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酸蚀法去除牙面烟斑临床观察
1
作者 于金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1期68-68,共1页
关键词 烟斑牙 酸蚀法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白黑纳米微粒铁酸钴的共振散射光谱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蒋治良 罗杨合 +1 位作者 刘凤志 刘绍璞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2期52-59,共8页
采用共沉淀-酸蚀法制备液相CoFe2O4纳米粒子.TEM和STM表明CoFe2O4纳米粒子呈球形,粒径为12nm.当CoFe2O4纳米粒子浓度低于8.4×10-6mol/L时在400,470,510,800和940nm产生5个共振散射峰.以它作模型,结合已有的实验结果提出了界面共振... 采用共沉淀-酸蚀法制备液相CoFe2O4纳米粒子.TEM和STM表明CoFe2O4纳米粒子呈球形,粒径为12nm.当CoFe2O4纳米粒子浓度低于8.4×10-6mol/L时在400,470,510,800和940nm产生5个共振散射峰.以它作模型,结合已有的实验结果提出了界面共振吸收概念和灰白黑纳米微粒共振散射原理,解释了CoFe2O4纳米粒子等体系的共振散射光谱.探讨了共振散射光谱分析体系的选择及提高方法选择性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纳米微粒 灰白黑纳米粒子 界面共振吸收 共振散射光诺 共沉淀-酸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种植体表面润湿性控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蔺增 王永 +3 位作者 王凤 高丁 李建昌 巴德纯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69-973,共5页
首先用喷砂酸蚀法对钛种植体表面进行粗化处理,制备出具有微米-纳米双微观孔洞结构的超亲水表面。然后用等离子体氧化的工艺,制备具有超亲水性能的氧化钛表面,发现表面亲水性能随自偏压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在3... 首先用喷砂酸蚀法对钛种植体表面进行粗化处理,制备出具有微米-纳米双微观孔洞结构的超亲水表面。然后用等离子体氧化的工艺,制备具有超亲水性能的氧化钛表面,发现表面亲水性能随自偏压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在360V自偏压、20 min处理时间和1 ml/min(标准状态)氧气流量时能到超亲水效果的锐钛矿二氧化钛表面。最后尝试用十二烷基三氯硅烷和分子自组装法在粗糙的氧化钛表面制备疏水表面,最大角度可达120°,利用等离子体处理和紫外光照射成功实现了表面由超亲水到疏水之间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种植体 润湿性控制 喷砂酸蚀法 等离子体氧化 分子自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基化学镀Ni-P合金工艺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万家瑰 李淑华 冯小军 《电镀与精饰》 CAS 2007年第3期42-44,共3页
通过改进铝基化学镀的前处理工艺,采用酸蚀法对铝进行前处理,在铝基上直接进行化学镀Ni-P合金,可以获得光亮、平整、结合力好的镀层。通过实验确定了铝基化学镀Ni-P合金的工艺流程,并讨论了各因素对镀层沉积速率的影响。
关键词 铝基材 化学镀Ni—P 酸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表面等离子体氧化及其对细胞粘附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庞骏德 蔺增 赵宝红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4-219,共6页
采用真空射频辉光放电技术对喷砂酸蚀工艺处理后的钛表面进行了等离子体氧化处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接触角测量仪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研究了氧化膜对钛表面形貌和亲水性的影响以及其化学组成和价键状态;同时通过体外细胞培养研究了... 采用真空射频辉光放电技术对喷砂酸蚀工艺处理后的钛表面进行了等离子体氧化处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接触角测量仪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研究了氧化膜对钛表面形貌和亲水性的影响以及其化学组成和价键状态;同时通过体外细胞培养研究了钛表面等离子体氧化膜对细胞粘附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氧化处理保留了钛表面喷砂酸蚀形成的微观孔洞结构,获得了平均接触角低于10°的超亲水性表面;钛表面出现Ti 4+、Ti 3+和Ti 2+离子,其中主要以Ti 4+存在;相比未氧化的钛表面,氧化后的钛表面对成骨细胞的粘附增殖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这表明钛表面等离子体氧化膜具有很好的润湿性,利于细胞的粘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氧化 喷砂酸蚀法 超亲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硅/导电聚合物复合负极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启多 韩凯 +1 位作者 程君 叶红齐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7,共5页
以商业低成本铝硅合金粉为硅源,利用酸蚀法制备纳米硅(Si)颗粒,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得3种纳米硅/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硅/聚吡咯(Si@PPy)、硅/聚苯胺(Si@PANl)和硅/聚3,4-乙烯二氧噬吩(Si@PEDOT)等导电聚合物包覆不仅可为硅颗粒提供导电网络... 以商业低成本铝硅合金粉为硅源,利用酸蚀法制备纳米硅(Si)颗粒,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得3种纳米硅/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硅/聚吡咯(Si@PPy)、硅/聚苯胺(Si@PANl)和硅/聚3,4-乙烯二氧噬吩(Si@PEDOT)等导电聚合物包覆不仅可为硅颗粒提供导电网络,而且能够缓冲硅颗粒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以500mA/g妁电流,在0.005-1.500V充放电,Si@PPy、Si@PANI和Si@PEDOT的首次可逆比容量分别为1526mAh/g、845mAh/g和592mAh/g,第100次循环的比容量分别为1265mAh/g,610mAh/g和558mAh/g,平均库仑效率约99%,比容量与循环性能较未包覆的纯硅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硅合金粉 酸蚀法 纳米硅 导电聚合物 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