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0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1
作者 魏建国 马双喜 《天津药学》 2025年第2期214-217,共4页
目的探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中实施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神经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洛阳市第六人民医院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40例ICVD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n=70)予以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 目的探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中实施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神经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洛阳市第六人民医院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40例ICVD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n=70)予以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观察组(n=7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神经介入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神经功能、血管狭窄情况、病变血管再通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71%)比对照组(84.29%)高(P<0.0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8.89±2.40)分、收缩期峰值流速(Vs)(35.06±2.86)cm/s、舒张末期流速(Vd)(120.15±3.92)cm/s均低于对照组的(12.12±2.96)分、(38.97±3.28)cm/s、(134.72±4.16)cm/s(P<0.05),病变血管再通率(97.14%)比对照组(82.86%)高(P<0.05),并发症发生率(5.71%)比对照组(14.29%)低(P<0.05)。结论在ICVD患者中应用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神经介入治疗,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血管狭窄、病变血管再通情况,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 神经介入治疗 临床效果 神经功能 血管狭窄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微循环的影响
2
作者 王辉 杨宁 +2 位作者 刘迎午 张荣春 李玉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57-861,共5页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冠状动脉微循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就诊的并行急...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冠状动脉微循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就诊的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0例,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介入策略不同分为单纯血栓抽吸组(抽吸组)46例和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联合组)44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术后90 min ST段回落指数≥70%比例,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心脏超声指标以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联合组术后ST段回落≥70%、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3级、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3级比例显著高于抽吸组,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显著低于抽吸组(P<0.05);抽吸组术后1周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联合组[(52.5±6.2)%vs(58.3±6.4)%,P<0.05],联合组术后1周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低于抽吸组[(44.1±3.9)mm vs(51.9±2.5)mm,P<0.05];联合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抽吸组(20.5%vs 37.0%,P<0.05)。结论在应用抽吸导管的基础上配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有效降低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降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注射 动脉内 纤溶酶原激活 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腺苷注射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3
作者 李柳 郑庆厚 +3 位作者 战吟戈 王乐 陈勤聪 王硕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4-800,共7页
目的评价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PCI)治疗中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腺苷注射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的疗效。方法选择行急诊PPCI的ASTEM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 目的评价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PCI)治疗中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腺苷注射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的疗效。方法选择行急诊PPCI的ASTEM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PPCI术常规治疗,若PPCI后梗死相关动脉(IRA)达到TIMI血流3级,则终止手术;若TIMI血流≤2级,则应用指引导管于冠脉内注射硝普钠、硝酸甘油、替罗非班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直到IRA达到TIMI血流3级。治疗组是在PPCI术常规治疗基础上,术中开通IRA后应用指引导管于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8 mg及腺苷注射液200μg,若IRA达到TIMI血流3级,则终止手术;若TIMI血流≤2级,则再次注射腺苷注射液改善CMD,直到IRA达到TIMI血流3级。观察指标,①心肌损伤指标:术前及术后12、24、36、48 h的血浆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端B型脑钠肽(NT-pro BNP)水平;②心肌灌注指标:术后校正的TIMI帧数(CTFC)、术后90 min IRA导联ST段回落值(STR);③心肌缺血的程度:术后3 d行静息D-SPECT+腺苷负荷D-SPECT检查,观察心肌17节段分布下心肌灌注总积分、心肌缺血总节段数情况;④术后30 d的药物不良反应:皮下瘀斑、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系出血、血红蛋白下降、脑出血;⑤术后30 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心脏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情况。结果①心肌损伤指标:术前的cTnI、CK-MB、NT-pro BNP水平两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肌损伤指标治疗组均在术后12 h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之后均趋势下降,术后48 h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心肌灌注指标:治疗组术后CTFC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应用秩和检验,治疗组术后90 min STR显著优于对照组(Z=2.437,P=0.014)。③心肌缺血的程度:两组患者在术后3 d行静息D-SPECT+腺苷负荷D-SPECT检查,在心肌17节段分布下心肌灌注总积分、心肌缺血总节段数情况,治疗组在负荷缺血节段数、静息灌注总评分、负荷灌注总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④术后30 d的药物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皮下瘀斑、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系出血、血红蛋白下降、脑出血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⑤术后30 d的MACE情况:两组患者在心脏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情况以及总MACE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诊PPCI中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腺苷注射液对ASTEMI患者安全、有效,可改善心肌损伤、心肌灌注和心肌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 腺苷注射液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正五聚蛋白3、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检测及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3
4
作者 薛华蓉 刘丽艳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年第2期87-92,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正五聚蛋白3(PTX3)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检测在反映高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21年6月至2...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正五聚蛋白3(PTX3)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检测在反映高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46例高龄CAP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并比较重症CAP患者(重症CAP组,n=50)及非重症CAP患者(非重症CAP组,n=96)入院时血清suPAR、PTX3及NLR水平,死亡组(n=12)与存活组(n=134)患者血清suPAR、PTX3、NLR、英国胸科协会改良肺炎(CURB-65)评分及PSI评分情况。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高龄CAP患者血清suPAR、PTX3、NLR水平与CURB-65评分、肺炎严重指数(PSI)评分、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C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在预测高龄CAP患者不良预后中的效能。结果重症CAP组与非重症CAP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10.43±2.16)×10^(9)/L和(7.65±1.83)×10^(9)/L]、CRP[(84.63±15.37)mg/L和(41.74±10.25)mg/L]、PCT[(0.53±0.15)μg/L和(0.12±0.02)μg/L]、中性粒细胞比率[(84.15±18.65)%和(73.15±14.69)%]、淋巴细胞比率[(8.44±2.15)%和(15.74±2.36)%]、NLR[(9.97±1.86)和(4.65±1.19)]、血清suPAR[(5.31±1.16)ng/mL和(2.38±0.36)ng/mL]、PTX3[(12.34±2.73)ng/mL和(6.41±1.57)ng/mL]及CURB-65评分[(2.13±0.75)分和(1.36±0.21)分]、PSI评分[(93.47±25.37)分和(60.43±19.42)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血清suPAR、PTX3及NLR均与CURB-65(r=0.396,0.281,0.325;P<0.05)及PSI评分(r=0.279,0.276,0.246;P<0.05)呈正相关;血清suPAR及NLR与CRP水平呈正相关(r=0.349,0.306;P<0.05);血清PTX3与PCT水平呈正相关(r=0.32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NLR(OR=1.551,95%CI 1.188~2.025)、suPAR(OR=1.765,95%CI 1.223~2.546)及PTX3(OR=1.964,95%CI 1.159~3.328)是高龄C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共12例(8.22%)患者30 d内病死,死亡组患者血清suPAR、PTX3、NLR、CURB-65评分及PSI评分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血清suPAR(AUC=0.809,95%CI 0.719~0.899)、PTX3(AUC=0.788,95%CI 0.631~0.905)、NLR(AUC=0.836,95%CI 0.727~0.945)及PSI(AUC=0.714,95%CI 0.619~0.849)在预测CAP患者死亡中均具有一定价值,且血清suPAR、PTX3及NLR在预测CAP患者死亡中的效能高于CURB-65及PSI评分。结论血清suPAR、PTX3及NLR在反映高龄C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社区获得性肺炎 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正五聚蛋白3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栓调节蛋白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价值
5
作者 高凤威 周琳 +5 位作者 邵小宝 王华 杨圆 陈鑫 刘艺 朱培元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748-753,共6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PAIC)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79例COVID-19确诊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危重型(n=51)和危重型...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PAIC)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79例COVID-19确诊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危重型(n=51)和危重型(n=28)2组。比较2组患者凝血功能和炎症指标的差异,分析TAT、TM和t-PAIC与其他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并评估其对危重型COVID-19的诊断价值。结果与非危重型患者相比,危重型患者的TAT、TM和t-PAIC水平显著升高(P<0.001)。TAT、TM和t-PAIC与多项生物标志物呈正相关,其中TAT与D-二聚体的相关性最强(r=0.786,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T(OR=1.346,P<0.05)和t-PAIC(OR=1.128,P<0.05)是危重型COVID-19的独立危险因素。TAT、TM和t-PAIC联合诊断危重型COVID-19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918,诊断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94.1%。结论联合检测TAT、TM和t-PAIC可有效辅助诊断危重型COVID-19,对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危重型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血栓调节蛋白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动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魏列君 赵丽丽 李晓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16-920,共5页
目的分析老年后循环穿支动脉型脑梗死患者在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s,rt-PA)动脉溶栓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于武威市凉州医院... 目的分析老年后循环穿支动脉型脑梗死患者在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s,rt-PA)动脉溶栓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于武威市凉州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溶栓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4例,溶栓组使用rt-PA动脉溶栓治疗,联合组在溶栓组的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情况、氧化应激反应、炎性反应、日常生活功能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4 d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基质金属蛋白酶9、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β、丙二醛、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治疗14 d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基质金属蛋白酶9、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β、丙二醛、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NIHSS评分均低于溶栓组(P<0.05,P<0.01);联合组治疗90 d后NIHSS评分低于溶栓组[(6.15±0.92)分vs(7.48±0.83)分,P<0.01]。2组治疗14 d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治疗14 d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高于溶栓组(P<0.01)。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后循环穿支动脉型脑梗死患者在接受rt-PA动脉溶栓治疗的同时联合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的临床疗效较好,可以降低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改善患者的脑组织损伤情况及神经功能状况,同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纤溶酶原激活 依达拉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道肿瘤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的变化及其意义
7
作者 刘彬 皇甫超申 +1 位作者 葛振英 康玉华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09-310,共2页
目的 观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 PA)及其特异性受体 (u PA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测定4 3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和 ... 目的 观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 PA)及其特异性受体 (u PA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测定4 3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和 2 1例正常人血浆中u PA、u PAR和PAI 1含量。结果 食管癌、胃癌和结肠癌患者的血浆u PA、u PAR和PAI 1含量均显著升高 (P <0 .0 5~ 0 .0 1) ;肿瘤组中 ,中、晚期组u PA显著高于早期组 (P <0 .0 5 ) ,已转移组u PA、u PAR和PAI 1较未转移组显著升高 (P <0 .0 5~ 0 .0 1)。结论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u PA、u PAR和PAI 1含量不同程度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肿瘤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酶联免疫吸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对早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预后的影响
8
作者 张敏 杨立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1期70-73,77,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NETs)、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对早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早产ARDS患儿125例作为ARDS组,根据患儿预后将其分为预后...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NETs)、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对早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早产ARDS患儿125例作为ARDS组,根据患儿预后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血浆游离DNA(cf-DNA)、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PAI-1水平;分析早产ARDS患儿cf-DNA与NE、TNF-α的相关性;分析早产ARDS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cf-DNA、PAI-1对早产ARDS患儿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结果125例早产ARDS患儿预后不良47例,预后良好78例。预后不良组cf-DNA、NE、TNF-α、PAI-1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早产ARDS患儿cf-DNA与NE、TNF-α呈正相关(r=0.645、0.687,P<0.05)。cf-DNA、PAI-1水平升高是早产ARDS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2.188、2.303,P<0.05)。cf-DNA、PAI-1联合预测早产ARDS患儿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Z=3.272、2.229,P<0.05)。结论NETs组成成分cf-DNA、PAI-1水平升高是早产ARDS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二者联合检测对患儿的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 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6
9
作者 张国鲁 张微微 +1 位作者 黄勇华 范慧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7-510,共4页
目的观察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61例,分为4组:联合溶栓组44例,给予静脉rt-PA尿激酶;rt-PA组37例,尿激酶组32例,对照组48例。观察治疗前... 目的观察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61例,分为4组:联合溶栓组44例,给予静脉rt-PA尿激酶;rt-PA组37例,尿激酶组32例,对照组48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同时观察再梗死率、脑出血率及病死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4组治疗后90 d 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与对照组在90 d有效率及疗效满意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90 d有效率及疗效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溶栓组与rt-PA组和尿激酶组脑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υs 18.9%υs 18.7%,P<0.05)。结论 rt-PA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远期疗效和单用rt-PA、单用尿激酶相当,但脑出血率降低,因此该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 尿纤溶酶原激活 血栓溶解疗法 脑梗死 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急性肺损伤患者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刘志聪 王斌 +1 位作者 华锋 崔恩海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24期148-151,共4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肺损伤患者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影响。方法收集湖州市中心医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急性肺损伤患者4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2例。对...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肺损伤患者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影响。方法收集湖州市中心医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急性肺损伤患者4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的PAI-1、t—PA、抗凝血酶原Ⅲ(AT-Ⅲ)、动脉血氧分压(PO2)及氧合指数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清PAI-1、t—PA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AT-Ⅲ水平显著升高(P〈0.05),动脉PO2及氧合指数显著上升(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够显著降低急性肺损伤患者血清PAI-1、t—PA水平,提高血清AT-Ⅲ水平、动脉血PO2及氧合指数,改善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急性肺损伤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风复元方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中华 徐倍倍 +5 位作者 林松艳 王燕平 徐妙娣 唐军 姚红霞 储瑾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年第5期499-500,共2页
目的:研究中风复元方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证属气虚血瘀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基础治疗组、血塞通组、中风复元方组),治疗前后分别观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目的:研究中风复元方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证属气虚血瘀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基础治疗组、血塞通组、中风复元方组),治疗前后分别观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变化。结果:中风复元方组治疗后tPA含量显著提高,优于血塞通组和基础治疗组,而PAI含量降低,和血塞通及基础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血塞通组和基础治疗组治疗前后tPA、PAI含量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风复元方通过调节患者的纤溶水平达到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复元方 缺血性脑卒中 气虚血瘀证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内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的表达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卢海 张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692-694,共3页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中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表达以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于玻璃体手术中采集PDR35眼玻璃体,同时采集因黄斑裂孔行玻璃体手术20眼玻璃体作...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中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表达以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于玻璃体手术中采集PDR35眼玻璃体,同时采集因黄斑裂孔行玻璃体手术20眼玻璃体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PA及PAI的表达浓度,并与VEGF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DR眼玻璃体中VEGF、t-PA及PAI的表达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眼玻璃体(P<0.001)。t-PA及PAI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经统计学分析,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1)。结论:在PDR眼内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过程中不仅有VEGF,可能同时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VEGF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世德 陶新智 伍伟锋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3期724-726,共3页
目的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6 0例CHF患者 (CHF组 )和 2 0例健康体检者 (正常对照组 )血浆t PA及... 目的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6 0例CHF患者 (CHF组 )和 2 0例健康体检者 (正常对照组 )血浆t PA及PAI 1抗原含量。结果 CHF组血浆t PA和PAI 1平均含量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CHF患者血浆PAI 1含量增高随心功能恶化而愈加明显。结论 CHF患者纤溶功能明显下降 ,可用血浆t PA、PAI 1含量作为判断病情的参考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R患者血浆、眼内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与VEGF的表达及相关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武淑玲 杨默迟 袁进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47-651,共5页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血浆、房水、玻璃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及t-P...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血浆、房水、玻璃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及t-PA抑制剂(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的表达,并评价VEGF表达与t-PA、PAI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定量检测来自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眼科的PDR组及对照组患者血浆、房水、玻璃体中VEGF、t-PA、PAI的含量。结果 PDR组血浆中VEGF(63.12±16.25)pg·mL-1、PAI(10.27±7.62)ng·mL-1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14.39±10.48)pg·mL-1、(0.28±0.11)ng·m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1;PDR组血浆中t-PA(19.91±9.90)ng·mL-1与对照组(12.00±2.61)ng·mL-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PDR组房水中VEGF(291.21±45.04)pg·mL-1、t-PA(5.38±2.40)ng·mL-1、PAI(0.53±0.31)ng·mL-1均高于对照组(30.60±11.70)pg·mL-1、(3.87±1.32)ng·mL-1、(0.16±0.09)ng·m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DR组玻璃体中VEGF(527.62±79.00)pg·mL-1、t-PA(10.41±6.33)ng·mL-1、PAI(7.72±2.32)ng·mL-1的表达浓度均高于对照组(37.58±8.31)pg·mL-1、(3.68±2.48)ng·mL-1、(0.27±0.13)ng·m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匀P<0.05)。PDR组自身血浆、房水、玻璃体三者比较,VEGF表达:玻璃体>房水>血浆;t-PA表达:血浆>玻璃体>房水;PAI表达:血浆、玻璃体均高于房水,但血浆和玻璃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血浆、房水、玻璃体中VEGF的表达与t-PA及PAI的表达均存在显著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VEGF、t-PA、PAI可能参与了PDR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过程;VEGF与t-PA、PAI在PDR的发展中可能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分析
15
作者 董存涛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2516-2518,共3页
目的:探究阿替普酶(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神经功能及脑出血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医院收治的62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究阿替普酶(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神经功能及脑出血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医院收治的62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溶栓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注射用尿激酶溶栓,观察组采用静脉给药注射用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溶栓。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 w时的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中枢性神经特异性蛋白(Central nervous system specific proteinβ,S100β)];溶栓后24 h血管再通情况;溶栓后48 h内脑出血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 w时,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NSE、S100β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血清NSE、S100β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溶栓后24 h观察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后48 h内观察组脑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ACI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促使血管再通,减少脑出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尿激酶 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可溶性受体的检测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吕宏 徐根波 卢兴国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6期529-532,共4页
目的 :研究多发性骨髓瘤 ( MM)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u- PA )及其可溶性受体 ( su PAR )的水平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 ELISA法检测 34例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的浓度 ,同时观察其中6例 MM患者化疗前后血浆... 目的 :研究多发性骨髓瘤 ( MM)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u- PA )及其可溶性受体 ( su PAR )的水平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 ELISA法检测 34例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的浓度 ,同时观察其中6例 MM患者化疗前后血浆 u- PA及 su PAR的浓度变化。结果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其中进展期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稳定期 MM患者 ( P <0 .0 1) ,而稳定期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6例 MM患者化疗后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 ,明显低于化疗前血浆 u- PA及 su PAR水平 ( P<0 .0 5)。骨髓涂片瘤细胞比例 >2 0 %的 MM患者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 ,明显高于瘤细胞比例≤ 2 0 % M M患者 ( P<0 .0 5;P<0 .0 1)。M M患者血浆 u- PA及su PA R水平均与骨髓瘤细胞百分比及血清球蛋白呈正相关 ,而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结论 :血浆 u- PA及 su PA R水平升高可能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其水平可作为临床分期、判断疗效、了解疾病进展情况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尿激酶/分析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血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托普利对内皮细胞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影响
17
作者 程绪杰 李红霞 +4 位作者 杨向军 陈弹 薛枫 刘志华 蒋文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B05期1-2,6,共3页
目的:研究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对内皮细胞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PAI-1)的影响。方法:培养肺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分别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为5、10、25、50、100 μg/L)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目的:研究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对内皮细胞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PAI-1)的影响。方法:培养肺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分别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为5、10、25、50、100 μg/L)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5、10、25、50、100 nmol/L)刺激,在50μg/L TNF-α刺激的基础上用卡托普利(20、50、100、200 nmol/L)共育,用ELISA的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t-PA和PAI-1的浓度。结果:各浓度的TNF-α和AngⅡ刺激24 h后PAI-1的浓度明显增加,与空白对照相比P<0.05,而t-PA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各浓度的卡托普利明显抑制TNF-α(50μg/L)诱导的PAI-1分泌增多,P<0.05,而t-PA的变化不明显。结论:TNF-α和AngⅡ可以增加内皮细胞PAI-1的分泌,卡托普利可以抑制TNF-α诱导PAI-1的分泌,而t-PA则不受TNF-α、AngⅡ和卡托普利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托普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的表达对肝癌细胞株体外侵袭迁移的影响
18
作者 刘双海 李德春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14期33-34,共2页
目的观察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PAR)的表达对肝癌细胞体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Boyden小室肿瘤细胞体外侵袭实验检测肝癌细胞株Hep-3B及SMMC-7721体外侵袭迁移能力,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ep-3B及SMMC-7721的uPAR,通过流式细... 目的观察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PAR)的表达对肝癌细胞体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Boyden小室肿瘤细胞体外侵袭实验检测肝癌细胞株Hep-3B及SMMC-7721体外侵袭迁移能力,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ep-3B及SMMC-7721的uPAR,通过流式细胞分选技术从具有较强转移能力的SMMC-7721中分选出uPAR+细胞株和uPAR-细胞株,通过Boyden小室检测uPAR+组和uPAR-组SMMC-7721细胞的体外侵袭迁移能力。结果 SMMC-7721体外侵袭迁移能力明显强于Hep-3B(P<0.01);SMMC-7721中uPAR+细胞株占45.5%,Hep-3B中uPAR+细胞株占0.05%,两者相比,P<0.01;从SMMC-7721中分选出的uPAR+组和uPAR-组细胞纯度分别为90%和97%,uPAR+组细胞的体外侵袭迁移能力较uPAR-组细胞明显增强(P<0.01)。结论 uPAR的表达不但和肝癌细胞的体外侵袭迁移能力密切相关,且可能赋予了肝癌细胞强大的侵袭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癌细胞 细胞侵袭 细胞迁移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应力对高糖培养大鼠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
19
作者 黄颂敏 蒲丽君 柳飞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8年第3期199-202,共4页
目的:观察切应力对高糖培养的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其抑制物(PAI-1)mRNA表达及对细胞骨架肌动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糖尿病肾病(DN)早期高滤过致肾近端小管切应力作用增加对小管间质细胞外基质(ECM)重塑的作用。方法:... 目的:观察切应力对高糖培养的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其抑制物(PAI-1)mRNA表达及对细胞骨架肌动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糖尿病肾病(DN)早期高滤过致肾近端小管切应力作用增加对小管间质细胞外基质(ECM)重塑的作用。方法: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甘露醇组、高糖组,以5dyn/cm2、10dyn/cm2的切应力作用于各组细胞,分别作用1h,3h,6h。RT-PCR法检测tPA及PAI-1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标记检测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和甘露醇组tPA/PAI-1mRNA及细胞骨架肌动蛋白均有表达,高糖组tPA和细胞骨架肌动蛋白表达明显减弱,PAI-1表达明显增加;切应力呈大小和时间依赖性地下调tPAmRNA及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的表达,上调PAI-1mR-NA表达。结论:在DN早期,除高糖因素外,高滤过引起的切应力增加可诱导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tPA/PAI-1mRNA表达失衡,可能是通过调节细胞骨架肌动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导致ECM的降解减少,参与ECM的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切应力 纤溶酶原激活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细胞骨架肌动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早期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超高龄患者脑梗死 被引量:30
20
作者 徐霁华 秦伟 +2 位作者 袁俊亮 焦俊杰 胡文立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68-70,共3页
目的观察超早期(发病3 h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高龄(年龄≥80岁)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超高龄脑梗死患者42例,发病到治疗时间均在3 h内,分为观察组22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rt-PA 0.9 mg/kg进行溶... 目的观察超早期(发病3 h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高龄(年龄≥80岁)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超高龄脑梗死患者42例,发病到治疗时间均在3 h内,分为观察组22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rt-PA 0.9 mg/kg进行溶栓,于溶栓后24 h复查头颅CT;对照组根据病情酌情给予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低分子肝素等药物治疗;两组均同时给予调脂、调血压、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及预防并发症等治疗。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1、14、90 d进行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于治疗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s评分量表(mRS)评估患者综合生活能力;记录两组颅内出血及其他部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1、14、90 d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14、90 d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mRS评分结局良好比例高于对照组,结局不良比例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出现牙龈出血2例、皮疹1例、血尿2例,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未发现与溶栓药物相关的肝肾功能损害;对照组未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2例梗死后出血,其中1例死亡;对照组未出现梗死后出血。结论对超高龄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应用rt-PA静脉溶栓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 静脉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