元,对深水沉积建立了沉积模式。研究表明:1)研究区发育深水重力流沉积、等深流沉积、等深流与重力流交互作用沉积,分为峡谷、水道、漂积体及块状搬运复合体4种沉积单元。2)研究区深水沉积由北至南差异明显,坦中地区深水沉积规模较大,主要发育重力流水道及丘状漂积体;坦南地区发育峡谷,深水沉积规模整体较小;鲁北地区深水沉积规模较大,发育有峡谷、水道及席状漂积体。3)海底地形的差异导致坦中地区的重力流能量较弱,坦南地区和鲁北地区的重力流能量较强;在海底地貌的限制下,等深流沉积在坦中地区形成丘状漂积体,在鲁北地区形成席状漂积体;坦中南部的等深流与重力流发生交互作用,发育向南迁移的侧向迁移水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重力 等深 交互作用 第四系 东非海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峡谷区水电枢纽布置比选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唐瑜 刘侠 曾勇 《水电站设计》 2014年第3期12-15,共4页
本文结合雅砻江上游某水电站枢纽布置比选,从坝型选择、泄洪消能方式选择等多方面综合确定推荐枢纽布置方式,对在峡谷河段水电枢纽的布置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峡谷河段 水电站枢纽布置 消能 消能 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官地水电站泄洪消能研究及布置设计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光伟 《水电站设计》 2013年第2期1-4,14,共5页
官地水电站大坝为碾压混凝土高坝,坝高居国内第三。工程区为高山峡谷区,受地形地质条件限制,两岸边坡和深层抗滑稳定问题突出。挑流消能、戽流消能方式均存在一些问题,底流消能对下游岸坡稳定的影响小,边坡防护相对简单,对深层抗滑稳定... 官地水电站大坝为碾压混凝土高坝,坝高居国内第三。工程区为高山峡谷区,受地形地质条件限制,两岸边坡和深层抗滑稳定问题突出。挑流消能、戽流消能方式均存在一些问题,底流消能对下游岸坡稳定的影响小,边坡防护相对简单,对深层抗滑稳定有利。因此重点对底流消能进行了研究和布置设计,采用了结合宽尾墩和连续跌坎的底流消能型式,并结合尾坎高度进行研究。本工程底流消能水头居国内外前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碾压砼重力 能力 消能 消能工 官地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基斯坦汗华水电站工程泄水建筑物设计 被引量:1
9
作者 郭西方 顾小兵 +1 位作者 陈能玉 李娅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 2010年第3期25-27,共3页
汗华水电站是巴基斯坦一项高水头、长隧洞的引水式水电站工程,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泄水建筑物设有4个底孔、1个表孔,采用逆坡消力池底流消能。
关键词 混凝土重力 表孔 水力计算 消能 逆坡消力池 汗华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非鲁伍马盆地中始新统深水沉积特征及层序界面识别方法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辉 范国章 +5 位作者 王红平 丁梁波 左国平 马宏霞 庞旭 许小勇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6-116,共11页
以层序地层学经典模式为指导,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及地震资料,总结了东非鲁伍马盆地深水区中始新统三级和四级层序界面特征,将深水沉积中发育的水道-朵体复合体与沉积相对应,划分了沉积亚相和微相,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深水沉积的演化规... 以层序地层学经典模式为指导,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及地震资料,总结了东非鲁伍马盆地深水区中始新统三级和四级层序界面特征,将深水沉积中发育的水道-朵体复合体与沉积相对应,划分了沉积亚相和微相,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深水沉积的演化规律及其对储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鲁伍马盆地中始新统三级层序顶界位于凝缩段和偶发的碳酸盐碎屑流顶部,底界为逐期南向迁移的重力流底界;四级层序由半深海泥岩顶界和地震剖面上连续性好的沉积界面确定,但仅可以在水道-朵体复合体分布范围内开展解释。②研究区深水沉积可识别出水道复合体和朵体复合体2种沉积相,复合水道、朵体、决口扇和溢岸/漂积沉积4种亚相,水道轴部/边部充填、内天然堤、块体搬运沉积(MTD)、水道底部滞留沉积、朵体单元主体/边缘、决口扇和溢岸/漂积沉积等9种沉积微相;决口扇和溢岸/漂积沉积均分布于复合水道的北侧,受底流影响的决口扇在平面上呈向北发散的脉状。③研究区中始新统深水沉积的演化分为SQ1—SQ4共4个阶段,整体表现为先进积、后退积的过程,水道-朵体复合体受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影响,逐期向南迁移。④研究区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控于沉积微相,朵体单元主体和水道轴部充填微相发育的储层品质好,其中朵体单元主体微相中储层最发育、物性最好,孔隙度为13.00%~21.00%,渗透率为5.0~118.0 mD,水道轴部充填微相次之,储层孔隙度为13.00%~19.00%,渗透率为0.8~23.0 mD;溢岸/漂积沉积微相中发育的储层物性差,决口扇不发育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重力 复合水道-朵体 决口扇 层序界面 中始新统 东非鲁伍马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锅峡大坝稳定及应力复核
11
作者 李守和 《大坝与安全》 1994年第3期25-36,共12页
一、工程简况盐锅峡工程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永靖县境内,距下游兰州市约75km.工程于1958年6月正式开始勘测设计,同年9月开始施工,1961年3月水库正式蓄水,11月第一台机组(4_# 机)发电,是黄河上第一个建成发电的大型电站.现已投产机组9台,... 一、工程简况盐锅峡工程位于黄河上游甘肃省永靖县境内,距下游兰州市约75km.工程于1958年6月正式开始勘测设计,同年9月开始施工,1961年3月水库正式蓄水,11月第一台机组(4_# 机)发电,是黄河上第一个建成发电的大型电站.现已投产机组9台,装机总容量为402MW.电站枢纽区为高山峡谷地形,两岸边坡陡峭,相对高差约100m,河床左侧为混凝土宽缝重力坝(共10个坝段),坝后式电站厂房.右侧为混凝土重力式溢流坝(共6个坝段),其中,第1~#~5~#溢流堰下游采用底流消能方式,设有二级消力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锅峡大坝 坝段 抗滑稳定 坝后式电站 消能 宽缝重力 坝基稳定 消力池 扬压力 大型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机排水库消能方式的选择
12
作者 王建平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8年第9期98-101,共4页
消能防冲的设计妥善与否,取决于消能型式的选择及设计,在遵循行业规范的同时也需要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泄水建筑物在水力及边界条件既定后,应根据混合流应用方程判别并计算其下游可能出现的流态,采取相应的消能防冲措施。文章结合七机... 消能防冲的设计妥善与否,取决于消能型式的选择及设计,在遵循行业规范的同时也需要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泄水建筑物在水力及边界条件既定后,应根据混合流应用方程判别并计算其下游可能出现的流态,采取相应的消能防冲措施。文章结合七机排水库工程实例,阐述了消能防冲原理与水力计算,根据计算对流态进行初步判别,综合各方面对消能方式进行比较和选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重力 消能 消能 水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宝珠寺水电站泄洪消能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13
作者 董学清 《西北水电》 1992年第3期52-52,共1页
宝珠寺水电站是以发电为主,兼有灌溉、防洪等综合效益的大型工程.水库总库容25.5亿m^3,装机容量70万kW.拦河坝为实体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32m.枢纽总布置采用中间坝后武厂房方案,泄洪建筑物的底孔、中孔和表孔按进口高程分四层布设在... 宝珠寺水电站是以发电为主,兼有灌溉、防洪等综合效益的大型工程.水库总库容25.5亿m^3,装机容量70万kW.拦河坝为实体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132m.枢纽总布置采用中间坝后武厂房方案,泄洪建筑物的底孔、中孔和表孔按进口高程分四层布设在厂房两侧.白龙江洪水峰高量大,陡涨陡落,枢纽泄洪消能的布置难度很大,是设计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工程复工后,根据初设阶段底、中、表孔泄流对称布置的特点,进行优化设计时,经过水工模型试验,全面研究了挑流及利用导流明渠底流消能方案.1987年该方案经上级主管部门组织审查批准后,在进行大量水工模型试验的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珠寺水电站 泄洪消能 表孔 消能 混凝土重力 水工模型试验 明渠 进口高程 对称布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