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东部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
51
1
作者
杨宝俊
刘万崧
+4 位作者
王喜臣
李勤学
王建民
赵雪平
李瑞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6-97,共12页
综合利用 7条地学断面 (GGT)资料研究了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附近的壳幔地球物理特征模式 .分析了形成上述地球物理特征的 3种因素 :东亚大陆边缘周边三大板块运动、地幔流运动和地幔热柱 .对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的重力异常的正演拟合结果...
综合利用 7条地学断面 (GGT)资料研究了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附近的壳幔地球物理特征模式 .分析了形成上述地球物理特征的 3种因素 :东亚大陆边缘周边三大板块运动、地幔流运动和地幔热柱 .对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的重力异常的正演拟合结果表明 ,壳幔物质密度不均匀和莫霍界面起伏造成该带的重力异常 .地应力场的综合作用产生了该重力梯级带系列地球物理特征 .最后 ,探讨了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成因机制 ,提出了以“挤”、“涌”为动力的“三结点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
重力梯级带
东亚大陆边缘地
带
板块运动
三结点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太行山重力梯级带的密度结构及其地质解释
被引量:
22
2
作者
刘占坡
高祥林
黎益仕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66-273,共8页
斜贯中国东部地区的大兴安岭 -太行山 -武陵山重力梯级带是一条地壳深部构造变异带。选择与其中段———太行山重力梯级带相垂直的阜平 -定州剖面 ,利用人工地震测深与布格重力异常资料 ,进行了地壳 -上地幔密度反演分析。结果表明 ,该...
斜贯中国东部地区的大兴安岭 -太行山 -武陵山重力梯级带是一条地壳深部构造变异带。选择与其中段———太行山重力梯级带相垂直的阜平 -定州剖面 ,利用人工地震测深与布格重力异常资料 ,进行了地壳 -上地幔密度反演分析。结果表明 ,该剖面的地壳 -上地幔密度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总体特征是剖面西部密度较低 ,东部密度较高 ,地壳厚度的横向变化基本上决定了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的形成。结合华北地区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认为太行山重力梯级带是燕山期以后形成的 ,它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上地幔热物质的运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
重力梯级带
密度结构
人工地震测深
燕山期
地壳厚度
地质构造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应用布格重力异常研究太行山地区地壳密度结构
被引量:
13
3
作者
唐新功
陈永顺
+1 位作者
严良俊
王璟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5-309,共5页
在深地震测深(DSS)资料约束下,使用做过地形校正的重力资料对太行山山前地区的深部构造进行研究。在4条测线上通过分层剥离的方法分别得到沉积层和莫霍面的空间图像以及深部密度界面的形态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太行山山前断裂...
在深地震测深(DSS)资料约束下,使用做过地形校正的重力资料对太行山山前地区的深部构造进行研究。在4条测线上通过分层剥离的方法分别得到沉积层和莫霍面的空间图像以及深部密度界面的形态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明显不同,西面高原地区沉积层较薄,平均在4km以下;东侧华北平原地区多数在5km以上,且起伏剧烈,对应于华北平原地区一系列次级的凹陷与隆起构造。莫霍面和康氏面在两侧均相对平缓,康氏面从东部的大约18km增加到西北部山区的28km左右;莫霍面深度从东南侧平原地区的大约34km左右向西北侧埋深陡然增加到42—43km。太行山断裂带表现为太行山重力梯级带,并在太行山山前地壳内各界面均发生错断,莫霍面和康氏面错断距离达4—5km,这还证明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确是深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
重力梯级带
莫霍面
布格
重力
异常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江淮地区布格重力异常与中强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分析
被引量:
8
4
作者
韩竹军
邬伦
+1 位作者
于贵华
叶燕林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0-238,共9页
通过对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的离散化、梯度计算和粗化处理 ,生成江淮地区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分级图。布格重力异常高梯度区与中强地震的空间分布有很好的一致性 ,与低梯度分布区的弱地震活动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 ,布格重力异常高梯度区...
通过对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的离散化、梯度计算和粗化处理 ,生成江淮地区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分级图。布格重力异常高梯度区与中强地震的空间分布有很好的一致性 ,与低梯度分布区的弱地震活动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 ,布格重力异常高梯度区的分布具有线性展布特点 ,可以划分出两组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 ,一组走向北东 ,另一组走向北西西。同方向的条带具有相互平行、间距近似相等的特点 ,不同方向的构造带相互交切 ,形成一幅网络状图象。沿着这些梯级带存在断裂构造 ,它们在晚第三纪至第四纪早期有过构造运动 ,但晚更新世以来活动不明显。在江淮地区 ,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晚第三纪至早第四纪活动断裂和中强地震在空间有比较明显的对应关系。因此 ,在现今构造活动不太强烈的地区 ,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可以认为是划分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的一个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地区
构造环境
布格
重力
异常
梯级
带
中强地震
数字高程模型
断裂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太平洋俯冲板块对中国东北构造演化的影响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
30
5
作者
田有
马锦程
+5 位作者
刘财
冯晅
刘婷婷
朱洪翔
闫冬
李红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71-1082,共12页
中国东北地区在古生代期间以众多微陆块的拼合以及古亚洲洋的闭合为特征,其后又经历了中-新生代太平洋构造域及中生代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的叠加与改造,以致东北地区的构造行迹显得极为复杂,而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及其西部地区构造演化...
中国东北地区在古生代期间以众多微陆块的拼合以及古亚洲洋的闭合为特征,其后又经历了中-新生代太平洋构造域及中生代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的叠加与改造,以致东北地区的构造行迹显得极为复杂,而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及其西部地区构造演化是否与西太平洋俯冲有关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利用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地区以及韩国、日本等部分台网所接收的近震与远震走时数据获得了中国东北地区壳幔精细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显示,太平洋板块持续西向俯冲,俯冲板片的前缘停滞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以东区域的地幔转换带之中;长白山火山区上地幔存在着显著的低速异常体,推测西太平洋板块的深俯冲脱水导致了上地幔底部岩石的熔点降低,从而形成了大范围的部分熔融物质上涌.通过分析上地幔的速度结构,我们认为由于太平洋板块的大规模西向深俯冲,在大地幔楔中发生板片脱水、低速热物质上涌等复杂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俯冲板片前缘带动上地幔中不均匀分布的地幔流强烈作用于上部的岩石圈,这对东北地区深部壳幔结构乃至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的形成、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地震层析成像
太平洋板块
大兴安岭
重力梯级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东部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
51
1
作者
杨宝俊
刘万崧
王喜臣
李勤学
王建民
赵雪平
李瑞磊
机构
吉林大学地球物理系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6-97,共12页
基金
国土资源部"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2 0 0 0 10 10 2 0 4)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P0 0 0 0 2 0 2 2 )资助
文摘
综合利用 7条地学断面 (GGT)资料研究了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附近的壳幔地球物理特征模式 .分析了形成上述地球物理特征的 3种因素 :东亚大陆边缘周边三大板块运动、地幔流运动和地幔热柱 .对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的重力异常的正演拟合结果表明 ,壳幔物质密度不均匀和莫霍界面起伏造成该带的重力异常 .地应力场的综合作用产生了该重力梯级带系列地球物理特征 .最后 ,探讨了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成因机制 ,提出了以“挤”、“涌”为动力的“三结点模型” .
关键词
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
重力梯级带
东亚大陆边缘地
带
板块运动
三结点模型
Keywords
Daxinganling Mountain-Taihang Mountain-Wuling Mountain, Gravitational gradient zone, Continental margin zone in the East Asia, Plate motion, Triple-junction model.
分类号
P314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太行山重力梯级带的密度结构及其地质解释
被引量:
22
2
作者
刘占坡
高祥林
黎益仕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震局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66-273,共8页
文摘
斜贯中国东部地区的大兴安岭 -太行山 -武陵山重力梯级带是一条地壳深部构造变异带。选择与其中段———太行山重力梯级带相垂直的阜平 -定州剖面 ,利用人工地震测深与布格重力异常资料 ,进行了地壳 -上地幔密度反演分析。结果表明 ,该剖面的地壳 -上地幔密度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总体特征是剖面西部密度较低 ,东部密度较高 ,地壳厚度的横向变化基本上决定了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的形成。结合华北地区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认为太行山重力梯级带是燕山期以后形成的 ,它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上地幔热物质的运动相关。
关键词
太行山
重力梯级带
密度结构
人工地震测深
燕山期
地壳厚度
地质构造
形成机制
Keywords
Taihang Mountains, gravity zone, density structure, optimum inversion method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P631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应用布格重力异常研究太行山地区地壳密度结构
被引量:
13
3
作者
唐新功
陈永顺
严良俊
王璟
机构
油气资源和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中国地质大学
出处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5-309,共5页
基金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G200812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4074)
文摘
在深地震测深(DSS)资料约束下,使用做过地形校正的重力资料对太行山山前地区的深部构造进行研究。在4条测线上通过分层剥离的方法分别得到沉积层和莫霍面的空间图像以及深部密度界面的形态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明显不同,西面高原地区沉积层较薄,平均在4km以下;东侧华北平原地区多数在5km以上,且起伏剧烈,对应于华北平原地区一系列次级的凹陷与隆起构造。莫霍面和康氏面在两侧均相对平缓,康氏面从东部的大约18km增加到西北部山区的28km左右;莫霍面深度从东南侧平原地区的大约34km左右向西北侧埋深陡然增加到42—43km。太行山断裂带表现为太行山重力梯级带,并在太行山山前地壳内各界面均发生错断,莫霍面和康氏面错断距离达4—5km,这还证明太行山山前断裂带的确是深大断裂。
关键词
太行山
重力梯级带
莫霍面
布格
重力
异常
地震
Keywords
Taihang Mountains
Gravity gradient zone
Moho discontinuity
Bouguer gravityAnomalies
Earthquake
分类号
P313.2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江淮地区布格重力异常与中强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分析
被引量:
8
4
作者
韩竹军
邬伦
于贵华
叶燕林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北京大学城市环境系
出处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0-238,共9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G19980 40 7)
国家地基基金 (1970 6 2 )资助
文摘
通过对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的离散化、梯度计算和粗化处理 ,生成江淮地区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分级图。布格重力异常高梯度区与中强地震的空间分布有很好的一致性 ,与低梯度分布区的弱地震活动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 ,布格重力异常高梯度区的分布具有线性展布特点 ,可以划分出两组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 ,一组走向北东 ,另一组走向北西西。同方向的条带具有相互平行、间距近似相等的特点 ,不同方向的构造带相互交切 ,形成一幅网络状图象。沿着这些梯级带存在断裂构造 ,它们在晚第三纪至第四纪早期有过构造运动 ,但晚更新世以来活动不明显。在江淮地区 ,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晚第三纪至早第四纪活动断裂和中强地震在空间有比较明显的对应关系。因此 ,在现今构造活动不太强烈的地区 ,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可以认为是划分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键词
江淮地区
构造环境
布格
重力
异常
梯级
带
中强地震
数字高程模型
断裂构造
Keywords
Bouguer gravity anomalies(BGA) Moderate magnitude earthquakes Active faults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太平洋俯冲板块对中国东北构造演化的影响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
30
5
作者
田有
马锦程
刘财
冯晅
刘婷婷
朱洪翔
闫冬
李红昊
机构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国土资源部应用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
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与钻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吉林大学应用地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吉林大学地质资源立体探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71-1082,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30322
41874049)
+2 种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项目(2017YFC060130)
吉林大学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联合资助
文摘
中国东北地区在古生代期间以众多微陆块的拼合以及古亚洲洋的闭合为特征,其后又经历了中-新生代太平洋构造域及中生代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的叠加与改造,以致东北地区的构造行迹显得极为复杂,而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及其西部地区构造演化是否与西太平洋俯冲有关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利用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地区以及韩国、日本等部分台网所接收的近震与远震走时数据获得了中国东北地区壳幔精细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成像结果显示,太平洋板块持续西向俯冲,俯冲板片的前缘停滞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以东区域的地幔转换带之中;长白山火山区上地幔存在着显著的低速异常体,推测西太平洋板块的深俯冲脱水导致了上地幔底部岩石的熔点降低,从而形成了大范围的部分熔融物质上涌.通过分析上地幔的速度结构,我们认为由于太平洋板块的大规模西向深俯冲,在大地幔楔中发生板片脱水、低速热物质上涌等复杂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俯冲板片前缘带动上地幔中不均匀分布的地幔流强烈作用于上部的岩石圈,这对东北地区深部壳幔结构乃至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的形成、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东北
地震层析成像
太平洋板块
大兴安岭
重力梯级带
Keywords
Northeast China
Seismic tomography
Pacific plate
the Da Hinggan Mountains Gravity lineament
分类号
P541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东部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其成因
杨宝俊
刘万崧
王喜臣
李勤学
王建民
赵雪平
李瑞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
5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太行山重力梯级带的密度结构及其地质解释
刘占坡
高祥林
黎益仕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
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应用布格重力异常研究太行山地区地壳密度结构
唐新功
陈永顺
严良俊
王璟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江淮地区布格重力异常与中强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分析
韩竹军
邬伦
于贵华
叶燕林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西太平洋俯冲板块对中国东北构造演化的影响及其动力学意义
田有
马锦程
刘财
冯晅
刘婷婷
朱洪翔
闫冬
李红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3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