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硝酸钠废水分段式组合蒸发系统的构建与仿真比选
1
作者 李鹃 刘敏 +1 位作者 陈滢 田军超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9-175,共7页
硝酸钠废水是一种高沸点升溶液,采用经验图表-吉辛科公式、仿真模拟和杜林直线法则3种方法对比计算硝酸钠废水的沸点升;结合蒸汽压缩机提升二次蒸汽温度的能力,提出分段式组合蒸发工艺,即“MVR+单效”和“MVR+双效”。利用Aspen Plus软... 硝酸钠废水是一种高沸点升溶液,采用经验图表-吉辛科公式、仿真模拟和杜林直线法则3种方法对比计算硝酸钠废水的沸点升;结合蒸汽压缩机提升二次蒸汽温度的能力,提出分段式组合蒸发工艺,即“MVR+单效”和“MVR+双效”。利用Aspen Plus软件对“MVR+双效”系统进行流程模拟,定量分析了进料温度对MVR系统补充蒸汽量的影响,考察了MVR出料浓度与压缩比对蒸发器有效传热温差、换热面积和压缩机能耗的影响;对传统三效蒸发、“MVR+单效”和“MVR+双效”进行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MVR蒸发器加热蒸汽量和补充蒸汽量随进料温度升高线性下降,当进料温度大于81.5℃时压缩机的喷淋水量可提供MVR系统所需补充蒸汽量;MVR蒸发部分的最优工况为压缩机压缩比1.9,MVR出口硝酸钠质量分数45%;“MVR+双效”系统年运行成本和年总成本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式组合蒸发 “MVR+双效” 酸钠废水 高沸点升 Aspen Pl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氧化法响应面优化预处理氟硅酸钠废水 被引量:2
2
作者 叶新合 刘军伟 +1 位作者 策红军 王锐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7-73,共7页
磷复肥和光伏产业发展排放大量氟硅酸钠生产废水,其中含有较高浓度硅酸盐、氟硅酸和F-,对环境存在潜在危害。为达标排放氟硅酸钠生产废水,进行电化学氧化法预处理研究。基于Box-Behnken设计(BBD)原理构建响应面模型,分析了电功率、极板... 磷复肥和光伏产业发展排放大量氟硅酸钠生产废水,其中含有较高浓度硅酸盐、氟硅酸和F-,对环境存在潜在危害。为达标排放氟硅酸钠生产废水,进行电化学氧化法预处理研究。基于Box-Behnken设计(BBD)原理构建响应面模型,分析了电功率、极板间距、电流和反应时间对污染物去除效率的影响。极板间距为40 mm,pH为6.5,电流密度为40 mA/cm^(2),反应时间为1.5 h条件下氟硅酸钠废水COD去除率可以达到82.53%,F离子离解浓度达到44.2 mg/L,与模型预测值接近且效果最优。采用FTIR和XPS手段分析了电化学氧化处理前后废水中有机物官能团变化特性,结果显示:原水中C-C、C-OH和C=O类有机物官能团分别占比为79.8%、11.63%和8.54%,电化学处理后占比分别变化为91.3%、7.27%和1.41%,氟硅酸钠废水中的羟基碳和羰基碳类有机物的矿化,且相较C-C类有机物而言去除率更高。SEM分析显示电化学氧化处理后固形物样品的粒径较原样品的粒径变小4μm,分布更为均匀,比表面积增大。本项目研究为氟硅酸钠生产废水电化学氧化处理工艺开发提供指导,为氟硅酸钠废水管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氧化 氟硅酸钠废水 预处理 响应曲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技术处理褐藻酸钠废水 被引量:10
3
作者 薛德明 于品早 +2 位作者 张国防 赵桂娟 许家超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7-50,共4页
介绍了采用预处理—超滤—纳滤工艺处理褐藻酸钠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含钙废水的试验研究结果 .结果表明 ,该废水经处理后 ,产水可作为生产工艺用水回用 ,回用率≥ 75 % ,浓缩液和废渣可制取海藻生物肥 ,实现清洁生产 。
关键词 膜分离技术 褐藻酸钠废水处理 褐藻酸钠 海藻加工 海藻生物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正电纳滤膜在褐藻酸钠生产废水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黄瑞华 陈国华 +1 位作者 朱红芳 高从堦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190-2193,共4页
以废水回用为目的,采用自制的荷正电复合纳滤膜处理褐藻酸钠生产废水,对影响纳滤过程的因素,如操作压力、料液流速、膜的清洗进行了分析。并考察了该纳滤膜对废水中的总溶解性固体、盐度、硬度、CODCr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废水经纳滤... 以废水回用为目的,采用自制的荷正电复合纳滤膜处理褐藻酸钠生产废水,对影响纳滤过程的因素,如操作压力、料液流速、膜的清洗进行了分析。并考察了该纳滤膜对废水中的总溶解性固体、盐度、硬度、CODCr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废水经纳滤处理后,出水的CODCr为21.4mg/L,去除率为93.0%;对硬度的去除率为88.3%,能很好实现废水的软化和有机物的去除,出水可回用于生产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正电纳滤膜 褐藻酸钠生产废水 废水回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硫酸钠高氨氮废水膜技术脱除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小乐 谭科艳 +1 位作者 高洋 杨宏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3-27,共5页
采用人工配制废水系统地研究了特种聚丙烯膜脱氨过程中各项参数对传质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其长期操作稳定性。结果表明,温度从25.1℃降到5.2℃时,氨的总传质系数减小44.7%;反应液pH从9.5提升到11.5,氨的总传质系数增大8倍;以反应液1次... 采用人工配制废水系统地研究了特种聚丙烯膜脱氨过程中各项参数对传质性能的影响,并考察了其长期操作稳定性。结果表明,温度从25.1℃降到5.2℃时,氨的总传质系数减小44.7%;反应液pH从9.5提升到11.5,氨的总传质系数增大8倍;以反应液1次过膜的连续处理方式运行,膜组件中氨总传质系数基本保持不变,而以循环反应液的处理方式运行时,膜组件中氨总传质系数逐渐降低;随Na_2SO_4的质量浓度从16.7 g/L升高至150.3 g/L,氨总传质系数提升14.6%,水的伴随渗透蒸馏通量从正值变为负值;在稳定性实验中,用该特种聚丙烯膜处理NH_(3^-)N的质量浓度为4 g/L的配制废水,持续稳定的运行了32 d,NH_(3^-)N去除率保持在95%以上,氨的总传质系数稳定在3.7~4.4μm/s,并且没有发生泄露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中空纤维膜 膜吸收 含硫酸钠高氨氮含量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硫酸钠脱硫废水用于高酸含砷溶液沉砷
6
作者 郭泉 张立岩 李永鹏 《有色金属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4-55,共2页
针对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亚硫酸钠脱硫废水处理高酸含砷溶液进行相关的研究。亚硫酸钠脱硫废水,含有约40%的硫代硫酸钠,将其作为处理高酸含砷溶液的沉砷剂,研究相关的工艺技术条件,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工程应用证明该法效... 针对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亚硫酸钠脱硫废水处理高酸含砷溶液进行相关的研究。亚硫酸钠脱硫废水,含有约40%的硫代硫酸钠,将其作为处理高酸含砷溶液的沉砷剂,研究相关的工艺技术条件,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工程应用证明该法效果明显,成本低廉,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硫酸钠脱硫废水 高酸含砷溶液 沉淀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量对硫酸钠-乙酸废水的切割分离因素的影响
7
作者 段海龙 李辉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43-45,共3页
论述了含硫酸钠与乙酸废水电渗析分离中 ,流量对分离过程中各种性能参数 (单程脱盐 (酸 )率、绝对脱盐 (酸 )量、耗电量、电流效率、选择脱除系数 )的影响 ,通过对选择脱除系数的分析 ,提出了通过控制流量而达到电渗析分步切割分离硫酸... 论述了含硫酸钠与乙酸废水电渗析分离中 ,流量对分离过程中各种性能参数 (单程脱盐 (酸 )率、绝对脱盐 (酸 )量、耗电量、电流效率、选择脱除系数 )的影响 ,通过对选择脱除系数的分析 ,提出了通过控制流量而达到电渗析分步切割分离硫酸钠与乙酸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 电渗析 切割分离 酸钠-乙酸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氧化法处理高浓度酚钠废水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峰 吕锡武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85-88,共4页
研究了电氧化法处理高浓度酚钠废水的可行性及处理效果 .结果表明 :电氧化法对废水的色度和S(重铬酸钾化学耗氧量 )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电解过程中余氯的产生对色度和S的去除有决定性作用 ,实验确定的高浓度酚钠废水电氧化处理条件是 ... 研究了电氧化法处理高浓度酚钠废水的可行性及处理效果 .结果表明 :电氧化法对废水的色度和S(重铬酸钾化学耗氧量 )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电解过程中余氯的产生对色度和S的去除有决定性作用 ,实验确定的高浓度酚钠废水电氧化处理条件是 :电流密度为 714A/m2 ,电压为 10V ,电解时间为 30min ,色度和S的去除率分别为 74 5%和 60 8% .另外 ,电氧化法还能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 ,试验表明该酚钠废水采用中和→电氧化→生化工艺进行处理是可行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钠废水 电氧化法 中和 生化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immobilized in complex of PVA and sodium alginate and its application on phosphorous removal in wastewater 被引量:7
9
作者 李飞 毛文娟 +4 位作者 李雪 王晓钰 肖智华 周耀渝 曾光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95-102,共8页
Based on ecological niche theory, Microcystis Aeruginosa(MA) immobilized in the complex of polyvinyl alcohol(PVA)and sodium alginate(SA) crosslinked by CaCl2, was treated as a new kind of special species, and its prop... Based on ecological niche theory, Microcystis Aeruginosa(MA) immobilized in the complex of polyvinyl alcohol(PVA)and sodium alginate(SA) crosslinked by CaCl2, was treated as a new kind of special species, and its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Chlorophyll a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bioactivity of the immobilized MA.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gel beads have mechanical strength and chemical stability even under non-sterile harsh conditions, which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rarely seen structure(including three different layers: dense surface, tubular-shaped divergent structure and honeycomb crystal lattice layer) of the immobilized MA determin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SEM also displays that more quantity of MA is attached to the inwall after cultivation, which demonstrates that the MA within beads maintains high bioactivity. Removal capacities on phosphorous(P) removal in wastewater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the BG-11 medium were examined, and the removal ratios are 80.3% and76.7%, respectively,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beads without providing ample nutrients still have high capacity of P removal. In addition, control experiment, utilizing polyvinyl alcohol and sodium alginate(PVA-SA) beads without immobilized MA,demonstrates that MA within beads plays the key role in absorbing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trophication immobilized Microcystis Aeruginosa(MA) bioactivity phosphorous remov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