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及酪氨酸激酶受体-2在其中的表达 被引量:4
1
作者 吴世卿 郑俊发 +3 位作者 曾曙光 陈少鹏 薛国初 章锦才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53-656,共4页
目的分离和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对其进行鉴定,并探讨酪氨酸激酶受体-2(Tie-2)基因在HUVECs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用胰蛋白酶消化、分离HUVECs并对其进行培养,根据细胞生长特点、形态特征和Ⅷ因子免疫荧光组化技术对细胞进行鉴定... 目的分离和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对其进行鉴定,并探讨酪氨酸激酶受体-2(Tie-2)基因在HUVECs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用胰蛋白酶消化、分离HUVECs并对其进行培养,根据细胞生长特点、形态特征和Ⅷ因子免疫荧光组化技术对细胞进行鉴定。分别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SABC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HUVECs中Tie-2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原代培养的HUVECs约于24h完全贴壁,4~5d后融合成单层铺路石样结构。Ⅷ因子免疫荧光组化法证实细胞是HUVECs。RT-PCR检测到HUVECs中Tie-2mRNA条带明显,SABC免疫细胞组化法检测到Tie-2蛋白在HUVECs胞浆、核膜中呈强阳性表达,阳性率为85%以上。结论胰蛋白酶灌流消化法可获得高纯度的HUVECs,Tie-2在HUVECs中呈强阳性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激酶受体-2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5A/受体酪氨酸激酶样孤儿受体2在大鼠牙囊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王丽萍 李伯琦 +2 位作者 王琪 铁晓敏 刘奕杉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41-345,共5页
目的:观察在牙齿正常萌出过程中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5A(Wnt5A)/受体酪氨酸激酶样孤儿受体2(Ror2)信号在大鼠体内外牙囊细胞表达的特点,探讨其与成熟破骨细胞形成及牙齿萌出的相关性。方法分离出生后1-13 d的SD大鼠下颌骨... 目的:观察在牙齿正常萌出过程中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5A(Wnt5A)/受体酪氨酸激酶样孤儿受体2(Ror2)信号在大鼠体内外牙囊细胞表达的特点,探讨其与成熟破骨细胞形成及牙齿萌出的相关性。方法分离出生后1-13 d的SD大鼠下颌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牙囊及牙槽骨生长发育过程,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在下颌第一磨牙萌出过程中Wnt5A和Ror2在牙囊细胞中的表达。体外培养出生后5-6 d的SD大鼠第一磨牙牙囊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Wnt5A、Ror2在牙囊细胞中的表达。结果SD大鼠出生后第2天牙囊开始分化为牙周组织,1-3 d牙槽骨变化不明显,第4天起,破骨细胞数量明显增多。Wnt5A在出生后第1-3天的大鼠牙囊组织内无明显表达,第4天开始出现阳性表达,并持续表达至第13天。Ror2在出生后第1-3天的大鼠牙囊组织表达呈强阳性,而在第4-13天呈弱阳性。结论 Wnt5A、Ror2在牙萌出过程中有特定的时间分布,提示其可能参与牙齿萌出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激酶样孤儿受体2 牙囊 破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干扰酪氨酸激酶受体2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3
作者 吴世卿 曾曙光 +3 位作者 温志欣 彭细毛 李玉兰 卿安蓉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4-367,共4页
目的研究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2(Tie2)对内皮细胞凋亡和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RNA干扰技术,将含有Tie2基因的特异性短发夹状RNA(shRNA)片段的质粒转染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 目的研究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2(Tie2)对内皮细胞凋亡和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RNA干扰技术,将含有Tie2基因的特异性短发夹状RNA(shRNA)片段的质粒转染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中Tie2 mRNA和蛋白表达的改变;噻唑蓝比色分析(MTT)法检测细胞的生长情况;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情况。以转染了pGenesil-hk质粒组为阴性对照,未转染质粒组为空白对照。结果质粒转染入HUVECs后,实验组细胞中Tie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下调,尤以转染后48 h Tie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调更为明显(P<0.05)。MTT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受到明显抑制(P<0.05)。转染48 h后,实验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P<0.05)。结论 RNA干扰技术沉默Tie2基因可致Tie2基因表达下调后诱导HUVECs凋亡,并抑制HUVECs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酶受体2 细胞凋亡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增殖 抗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和人血管生成素受体酪氨酸激酶2水平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安珍 张许来 +2 位作者 严凡凡 孟小靖 程夏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93-1397,共5页
目的探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和人血管生成素受体酪氨酸激酶2(Tie-2)水平差异,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招募了168例参与者,包括8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82例健康人群(对照组)。在基... 目的探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和人血管生成素受体酪氨酸激酶2(Tie-2)水平差异,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招募了168例参与者,包括8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82例健康人群(对照组)。在基线时收集人口统计学数据、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的评估结果和血液样本,采用超敏感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MSD)测定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和Tie-2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4水平升高(P<0.05),Tie-2水平降低(P<0.05)。患者组IL-1β水平与BPRS总分、BPRS敌对猜疑因子分、PANSS阳性量表因子分呈正相关(P<0.05)。患者组PANSS阳性分和BPRS总分对IL-1β水平均有正性影响(P<0.05),患者组PANSS阴性量表因子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因子分、PANSS总分对Tie-2水平也均有正性影响(P<0.05)。患者组IL-1β水平可以在1.181 pg/L的临界水平上有效预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特异性为0.850,敏感性为0.972。患者组Tie-2水平可以在2127.076 pg/L的临界水平上有效预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特异性为0.675,敏感性为0.639。IL-1β和Tie-2的AUC分别为0.8361和0.6462。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IL-1β、IL-4和Tie-2水平与健康人群存在差异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IL-1β水平与部分临床症状存在相关性。IL-1β和Tie-2水平可能是预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症状严重程度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精神分裂症 炎性因子 人血管生成素受体激酶2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体酪氨酸激酶样孤儿素受体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婷婷 罗德钦 +1 位作者 邓铖 蒙绪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85-990,共6页
目的 探讨受体酪氨酸激酶样孤儿素受体2(receptor tyrosine kinase-like orphan receptor 2,ROR2)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检测PTC组织和正常甲... 目的 探讨受体酪氨酸激酶样孤儿素受体2(receptor tyrosine kinase-like orphan receptor 2,ROR2)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检测PTC组织和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ROR2蛋白表达水平,分析不同表达水平的P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ROR2蛋白表达水平与PTC患者术后复发的关系,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影响PTC患者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 PTC组织中ROR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4.46%,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的13.75%(χ^(2)=83.419,P <0.001),其中PTC组织中ROR2蛋白高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ROR2高表达与PTC患者多发病灶、包膜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TNM分期高呈正相关。ROR2蛋白高表达是影响PT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2.143,95%CI:1.119~4.597,P <0.001)。ROR2蛋白高表达者无复发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者(χ^(2)=4.073,P=0.044)。结论 ROR2蛋白在PTC组织中的高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其高表达与疾病进展中的不良事件如多发病灶、包膜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TNM分期高呈正相关,且ROR2蛋白高表达是PT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受体激酶样孤儿素受体2 表达 临床病理特征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敲低受体酪氨酸激酶样孤儿受体2(ROR2)抑制卡介苗诱导的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自噬 被引量:1
6
作者 郑雪迪 陈琪 +3 位作者 聂雪伊 骆佳 徐金瑞 王玉炯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57-1062,共6页
目的探讨Wnt5a/受体酪氨酸激酶样孤儿受体2(ROR2)信号通路对卡介苗(BCG)感染引起的巨噬细胞自噬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BCG感染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0、2、6、12、24 h,Western blot法检测Wnt5a、ROR2及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 目的探讨Wnt5a/受体酪氨酸激酶样孤儿受体2(ROR2)信号通路对卡介苗(BCG)感染引起的巨噬细胞自噬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BCG感染RAW264.7小鼠巨噬细胞0、2、6、12、24 h,Western blot法检测Wnt5a、ROR2及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的表达。在敲低ROR2表达和BCG感染分别作用或共同处理RAW264.7细胞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RAW264.7细胞自噬相关基因5(ATG5)、P62、beclin-1、ATG7、LC3Ⅱ的蛋白表达,采用表达单体红色荧光蛋白-绿色荧光蛋白和LC3的(mRFP-GFP-LC3)自噬双标腺病毒法检测细胞自噬流。结果与未感染对照组相比,BCG感染RAW264.7细胞6 h后,Wnt5a、ROR2、LC3Ⅱ的表达最高。与未感染对照组相比,BCG感染组自噬相关蛋白ATG5、P62、beclin-1、ATG7、LC3Ⅱ的表达上调,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数量增加;与BCG感染组相比,敲低ROR2并经BCG感染后,上述蛋白的表达下调,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数量减少。结论BCG感染小鼠巨噬细胞激活自噬,而敲低ROR2抑制BCG引起的细胞自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T5A 受体激酶样孤儿受体2(ROR2) 自噬 RAW264.7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榈酸通过上调受体Frizzled-2及Ror-2表达抑制胰岛β细胞系INS-1增殖 被引量:3
7
作者 吴杏儿 郑磊 孙世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240-2246,共7页
目的:探讨棕榈酸抑制大鼠胰岛β细胞系INS-1增殖的机制。方法:使用棕榈酸刺激INS-1细胞进行时间及浓度梯度实验,采用RT-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受体Frizzled-2(Fzd-2)及受体酪氨酸激酶样孤儿受体2(Ror-2)表达的变化。运用免... 目的:探讨棕榈酸抑制大鼠胰岛β细胞系INS-1增殖的机制。方法:使用棕榈酸刺激INS-1细胞进行时间及浓度梯度实验,采用RT-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受体Frizzled-2(Fzd-2)及受体酪氨酸激酶样孤儿受体2(Ror-2)表达的变化。运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棕榈酸刺激后细胞中Fzd-2、Ror-2与Wnt5a结合的变化情况。在INS-1细胞中转染siRNA干扰Fzd-2或Ror-2的表达,通过Ed U标记法检测棕榈酸对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结果:棕榈酸刺激可显著上调INS-1细胞中Fzd-2和Ror-2的mRNA及蛋白表达(P <0. 05),促进Wnt5a募集受体Fzd-2和Ror-2(P <0. 05);沉默Fzd-2或Ror-2表达减弱棕榈酸对INS-1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结论:棕榈酸可通过上调受体Fzd-2和Ror-2表达,促进Wnt5a募集上述受体从而抑制INS-1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毒性 Frizzled-2蛋白 受体激酶样孤儿受体2 β细胞 棕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小脑不同区域神经营养素-4及其受体的表达特征与定位研究
8
作者 刘珊珊 杜晓华 +2 位作者 刘霞 吴亚娟 郑丽平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2-860,共9页
神经营养素-4(NT-4)及其神经营养性酪氨酸激酶受体2(NTRK2)在小脑神经元存活、生长以及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讨NT-4和NTRK2在牦牛高原低氧适应中的作用,本研究以高原牦牛(Bos grunniens)和平原黄牛(Bos taurus)小脑为研究对象,... 神经营养素-4(NT-4)及其神经营养性酪氨酸激酶受体2(NTRK2)在小脑神经元存活、生长以及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讨NT-4和NTRK2在牦牛高原低氧适应中的作用,本研究以高原牦牛(Bos grunniens)和平原黄牛(Bos taurus)小脑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B)、苏木精-伊红染色(HE)和免疫组织化学(IHC)对NT-4和NTRK2在牦牛与黄牛小脑不同区域中的表达分布进行分析。qRT-PCR和WB结果表明,NT-4基因和蛋白在牦牛小脑半球皮质中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NTRK2基因和蛋白在牦牛小脑蚓部皮质中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与黄牛相比,牦牛NT-4蛋白在小脑各区域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黄牛(P<0.05);牦牛NTRK2蛋白在蚓部髓质和小脑半球髓质中的表达量低于黄牛或无差异,其余区域均显著高于黄牛(P<0.05)。IHC结果显示,NT-4和NTRK2蛋白阳性表达特征基本一致,皮质区主要分布于分子层的篮状细胞、浦肯野细胞层以及颗粒细胞层,而髓质区则散在分布于神经胶质细胞以及神经纤维中。由上述结果可知,NT-4和NTRK2在小脑各区域的表达差异可能与其参与脑组织生理功能以及适应高原低氧环境有关。在低氧环境下,NT-4和NTRK2通过上调激活相关通路以发挥内源性神经保护作用,进而保护脑组织免受低氧损伤。本研究结果可为探究牦牛脑组织低氧适应机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神经营养素-4 神经营养性激酶受体2 小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糖和甲基乙二醛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Ang-Tie2信号链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徐雅虹 方炜 +3 位作者 袁江姿 戴慧莉 倪兆慧 钱家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33-537,共5页
目的观察高浓度葡萄糖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血管生成素2(Ang2)和酪氨酸激酶2受体(Tie2)表达的影响,探讨腹膜透析患者腹膜血管新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分别以4.25%葡萄糖(高糖组)、4.25%甘露醇(甘露醇组)和800μmol/L葡萄... 目的观察高浓度葡萄糖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血管生成素2(Ang2)和酪氨酸激酶2受体(Tie2)表达的影响,探讨腹膜透析患者腹膜血管新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分别以4.25%葡萄糖(高糖组)、4.25%甘露醇(甘露醇组)和800μmol/L葡萄糖降解产物甲基乙二醛(MGO)(MGO组)对体外培养的HUVECs进行干预,设立空白对照组。以MTT比色法测定的D(490 nm)比较各组HUVECs干预后12、24、48 h时点的细胞增殖情况;分别采用Real-Time PCR技术、ELISA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HUVECs中Ang2和Tie2 mRNA表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ng2分泌量及HUVECs中Tie2蛋白的表达。结果高糖组、甘露醇组和MGO组HUVECs干预后12 h时点的D(490 nm)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干预后24 h时点的D(490 nm)则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高糖组、甘露醇组和MGO组HUVECs中Ang2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高糖组和甘露醇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ng2分泌量均显著增加(P<0.05),MGO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ng2分泌量则明显减少(P<0.05)。高糖组、甘露醇组和MGO组HUVECs中Tie2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透析液中的高浓度葡萄糖可能通过刺激内皮细胞增殖和上调Ang2表达而促进腹膜血管新生;葡萄糖具有独立于其高渗透压之外的促血管新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新生 血管生成素 酪氨酸激酶2受体 腹膜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34a在高氧诱导新生大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模型中的表达及调控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霍梦月 梅花 +2 位作者 张钰恒 张艳波 刘春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7-244,共8页
目的:探讨miR-34a在高氧诱导新生大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模型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将80只新生SD大鼠于生后2 h内随机分配到高氧组(FiO 2=60%)及空气组(FiO 2=21%),每组40只,分别于生... 目的:探讨miR-34a在高氧诱导新生大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模型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将80只新生SD大鼠于生后2 h内随机分配到高氧组(FiO 2=60%)及空气组(FiO 2=21%),每组40只,分别于生后第1、7、14、21天提取各组SD大鼠肺组织标本,HE染色后于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记录辐射状肺泡计数(radial alveolar counts,RAC),并测量平均肺泡直径(mean alveolar dia-meter,MAD)和肺泡间隔厚度(alveolar septal thickness,AST)以评价肺泡发育情况;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时间点高氧组与空气组大鼠肺组织中miR-34a、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和酪氨酸激酶受体-2(tyrosine kinase receptor-2,Tie-2)的基因表达情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检测不同时间点两组大鼠肺组织中Ang-1及Tie-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高氧组大鼠生后第7、14、21天体重较空气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氧组大鼠肺组织随氧暴露时间的延长逐渐出现肺泡数量减少、体积增大、结构简单化、肺泡腔明显增大和肺泡间隔增厚等肺发育受阻表现;高氧组大鼠生后第7、14、21天RAC较空气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空气组相比,高氧组大鼠生后第7、14、21天MAD和AST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氧组大鼠肺组织miR-34a在生后第7、14、21天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空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同时间点空气组相比,高氧组大鼠肺组织中Ang-1和Tie-2 mRNA的表达水平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在生后第14、21天均低于空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将新生SD大鼠持续暴露于60%的高氧环境中可成功构建大鼠新型BPD模型,在新生大鼠新型BPD模型的肺组织中miR-34a表达上调,miR-34a可能通过调控Ang-1/Tie-2信号通路在BPD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微小RNA-34a 血管生成素-1 激酶受体-2 高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血管生成素-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瑞华 谢建国 +2 位作者 陈华 任婷婷 张奕翠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36-1239,共4页
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2(Ang-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结直肠癌组织及血液中的表达,研究其与肿瘤疾病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直肠癌患者正常组织、癌旁组织及腺癌中Ang-2、Tie-2mRNA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竞争法... 目的探讨促血管生成素-2(Ang-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结直肠癌组织及血液中的表达,研究其与肿瘤疾病分期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直肠癌患者正常组织、癌旁组织及腺癌中Ang-2、Tie-2mRNA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竞争法检测Ang-2及VEGF在正常组织、癌旁组织及腺癌和外周血中的表达。结果癌组织Ang-2mRNA和Tie-2mRNA表达与正常组织有明显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2者表达存在着明显的相关(r=0.879,P=0.000)。癌组织Ang-2和VEGF含量与正常组织有明显差异(P<0.05),与癌旁组织有明显差异(P<0.05)。癌外周血液Ang-2含量与正常对照外周血有明显差异(P<0.05),与癌肠系膜血无明显差异(P>0.05)。肿瘤组织中Ang-2和VEGF含量与疾病分期明显相关,肿瘤患者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Dukes'C期和D期显著高于A期和B期(P<0.05)。结论在大肠腺癌组织中,Ang-2、Tie-2及VEGF的过度表达对肿瘤的血管生成和发展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血管生成素-2 激酶受体-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结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带TP53和ERBB2基因突变的肝细胞癌类器官的培养及药物敏感性鉴定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二冬 侯明慧 +3 位作者 王向 宗雅丽 王红阳 付静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97-603,共7页
目的?培养肝细胞癌类器官用于药物筛选,为肝细胞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1例肝细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消化为单细胞后接种于基质胶中培养。通过H-E染色观察类器官与原代肿瘤组织的细胞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类器官与... 目的?培养肝细胞癌类器官用于药物筛选,为肝细胞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1例肝细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消化为单细胞后接种于基质胶中培养。通过H-E染色观察类器官与原代肿瘤组织的细胞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类器官与原代肿瘤组织中细胞角蛋白7(CK7)、细胞角蛋白8(CK8)、p53、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等分子的表达情况。通过靶向测序检测类器官中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根据靶向测序结果进行药物筛选,采用CellTiter-Glo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varlitinib[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b2受体酪氨酸激酶2(ERBB2)特异性抑制剂]、索拉非尼(激酶多靶点抑制剂)、顺铂和nutlin3(p53激活剂)对类器官活性的影响。结果成功建立了携带肿瘤蛋白p53(TP53)和ERBB2基因突变的肝细胞癌类器官。H-E染色结果显示,类器官与原代肿瘤组织具有极为相似的结构和细胞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类器官与原代肿瘤组织中CK7均为阴性,CK8、p53和GPC-3均为阳性。靶向测序结果显示,类器官中的突变基因有TP53(E271K,100%)、ERBB2(A1232V,62.29%)、RUNX转录因子1(RUNX1)(E395A,20.21%)、雄激素受体(AR)(Q91dup,70%)。细胞活性检测结果显示,varlitinib和索拉非尼对类器官的IC;分别为2.81μmol/L和1.327μmol/L,顺铂对类器官的IC;为40.98μmol/L,nutlin3对类器官生长无明显影响。结论成功建立了1例携带TP53和ERBB2基因突变的肝细胞癌类器官,该类器官保留了原代肿瘤组织的结构和分子特征,药物筛选结果可能为肝细胞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蛋白p53 erb-b2受体激酶2 肝细胞癌 类器官 药物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最新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白玥 钟晓松 李文斌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794-799,共6页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脑胶质瘤,传统手术结合放、化疗疗效有限。嵌合抗原受体是由单一分子组成的抗原重组受体,重新定向T细胞的特异性和功能,由CD28或4-1BB构成的第二代CAR-T能识别抗原,完...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脑胶质瘤,传统手术结合放、化疗疗效有限。嵌合抗原受体是由单一分子组成的抗原重组受体,重新定向T细胞的特异性和功能,由CD28或4-1BB构成的第二代CAR-T能识别抗原,完全活化T细胞并增强T细胞功能和持久性,是新兴GBM疗法的关注焦点。本文从CAR-T研究现状出发,主要介绍其发展历程和GBM相关的有效靶点,综述其理论基础,着重以白介素13受体α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变异Ⅶ、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和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A2这四种胶质瘤相关抗原为例,探讨靶点的结构、功能特性、前期研究和临床研究前景。选择性表达在GBM的白介素13受体α2在临床Ⅰ期治疗复发性GBM是安全有效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变异Ⅷ只存在于癌细胞和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正在进行Ⅰ、Ⅱ期临床试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和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A也取得重大进展。这些特异性CAR-T可能成为治疗相应靶向阳性的GBM的重要免疫疗法。本文集中总结了目前CAR-T治疗GBM的应用价值及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白介素13受体α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变异Ⅷ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蛋白激酶受体A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妥珠单抗治疗前后乳腺癌中USP39、EphA2的表达量及其与肿瘤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沈俐萍 王坤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0期1410-1413,共4页
目的:研究曲妥珠单抗治疗前后乳腺癌中泛素特异蛋白酶39(USP39)和Eph受体酪氨酸激酶A2(EphA2)的表达量及其与肿瘤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6年9月曲妥珠单抗治疗前后的乳腺癌组织,检测乳腺癌中USP39、EphA2以及增殖抑... 目的:研究曲妥珠单抗治疗前后乳腺癌中泛素特异蛋白酶39(USP39)和Eph受体酪氨酸激酶A2(EphA2)的表达量及其与肿瘤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6年9月曲妥珠单抗治疗前后的乳腺癌组织,检测乳腺癌中USP39、EphA2以及增殖抑制基因、侵袭促进基因的表达量,计算治疗后乳腺癌中USP39、EphA2表达量的四分位数。结果:治疗后乳腺癌中USP39、EphA2、Sam68、Gab2的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治疗前,ALEX1、PTPN14、ARID1A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治疗前;不同USP39、EphA2 mRNA表达量乳腺癌中ALEX1、PTPN14、ARID1A、Sam68、Gab2的mRNA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SP39、EphA2的mRNA表达量越高,ALEX1、PTPN14、ARID1A的表达量越低,Sam68、Gab2的mRNA表达量越高。结论:曲妥珠单抗治疗能够通过抑制USP39、EphA2的表达来影响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及病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曲妥珠单抗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泛素特异蛋白酶39 Eph受体激酶A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组织中Ang-2、Tie-2 mRNA的表达及K-ras基因突变的检测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瑞华 谢建国 +3 位作者 付强 谢天 马杰 常玉玺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29-632,共4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促血管生成素-2(Ang-2)及酪氨酸激酶受体-2(Tie-2)mRNA的表达及K-ras基因突变的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4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10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Ang-2及Tie-2的表达,应用PCR-SSCP方法检测40例...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促血管生成素-2(Ang-2)及酪氨酸激酶受体-2(Tie-2)mRNA的表达及K-ras基因突变的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4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10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Ang-2及Tie-2的表达,应用PCR-SSCP方法检测4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情况。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Ang-2和Tie-2 mRNA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组织(t=39.960、9.490,P<0.05)。K-ras基因突变率达42.5%(17/40),其中12密码子突变11例(64.7%),13密码子突变6例(35.3%)。浸润达肌层、有淋巴结转移和低未分化癌组织Ang-2mRNA高表达率较高(χ2=6.593、10.165、5.974,P均<0.05),Dukes分期C和D期、浸润达肌层、有淋巴结转移和低未分化癌组织Tie-2 mRNA高表达率也较高(χ2=4.365、8.864、8.087和9.086,P<0.05)。K-ras基因突变率在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高于无转移者(χ2=6.320,P<0.05),Dukes分期C、D期癌组织高于A、B期(χ2=13.961,P<0.05)。存在K-ras基因突变的癌组织中Ang-2和Tie-2 mRNA表达水平高于无突变者(t=4.056,7.518,P<0.05)。结论:Ang-2、Tie-2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血管生成以及早期转移有关。K-ras基因突变可作为评估结直肠癌转移和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促血管生成素-2 激酶受体-2 K-RAS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管Ⅱ号胶囊对大鼠后肢缺血后血管再生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世军 杨尾莲 +2 位作者 陈福伟 张美吉 杨旭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9-376,共8页
目的:探索脉管Ⅱ号胶囊对大鼠肢体缺血症的影响,为外周动脉疾病的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方法:60只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阳性对照组(0.2025 g·kg~(-1)复方丹参)、低剂量脉管Ⅱ号胶囊组(30 mg·kg... 目的:探索脉管Ⅱ号胶囊对大鼠肢体缺血症的影响,为外周动脉疾病的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方法:60只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阳性对照组(0.2025 g·kg~(-1)复方丹参)、低剂量脉管Ⅱ号胶囊组(30 mg·kg~(-1))和高剂量脉管Ⅱ号胶囊组(90 mg·kg~(-1)),每组10只。采用结扎股动静脉近端、远端及其主要分支的方法建立大鼠后肢缺血模型。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后肢肌肉组织病理形态表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肌肉组织中血管生成素1(Ang-1)、酪氨酸激酶受体2(Tie2)和CD31阳性表达细胞数;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肌肉组织中Ang-1和Tie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大鼠手术侧后肢皮肤温度偏低,皮肤颜色呈现暗红色,后肢体出现紫绀和趾甲脱落等现象。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后肢肌肉细胞肿胀明显,出现横纹消失以及肌束膜内肌原纤维萎缩的现象;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低和高剂量脉管Ⅱ号胶囊组上述情况有所缓解。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肌肉组织中Ang-1和Tie2阳性表达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高剂量脉管Ⅱ号组大鼠肌肉组织中Ang-1和Tie2阳性表达细胞数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高剂量脉管Ⅱ号胶囊组大鼠后肢皮肤温度差明显减小(P<0.05),大鼠肌肉组织中Ang-1和Tie2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脉管Ⅱ号胶囊可促进大鼠肢体缺血后血管的再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Ang-1/Tie2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管Ⅱ号胶囊 肢体缺血 血管生成素1 激酶受体2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株OCM-1的三维培养及血管生成拟态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文 陈陆霞 何彦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28-831,共4页
目的通过体外三维培养人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株OCM-1,观察其生成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时,PI3K、Eph A2蛋白的表达,探讨VM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三维培养OCM-1细胞,于三维培养7 d进行过碘酸-雪夫反应(periodic acid s... 目的通过体外三维培养人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株OCM-1,观察其生成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时,PI3K、Eph A2蛋白的表达,探讨VM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三维培养OCM-1细胞,于三维培养7 d进行过碘酸-雪夫反应(periodic acid schiff reaction,PAS)染色,观察PAS阳性的环状结构的形成(即其形成VM的能力),于1 d、4 d、7 d进行PI3 K和Eph A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观察其结果。结果OCM-1细胞三维培养4 d,细胞大部分呈多角形,胞浆较丰富,核圆形,可见核仁,少部分肿瘤细胞长梭形,可见3~5个长梭形细胞彼此连接围成半环状结构。7 d后,肿瘤细胞几乎均变成长梭形,沿着胶原支架生长,细胞伸出长的突起,彼此之间相互接触围成环状结构。PAS染色可见瘤细胞大多呈弥散排列,肿瘤细胞模仿机体血管生成而形成瘤细胞条索并围成管道,一层细胞外基质(PAS阳性物质)围成环状结构。与培养1 d的细胞相比,培养4 d和7 d的PI3K和Eph A2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加(均为P<0.05),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7 d>4 d>1 d,P<0.05)。结论Eph A2和PI3 K可能在三维培养人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株OCM-1的VM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 血管生成拟态 三维培养 内皮细胞受体蛋白激酶2 磷脂酰肌醇-3-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