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克隆丙型肝炎病毒NS3结合蛋白基因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克 王琳 +4 位作者 成军 陆荫英 洪源 刘妍 张玲霞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1-33,共3页
为克隆与丙型肝炎病毒 (HCV)NS3蛋白结合的肝细胞中的蛋白基因 ,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Ⅲ技术进行筛选。构建HCVNS3蛋白诱饵酵母质粒 ,转化酵母AH10 9后与含文库质粒的酵母Y187进行配合 ,在营养缺陷培养基上进行双杂交筛选。选择既能在 4... 为克隆与丙型肝炎病毒 (HCV)NS3蛋白结合的肝细胞中的蛋白基因 ,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Ⅲ技术进行筛选。构建HCVNS3蛋白诱饵酵母质粒 ,转化酵母AH10 9后与含文库质粒的酵母Y187进行配合 ,在营养缺陷培养基上进行双杂交筛选。选择既能在 4重营养缺陷培养基(SD/ Trp Leu Ade His)上生长 ,又能在涂有X α 半乳糖(X α gal)的四缺培养平皿上生长的蓝色菌落 ,提取此酵母克隆的质粒 ,转化大肠杆菌后进行测序 ,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的结果显示 ,筛选出 19个阳性克隆 ,包括已知功能基因 17个 ,还有 1个克隆的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 1个未知功能序列有 4 4 %的同源性 ,初步证明了此基因与HCVNS3有结合活性。说明成功克隆了HCVNS3蛋白结合蛋白基因 ,为以后研究此基因在HCV致病机制以及在肝细胞中的生理功能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双杂交技术 筛选 克隆 丙型肝炎病毒 NS3结合蛋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双杂交技术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郑立双 李向楠 +4 位作者 孙城涛 刘红羽 刘勋 贺明 吕文发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5-108,共4页
酵母双杂交技术是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它是一种能直接检测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较为简便、快捷、高效、敏感、广泛的方法。作者将主要介绍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及优缺点,现就酵母双杂交... 酵母双杂交技术是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它是一种能直接检测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较为简便、快捷、高效、敏感、广泛的方法。作者将主要介绍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及优缺点,现就酵母双杂交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双杂交技术 真核细胞 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张迪 霍克克 +2 位作者 顾科隆 赵翔 李育阳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0年第3期98-101,共4页
酵母双杂交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真核活细胞内研究方法 ,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重要发现。作为一个完整的实验系统 ,它自建立以来经过了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 酵母双杂交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真核活细胞内研究方法 ,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重要发现。作为一个完整的实验系统 ,它自建立以来经过了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精确性 ,而且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反向双杂交 ,三杂交及核外双杂交等多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分子间作用 酵母双杂交技术 基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棉铃虫触角内与G蛋白q家族α亚基(Gqα)互作的蛋白(英文) 被引量:2
4
作者 苏宏华 王桂荣 +3 位作者 张永军 梁革梅 吴孔明 郭予元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339-1344,共6页
G蛋白在信号转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Gq蛋白还具有其他功能。为了明确Gqα在信号转导中的具体作用,本研究以Gqα为诱饵,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bner)触角cDNA文库进行筛选。结果表明:信息素结合... G蛋白在信号转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Gq蛋白还具有其他功能。为了明确Gqα在信号转导中的具体作用,本研究以Gqα为诱饵,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bner)触角cDNA文库进行筛选。结果表明:信息素结合蛋白(PBP)、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核糖体蛋白S20、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促咽侧体神经肽前体(AT2)、翻译控制的肿瘤蛋白(TCTP)、体液凝集素前多肽原和糖基化天冬酰胺酶等10多种蛋白与Gqα发生结合。据此推断:Gqα可能在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多种作用;在多种功能中,Gqα最可能参与嗅觉信号传导中的信息素识别。这些研究结果可能为将来建立棉铃虫完整的信号网络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Gqα 触角cDNA文库 酵母双杂交技术 信号转导 信息素结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双杂交技术分析耳聋基因功能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肖自安 谢鼎华 +3 位作者 房海燕 黄亮群 施小六 夏家辉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35-238,T002,共5页
目的 在耳聋基因功能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建立酵母双杂交实验技术 ,探讨第三代酵母双杂交系统在该领域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第三代MATCHMAKERGAL4酵母双杂交系统 ,以最常见的耳聋基因GJB2(Cx2 6 )为诱饵 ,以人胎脑cDNA文库为猎... 目的 在耳聋基因功能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建立酵母双杂交实验技术 ,探讨第三代酵母双杂交系统在该领域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第三代MATCHMAKERGAL4酵母双杂交系统 ,以最常见的耳聋基因GJB2(Cx2 6 )为诱饵 ,以人胎脑cDNA文库为猎物 ,钓取Cx2 6的相互作用蛋白质的阳性克隆 ,DNA测序阳性克隆并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从胎脑文库筛选到Cx2 6互作蛋白的 5 6个阳性克隆 ,对其中 2 6个克隆分析认定为 11个独立克隆 ,DNA测序发现 3个克隆是已克隆基因 ,8个克隆是新基因序列。结论 第三代MATCHMAKERGAL4酵母双杂交系统是筛选Cx2 6相互作用蛋白质的一个可靠的实验手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双杂交技术 耳聋基因 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卵菌效应因子互作蛋白概述 被引量:6
6
作者 盛慧 陈姗姗 +2 位作者 艾聪聪 冯锐 张修国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57-360,共4页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执行者,其通过与 DNA、RNA、蛋白质、脂类以及多糖等物质结合形成复合体以参与信号转导、防卫反应等复杂的生命活动,因此研究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可为揭示生命现象本质提供依据。酵母双杂交(Yeast two hybrid, Y2H)系...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执行者,其通过与 DNA、RNA、蛋白质、脂类以及多糖等物质结合形成复合体以参与信号转导、防卫反应等复杂的生命活动,因此研究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可为揭示生命现象本质提供依据。酵母双杂交(Yeast two hybrid, Y2H)系统是筛选互作蛋白最常用的方法,它具快速、灵敏、简便、高效、广泛的优点。卵菌是一类危害严重的植物病原菌,可分泌效应因子,直接或间接与寄主体内的蛋白发生作用从而促进病原菌侵染与定植,引起寄主发病或者干扰、抑制寄主的抗病反应,但目前对于病原卵菌效应因子的寄主靶标以及效应因子增加寄主对病原菌的敏感性机制知之甚少,因此,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植物病原卵菌效应因子互作蛋白,为探明其致病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双杂交技术 互作蛋白 卵菌 效应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应用及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刘骥 张秀娟 +1 位作者 范建平 张子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8021-8022,共2页
酵母双杂交技术能有效检测蛋白与蛋白之间的作用,已成为检测蛋白重要手段之一。笔者在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建立、工作原理、优点和局限性4个方面作了叙述,并介绍其进一步的发展及展望。
关键词 酵母双杂交技术 蛋白之间的作用 酵母杂交 酵母杂交 逆向双杂交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人睾丸特异表达基因HSD-3.8的功能
8
作者 林雯 缪时英 +1 位作者 张琳 王琳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82-587,共6页
目的探寻本实验室筛选出的与不孕症相关的人睾丸特异表达基因HSD-3.8(GenBank接收号为AF311312,国际上命名为精子相关抗原1)编码蛋白质的作用配体,揭示其参与受精过程的机制。方法采用酵母双杂交体系,构建含有HSD-3.8基因部分序列(HSD-0... 目的探寻本实验室筛选出的与不孕症相关的人睾丸特异表达基因HSD-3.8(GenBank接收号为AF311312,国际上命名为精子相关抗原1)编码蛋白质的作用配体,揭示其参与受精过程的机制。方法采用酵母双杂交体系,构建含有HSD-3.8基因部分序列(HSD-0.7)的诱饵质粒,筛选人卵巢cDNA文库。在获得阳性克隆后,根据蛋白质结构分析并结合PCR方法重新构建一系列缺失体,在酵母体内验证它们与被捕获的蛋白因子之间的结合。结果酵母双杂交实验获得一阳性克隆,其编码氨基酸与人G蛋白β1亚基羧基端的144个氨基酸同源性为100%。所构建的几种诱饵蛋白缺失体在酵母体内均不能与该捕获的蛋白因子相互作用。结论HSD-3.8编码蛋白质片段HSD-0.7可能通过G蛋白信号转导途径在受精过程中发挥功能,与G蛋白β1亚基的结合有赖于其结构的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双杂交技术 睾丸 P-loop结构 G蛋白 HSD-3.8基因 不孕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国涛 张树宇 魏凯 《山东畜牧兽医》 2021年第6期57-59,共3页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研究活细胞内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强大且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该技术不仅能够检测细胞内稳定的蛋白互作,而且可以检测微弱的或者瞬时的蛋白相互作用。实验方法具有成本低,易操作,设计简单等一系列优点,... 酵母双杂交系统是研究活细胞内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强大且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该技术不仅能够检测细胞内稳定的蛋白互作,而且可以检测微弱的或者瞬时的蛋白相互作用。实验方法具有成本低,易操作,设计简单等一系列优点,在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十分广泛。酵母双杂交技术在众多生物学相关领域应用广泛且前景广阔。本文对酵母双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双杂交技术 生物学实验 酵母双杂交系统 分子生物学技术 蛋白相互作用 蛋白互作 发展前景 前景广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Mps1相互作用蛋白 被引量:1
10
作者 施琼 翁亚光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6期854-856,888,共4页
目的:对前期筛出的与Mps1可能有相互作用的两种蛋白用酵母双杂交回转,验证与Mps1有相互作用的蛋白,为染色体分离机制研究提供线索,并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提供资料。方法: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将前期以pDBLeu-Mps1为诱饵质粒筛选成人肝脏... 目的:对前期筛出的与Mps1可能有相互作用的两种蛋白用酵母双杂交回转,验证与Mps1有相互作用的蛋白,为染色体分离机制研究提供线索,并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提供资料。方法: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将前期以pDBLeu-Mps1为诱饵质粒筛选成人肝脏cDNA文库,得到的Leu+LacZ+阳性克隆进一步回转酵母进行验证,即将文库质粒与诱饵质粒一对一重新转入酵母体内对相互作用进行验证。并对验证后的阳性克隆的外源片段进行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结果:用同源性分析,从人胚胎cDNA文库筛选到的与M ps1有相互作用的两个蛋白在酵母双杂交回转实验中仅有一个为阳性,另一个相互作用为阴性。结论: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从人胚胎cDNA文库中筛选并初步验证了与Mps1有相互作用的蛋白,为Mps1蛋白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双杂交技术 Mps1 蛋白质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双杂交诱饵蛋白日本血吸虫抱雌沟蛋白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启进 金亚美 +4 位作者 李勉 刘金明 王小波 石火英 林矫矫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51-55,共5页
为筛选与血吸虫抱雌沟蛋白相互作用的因子,本研究以抱雌沟蛋白(gynecophoral canal protein ofSchistosoma japonicum,SjGCP)为诱饵蛋白构建了用于酵母双杂交筛选系统的重组质粒。根据日本血吸虫抱雌沟蛋白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经过PCR... 为筛选与血吸虫抱雌沟蛋白相互作用的因子,本研究以抱雌沟蛋白(gynecophoral canal protein ofSchistosoma japonicum,SjGCP)为诱饵蛋白构建了用于酵母双杂交筛选系统的重组质粒。根据日本血吸虫抱雌沟蛋白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经过PCR扩增、酶切回收,与经相应酶切的线性化载体pBGKT7-BD连接构建重组质粒。随后将重组质粒pGBKT7-BD-SjGCP转化酵母菌株,测定融合蛋白BD-SjGCP在酵母菌中的自激活活性、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及在酵母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构建的重组诱饵蛋白质粒pGBKT7-BD-SjGCP能够在酵母细胞内正确表达,没有独自激活报告基因表达的活性,且其表达对酵母细胞没有毒性,不影响酵母细胞的生长。可见,重组质粒pGBKT7-BD-SjGCP可用于筛选与血吸虫抱雌沟蛋白相互作用的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双杂交技术 抱雌沟蛋白 自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梨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与鉴定 被引量:2
12
作者 龚宏 易善萍 +6 位作者 聂显双 刘政 李谢雨 杨立 程寅胜 张义 伍涛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6-129,共4页
酵母双杂交是检测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构建梨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能为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探究梨基因功能的互作机制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以沙梨主栽品种“圆黄”梨的叶片和果肉为材料,采用Trizol法提取其RNA,利用SMART技术经... 酵母双杂交是检测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构建梨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能为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探究梨基因功能的互作机制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以沙梨主栽品种“圆黄”梨的叶片和果肉为材料,采用Trizol法提取其RNA,利用SMART技术经LD-PCR合成全长cDNA,通过同源重组法与pGADT7载体连接,再电转化至大肠杆菌菌株。经检测,构建的cDNA文库滴度为1.76×10^(8)cfu/mL,文库片段插入阳性率为100%,片段长度主要分布在600~1 500 bp。该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cDNA文库质量较高,完整性较好,能为后续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鉴定基因的互作蛋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NA文库 酵母双杂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新技术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阳梦 何聪芬 董银卯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5年第5期46-50,共5页
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蛋白质组研究日益受到密切关注。蛋白质组学的发展需要有先进的技术平台作支撑。除了蛋白质组研究中的三大核心技术-双向电泳、质谱和生物信息学技术,近几年又不断涌现出许多新技术。本文对同位素标记亲和标签... 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蛋白质组研究日益受到密切关注。蛋白质组学的发展需要有先进的技术平台作支撑。除了蛋白质组研究中的三大核心技术-双向电泳、质谱和生物信息学技术,近几年又不断涌现出许多新技术。本文对同位素标记亲和标签、酵母双杂交、多维色谱—质谱联用等新技术作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 同位素标记亲和标签技术 酵母双杂交技术 串联亲和纯化技术 多维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蛋白质芯片技术 技术平台 蛋白质组学 色谱-质谱联用 蛋白质组研究 后基因组时代 生物信息学 同位素标记 酵母双杂交 双向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鹅细小病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杜翔宇 李温明 +3 位作者 胡振林 张甜甜 胡桂学 董浩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3-65,共3页
1小鹅瘟的流行病学 鹅细小病毒(GPV)属于单股DNA病毒,在分类学上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亚科,细小病毒属的成员。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播快、死亡率高、高度接触性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大多发生在1个月龄以内的雏鹅... 1小鹅瘟的流行病学 鹅细小病毒(GPV)属于单股DNA病毒,在分类学上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亚科,细小病毒属的成员。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播快、死亡率高、高度接触性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大多发生在1个月龄以内的雏鹅,2-3日龄的雏鹅即开始发病,7日龄以内的雏鹅最易感染。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较高的死亡率,随着近年来对小鹅瘟病毒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小鹅瘟易感鹅群的发病日龄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而且呈现无规律散发性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细小病毒 小鹅瘟 细小病毒属 细小病毒科 败血性 鹅副黏病毒病 病毒亚科 原核表达载体 抗原表位 酵母双杂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肝细胞结合新蛋白的功能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陆荫英 杨永平 +4 位作者 王琳 李克 刘妍 张玲霞 成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1413-1416,共4页
目的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抗原(HBcAg)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筛选、克隆出人肝细胞中与HBcAg相互作用的未知蛋白基因C12并进一步对其功能作初步研究。方法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3筛选到与肝细胞蛋白结合的蛋白编码基因C12,... 目的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抗原(HBcAg)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筛选、克隆出人肝细胞中与HBcAg相互作用的未知蛋白基因C12并进一步对其功能作初步研究。方法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3筛选到与肝细胞蛋白结合的蛋白编码基因C12,克隆该基因并用再次用重回交实验证实作用可靠后,将基因与荧光蛋白基因融合表达,分析该基因表达产物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定位;用MTT代谢实验了解C12表达对哺乳动物细胞生长代谢的影响作用;酵母双杂交实验寻找肝细胞中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基因芯片技术了解C12基因表达对其他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成功地筛选并克隆出HBcAg的肝细胞结合蛋白C12基因,经回交实验再次证实C12基因的表达产物C12蛋白与HB-cAg确切的结合作用。该基因与荧光蛋白基因融合表达转染293细胞、L02细胞后48 h细胞呈现均匀分布的强绿色荧光信号,提示C12蛋白可能主要定位在细胞质内;通过在Bel7402、L02细胞系中进行MTT检测,发现C12在上述细胞中表达没有对细胞的生长繁殖产生明显影响;用酵母双杂交系统-3筛选出肝细胞中与C12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基因16种;基因芯片技术在1 152个基因中筛选出17个差异表达的基因。结论C12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质内,对哺乳动物细胞生长繁殖无明显影响,能与肝细胞中多种蛋白结合,在细胞内的过表达引起的生物过程涉及许多不同基因表达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酵母双杂交技术 基因芯片技术 MTT代谢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铃虫成虫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NMP)表达及其与Gqα的关系(英文) 被引量:3
16
作者 苏宏华 王桂荣 郭予元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64-869,共6页
昆虫嗅觉对昆虫的取食、求偶、寻找产卵场所、搜寻寄主或猎物至关重要。有研究认为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NMP)和Gq蛋白α亚基(Gqα)参与信号转导。为了阐明snmp的空间表达情况并确定Gqα是否与SNMP直接结合,我们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对snm... 昆虫嗅觉对昆虫的取食、求偶、寻找产卵场所、搜寻寄主或猎物至关重要。有研究认为感觉神经元膜蛋白(SNMP)和Gq蛋白α亚基(Gqα)参与信号转导。为了阐明snmp的空间表达情况并确定Gqα是否与SNMP直接结合,我们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对snmp在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bner)成虫的触角、头、胸、腹、足、翅、喙、下颚须和下唇须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对SNMP与Gq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半定量RT-PCR研究发现,snmp不仅在棉铃虫成虫的触角中表达,而且在喙、下颚须、下唇须及足上都有表达。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发现,Gqα与SNMP不直接相互作用,Gqα不是SNMP的直接下游结合蛋白。这些研究结果说明,SNMP不仅参与气味识别而且也参与味觉识别;SNMP可能与气味受体(OR)形成复合物,然后与Gqα结合,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进行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昆虫嗅觉 信号转导 SNMP Gqα 酵母双杂交技术 空间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活性抑制肽的筛选和鉴定
17
作者 单志新 余细勇 +3 位作者 林秋雄 符永恒 邓春玉 林曙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646-1646,共1页
目的: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factor,MIF)参与了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如多种类型的感染以及关节炎、肾小球肾炎等自身免疫疾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形成过程.本文将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预制随机肽库中... 目的: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factor,MIF)参与了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如多种类型的感染以及关节炎、肾小球肾炎等自身免疫疾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形成过程.本文将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从预制随机肽库中筛选能有效抑制MIF活性的多肽,为研制MIF活性抑制剂提供候选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抑制肽 活性 酵母双杂交技术 筛选 亚克隆技术 质粒DNA 鉴定 FAC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DA受体亚单位NR2D与MOCA相互作用的鉴定
18
作者 白宁 羿菲 +1 位作者 刘汀 李小曼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18-1121,共4页
目的:寻找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亚单位NR2D的结合蛋白,为探讨NR2D在视网膜兴奋性毒性损伤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构建了包含NR2D细胞内C末端的cDNA片段为诱饵质粒,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小鼠脑cDNA文库,... 目的:寻找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亚单位NR2D的结合蛋白,为探讨NR2D在视网膜兴奋性毒性损伤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构建了包含NR2D细胞内C末端的cDNA片段为诱饵质粒,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小鼠脑cDNA文库,并用免疫共沉淀实验进一步验证NR2D与其结合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NR2D和目的蛋白在视网膜中的共表达。结果:酵母双杂交筛选到细胞黏附修饰因子(modifier of cell adhesion,MOCA)为NR2D可能的相互作用蛋白,两者在视网膜有共定位。结论:MOCA能特异结合谷氨酸受体NR2D,这为进一步研究谷氨酸的兴奋性毒性参与视网膜退行性变的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R2D NMDA受体 细胞黏附修饰因子 酵母双杂交技术 蛋白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2D4A互作蛋白的筛选及初步鉴定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伟 李婷婷 +1 位作者 刘洪 赵彦艳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12-718,共7页
SH2D4A是SH2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可能参与酪氨酸蛋白激酶相关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调节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进而影响人类疾病的发生。文章运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SH2D4A相互作用蛋白,并利用酵母交配(mating)实验和GST pull-down实验进... SH2D4A是SH2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可能参与酪氨酸蛋白激酶相关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调节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进而影响人类疾病的发生。文章运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SH2D4A相互作用蛋白,并利用酵母交配(mating)实验和GST pull-down实验进行了初步鉴定。首先成功构建了酵母诱饵蛋白重组表达载体pGBKT7-SH2D4A;利用该重组体对人肾脏cDNA文库进行逐级筛选,共得到46个阳性克隆;经目的基因的分离、DNA测序及BLAST软件对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5种可能的SH2D4A互作蛋白(AZGP1、DAD1、HSD17B10、KAT5和PKM2);NetPhos 2.0 Server软件预测结果显示除HSD17B10外其他4种蛋白均含有磷酸化酪氨酸;进一步以KAT5和HSD17B10作为代表进行了酵母交配和GST pull-down,证实两者均可直接结合SH2D4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2D4A 酵母双杂交技术 GST pull—down 蛋白质相互作用 SH2结构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形虫Rop32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蛋白的初步筛选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秀英 郑君 +1 位作者 王成双 贾洪林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71-474,共4页
弓形虫棒状体蛋白32(Rop32)是由弓形虫棒状体在感染细胞中分泌于宿主细胞中的磷酸激酶,但其功能尚不清楚。为筛选与Rop32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本研究利用构建的p GBKT7-Rop32诱饵质粒转化酵母菌株Y2H,通过表型从人包皮成纤维细胞文库中... 弓形虫棒状体蛋白32(Rop32)是由弓形虫棒状体在感染细胞中分泌于宿主细胞中的磷酸激酶,但其功能尚不清楚。为筛选与Rop32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本研究利用构建的p GBKT7-Rop32诱饵质粒转化酵母菌株Y2H,通过表型从人包皮成纤维细胞文库中筛选与Rop32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结果表明p GBKT7-Rop32诱饵质粒无自激活和细胞毒性作用。通过酵母双杂交,共筛选到12个与Rop32具有相互作用的宿主细胞蛋白。将筛选的阳性克隆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到的蛋白包括1个参与蛋白转运相关蛋白、1个凋亡相关蛋白、1个细胞骨架蛋白、1个参与能量转化的磷酸转移酶以及8个其它蛋白。利用免疫共沉淀试验进一步验证了Rop32和SEC63蛋白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Rop32与参与蛋白转运的SEC63的相互作用提示Rop32可能在弓形虫对营养物质和代谢物的运输过程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地弓形虫 Rop32 酵母双杂交技术 免疫共沉淀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