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3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葛根素基于肝脏Dusp9-ASK1信号通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模型作用影响
1
作者 施凯舜 徐峥 +1 位作者 岳跃兵 黄洁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5年第2期105-107,I0020,I0021,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肝脏Dusp9-ASK1信号通路,葛根素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模型的机制。方法选择50只雄性小鼠进行高脂高糖造模,造模后随机分为高剂量组(PUE-H)、中剂量组(PUE-M)、低剂量组(PUE-L)、模型组(HFHC)、ASK1抑制剂组(SEL)各10只,另... 目的探讨基于肝脏Dusp9-ASK1信号通路,葛根素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模型的机制。方法选择50只雄性小鼠进行高脂高糖造模,造模后随机分为高剂量组(PUE-H)、中剂量组(PUE-M)、低剂量组(PUE-L)、模型组(HFHC)、ASK1抑制剂组(SEL)各10只,另取10只正常小鼠做为对照组。将相应浓度的葛根素采取灌胃方法给予葛根素各组,6周后肝组织取材。分别检测6组小鼠肝组织Dusp9基因表达情况、Dusp9、p-ASK1蛋白水平以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小鼠肝脏组织Dusp9蛋白的表达。结果(1)Dusp9基因表达在不同剂量组中均有显著提高(P<0.01),且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基因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0.01),但Dusp9基因表达在中、高剂量组并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葛根素对Dusp9蛋白的表达较模型组有明显提高(P<0.01)。同时,Dusp9蛋白的表达随着葛根素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表现为剂量依赖。从P-ASK1蛋白水平看,葛根素各剂量组的P-ASK1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有明显下降,各剂量组间差异明显(P<0.01)。(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葛根素各剂量组的肝脏中Dusp9蛋白与模型组相比,其表达明显提高。且3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葛根素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小鼠模型的主要途径是肝脏的Dusp9-ASK1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酒精性脂肪肝 Dusp9 ASK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严重程度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汪晓敏 黄科 《浙江临床医学》 2025年第2期241-242,246,共3页
目的收集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探讨影响其严重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比分析轻度、中度及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在血常规、肝肾功能、... 目的收集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探讨影响其严重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比分析轻度、中度及重度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在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清电解质、血糖、血脂及肿瘤指标方面的差异,并对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三组患者的血清尿酸(P=0.002)、空腹血糖(P=0.006)及甘油三酯(P=0.00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尿酸(OR=1.002,95%CI:1.001~1.004,P=0.002)、空腹血糖(OR=1.001,95%CI:1.000~1.003,P=0.038)、甘油三酯(OR=1.202,95%CI:1.101~1.314,P<0.001)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严重程度的显著影响因素。结论血清尿酸、空腹血糖及甘油三酯是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严重程度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脂肪肝 严重程度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的5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因果关系分析
3
作者 崔娟 陈毅盛 +2 位作者 温惠红 曾林琳 闫海震 《山东医药》 2025年第3期40-45,共6页
目的基于双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5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肠病(IBD)、银屑病(PsO)、类风湿关节炎(RA)、多发性硬化(MS)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因果关系,为免疫性疾病与NAFLD发病风险关联提供遗传学... 目的基于双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5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肠病(IBD)、银屑病(PsO)、类风湿关节炎(RA)、多发性硬化(MS)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因果关系,为免疫性疾病与NAFLD发病风险关联提供遗传学证据支持。方法采用MR Egger回归、加权中位数、随机效应逆方差加权法(IVW)、加权模型和简单模型5种回归模型对5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NAFLD之间的因果关联进行双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结果IVW分析结果显示,IBD与NAFLD存在显著的因果关联(β=0.0466,SE=0.0157,P=0.003),效应值为正相关(OR=1.0477,95%CI:1.0160~1.0805);简单模型结果方向与IVW一致且显著(β=0.1266,SE=0.0541,P=0.0212),进一步支持因果关联的稳健性。IVW未发现RA与NAFLD的显著关联(β=0.0169,SE=0.0187,P=0.3658)。剩余工具变量单核苷酸多态性数量均不足10个,存在统计效力不足或偏倚风险,被排除。结论双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表明,IBD与NAFLD的发病存在因果关系,IBD可能会增加NAFLD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德尔随机化 双样本双向孟德尔随机化 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免疫性疾病 炎症性肠病 共病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宏基因组学分析不同膳食结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肠道菌群特点
4
作者 肖瑞 郭建锋 +5 位作者 王琳琳 田培郡 金星 赵建新 陈卫 王刚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130,共8页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代谢类疾病之一,其与肠道菌群联系紧密。由于大量关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肠道标志物研究结果的不均一性,因此需要考虑是否是饮食差异所导致的。该研究纳入30名不同饮食结构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分...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代谢类疾病之一,其与肠道菌群联系紧密。由于大量关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肠道标志物研究结果的不均一性,因此需要考虑是否是饮食差异所导致的。该研究纳入30名不同饮食结构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分为15名高脂肪膳食摄入患者和15名高碳水膳食摄入患者,基于宏基因组学测序方法研究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果发现,2种膳食模式下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肠道菌群存在显著差异,在种水平上,长期高碳水摄入的患者肠道菌群以梭菌为主,长期高水平脂肪摄入者的肠道优势菌群则主要是普拉梭杆菌(Fea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在功能上,高脂肪摄入患者富集在胆酸代谢通路上,而高碳水摄入患者富集在棕榈酸酯合成通路上。这一研究对未来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特异性造模和进一步科学合理地指导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合理膳食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 酒精性脂肪肝 肠道菌群 膳食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须根提取液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5
作者 翟明昊 秦光和 +3 位作者 赵青剑 冯丽 李姿 刘敏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年第3期220-225,共6页
目的探究三七须根提取液对酒精引起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随机将50只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67.5 mg/kg)、中剂量组(135.0 mg/kg)、高剂量组(270.0 mg/kg),每组10只。对照组与模型组灌胃纯水,三七须根提取... 目的探究三七须根提取液对酒精引起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随机将50只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67.5 mg/kg)、中剂量组(135.0 mg/kg)、高剂量组(270.0 mg/kg),每组10只。对照组与模型组灌胃纯水,三七须根提取液剂量组分别灌胃相应浓度的受试物20 mL/kg;三七须根提取液剂量组与模型组5 h后灌胃40%乙醇10 mL/kg,连续14 d,最后一次灌胃后禁食16 h,再分别给予20 mL/kg乙醇进行冲击。称量各组小鼠空腹体重后腹主动脉取血,取肝脏称重,后测定小鼠血清及肝匀浆生化指标以及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水平。结果三七须根提取液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中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显著下降(P<0.05或P<0.01);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极显著下降(P<0.01);高剂量组肝脏中TG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1);低、高剂量组IL-1β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三七须根提取液对酒精诱导的小鼠肝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须根 酒精性肝损伤 氧化应激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结直肠癌的转录组学共病机制
6
作者 梁金强 任松 +1 位作者 王楚风 花欣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6,共8页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筛选并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结直肠癌(CRC)的共病生物标志物,探索共病机制。方法 从公共数据库(GEO)分别下载NAFLD和CRC相关数据后,对所有基因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以筛选表达变化的通路,后对二者的... 目的 基于生物信息学筛选并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结直肠癌(CRC)的共病生物标志物,探索共病机制。方法 从公共数据库(GEO)分别下载NAFLD和CRC相关数据后,对所有基因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以筛选表达变化的通路,后对二者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注释,随后用STRING在线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以筛选关键基因,基于关键基因构建转录因子-基因调控网络,随后使用LASSO回归确定生物标志物基因,最后则通过Network Analyst数据库对关键基因进行转录因子预测分析并构建转录因子网络。结果 GSEA分析显示在NAFLD患者中TNF-α、IL-6-JAK-STAT3等信号通路表达激活。NAFLD和CRC中所筛选出的17个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在GO分析中主要富集在细胞二价无机阳离子稳态、中性粒细胞化学趋化等生物学过程中。KEGG通路分析显示共同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IL-17信号通路。PPI筛选出的5个关键基因是TREM1、FPR1、IL1RN、S100A9、S100A8。LASSO回归筛选出的IL1RN及硬脂酰-CoA去饱和酶(SCD)经外部数据集和来自人类蛋白质图谱(HPA)数据库的免疫组化数据的验证均被证实为生物标志物基因,并在CRC组织中高表达。转录因子-关键共病基因调控网络由Network Analyst构建。结论 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的NAFLD和CRC的共病基因,揭示了潜在的共病发病机制,为NAFLD患者进行CRC早癌筛查和早期诊断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结直肠癌 关键基因 生物信息学 共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樱桃李多酚提取物缓解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代谢组学分析
7
作者 任佳宝 曾卫军 +4 位作者 苏黑艳·帕尔哈提 黄伟伟 郝春林 李艳红 何恩鹏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5年第4期19-25,共7页
为探究樱桃李多酚提取物(P.cerasifera polyphenol extract,PPE)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潜在的保肝机制,以PPE干预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小鼠,对其血清生化指标、肝脏病理变化... 为探究樱桃李多酚提取物(P.cerasifera polyphenol extract,PPE)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潜在的保肝机制,以PPE干预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小鼠,对其血清生化指标、肝脏病理变化及肝脏非靶向代谢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PE能显著降低NAFLD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含量及肝脏小叶内炎症、脂肪变性和气球样变性。PPE能逆转NAFLD小鼠肝脏代谢物变化,并通过增强机体抗氧化活性来缓解NAFLD,从对照(CON,灌胃0.3 mL/d生理盐水)组、模型(HFD,灌胃0.3 mL/d生理盐水)组和多酚给药[HFD+H,灌胃400 mg/(kg·d)PPE,0.3 mL]组中共筛选出41个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嘧啶代谢、蛋白质消化和吸收、代谢途径、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和ABC转运蛋白等通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樱桃李 多酚提取物 酒精性脂肪肝病 小鼠 非靶向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苓桂术甘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
8
作者 乔梁 张陈至立 +2 位作者 刘维 杨晨慧 曹琳 《西部中医药》 2025年第2期104-107,共4页
基于中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认识,从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及药效分析入手综述苓桂术甘汤治疗NAFLD的研究进展,指出苓桂术甘汤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改善胰岛素抵抗与氧化应激水平,... 基于中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认识,从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及药效分析入手综述苓桂术甘汤治疗NAFLD的研究进展,指出苓桂术甘汤治疗NAFL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改善胰岛素抵抗与氧化应激水平,调节肝脏脂质代谢,调节自噬和肠道菌群,抗炎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苓桂术甘汤 痰饮内停 温阳健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簇集蛋白和1-磷酸鞘氨醇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9
作者 赵永晓 王艳丽 +2 位作者 苏江华 王哲 刘娜 《临床误诊误治》 2025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簇集蛋白、1-磷酸鞘氨醇(S1P)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306例T2DM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合并NAFLD患者179例设为研究组,将单纯T2DM患者... 目的探讨血清簇集蛋白、1-磷酸鞘氨醇(S1P)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306例T2DM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合并NAFLD患者179例设为研究组,将单纯T2DM患者127例设为对照组。检测2组患者血清簇集蛋白、S1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评估二者对T2DM患者合并NAFLD的诊断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合并NAFLD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血清簇集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S1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簇集蛋白、S1P诊断T2DM合并NAFL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9、0.854,二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904。血清簇集蛋白、血清S1P、体质量指数是T2DM患者合并NAFLD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血清簇集蛋白、S1P水平与T2DM患者合并NAFLD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T2DM患者合并NAFLD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簇集蛋白 1-磷酸鞘氨醇 诊断价值 相关性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10
作者 齐静 高杉杉 +2 位作者 张帆 赵子恒 李坤 《山东医药》 2025年第3期139-143,共5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全球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也称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全球范围内NAFLD发病率正在逐年升高,治疗不及时可能会逐渐进展为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但目前我国未有正式批准上市的NAFLD治疗药物,所以针对该...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全球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也称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全球范围内NAFLD发病率正在逐年升高,治疗不及时可能会逐渐进展为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但目前我国未有正式批准上市的NAFLD治疗药物,所以针对该病的治疗逐渐成为热点。目前,全球针对NAFLD的治疗研究包括但不限于饮食及生活方式干预、维生素E、他汀类降脂药、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激动剂、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抑制剂、糖聚乙二醇化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FGF21类似物、法尼醇X受体激动剂、益生菌、甲状腺激素受体β(THR-β)激动剂等。2024年3月,具有高度选择性和口服活性的THR-β激动剂Resmetirom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上市,与饮食控制和运动联合用于中期至晚期肝纤维化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成人患者的治疗,虽然Resmetirom未在中国上市,但也为NAFLD的治疗提供了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维生素E 降脂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菇多糖和灵芝孢子粉对小鼠酒精性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
11
作者 冯林海 段庆虎 +6 位作者 王震 龚凤萍 张应香 竹玮 吴瑞可 胡鑫钰 吕亚丽 《食药用菌》 2025年第1期34-36,37,38,39,共6页
为探究香菇多糖和灵芝孢子粉对小鼠酒精性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通过对连续42 d进行灌胃酒精的肠道损伤小鼠开展香菇多糖、灵芝孢子粉灌胃效果的对比试验,观察不同处理组小鼠的小肠形态,测定小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及其比值(V/C... 为探究香菇多糖和灵芝孢子粉对小鼠酒精性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通过对连续42 d进行灌胃酒精的肠道损伤小鼠开展香菇多糖、灵芝孢子粉灌胃效果的对比试验,观察不同处理组小鼠的小肠形态,测定小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及其比值(V/C值),检测小鼠肠道中α-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以及肠道和胃中促炎因子白介素-6(IL-6)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香菇多糖、灵芝孢子粉组较对照组,小鼠肠道绒毛长度分别增加93.87%和46.38%,V/C值分别提高86.79%和41.53%,α-淀粉酶活性分别提高36.45%和49.86%,脂肪酶活性分别提高28.32%和4.45%;IL-6基因平均表达量在小鼠肠道和胃部,香菇多糖组分别较对照组降低28.00%和44.00%;灵芝孢子粉组分别较对照组降低44.00%和26.00%。表明香菇多糖、灵芝孢子粉均可通过增加小鼠肠道绒毛长度和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提高小鼠肠道消化酶活性,缓解肠道炎症反应,降低酒精对小鼠肠道屏障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多糖 灵芝孢子粉 酒精性损伤 肠道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免疫细胞调控与治疗研究现状
12
作者 郭释琦 邢骋 +3 位作者 葛云鹏 石浩伟 郑洋洋 宋京海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25年第1期25-32,54,共9页
随着全球代谢性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代谢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慢性肝病,NAFLD疾病谱包括初期的肝脏脂肪变性以及进展期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 随着全球代谢性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代谢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慢性肝病,NAFLD疾病谱包括初期的肝脏脂肪变性以及进展期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肝硬化与肝细胞癌(hepatic cell carcinoma,HCC)。在NASH阶段,脂肪毒性和肝细胞炎性损害极大增加了终末期肝病的发生风险。截至目前,全球针对治疗NASH的临床试验已有1400余项,但没有任何特异性药物获批,也没有有效的NASH相关HCC的治疗方案。即便是对于较新兴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NASH相关HCC也表现出明显的免疫治疗耐药。多数研究显示,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细胞亚群介导的免疫微环境的改变对NASH起病和进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重点阐述多种免疫细胞在NASH中作用机制以及相关治疗研究现状,旨在为了解NASH免疫微环境以及探索新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免疫细胞 固有免疫 适应性免疫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FXR-FGF15通路探讨沙棘熊果酸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影响
13
作者 李楠 赵雪 +4 位作者 郭少龙 张文龙 戈娜 李智 林琰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5年第2期9-15,共7页
该研究借助小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观察沙棘熊果酸补充对酒精性肝损伤(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小鼠的改善效果,通过分析沙棘熊果酸对ALD小鼠肠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5(fibroblast growth fact... 该研究借助小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观察沙棘熊果酸补充对酒精性肝损伤(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小鼠的改善效果,通过分析沙棘熊果酸对ALD小鼠肠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5(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5,FGF15)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保护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沙棘熊果酸能够改善ALD小鼠的肝脏、小肠组织炎症反应,降低ALD小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ALT)活性、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s,TBA)、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D-乳酸(D-lactic acid,D-LA)含量,提高ALD小鼠胆盐水解酶(bile salt hydrolase,BSH)浓度。同时,沙棘熊果酸可提高ALD小鼠肠道FXR、FGF15、肝脏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第4号(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4,FGFR4)蛋白表达量,降低肝脏中胆固醇7α-羟化酶(cholesterol 7α-hydroxylase,CYP7A1)蛋白表达。综上,沙棘熊果酸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肠FXR-FGF15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熊果酸 酒精性肝损伤 小肠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5(FGF15) 法尼醇X受体(FXR) 胆汁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肝循环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治疗进展
14
作者 孙思遥 刘俊宏 +5 位作者 王淼蕾 赖学倩 李亚静 李明 王丽春 宋亚萍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5年第1期73-76,I0017,共5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一种潜在的进展性肝病,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该病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十分复杂,而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自身优势,可以有效进行干预和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一种潜在的进展性肝病,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该病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十分复杂,而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自身优势,可以有效进行干预和治疗。文章通过总结近几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文献,基于肠肝循环对其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和预防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为合理有效治疗该病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肝循环 酒精性脂肪肝炎 作用机制 中医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嗜酸性粒细胞乳酸菌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功能及其FXR/FGF15信号通路的影响
15
作者 张彩英 陈露 全养雅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6期8-11,17,共5页
目的 分析复方嗜酸性粒细胞乳酸菌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随机将24只大鼠分为对照组、高脂饮食(HFD)组、HFD+阿托伐他汀组和HFD+益生菌组,每组各6只。检测大鼠肝脏中法尼醇受体(FXR)、... 目的 分析复方嗜酸性粒细胞乳酸菌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随机将24只大鼠分为对照组、高脂饮食(HFD)组、HFD+阿托伐他汀组和HFD+益生菌组,每组各6只。检测大鼠肝脏中法尼醇受体(FX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5(FGF15)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HFD+益生菌组和HFD+阿托伐他汀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甘油三酯水平明显低于H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FD+益生菌组肝脏中FXR、FGF15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高于HFD+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益生菌通过肠道菌群/FXR/FGF15信号通路缓解HFD大鼠的NAF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FXR/FGF15信号通路 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阿托伐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味子基于TLR4/NF-κB/NLRP3通路治疗炎症反应所致的酒精性肝损伤研究进展
16
作者 倪佳慧 张彬彬 +3 位作者 张林 张潇一 蒋雨轩 温雅轩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5年第1期123-126,共4页
酒精性肝损伤(alcoholic liver injury,ALI)是由于长期大量酗酒导致的一种慢性肝脏炎症疾病,其常见的致病因素即是炎症反应。Toll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TLR4/NF-κB/NLRP3)信号通路与ALI的发生关系甚... 酒精性肝损伤(alcoholic liver injury,ALI)是由于长期大量酗酒导致的一种慢性肝脏炎症疾病,其常见的致病因素即是炎症反应。Toll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3(TLR4/NF-κB/NLRP3)信号通路与ALI的发生关系甚密。五味子相关活性成分对ALI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文章综述五味子相关活性成分基于TLR4/NF-κB/NLRP3通路治疗炎症反应所致的酒精性肝损伤研究现状,为中医药治疗ALI提供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 TLR4/NF-κB/NLRP3通路 酒精性肝损伤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敏感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
17
作者 史双伟 饶小娟 +2 位作者 解丽然 方一凡 王姗姗 《临床荟萃》 2025年第2期133-137,共5页
目的分析甲状腺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敏感性指标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相关性。方法采取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分析2023年12月-2024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甲状腺... 目的分析甲状腺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激素敏感性指标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相关性。方法采取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分析2023年12月-2024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甲状腺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330例,依据是否合并NAFLD分为NAFLD组(n=112)和非NAFLD组(n=218)。所有患者均完善腹部超声、血生化、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腹部皮下脂肪面积(subcutaneous fat area,SFA)等检查。探讨甲状腺反馈分位数指数(thyroid feedback quantile-based index,TFQI)、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抵抗指数(thyrotoph thyroxine resistance index,TT4RI)、促甲状腺激素指数(TSHI)、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FT3/FT4)与NAFLD的相关性。结果与非NFALD组比较,NAFLD组吸烟比例、体重、体重指数、VFA、SFA、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 1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FT3、TFQI和FT3/FT4水平均较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较低(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TFQI与TG、LDL-C呈正相关(P<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5);TT4RI与TC、TG、FPG、HbA 1c呈正相关(P<0.05);TSHI与TC、TG、FPG、HbA 1c呈正相关(P<0.05);FT3/FT4与TC、TG、LDL-C、FPG、HbA 1c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G、VFA、HbA 1c、FT3/FT4是T2DM患者合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发现,FT3/FT4评估T2DM患者合并NAFLD的曲线下面积为0.679,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0.47%、65.09%。结论甲状腺功能正常T2DM患者FT3/FT4升高与NAFLD风险增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甲状腺激素类 甲状腺激素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糖管理指标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分析
18
作者 李旭 杜晓洋 +1 位作者 闫晓玲 田德增 《淮海医药》 2025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葡萄糖管理指标(GMI)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9月某院180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NAFLD分为单纯组(n=74)和合并组(n=106)。比较2组一般资料[性别... 目的:探讨葡萄糖管理指标(GMI)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9月某院180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NAFLD分为单纯组(n=74)和合并组(n=106)。比较2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T2DM病程、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生化指标{空腹血糖(FB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DBIL)、血尿素氮(BUN)、尿酸(UA)、血肌酐(SCR)、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红蛋白(H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C肽(FCP)、空腹胰岛素(FINS)、25羟维生素D[25(OH)D]}及连续性血糖监测相关指标[葡萄糖管理指标(GMI)、平均葡萄糖值(MG)、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AR)、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BR)、平均葡萄糖变异系数(CV)、平均葡萄糖标准差(SD)]水平。采用Pearson系数分析T2DM合并NAFLD患者GMI与各个指标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T2DM发生NAFLD的影响因素。结果:2组性别、病程、年龄及DBP、Hb、FPG、25(OH)D、I-BIL、GGT、ALP、BUN、Scr、T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BMI、SBP、HbA1c、FCP、FINS、T-BIL、D-BIL、ALT、AST、UA及TG水平高于单纯组,HDL-C水平低于单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平均葡萄糖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GMI、MG、TAR、平均葡萄糖SD高于单纯组,TIR、TBR水平低于单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2DM合并NAFLD患者GMI与HbA1c、MG、TAR、平均葡萄糖SD呈正相关(r=0.229、1.007、0.956、0.812,P<0.05),与TBR、TIR呈负相关(r=-0.292、-0.94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HDL-C水平为T2DM患者发生NAFLD的保护性因素,高GMI、UA、BMI水平为T2DM患者发生NAFLD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T2DM合并NAFLD患者GMI与HbA1c、MG、TAR、平均葡萄糖SD呈正相关,与TBR、TIR呈负相关;低HDL-C是T2DM患者发生NAFLD的保护性因素,高GMI、UA、BMI是发生NAFLD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酒精性脂肪肝病 葡萄糖管理指标 持续葡萄糖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肝轴探讨安化黑茶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
19
作者 毛彩薇 夏旭婷 +3 位作者 葛俊 李琳莉 喻长红 刘富林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5年第3期68-75,共8页
为探讨安化黑茶水提液预防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作用机制。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阿托伐他汀,10 mg/kg)组及安化黑茶低、中、高剂量(0.75、1.5、3.0 g/kg)组,采取预防... 为探讨安化黑茶水提液预防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作用机制。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阿托伐他汀,10 mg/kg)组及安化黑茶低、中、高剂量(0.75、1.5、3.0 g/kg)组,采取预防模型,同时给药与饲喂高脂高糖饲料,连续10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小鼠相比,安化黑茶低、中、高剂量组小鼠体质量极显著降低(P<0.01),体质量增长量极显著减少(P<0.01),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肝细胞脂肪变性与气球样变得到纠正,回肠病理损伤改善,闭合蛋白和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表达增加(P<0.01);安化黑茶高剂量组拟杆菌门、Muribaculaceae_unclassified及乳杆菌属相对丰度增加,厚壁菌门、脱硫弧菌属及毛螺菌属相对丰度降低。综上所述,安化黑茶具有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肠道微生态的作用,其可能通过调节肠-肝轴发挥对NAFLD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化黑茶 酒精性脂肪肝 肠-肝轴 肠道菌群 肠黏膜机械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以药测证”挖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证型、治法与方药
20
作者 穆杰 鲁法庭 +3 位作者 王东 苏悦 刘西洋 冯全生 《西部中医药》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证机、治法、方药,并验证预测的中药复方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靶点数据集建立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PPI)网络、拓扑分析、反向药...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证机、治法、方药,并验证预测的中药复方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靶点数据集建立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PPI)网络、拓扑分析、反向药靶关系检索等方法,探讨NAFLD证型、方药。另将24只Wistar大鼠分为空白组(正常饲养)、高脂饮食组(high-fat diet,HFD)(给予高脂饲料)和中药组(在高脂饲料基础上以中药灌胃),每组8只,4周后检测体质量、肝质量、肝指数、内脏脂肪质量、体脂率、血清生化等,评价预测处方对NAFLD的治疗作用。结果:采用反向药靶关系网络预测、分析出NAFLD主要涉及14种不同的证型,可以将桑叶、金银花、沙棘、银杏叶、葛花作为底方,参考16种中药类别而选择药物,实验研究显示预测处方能够显著改善NAFLD病理。HFD组相较空白组大鼠体质量、肝重、肝指数、内脏脂肪质量、体脂率、血清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及肝组织TG含量均升高(P<0.01),且中药组相较HFD组体质量、肝重、肝指数、内脏脂肪质量、体脂率、血清AST、ALT、TG、TC、FFA及肝组织TG含量均降低(P<0.05);HFD组相较空白组肝组织TG含量升高(P<0.01),病理切片显示肝内出现显著的气球样变、炎症细胞聚集及部分肝细胞坏死。结论:NAFLD主要与热、毒、风、痰、瘀、湿相关,涉及了14种不同的证型,治疗以清热、解毒、化痰、止痛、健脾、祛风立法,且结合动物实验验证了桑叶、金银花、沙棘、银杏叶、葛花为底方对NAFLD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网络药理学 反向药靶 以药测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