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闭坑矿井矿界煤柱采动损伤及其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
6
1
作者
张文斌
吴基文
+3 位作者
翟晓荣
胡儒
毕尧山
王广涛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44,共6页
闭坑矿井矿界煤柱受采动损伤后其隔水能力降低,易导致闭坑老空水破坏矿界煤柱进入相邻生产矿井,影响矿井安全生产。以淮北矿区两相邻矿井即闭坑矿井沈庄矿和生产矿井袁庄矿的矿界煤柱为研究对象,采用FLAC 3d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方法,对...
闭坑矿井矿界煤柱受采动损伤后其隔水能力降低,易导致闭坑老空水破坏矿界煤柱进入相邻生产矿井,影响矿井安全生产。以淮北矿区两相邻矿井即闭坑矿井沈庄矿和生产矿井袁庄矿的矿界煤柱为研究对象,采用FLAC 3d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方法,对沈庄矿S2Ⅱ313工作面和袁庄矿Ⅲ3142工作面矿界煤柱采动损伤区宽度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确定矿界煤柱采动损伤区宽度为13.1 m,表明矿界煤柱已被破坏,两相邻矿井边界煤岩层已不具备阻水能力。在此基础上对矿界煤柱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得出现有矿界煤柱存在渗水和溃水危险性,需采取布置阻水帷幕或注浆加固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水害防治
闭坑矿井
老空水
矿界煤柱
采动损伤
煤柱
采动损伤
区宽度
安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平朔矿区露井联采边坡岩体采动损伤规律研究
被引量:
5
2
作者
常来山
陈思玮
+1 位作者
李绍臣
丁鑫品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5-97,100,共4页
露天和井工开采导致边坡岩体应力场发生改变,进而节理扩展,损伤增加,强度降低。根据Kawarnoto损伤张量概念、等效应变原理及断裂力学理论,对安太堡煤矿露井联采条件下的节理岩体损伤演化进行了模拟,得到了边坡岩体在露采与井采时的损伤...
露天和井工开采导致边坡岩体应力场发生改变,进而节理扩展,损伤增加,强度降低。根据Kawarnoto损伤张量概念、等效应变原理及断裂力学理论,对安太堡煤矿露井联采条件下的节理岩体损伤演化进行了模拟,得到了边坡岩体在露采与井采时的损伤张量分布。露天开采后损伤度峰值达到0.590,采动影响范围约30m;井工开采对边坡面附近岩体影响较小,损伤几乎没有增加,采空区上部岩体损伤度峰值达0.5-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井联
采
岩体
采动损伤
各向异性
节理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空天地”一体化技术的岩层采动损伤监测与应用
被引量:
12
3
作者
李全生
李晓斌
+6 位作者
张凯
曹志国
郭俊廷
阎跃观
张村
徐祝贺
赵勇强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02-413,共12页
矿区采动损伤监测是研究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开采损害预警、减损设计的重要依据。由于西部特殊开采地质条件、生态损伤累积效应和传统开采沉陷监测技术在观测精度、数据处理、成本投入和监测效率等方面的缺陷,从煤炭开采全生命周期角度出...
矿区采动损伤监测是研究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开采损害预警、减损设计的重要依据。由于西部特殊开采地质条件、生态损伤累积效应和传统开采沉陷监测技术在观测精度、数据处理、成本投入和监测效率等方面的缺陷,从煤炭开采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提出采动损伤科学内涵并构建矿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体系。以神东矿区上湾煤矿12401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利用BDS+GPS进行控制测量,为地表形变监测提供高精度空间三维坐标;基于InSAR技术探究地表沉降量和形变速率的时空演化规律;采用无人机与现场实测方法厘清地裂缝发育规律与工作面推进速度、来压步距的对应关系;运用固定站式三维激光扫描精确获得地表下沉量;通过高密度电法和探地雷达揭示地下深层隐伏裂缝的发育趋势与部分岩层的离层现象。研究成果发现开采后地表存在抬升现象,在抬升与下沉交界处容易形成地裂缝。中部动态裂缝宽度变化存在“单峰裂隙”与“双峰裂隙”演化规律,前峰裂缝宽度约为后峰的1.5倍,前后峰值间隔10 d左右。通过InSAR精细观测区、GNSS控制点与三维激光扫描结果进行多源数据融合,得到工作面地表沉降云图和采动损伤数据信息,厘清基本顶周期来压、主关键层破断与地表主裂缝的周期性传导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损伤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
地表沉降
地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损伤变量在煤层底板开采破坏深度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
5
4
作者
刘启蒙
李鹏飞
+1 位作者
张缓缓
陈秀艳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63,共5页
针对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的计算很少考虑实际存在的采动损伤的现状,以某矿A组煤开采为背景,提出一种基于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的底板岩层损伤变量,进而确定底板破坏深度的方法。通过在该矿工作面巷道特定位置施工井下钻孔,采用并行电法探测...
针对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的计算很少考虑实际存在的采动损伤的现状,以某矿A组煤开采为背景,提出一种基于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的底板岩层损伤变量,进而确定底板破坏深度的方法。通过在该矿工作面巷道特定位置施工井下钻孔,采用并行电法探测技术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底板应力在推进至断层附近时达到峰值19.70 MPa,底板岩层等效损伤变量D'=0.79;基于损伤变量计算得出的底板岩层的最大破坏深度为20.27 m,对比井下实测结果,其准确率达到93.32%。研究结果为快速准确地确定底板采动破坏深度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损伤
FLAC3D
并行电法
煤层底板
破坏深度
损伤
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高强度开采地表损伤程度分类判别与控制研究
被引量:
12
5
作者
李晓斌
李全生
+2 位作者
韩鹏华
许旭辉
皇甫龙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6-95,共10页
从工作面、覆岩与地表3个角度出发,明晰高强度采动损伤程度,进一步研发采动损伤控制技术用于解决西部矿区地表损伤严重和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促进煤炭高效开采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基于此,选取工作面开采参数、覆岩硬度系数与地表松散...
从工作面、覆岩与地表3个角度出发,明晰高强度采动损伤程度,进一步研发采动损伤控制技术用于解决西部矿区地表损伤严重和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促进煤炭高效开采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基于此,选取工作面开采参数、覆岩硬度系数与地表松散层厚度等9个评价指标,建立主成分分析(PCA)-距离判别分析(DDA)数学评价模型,并在上湾煤矿12401工作面得到应用。结果表明:高强度采动损伤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4个类别,分别对应极高、高、中、低4个损伤程度;PCA-DDA模型具有很高的可靠性,误判率不超过5%;该工作面地表采动损伤程度较高,综合采用大工作面快速推进法、覆岩局部注浆加固法与裂缝分区治理法,实现了源头减损(工作面)、传导过程(覆岩)、末端治理(地表)的开采全周期采动损伤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
采动损伤
主成分分析
距离判别分析
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闭坑矿井矿界煤柱采动损伤及其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
6
1
作者
张文斌
吴基文
翟晓荣
胡儒
毕尧山
王广涛
机构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
出处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44,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72278)
安徽高校自然科学重点资助项目(KJ2017A073)
安徽高校科研平台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016-2018-24)
文摘
闭坑矿井矿界煤柱受采动损伤后其隔水能力降低,易导致闭坑老空水破坏矿界煤柱进入相邻生产矿井,影响矿井安全生产。以淮北矿区两相邻矿井即闭坑矿井沈庄矿和生产矿井袁庄矿的矿界煤柱为研究对象,采用FLAC 3d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方法,对沈庄矿S2Ⅱ313工作面和袁庄矿Ⅲ3142工作面矿界煤柱采动损伤区宽度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结果确定矿界煤柱采动损伤区宽度为13.1 m,表明矿界煤柱已被破坏,两相邻矿井边界煤岩层已不具备阻水能力。在此基础上对矿界煤柱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得出现有矿界煤柱存在渗水和溃水危险性,需采取布置阻水帷幕或注浆加固等措施。
关键词
矿井水害防治
闭坑矿井
老空水
矿界煤柱
采动损伤
煤柱
采动损伤
区宽度
安全性评价
Keywords
water hazard prevention of mine
closed mine
goaf water
mine boundary coal pillar
mining damage
mining damage width of coal pillar
safety evaluation
分类号
TD323 [矿业工程—矿井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平朔矿区露井联采边坡岩体采动损伤规律研究
被引量:
5
2
作者
常来山
陈思玮
李绍臣
丁鑫品
机构
辽宁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矿山安全技术研究分院
出处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5-97,100,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51034005)
文摘
露天和井工开采导致边坡岩体应力场发生改变,进而节理扩展,损伤增加,强度降低。根据Kawarnoto损伤张量概念、等效应变原理及断裂力学理论,对安太堡煤矿露井联采条件下的节理岩体损伤演化进行了模拟,得到了边坡岩体在露采与井采时的损伤张量分布。露天开采后损伤度峰值达到0.590,采动影响范围约30m;井工开采对边坡面附近岩体影响较小,损伤几乎没有增加,采空区上部岩体损伤度峰值达0.5-0.8。
关键词
露井联
采
岩体
采动损伤
各向异性
节理岩体
Keywords
open-underground combined mining
rock mass damage
anisotropic
joint rock mass
分类号
TD824.7 [矿业工程—煤矿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空天地”一体化技术的岩层采动损伤监测与应用
被引量:
12
3
作者
李全生
李晓斌
张凯
曹志国
郭俊廷
阎跃观
张村
徐祝贺
赵勇强
机构
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与矿业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出处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02-413,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104155)
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SHGF-16-25)
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WPUKFJJ2019-5)。
文摘
矿区采动损伤监测是研究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开采损害预警、减损设计的重要依据。由于西部特殊开采地质条件、生态损伤累积效应和传统开采沉陷监测技术在观测精度、数据处理、成本投入和监测效率等方面的缺陷,从煤炭开采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提出采动损伤科学内涵并构建矿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体系。以神东矿区上湾煤矿12401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利用BDS+GPS进行控制测量,为地表形变监测提供高精度空间三维坐标;基于InSAR技术探究地表沉降量和形变速率的时空演化规律;采用无人机与现场实测方法厘清地裂缝发育规律与工作面推进速度、来压步距的对应关系;运用固定站式三维激光扫描精确获得地表下沉量;通过高密度电法和探地雷达揭示地下深层隐伏裂缝的发育趋势与部分岩层的离层现象。研究成果发现开采后地表存在抬升现象,在抬升与下沉交界处容易形成地裂缝。中部动态裂缝宽度变化存在“单峰裂隙”与“双峰裂隙”演化规律,前峰裂缝宽度约为后峰的1.5倍,前后峰值间隔10 d左右。通过InSAR精细观测区、GNSS控制点与三维激光扫描结果进行多源数据融合,得到工作面地表沉降云图和采动损伤数据信息,厘清基本顶周期来压、主关键层破断与地表主裂缝的周期性传导关系。
关键词
采动损伤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
地表沉降
地裂缝
Keywords
mining damage
space-sky-surface integrated monitoring technology
surface subsidence
ground fissures
field observation
分类号
TD325 [矿业工程—矿井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损伤变量在煤层底板开采破坏深度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
5
4
作者
刘启蒙
李鹏飞
张缓缓
陈秀艳
机构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
出处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63,共5页
基金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KJ2014ZD11)
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SKLGDUEK13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2235)
文摘
针对煤层底板破坏深度的计算很少考虑实际存在的采动损伤的现状,以某矿A组煤开采为背景,提出一种基于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的底板岩层损伤变量,进而确定底板破坏深度的方法。通过在该矿工作面巷道特定位置施工井下钻孔,采用并行电法探测技术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底板应力在推进至断层附近时达到峰值19.70 MPa,底板岩层等效损伤变量D'=0.79;基于损伤变量计算得出的底板岩层的最大破坏深度为20.27 m,对比井下实测结果,其准确率达到93.32%。研究结果为快速准确地确定底板采动破坏深度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关键词
采动损伤
FLAC3D
并行电法
煤层底板
破坏深度
损伤
变量
Keywords
mining damage
FLAC3D
parallel electric method
coal seam floor
failure depth
damage variable
分类号
TD327 [矿业工程—矿井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高强度开采地表损伤程度分类判别与控制研究
被引量:
12
5
作者
李晓斌
李全生
韩鹏华
许旭辉
皇甫龙
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与矿业学院
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
出处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6-95,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6YFC0501100)
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GJNY-18-77,SHGF-16-25)。
文摘
从工作面、覆岩与地表3个角度出发,明晰高强度采动损伤程度,进一步研发采动损伤控制技术用于解决西部矿区地表损伤严重和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促进煤炭高效开采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基于此,选取工作面开采参数、覆岩硬度系数与地表松散层厚度等9个评价指标,建立主成分分析(PCA)-距离判别分析(DDA)数学评价模型,并在上湾煤矿12401工作面得到应用。结果表明:高强度采动损伤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4个类别,分别对应极高、高、中、低4个损伤程度;PCA-DDA模型具有很高的可靠性,误判率不超过5%;该工作面地表采动损伤程度较高,综合采用大工作面快速推进法、覆岩局部注浆加固法与裂缝分区治理法,实现了源头减损(工作面)、传导过程(覆岩)、末端治理(地表)的开采全周期采动损伤控制。
关键词
高强度
采动损伤
主成分分析
距离判别分析
控制技术
Keywords
high-intensity
mining damag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distance discriminant analysis
control technology
分类号
TD313 [矿业工程—矿井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闭坑矿井矿界煤柱采动损伤及其安全性评价
张文斌
吴基文
翟晓荣
胡儒
毕尧山
王广涛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0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平朔矿区露井联采边坡岩体采动损伤规律研究
常来山
陈思玮
李绍臣
丁鑫品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5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空天地”一体化技术的岩层采动损伤监测与应用
李全生
李晓斌
张凯
曹志国
郭俊廷
阎跃观
张村
徐祝贺
赵勇强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损伤变量在煤层底板开采破坏深度计算中的应用
刘启蒙
李鹏飞
张缓缓
陈秀艳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7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高强度开采地表损伤程度分类判别与控制研究
李晓斌
李全生
韩鹏华
许旭辉
皇甫龙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2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