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湖山地区重力构造的发现 被引量:3
1
作者 周治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40-243,共4页
近年来笔者在南京的排山村-湖山谷地两侧发现了许多重力构造。本文主要报道这些重力构造。它们是在当地基岩产状直立条件下产生,并与基岩岩石力学性质和地表地形条件密切相关,尽管这一构造层次的厚度很小,但是这一发现对于认识该区的整... 近年来笔者在南京的排山村-湖山谷地两侧发现了许多重力构造。本文主要报道这些重力构造。它们是在当地基岩产状直立条件下产生,并与基岩岩石力学性质和地表地形条件密切相关,尽管这一构造层次的厚度很小,但是这一发现对于认识该区的整个构造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构造 南京 滑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的重力构造 被引量:1
2
作者 况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75-282,共8页
该区已识别出三个重力构造,即:霍玛吐滑片、托斯台滑褶、高泉膏盐岩雏底辟。本文概述了重力构造特征,探讨了重力构造形成的地质条件,并定量计算了重力滑动构造的失稳初滑角。
关键词 盆地 重力构造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深水重力构造勘探研究新方法——以尼日尔三角洲深水区A构造为例 被引量:9
3
作者 韩文明 于水 +1 位作者 刘阳 王贝贝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16,共4页
针对用常规解释方法和相干体技术对尼日尔三角洲复杂深水重力构造进行断层解释失效的状况,提出了复杂深水重力构造勘探研究新方法,即层位解释—断层解释—断层剖面地质模式确定—断层平面特征分析的综合研究思路。创新性地应用沿层平均... 针对用常规解释方法和相干体技术对尼日尔三角洲复杂深水重力构造进行断层解释失效的状况,提出了复杂深水重力构造勘探研究新方法,即层位解释—断层解释—断层剖面地质模式确定—断层平面特征分析的综合研究思路。创新性地应用沿层平均瞬时相位技术代替常规相干分析技术进行断层平面组合,提高了断层解释的精度和效率,解释结果更加符合重力构造形成的地质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复杂深水重力构造"树状"断裂体系模式,并提出了"爬树法"的分析模式,对"树状"断裂体系进行级别和期次划分,并确定了断层对油气输导和分割的双重作用,为今后复杂深水重力构造的勘探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构造 沿层平均瞬时相位技术 “爬树法” “树状”断裂体系 深水区 尼日尔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重力构造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东坡 王德勤 陈宗团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1983年第2期1-10,共10页
重力在地质作用中,特别是在引起地壳变形上的重要性,早在十九世纪末就已引起地质学家们的注意(K.A.Kühn,1863;C.F.Naumann,1850)。特别是雷伊尔(E.Reyer,1888)提出的重力构造概念,后来被许多地质学家应用于阿尔卑斯推覆体的研究中... 重力在地质作用中,特别是在引起地壳变形上的重要性,早在十九世纪末就已引起地质学家们的注意(K.A.Kühn,1863;C.F.Naumann,1850)。特别是雷伊尔(E.Reyer,1888)提出的重力构造概念,后来被许多地质学家应用于阿尔卑斯推覆体的研究中。廿世纪以来重力构造的研究又有了很大的进展,如哈尔曼(H.Haarmann1930)的脉动说和范别麦林(Van.Bemmelen 1931)的波动说。他们认为由于地壳的垂向运动继而由于重力作用而引起了重力构造。近年来我国地质学家们也颇为重视(马杏垣等,1963,1975,19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构造 沉积物堆积 地壳变形 冲断层 推覆体 地层产状 波动说 褶曲 亮甲山组 文笔山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非被动大陆边缘重力滑脱构造发育演化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2
5
作者 胡望水 李涛 +3 位作者 于水 吴婵 何瑶瑶 龙小军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6-196,共11页
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在晚侏罗世伴随大西洋的裂开而形成,陆内裂陷构造旋回(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阿普特期(Aptian))主要发育陆内裂陷构造;过渡期构造旋回(阿普特期)沉积了一套潟湖相塑性层(盐岩);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旋回(早白垩世阿尔布期(A... 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在晚侏罗世伴随大西洋的裂开而形成,陆内裂陷构造旋回(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阿普特期(Aptian))主要发育陆内裂陷构造;过渡期构造旋回(阿普特期)沉积了一套潟湖相塑性层(盐岩);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旋回(早白垩世阿尔布期(Albian)至今)共发育了两期重力滑脱构造,早白垩世阿尔布期-渐新世发育一期(早期)重力滑脱构造,中新世至今发育了另一期(晚期)重力滑脱构造。西非被动大陆边缘同一期重力滑脱构造具有从早到晚由陆向海的前展式发育规律,且多期重力滑脱构造具有从早到晚由陆向海迁移的进积叠加规律。西非被动大陆边缘重力滑脱构造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大地构造背景、地层掀斜、滑脱面形态,其中大地构造背景控制重力滑脱构造体系类型,地层掀斜是引起地质体重力滑脱和变形的根本、控制构造变形的强度,滑脱面形态控制着重力滑脱构造类型和发育位置;次要控制因素是差异重力负载和塑性滑脱层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宽缓型凹面斜坡和窄陡型斜坡滑脱面下的西非被动大陆边缘重力滑脱构造成因发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非 重力滑脱构造 构造发育演化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刚果盆地重力滑脱构造发育特征及演化规律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涛 胡望水 +3 位作者 何瑶瑶 陈川 赵芸 饶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7-203,共7页
论述了西非被动大陆边缘下刚果盆地重力滑脱构造的发育特征及演化规律。下刚果盆地早白垩世至今的被动大陆边缘阶段主要发育重力滑脱构造,可分为上陆坡的重力滑脱伸展构造、中陆坡和下陆坡的重力滑脱底辟构造、下陆坡-深海平原转换区的... 论述了西非被动大陆边缘下刚果盆地重力滑脱构造的发育特征及演化规律。下刚果盆地早白垩世至今的被动大陆边缘阶段主要发育重力滑脱构造,可分为上陆坡的重力滑脱伸展构造、中陆坡和下陆坡的重力滑脱底辟构造、下陆坡-深海平原转换区的重力滑脱冲断构造。一期完整的重力滑脱构造演化模式为从早到晚由陆向海逐渐发育的前展式发育模式,即最早发育高部位的重力滑脱伸展构造、其次发育中部的重力滑脱底辟构造、最后发育低部位的重力滑脱冲断构造。下刚果盆地总共发育两期重力滑脱构造,分别是早白垩世阿尔布期(Albian)-渐新世的第一期(早期)重力滑脱构造,中新世至今的第二期(晚期)重力滑脱构造。这两期重力滑脱构造之间呈现出从早到晚由陆向海发育的前展式结构,即晚期的重力滑脱构造位于早期重力滑脱构造的向海一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刚果盆地 重力滑脱构造 构造发育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滑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8
7
作者 郝富昌 刘明举 +1 位作者 魏建平 付永乾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25-829,共5页
在大量瓦斯基础参数测试和瓦斯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从将军岭重力滑动构造的基本特征入手,分析了重力滑动构造的形成机制,研究了重力滑动构造对煤层厚度、煤体结构、应力状态、煤的变质程度、瓦斯赋存等的影响,阐明了重力滑动构造对煤... 在大量瓦斯基础参数测试和瓦斯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从将军岭重力滑动构造的基本特征入手,分析了重力滑动构造的形成机制,研究了重力滑动构造对煤层厚度、煤体结构、应力状态、煤的变质程度、瓦斯赋存等的影响,阐明了重力滑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滑动过程造成了煤体原生结构遭到破坏,煤层厚度变化较大,煤的变质程度相对较高,吸附能力相对较强,瓦斯生成量相对较大。重力滑动构造后缘主要受到拉张应力作用,煤层顶板裂隙较为发育,且形成一系列高角度正断层,有利于瓦斯的逸散,不利于突出的发生;滑动构造前缘主要受到挤压应力的作用,易形成逆冲断层组合,并在煤层顶板形成一致密的隔水隔气层,阻碍瓦斯的逸散,使连接点以深瓦斯含量急剧增加,容易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滑动构造 煤与瓦斯突出 瓦斯赋存 应力状态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大西洋东岸尼日尔三角洲大型重力滑动构造东南缘的断裂和泥构造 被引量:6
8
作者 苏玉山 陈占坤 +4 位作者 李曰俊 赵岩 李程 赵巍 赵甜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15-625,共11页
尼日尔三角洲位于南大西洋东岸被动大陆边缘之上,以大型重力滑动构造为主要构造特征。该大型重力滑动构造的东南缘位于喀麦隆境内,断裂和泥构造都很发育。这里的断裂包括重力滑动构造后缘伸展形成的正断层、侧翼剪切形成的撕裂断层和泥... 尼日尔三角洲位于南大西洋东岸被动大陆边缘之上,以大型重力滑动构造为主要构造特征。该大型重力滑动构造的东南缘位于喀麦隆境内,断裂和泥构造都很发育。这里的断裂包括重力滑动构造后缘伸展形成的正断层、侧翼剪切形成的撕裂断层和泥底辟成因的断层。泥柱和泥墙是研究区的两种类型的泥构造。泥柱代表主动泥底辟;泥墙是撕裂断层控制下被动泥底辟的结果。研究区重力滑动构造相关的断裂活动起始于中新世中期,随后,在上新世和第四纪各有一个断裂活动的加速期。每个断裂活动的加速期都伴随有泥底辟。中新世中期有一次泥底辟,上新世和第四纪各有两次泥底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泥底辟 重力滑动构造 尼日尔三角洲 南大西洋东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扇近海盆地重力滑动构造新发现 被引量:7
9
作者 廖晶 龚建明 +2 位作者 陈建文 梁杰 孟明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20年第6期76-79,共4页
1构造背景印度扇位于印度板块、阿拉伯板块和欧亚板块交汇处,是世界上第2大海底扇,物源主要来自印度河,可进一步划分为上扇、中扇和下扇。印度扇近海盆地位于巴基斯坦专属经济区内,属于上印度扇,水深1000~3000 m,盆地可划分为3个一级构... 1构造背景印度扇位于印度板块、阿拉伯板块和欧亚板块交汇处,是世界上第2大海底扇,物源主要来自印度河,可进一步划分为上扇、中扇和下扇。印度扇近海盆地位于巴基斯坦专属经济区内,属于上印度扇,水深1000~3000 m,盆地可划分为3个一级构造单元,从北向南依次为默里脊、派肯坳陷和索拉什特拉隆起,呈两隆夹一坳的构造格局(图1)。研究区位于派肯坳陷北缘,毗邻默里脊,是油气勘探的深水区。印度扇沉积地层主要为新生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滑动构造 印度板块 欧亚板块 海底扇 油气勘探 沉积地层 一级构造单元 阿拉伯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重力扩展机制的地质力学模拟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赵其华 王兰生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21-27,共7页
本文采用相似材料的地质力学机制模拟试验再现并验证了西安地裂缝的构造重力扩展机制,得出了构造重力扩展机制是西安地裂缝形成的根本成因,同时还得出了工程建筑物只要避开地裂缝一定距离就可以安全布置,以及西安地裂缝最大可能延深... 本文采用相似材料的地质力学机制模拟试验再现并验证了西安地裂缝的构造重力扩展机制,得出了构造重力扩展机制是西安地裂缝形成的根本成因,同时还得出了工程建筑物只要避开地裂缝一定距离就可以安全布置,以及西安地裂缝最大可能延深为老第三系地层的中上部等重要结论,初步揭示了现今西安市异常地面沉降的成因,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构造重力 地质力学模型 扩展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壳深部“重力-构造力复合压力状态”研究和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形成深度的测算 被引量:5
11
作者 吕古贤 胡宝群 +4 位作者 罗毅甜 刘瑞珣 王方正 李勃辉 王宗永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5,共15页
讨论了地壳深部岩石处于"重力-构造力复合的静水压力模型"。此模型的基本认识为,地壳深部压力是由重力应力和构造应力引起的两部分各向等应力合成的,构造应力场的静水压力部分被称为"构造附加静水压力"。遵循这一认... 讨论了地壳深部岩石处于"重力-构造力复合的静水压力模型"。此模型的基本认识为,地壳深部压力是由重力应力和构造应力引起的两部分各向等应力合成的,构造应力场的静水压力部分被称为"构造附加静水压力"。遵循这一认识,需要从总静水压力中先去掉构造附加静水压力,进而用构造校正[深度=重力引起压力/(总压力-构造附加的压力)]的方法,进行形成深度的测算。考虑岩石作为黏弹性体的应力-应变关系,作者用黏弹性本构方程,获得大别地区英山县含柯石英榴辉岩的成岩深度≥30km,安徽岳西碧溪岭地区含柯石英榴辉岩深度为23~53km,河南新县地区的含柯石英榴辉岩成岩深度为36~40km。再进一步用变质深度的流变学公式,在黏性系数0.2×10^(23)条件下,推算出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深度约50~55km。可见,大别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深度介于23~55km,而不是前人认为的超过100km甚至更深,由此,"深俯冲-折返"模式需要科学的论证。本研究为高压-超高压变质的"构造增压壳内成因"提供了一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超高压变质带 重力-构造力复合的静水压力模型 柯石英榴辉岩 构造附加静压力 深度构造校正测算 构造增压壳内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滑动构造的成因类型 被引量:30
12
作者 李万程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9-24,共6页
通过构造背景分析,研究了各种重力滑动构造样式的差异,将华北晚古生代煤田中分布的重力滑动构造划分成4种成因类型,即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掀斜断块型;挤压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滑片、滑褶型;岩浆上涌背景下形成的穹隆型以及剪切构造... 通过构造背景分析,研究了各种重力滑动构造样式的差异,将华北晚古生代煤田中分布的重力滑动构造划分成4种成因类型,即伸展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掀斜断块型;挤压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滑片、滑褶型;岩浆上涌背景下形成的穹隆型以及剪切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块体隆升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滑动构造 成因 华北地区 类型 煤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旺盆地山旺组重力滑动构造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亚青 林承焰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10-114,共5页
在山旺盆地山旺组大型野外露头剖面上,发现了一种新的重力滑动构造。这种重力滑动构造可以划分为原地系统、滑动层、滑动系统三部分。在滑动系统中又可以依部位的不同次划分为平行滑动段、对称挤压段、柔性蠕动段和褶皱推覆段等四段。... 在山旺盆地山旺组大型野外露头剖面上,发现了一种新的重力滑动构造。这种重力滑动构造可以划分为原地系统、滑动层、滑动系统三部分。在滑动系统中又可以依部位的不同次划分为平行滑动段、对称挤压段、柔性蠕动段和褶皱推覆段等四段。在滑动系统的微观特征上,表现出典型的柔流褶皱现象。山旺组重力滑动构造和沉积滑塌构造主要区别在于变形发生时间。山旺组重力滑动作用的形成可能与基底差异抬升有关。陆相盆地内部中央隆起带的形成与陡坡带差异升降而造成的重力滑动构造有关。因此,重力滑动构造的发现对理解陆相盆地中央隆起带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旺盆地 山旺组 重力滑动构造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转构造与重力滑动构造及油气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杨克绳 袁秉衡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9,共9页
反转构造是指在地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各种构造作用在一个地质体上的联合、迭加的构造面貌。反转构造有正反转构造和负反转构造两种基本类型。正反转构造是早正晚逆的构造运动序列,负反转构造是早逆晚正的构造运动序列。重力滑动构造... 反转构造是指在地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各种构造作用在一个地质体上的联合、迭加的构造面貌。反转构造有正反转构造和负反转构造两种基本类型。正反转构造是早正晚逆的构造运动序列,负反转构造是早逆晚正的构造运动序列。重力滑动构造是在基底拉张、翘倾运动中所开辟的空间中沉积的碎屑岩内发生和发展的,它依附于基底的构造运动,是非构造运动的产物,这是与反转构造的根本区别。即基底在拉张、翘倾过程中产生重力不稳,在重力作用下沉积碎屑岩顺断面和斜坡向沉降中心滑动形成的构造样式称重力滑动构造。研究认为以上几种地质营力形成的构造样式,只要具备成油的生储盖地质环境,都可形成油气藏,而以正反转构造最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重力滑动构造 反转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尔三角洲的重力滑动构造 被引量:3
15
作者 苏玉山 张光亚 +6 位作者 王桐 李程 赵岩 李曰俊 黄彤飞 赵甜玉 高艳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11-422,共12页
位于南大西洋东岸被动大陆边缘之上的尼日尔三角洲发育一大型重力滑动构造。自非洲大陆向南大西洋方向,该重力滑动构造可以划分出前缘挤压构造变形区和后缘拉张构造变形区。前缘挤压构造变形,形成褶皱冲断带;后缘拉张构造变形,形成堑垒... 位于南大西洋东岸被动大陆边缘之上的尼日尔三角洲发育一大型重力滑动构造。自非洲大陆向南大西洋方向,该重力滑动构造可以划分出前缘挤压构造变形区和后缘拉张构造变形区。前缘挤压构造变形,形成褶皱冲断带;后缘拉张构造变形,形成堑垒构造;两者之间的过渡带发育滑脱褶皱。三角洲沉积的时代为始新世—第四纪,地层剖面自下而上依次是海相页岩(Akata组)、近海三角洲相砂岩—页岩互层(Agbada组)和陆相冲积砂岩(Benin组)。3个岩石地层单元都是穿时的,向大洋方向变新。重力滑动构造的主滑脱面位于Akata海相页岩中。根据生长地层、不整合以及卷入变形的地层时代,重力滑动构造起始于约12 Ma,伴生有广泛发育的泥构造。重力滑动构造的形成可能与新生代喀麦隆火山带(Cameroon volcanic line)的火山活动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尔三角洲 重力滑动构造 构造 Akata海相页岩 南大西洋东岸被动大陆边缘 前缘褶皱冲断带 后缘堑垒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狮子口地区重力滑动构造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宋利好 杨森楠 +1 位作者 任建业 吴树仁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149-155,共7页
长江三峡工程坝址西南约10km的狮子口地区,发育一个长约8km、宽约3km的重力滑动构造系统。它由下伏系统、滑动系统和前缘推挤带构成,是一个典型的多层次滑褶型重力滑动构造。它形成时的温、压条件为130.5~193.7... 长江三峡工程坝址西南约10km的狮子口地区,发育一个长约8km、宽约3km的重力滑动构造系统。它由下伏系统、滑动系统和前缘推挤带构成,是一个典型的多层次滑褶型重力滑动构造。它形成时的温、压条件为130.5~193.7℃和180~230MPa;l;形成深度约5~10km;总体岩层收缩量32.2%;总滑移距离1060m;活动时间上限127.65士38.29万年。它是燕山运动期间南北向挤压体制下,在黄陵背斜东、西两侧应力屏蔽区内派生的近东西向拉伸构造应力场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滑动构造 线性影像 黄陵背斜 长江三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狮子口重力滑动构造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森楠 任建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7-35,共9页
围绕着长江三峡库首区狮子口NNW向线性影像带的构造属性及其地壳稳定性评价问题进行了构造专题研究。以区域地质调查为基础,运用构造解析方法,采用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研究,确认该影像带影像特征最明显的地段乃是一个滑褶型多层式重力... 围绕着长江三峡库首区狮子口NNW向线性影像带的构造属性及其地壳稳定性评价问题进行了构造专题研究。以区域地质调查为基础,运用构造解析方法,采用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研究,确认该影像带影像特征最明显的地段乃是一个滑褶型多层式重力滑动构造。本文还分析了该系统形成的介质条件、斜坡构造及动力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 重力滑动构造 多层式结构 滑褶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工程库首区及狮子口重力滑动构造系统的构造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宋利好 杨森楠 +1 位作者 吴树仁 任建业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2期74-81,共8页
基于野外实测和室内测试、计算分析及有限元模拟,对三峡工程库首区燕山期和喜山期的区域构造应力场以及狮子口重力滑动构造应力场进行研究。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主要特征是:燕山主期σ_1和σ_3近水平,分别近S—N向和E—W向,σ... 基于野外实测和室内测试、计算分析及有限元模拟,对三峡工程库首区燕山期和喜山期的区域构造应力场以及狮子口重力滑动构造应力场进行研究。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主要特征是:燕山主期σ_1和σ_3近水平,分别近S—N向和E—W向,σ_2近直立,差异应力200MPa、变化范围150~250MPa;喜山主期σ_1近水平,总体方向NE70°—SW250°,差异应力100MPa,变化范围80~120MPa。在空间变化上,前者表现为南部差异应力高于北部差异应力,后者的变化规律不太明显。狮子口重力滑动构造系统的应力场比较复杂,总体呈近E—W向的前缘挤压、后缘拉伸,而滑动系统内部叠置产出的三个滑块也分别表现出后缘拉伸、前缘挤压并交替出现的特点,反映了区域应力场背景下的局部构造应力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场 重力滑动构造 黄陵背斜 长江三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成矿作用的地应力分析:研究现状与思考
19
作者 范桃园 吕承训 吕古贤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5-872,共8页
地下岩石的“静岩压力”模型认为,地下岩石的静岩压力主要源于上覆岩石的重力。该模型要求岩石质量在内部是静态的,不存在剪切应力。“静岩压力”模型的前提是岩石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长期存在。然而,地球是一个非稳态的动态系统,不同的... 地下岩石的“静岩压力”模型认为,地下岩石的静岩压力主要源于上覆岩石的重力。该模型要求岩石质量在内部是静态的,不存在剪切应力。“静岩压力”模型的前提是岩石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长期存在。然而,地球是一个非稳态的动态系统,不同的构造环境控制着岩石的形成和演化,受到各种动态机制的影响。“静岩压力”模型的应用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限制,特别是在压缩构造环境中,水平构造应力可能导致“静岩压力”的偏差。地下岩石的压力由两部分组成:重力应力和构造应力。深部地下岩石矿物的形成和演化受到形成环境的温度和压力的控制。构造动力学是控制固体岩石矿物内部压力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受到固体岩石的塑性、黏性强度以及岩石内部孔隙和裂缝中流体压力的影响。矿床形成过程受到构造环境的影响,并受到温度和压力条件的限制,矿床形成过程需要结合具体的构造环境进行分析。岩石内部孔隙流体随着构造作用的演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岩石孔隙裂缝在构造作用演化过程中的渗透性受阻时,就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孔隙流体超压。不同构造环境下相同深度的孔隙流体超压和差应力是不同的,压缩性构造环境中的流体超压高于伸展性构造环境。“构造附加静岩压力”在地壳深部构造研究、构造控制岩石和矿石规律以及深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成矿 岩压力模型 构造应力复合重力的地应力 构造附加静岩压力 有效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安福重力滑动构造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安国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89年第1期34-37,共4页
安福重力滑动构造位于赣西武功山南麓之上古生界复式向斜中,本文对该构造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探讨。
关键词 构造地质学 重力滑动构造 安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