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APT)磁共振成像用于缺血性脑梗死分期的可行性。方法5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24 h 者15例、24~72 h 者9例、>72~240 h 者12例、>240 h 者14例),接受头颅 APT 磁共振成像检查,计算酰胺质子的不对称...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APT)磁共振成像用于缺血性脑梗死分期的可行性。方法50例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24 h 者15例、24~72 h 者9例、>72~240 h 者12例、>240 h 者14例),接受头颅 APT 磁共振成像检查,计算酰胺质子的不对称磁化转移率(MTRasym)。结果发病时间<24 h、24~72 h、>72~240 h、>240 h 脑梗死患者的 MTRasym 分别为-0.9±0.6、-0.2±0.6、0.2±0.5、0.9±0.7;发病时间<24 h、24~72 h 脑梗死患者的 MTRasym 相比,P <0.01;发病时间<24 h、>72~240 h 脑梗死患者的 MTRasym 相比,P >0.05;发病时间<24 h、>240 h 脑梗死患者的 MTRasym 相比,P <0.01;发病时间24~72 h 、>72~240 h 脑梗死患者的 MTRasym 相比,P <0.01;发病时间24~72 h、>240 h 脑梗死患者的 MTRasym 相比,P <0.01;发病时间>72~240 h、>240 h脑梗死患者的 MTRasym 相比,P <0.01。结论发病时间不同脑梗死患者的 MTRasym 不同,APT 磁共振成像检查有助于缺血性脑梗死的分期。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成像在颅脑基底节层面测量酰胺质子不对称磁化转移率(MTRasym)的可重复性。方法采用Philips公司3.0 T Achieva磁共振成像系统,头部8通道线圈,对11例健康志愿者在不同时间(7~30天内)进行两次酰胺质子转移成像。扫描...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成像在颅脑基底节层面测量酰胺质子不对称磁化转移率(MTRasym)的可重复性。方法采用Philips公司3.0 T Achieva磁共振成像系统,头部8通道线圈,对11例健康志愿者在不同时间(7~30天内)进行两次酰胺质子转移成像。扫描完成后APT的图像分析采用交互式数据语言(interactive data language,IDL)的内部开发软件进行处理。由1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仔细划定颅脑基底节层面的目标区域,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和BlandAltman法评价测量者自身的一致性,评价测量者自身的一致性,利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次测量结果的差异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对2次扫描基底节层面4个感兴趣区(ROI)的MTRasym值进行比较。检验前先对各组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方差齐性分析。结果 2次扫描颅脑不同层面的两次测量得到MTRasym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相关系数和Bland-Altman评估分析两次测量可重复性良好。结论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磁共振酰胺质子转移成像测量酰胺质子不对称磁化转移率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可进一步用于颅脑基底节层面各病变的研究。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成像在颅脑基底节层面测量酰胺质子不对称磁化转移率(MTRasym)的可重复性。方法采用Philips公司3.0 T Achieva磁共振成像系统,头部8通道线圈,对11例健康志愿者在不同时间(7~30天内)进行两次酰胺质子转移成像。扫描完成后APT的图像分析采用交互式数据语言(interactive data language,IDL)的内部开发软件进行处理。由1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仔细划定颅脑基底节层面的目标区域,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和BlandAltman法评价测量者自身的一致性,评价测量者自身的一致性,利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次测量结果的差异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对2次扫描基底节层面4个感兴趣区(ROI)的MTRasym值进行比较。检验前先对各组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方差齐性分析。结果 2次扫描颅脑不同层面的两次测量得到MTRasym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相关系数和Bland-Altman评估分析两次测量可重复性良好。结论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磁共振酰胺质子转移成像测量酰胺质子不对称磁化转移率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可进一步用于颅脑基底节层面各病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