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和机械化生产酱香型高温大曲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唐绍培 朱国军 +6 位作者 王振林 李婷婷 王翼 朱霞 王晓丹 张良 赵金松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9-85,共7页
该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人工车间及新、旧机械车间酱香型高温大曲制曲过程中微生物组成及其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人工制曲还是机械制曲,大曲的主要微生物属组成相对一致,差异主要表现为各微生物属的相对丰度。酱香型高温... 该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人工车间及新、旧机械车间酱香型高温大曲制曲过程中微生物组成及其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人工制曲还是机械制曲,大曲的主要微生物属组成相对一致,差异主要表现为各微生物属的相对丰度。酱香型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细菌属以克罗彭斯特菌属(Kroppenstedtia)、枝芽孢菌属(Virgibacill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大曲岩石芽胞杆菌属(Scopulibacillus)、大洋芽孢杆菌属(Oceanobacillus)、糖多孢菌属(Saccharopolyspora)、泛菌属(Pantoea)和粘液乳杆菌属(Limosilactobacillus)为主,储存过程以克罗彭斯特菌属和枝芽孢菌属为主;发酵过程中真菌属以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拟青霉属(Paecilomyces)、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红曲霉属(Monascus)为主,储存过程以嗜热子囊菌属、嗜热真菌属和拟青霉属为主。综上,在微生物层面上,人工制曲和机械制曲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高温大曲 人工制曲 机械制曲 微生物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香型白酒高温大曲贮曲过程理化性质与微生物演替规律分析
2
作者 冯智伟 郭松波 +7 位作者 孙朋朋 谢三款 张娇娇 沈世明 刘海坡 王敏 韩兴林 王德良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4-49,共6页
以不同贮曲时间的酱香型白酒高温大曲为研究对象,对其贮曲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变化及微生物的演替规律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解析微生物与理化性质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贮曲过程中淀粉含量保持稳定,水分、酸度呈下降趋... 以不同贮曲时间的酱香型白酒高温大曲为研究对象,对其贮曲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变化及微生物的演替规律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解析微生物与理化性质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贮曲过程中淀粉含量保持稳定,水分、酸度呈下降趋势,液化力、糖化力和发酵力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酱香型白酒高温大曲贮曲90~150 d为宜。贮曲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显示,优势细菌为泛酸枝芽孢杆菌属(Virgibacillus)和克罗彭斯特菌属(Kroppenstedtia);优势真菌为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CCA结果显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镰刀菌属(Fusarium)、克罗彭斯特菌属、节担菌属(Wallemia)、假诺卡氏菌属(Pseudonocardia)、糖多孢菌属(Saccharopolyspora)和嗜热子囊菌属是影响酱香型白酒高温大曲理化性质的潜在微生物。权重网络分析显示,假诺卡氏菌属与多种理化性质相关性较强,可能是影响理化性质的关键微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高温大曲 理化性质 微生物演替 关联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香型白酒高温大曲储存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与理化因子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谢丹 吴成 +5 位作者 毕远林 胡建锋 黄魏 胡峰 冯小兵 程平言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51-158,共8页
目的:本研究分析了酱香型白酒高温大曲在储存过程中(0~150 d)的理化特性和微生物的变化过程,以期了解大曲的老化成熟规律。方法:该研究基于传统可培养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大曲在储存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结合相关性分析... 目的:本研究分析了酱香型白酒高温大曲在储存过程中(0~150 d)的理化特性和微生物的变化过程,以期了解大曲的老化成熟规律。方法:该研究基于传统可培养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大曲在储存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结合相关性分析理化因子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结果:储存过程中的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温度和糖化力指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水分、酸度随着存储时间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储存过程中的主要优势细菌属为Kroppenstedtia、Lactobacillus、Staphylococcus、Enterobacter;主要优势真菌属为Thermomyces、Trichomonascus、Byssochlamys。微生物群落与理化指标间存在复杂的作用关系,Bacillus、Kroppenstedtia、Aspergillus、Trichomonascus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Byssochlamys、Dipodascus与温度、水分、酸度、液化力呈正相关关系;Thermomyces与温度、水分、酸度呈负相关关系。结论:本研究揭示了酱香型高温大曲在储存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组成情况及理化因子间的相互关系,为进一步阐明酱香型白酒高温大曲后熟机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高温大曲 储存时间 微生物多样性 理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产时期高温大曲发酵性能差异性分析
4
作者 陈梅梅 陈帆 +3 位作者 文尚瑜 孟廷淋 肖宗银 黄小平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6-91,共6页
该研究以不同生产时期(2023年5月、7月、9月、11月及2024年1月)热、冷季高温大曲(编号分别为(1)、(2)、(3)、(4)、(5))为研究对象,对其发酵过程中温度、理化指标、微生物及四甲基吡嗪进行监测,并对温度、理化指标及四甲基吡嗪之间的相... 该研究以不同生产时期(2023年5月、7月、9月、11月及2024年1月)热、冷季高温大曲(编号分别为(1)、(2)、(3)、(4)、(5))为研究对象,对其发酵过程中温度、理化指标、微生物及四甲基吡嗪进行监测,并对温度、理化指标及四甲基吡嗪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温度整体呈先增加后降低分趋势,水分、糖化力整体呈降低趋势,酸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四甲基吡嗪含量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小范围内上下浮动。发酵结束时,高温大曲出仓时水分含量为10%~12%;而冷季高温大曲(4)、(5)出仓时糖化力(400~500 mg/(g·h))高于热季高温大曲(1)、(2)、(3)(50~300 mg/(g·h)),酸度(0.8~1.5 mmol/10 g)及四甲基吡嗪含量(10~40 mg/kg)低于热季高温大曲。在二次翻仓前,部分酵母、霉菌死亡,细菌、芽孢杆菌有所增加;二次翻仓后,霉菌有所增加。在二次翻仓前,四甲基吡嗪与温度呈正相关,与水分呈负相关;在二次翻仓后,四甲基吡嗪与温度、水分、酸度呈正相关,与糖化力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高温大曲 冷、热季节 理化指标 四甲基吡嗪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香大曲中高温放线菌的筛选及基因组解析 被引量:5
5
作者 田浩杰 李豆南 +7 位作者 邱树毅 周剑丽 龙则河 王珂佳 刘茂强 陈杰 程度 潘凤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68-76,共9页
通过筛菌方法的设计,从酱香型高温大曲中筛选到1株具有嗜热特性的糖莱斯氏菌(Laceyella sacchari)FBKL4.014,并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测序和完成图组装结果表明L. sacchari FBKL4.014基因组序列全长3.35 Mb,GC含量48.67%,测序深度433... 通过筛菌方法的设计,从酱香型高温大曲中筛选到1株具有嗜热特性的糖莱斯氏菌(Laceyella sacchari)FBKL4.014,并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测序和完成图组装结果表明L. sacchari FBKL4.014基因组序列全长3.35 Mb,GC含量48.67%,测序深度433×,共预测到3 328个蛋白编码基因。全基因组数据解析结果表明,该菌株具备进行完整的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代谢潜力,进一步推断该菌株还可能具备生物合成四甲基吡嗪的潜能。本研究为高温放线菌代谢生成酱香型白酒风味物质机理提供了基因层面的数据支持,同时也为该菌株未知功能基因的挖掘和基因改造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高温大曲 高温放线菌 全基因组测序 四甲基吡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原料微生物组成对高温大曲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黄瑜 杨帆 +4 位作者 李江华 杨玉波 堵国成 王莉 刘延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22-29,共8页
大曲在中国白酒酿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未灭菌的原料固态发酵而成。为了探究不同产地小麦原料微生物组成对大曲风味的影响,为制曲原料的选择提供参考建议。通过细菌16S rDNA全长区和真菌ITS区测序,揭示了来自贵州等不同地区的2... 大曲在中国白酒酿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未灭菌的原料固态发酵而成。为了探究不同产地小麦原料微生物组成对大曲风味的影响,为制曲原料的选择提供参考建议。通过细菌16S rDNA全长区和真菌ITS区测序,揭示了来自贵州等不同地区的21个小麦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小麦样品微生物区系聚类分析表明不同产地小麦样品微生物组成存在差异。模拟固态发酵制备大曲,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GC-MS分析大曲的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小麦原料优势细菌属包括泛菌属(Pantoe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Massilia;优势真菌属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Epicoccum和枝孢属(Cladosporium)。模拟大曲以四甲基吡嗪和2,3-丁二醇为主要的风味物质,小麦样品微生物组成与大曲风味物质组成有密切的相关性。该研究可指导制曲小麦原料的选择以保持风味的一致性,对探究小麦原料微生物与大曲风味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酱香型高温大曲 小麦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大曲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