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MCR和重力模型下的厦门市生态空间网络构建
被引量:
42
1
作者
徐伟振
黄思颖
+4 位作者
耿建伟
王心怡
傅伟聪
林双毅
董建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4-272,共9页
伴随高密集土地开发,城市内部生态栖息地被严重侵蚀,致使区域生态走廊分散度、隔离度剧增,削弱生态斑块间的有效连接,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最小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对厦门市重要生态源地进行...
伴随高密集土地开发,城市内部生态栖息地被严重侵蚀,致使区域生态走廊分散度、隔离度剧增,削弱生态斑块间的有效连接,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最小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对厦门市重要生态源地进行提取,并模拟构建其生态走廊。结果表明:1)根据MSPA分析结果,厦门市核心区在所有景观类型中占比最高,为89.29%,且景观类型多为林地,占核心区总面积49.69%;2)结合重要生态源地景观连通指数,共选取17块生态源地,其中,1号生态源地的dPC值最高(81.369),面积最大(59726.385 hm^(2));3)基于MCR和重力模型构建142条生态廊道,廊道分别占林地景观、水体景观和草地景观面积的21.57%、41.56%和17.42%。根据研究结果,在湖里区北部及集美区、海沧区南部等生态栖息地空白区适当建造小型或中型“踏脚石(stepping stone)”是十分必要的,以维持生态服务功能和区域内生态系统平衡。该研究结果可为厦门市构建更为完整结构的区域生态模式,并为类似高密度沿海建设区域生态空间网络营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积阻力
模型
(MCR)
重力
模型
(
gm
)
生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MCR模型的天府新区生态廊道构建
被引量:
1
2
作者
侯晓云
许戈
+2 位作者
王疆评
黎燕琼
毛颖娟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4期17-23,共7页
生态廊道可以提高源地间景观连接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选取成都片区的天府新区为研究区域,研究根据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景观连通性分析,选择生态功能重要的斑块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潜在生态廊道,并引入重力...
生态廊道可以提高源地间景观连接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选取成都片区的天府新区为研究区域,研究根据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景观连通性分析,选择生态功能重要的斑块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潜在生态廊道,并引入重力模型对生态廊道重要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通过MSPA分析得出,核心区景观类型在所有景观类型中占比最大,达58.74%;(2)识别出的14块生态源地集中分布在东部龙泉山区和中部的水体保护区,需重要保护的源地斑块为10号、12-14号;(3)共构建91条生态廊道,总长度为776.19 km^(2),面积为116.22 km^(2),定量分析了多斑块间物种迁徙所消耗的最小成本;(4)引用重力模型分析了源地间生态廊道的重要性,得出6号和7号源地间相互作用值最高,两地间的生态廊道应重点保护,林地在生态廊道中占比最高,表明生态廊道总体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积阻力
模型
(MCR)
重力
模型
(
gm
)
生态廊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MCR和重力模型下的厦门市生态空间网络构建
被引量:
42
1
作者
徐伟振
黄思颖
耿建伟
王心怡
傅伟聪
林双毅
董建文
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园林学院(合署)
厦门市绿化中心
出处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4-272,共9页
基金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4301)
森林公园游憩质量评价及数据可视化呈现(JAT190147)。
文摘
伴随高密集土地开发,城市内部生态栖息地被严重侵蚀,致使区域生态走廊分散度、隔离度剧增,削弱生态斑块间的有效连接,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最小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对厦门市重要生态源地进行提取,并模拟构建其生态走廊。结果表明:1)根据MSPA分析结果,厦门市核心区在所有景观类型中占比最高,为89.29%,且景观类型多为林地,占核心区总面积49.69%;2)结合重要生态源地景观连通指数,共选取17块生态源地,其中,1号生态源地的dPC值最高(81.369),面积最大(59726.385 hm^(2));3)基于MCR和重力模型构建142条生态廊道,廊道分别占林地景观、水体景观和草地景观面积的21.57%、41.56%和17.42%。根据研究结果,在湖里区北部及集美区、海沧区南部等生态栖息地空白区适当建造小型或中型“踏脚石(stepping stone)”是十分必要的,以维持生态服务功能和区域内生态系统平衡。该研究结果可为厦门市构建更为完整结构的区域生态模式,并为类似高密度沿海建设区域生态空间网络营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积阻力
模型
(MCR)
重力
模型
(
gm
)
生态网络
Keywords
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
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
gravity model(
gm
)
ecological network
分类号
S731.2 [农业科学—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MCR模型的天府新区生态廊道构建
被引量:
1
2
作者
侯晓云
许戈
王疆评
黎燕琼
毛颖娟
机构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出处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4期17-23,共7页
基金
四川省科技厅院自列项目“生态廊道对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研究-以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为例”(2021JBKY17)。
文摘
生态廊道可以提高源地间景观连接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选取成都片区的天府新区为研究区域,研究根据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景观连通性分析,选择生态功能重要的斑块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潜在生态廊道,并引入重力模型对生态廊道重要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通过MSPA分析得出,核心区景观类型在所有景观类型中占比最大,达58.74%;(2)识别出的14块生态源地集中分布在东部龙泉山区和中部的水体保护区,需重要保护的源地斑块为10号、12-14号;(3)共构建91条生态廊道,总长度为776.19 km^(2),面积为116.22 km^(2),定量分析了多斑块间物种迁徙所消耗的最小成本;(4)引用重力模型分析了源地间生态廊道的重要性,得出6号和7号源地间相互作用值最高,两地间的生态廊道应重点保护,林地在生态廊道中占比最高,表明生态廊道总体稳定性较好。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积阻力
模型
(MCR)
重力
模型
(
gm
)
生态廊道
Keywords
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
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odel(MCR)
Gravity model(
gm
)
Ecological corridor
分类号
X32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MCR和重力模型下的厦门市生态空间网络构建
徐伟振
黄思颖
耿建伟
王心怡
傅伟聪
林双毅
董建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
4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MCR模型的天府新区生态廊道构建
侯晓云
许戈
王疆评
黎燕琼
毛颖娟
《四川林业科技》
202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