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源氮素形态对植烟土壤酸解有机态氮组分的影响
1
作者 邓建强 任晓红 +4 位作者 左梅 樊俊 夏鹏亮 黄勇 向必坤 《中国烟草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5-52,共8页
【目的】为明确外源氮形态对植烟土壤酸解有机态氮(AON)组分的影响,为植烟土壤保育与定向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5)N示踪技术,以湖北恩施植烟土壤为研究对象,采取土壤培养试验,分析外源添加氨态氮、硝态氮和氨基酸态氮对植... 【目的】为明确外源氮形态对植烟土壤酸解有机态氮(AON)组分的影响,为植烟土壤保育与定向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5)N示踪技术,以湖北恩施植烟土壤为研究对象,采取土壤培养试验,分析外源添加氨态氮、硝态氮和氨基酸态氮对植烟土壤AON及其组分酸解铵态氮(AN)、氨基酸态氮(ANN)、氨基糖态氮(ASN)和酸解未知态氮(UAN)中的氮素转化的影响。【结果】(1)在0~10 d,氨态氮^(15)N的AON转化率(R值)最高,为50%~70%,氨基酸态氮^(15)N的略低,为45%~55%,硝态氮^(15)N的仅为27%~31%,但随后,各处理R值差别不大,约为30%;(2)氨态氮、硝态氮和氨基酸态氮的AON-^(15)N转入量差别不大,加权均值分别为9.84 mg/kg、8.40 mg/kg和10.49 mg/kg,但不同处理的AON-^(14)N变化值差别较大,氨态氮的加权均值为-116.71 mg/kg,而硝态氮和氨基酸态氮的却为28.05 mg/kg和69.84 mg/kg;(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发现,氨态氮的AN-ASN和ASN-UAN路径被增强,r值均为正值,ASN加速了AN向UAN的转化,但氨基酸态氮中被增强的AN-AAN和ANN-UAN的r值均为负值,AAN抑制了AN向UAN的转化;(4)在1 d时,氨态氮的AON含量略高于其它处理,但随后迅速下降,30 d时显著低于硝态氮和氨基酸态氮处理。【结论】不同外源氮形态的AON-^(15)N转入量无明显差别,但对土壤本身^(14)N的转化过程影响较大。氨基酸态氮和硝态氮可通过增加其它来源^(14)N转入量提高了AON,而氨态氮则更有利于土壤本身AON-^(14)N的转出,不利于AON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态组分 氨态 硝态 氨基 ^(15)N示踪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高寒沼泽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有机氮组分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10
2
作者 胡容 叶春 +5 位作者 蒲玉琳 胡嗣佳 张世熔 向双 贾永霞 徐小逊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25-1435,共11页
为明确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变化及其生物有效性,采用实地采样调查、室内分析与数理统计法,研究若尔盖自然湿地保护区内相对原生沼泽(RPM)向轻度退化沼泽(LDM)、中度退化沼泽(MDM)、重度退化沼泽(HDM)退化过程中土壤有机氮组... 为明确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变化及其生物有效性,采用实地采样调查、室内分析与数理统计法,研究若尔盖自然湿地保护区内相对原生沼泽(RPM)向轻度退化沼泽(LDM)、中度退化沼泽(MDM)、重度退化沼泽(HDM)退化过程中土壤有机氮组分的演变特征及与有效氮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当沼泽发生中度、重度退化时,土壤全氮(TN)含量分别降低33.4%~77.8%、69.4%~93.7%(P<0.05),碱解氮(AN)含量分别降低36.8%~80.2%、57.6%~82.2%(P<0.05)。4类湿地土壤的酸解氨态氮、氨基酸态氮、未知态氮含量均按RPM、LDM、MDM、HDM的顺序降低。与RPM相比,HDM土壤酸解氨态氮与未知态氮含量分别降低66.3%~70.8%、62.2%~78.4%(P<0.05),MDM和HDM土壤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降低47.2%~68.6%、85.7%~86.7%(P<0.05)。氨基糖态氮含量随着湿地退化先升高后降低。随着湿地退化程度的加剧,氨基糖态氮与酸解氨态氮占全氮的比例上升,而氨基酸态氮的比例下降。酸解氨态氮和未知态氮分别是影响RPM和HDM土壤碱解氮含量的主要有机氮组分,LDM与MDM土壤碱解氮含量却主要受有机氮组分中氨基酸态的控制。若尔盖湿地退化降低了土壤全氮及酸解组分氮含量,减弱了土壤氮“汇”功能,改变了有机氮组分对氮素有效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 湿地退化 酸解组分氮 素积累 素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辽河平原两种类型水稻土有机氮组分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玉玲 顾婉宣 +4 位作者 丛耀辉 虞娜 邹洪涛 范庆锋 张玉龙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21-1026,共6页
结合野外调查取样,采用Bremner法测定下辽河平原两种类型(草甸土型和滨海盐渍土型)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含量。结果表明:1两种类型水稻土均以酸解氮为主体。草甸土型水稻土酸解氮含量显著高于滨海盐渍土型水稻土(P<0.01),其分配比例则显... 结合野外调查取样,采用Bremner法测定下辽河平原两种类型(草甸土型和滨海盐渍土型)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含量。结果表明:1两种类型水稻土均以酸解氮为主体。草甸土型水稻土酸解氮含量显著高于滨海盐渍土型水稻土(P<0.01),其分配比例则显著低于滨海盐渍土型水稻土(P<0.01)。2两种类型水稻土酸解各组分氮含量及其分配比例的分布规律不同,其差异因酸解氮组分的不同而异。草甸土型水稻土表现为未知态氮>氨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滨海盐渍土型水稻土则表现为氨基酸态氮>未知态氮>氨态氮>氨基糖态氮;草甸土型水稻土酸解氨态氮与氨基酸态氮总量及其分配比例显著低于滨海盐渍土型水稻土(P<0.01),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及其分配比例则显著高于滨海盐渍土型水稻土(P<0.01)。3两种类型水稻土酸解氮含量均与其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该地区两种类型水稻土有机氮组分含量及其分配比例的显著差异是影响土壤氮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有机 组分 下辽河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