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三体研究综述——形态特征、细胞学行为、雌雄配子传递率及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文雅 陈雪平 +2 位作者 申书兴 张成合 王彦华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6-109,117,共5页
植物三体是遗传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非整倍体材料 ,对植物三体的表现型效应 ,导致三体表现型异常的原因 ,导致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配对及分离异常 。
关键词 形态特征 细胞学行为 雌雄配子传递率 应用 植物三体 表现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染色体在不同小麦背景中的遗传稳定性及其在配子中的传递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桂萍 陈佩度 +3 位作者 张瑞奇 王春梅 曹爱忠 张守忠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3-187,322,共6页
为研究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染色体在不同小麦背景中的遗传稳定性及其在配子中的传递,利用高抗白粉病的普通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92R137与不抗白粉病的栽培品种百农64、百农9310、邯5310、小偃54、淮麦20、徐麦856进行杂交,并用... 为研究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染色体在不同小麦背景中的遗传稳定性及其在配子中的传递,利用高抗白粉病的普通小麦-簇毛麦6VS/6AL易位系92R137与不抗白粉病的栽培品种百农64、百农9310、邯5310、小偃54、淮麦20、徐麦856进行杂交,并用这些品种分别与杂种F1进行正反回交。对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的细胞学观察表明,在减数分裂中期Ⅰ易位染色体6VS/6AL通常以6AL与6A染色体配对形成棒状二价体。各杂种F1高抗白粉病,位于6VS上的抗白粉病基因Pm21呈显性,在F2中有69.0%-74.0%的植株抗白粉病,接近1对显性基因遗传的理论值。由于6VS与6AS在通常情况下不发生配对交换,因此可通过白粉病抗性鉴定并结合利用6VS上的分子标记来跟踪6VS/6AL易位染色体的传递。测交结果表明,以F1作母本6VS/6AL易位染色体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为49.2%(45.8%-54.9%);以F1作父本6VS/6AL易位染色体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为44.7%(43.1%-46.8%),均接近50%的理论值。但在各组合中,6VS/6AL易位染色体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均低于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簇毛麦 PM21 荧光原位杂交 配子传递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带抗白粉病基因Pm21的小麦–簇毛麦小片段易位染色体在不同小麦背景中的传递率及遗传稳定性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海燕 肖进 +5 位作者 袁春霞 徐涛 于春艳 孙昊杰 陈佩度 王秀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1-367,共7页
抗白粉病基因Pm21来自小麦近缘种簇毛麦。小麦一簇毛麦小片段顶端易位系NAU418(T1AS·1AL-6VS)和小片段中间插入易位系NAU419(T4BS·4BL-6VS-4BL)携带Pm21,高抗白粉病,是小麦抗病育种新种质。为了对其育种利用提供依据,以NA... 抗白粉病基因Pm21来自小麦近缘种簇毛麦。小麦一簇毛麦小片段顶端易位系NAU418(T1AS·1AL-6VS)和小片段中间插入易位系NAU419(T4BS·4BL-6VS-4BL)携带Pm21,高抗白粉病,是小麦抗病育种新种质。为了对其育种利用提供依据,以NAU418和NAU419为亲本分别与来源于不同生态区的郑麦9023等12个小麦品种杂交,杂种F1再分别与来源于不同生态区的农艺亲本进行正、反回交,研究两种易位染色体在不同小麦背景中的遗传稳定性及其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规律。DNA分子原位杂交结果表明,在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ollen Mother Cell,PMC MI),两种易位染色体分别可以与对应的小麦染色体配对形成棒状二价体。正、反交结果分析表明,NAU418中的小片段顶端易位染色体T1AS·1AL-6VS通过雌配子和雄配子的传递率分别为8.00%~50.98%和7.89%~45.07%,NAU419中的小片段中间插入易位染色体T4BS·4BL-6VS-4BL通过雌配子和雄配子的传递率分别为29.17%~52.38%和7.69%~47.06%。表明2个易位系中的易位染色体都可以通过雌、雄配子传递,但是其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均显著低于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簇毛麦 白粉病 小片段易位 配子传递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簇毛麦T4DL·4VS易位染色体在不同背景中的遗传稳定性及其在配子中的传递 被引量:5
4
作者 王海燕 赵仁慧 +3 位作者 袁春霞 张守忠 肖进 王秀娥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17,共5页
为了给小麦-簇毛麦T4DL·4VS易位系在小麦育种中的利用提供依据,用T4DL.4VS易位系与来源于不同生态区的5个小麦品种郑麦9023、周9823、绵阳26、石4185、扬麦15进行杂交,杂种F1再分别与上述品种进行正反回交,研究小麦-簇毛麦T4DL... 为了给小麦-簇毛麦T4DL·4VS易位系在小麦育种中的利用提供依据,用T4DL.4VS易位系与来源于不同生态区的5个小麦品种郑麦9023、周9823、绵阳26、石4185、扬麦15进行杂交,杂种F1再分别与上述品种进行正反回交,研究小麦-簇毛麦T4DL·4VS易位染色体在不同小麦背景中的遗传稳定性及其在配子中的传递。原位杂交结果表明,在杂种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T4DL·4VS易位染色体通常可以与4D染色体配对形成棒状二价体。在不同组合的F2分离群体中,T4DL·4VS易位染色体在不同小麦遗传背景中的遗传方式不相同,T4DL·4VS易位染色体的传递受到小麦遗传背景的影响。测交结果表明,T4DL·4VS易位染色体通过雌配子和雄配子的传递率分别为50.59%(46.15%~59.1%)和24.02%(16.67%~37.75%),T4DL·4VS易位染色体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显著高于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簇毛麦 T4DL·4VS易位系 配子传递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黑麦6RS/6AL易位染色体的遗传稳定性及其在配子中的传递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庆成 黄磊 +10 位作者 李亚洲 范超兰 谢蝶 赵来宾 张舒洁 陈雪姣 甯顺腙 袁中伟 张连全 刘登才 郝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13-519,共7页
小麦-黑麦6RS/6AL易位系HM812-41携带抗白粉病基因Pm56。为评价其育种利用潜力,以HM812-41为亲本分别与推广品种蜀麦580、蜀麦830和蜀麦969杂交,杂种F1与中国春进行正反交,研究6RS/6AL易位染色体在不同背景中的遗传稳定性及其通过雌雄... 小麦-黑麦6RS/6AL易位系HM812-41携带抗白粉病基因Pm56。为评价其育种利用潜力,以HM812-41为亲本分别与推广品种蜀麦580、蜀麦830和蜀麦969杂交,杂种F1与中国春进行正反交,研究6RS/6AL易位染色体在不同背景中的遗传稳定性及其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规律。同时,利用"双顶交"法改良易位系的综合农艺性状。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表明, 6RS/6AL易位染色体在传递过程中结构稳定。6RS/6AL易位染色体可以高频率地通过雌、雄配子传递,其传递率分别为45.05%~53.33%和43.94%~53.04%。初步分析"双顶交"F2分离群体表明, 6RS/6AL易位染色体对主要农艺性状如株高、穗长、小穗数和自交结实率没有明显的不利影响。用"双顶交"法可以快速地改良易位系的综合农艺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黑麦 白粉病 6RS/6AL易位 配子传递率 遗传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簇毛麦1V染色体的传递及品质效应分析
6
作者 曹亚萍 张明义 +3 位作者 范绍强 张风琴 周元成 张姝敏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2-126,共5页
簇毛麦是小麦的一个野生近缘种,小麦-簇毛麦1V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的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均高,将簇毛麦1V染色体的优质基因导入普通小麦,进一步创造小麦-簇毛麦1V染色体易位系是小麦品质改良的有效途径。以小麦-簇毛麦1V异染色体系材料为... 簇毛麦是小麦的一个野生近缘种,小麦-簇毛麦1V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的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均高,将簇毛麦1V染色体的优质基因导入普通小麦,进一步创造小麦-簇毛麦1V染色体易位系是小麦品质改良的有效途径。以小麦-簇毛麦1V异染色体系材料为基础,用普通小麦连续回交,结合原位杂交和PCR标记鉴定方法,分析1V染色体以及1V结构变异体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行为。结果表明,簇毛麦1V染色体以及1V结构变异体在BC1,BC2,BC3的平均传递率均低于理论值,且随着回交世代的增加,传递率逐渐增大;至BC3,两种易位染色体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均符合1∶1分离规律,而端体系和整条1V染色体传递率仍低于理论值50%;不同类型1V染色体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在世代间相对大小是一致的,均为W.1VL>1VS.W>1V>Mt1VL>Mt1VS,并且高于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品质测试结果表明,1V异染色体系材料与中国春和硬粒小麦相比,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均高,可望成为当前小麦品质改良的优异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簇毛麦 1V异染色体系 配子传递率 品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161小麦外源染色体的传递特点
7
作者 侯文胜 杨天章 王中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6期17-22,共6页
VE1 61小麦包括具有一对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雄性不育代换系、可育附加系和杂育系 ,杂育系由其代换系×附加系产生 ,其外源染色体 ( E染色体 )具有促进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作用。本文报道了 VE1 61小麦本身含 E染色体配子的传递率... VE1 61小麦包括具有一对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的雄性不育代换系、可育附加系和杂育系 ,杂育系由其代换系×附加系产生 ,其外源染色体 ( E染色体 )具有促进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作用。本文报道了 VE1 61小麦本身含 E染色体配子的传递率及 VE1 61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 F2 、BC1中分离出含 E染色体植株的频率 ,发现 VE1 61小麦本身含 E染色体配子的传递率极高 ,而在 F2 和 BC1代分离群体中保留或消除 E染色体都较为容易 ,这一特点极利于 E染色体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作用在创造易位系上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长穗偃麦草 配子传递率 VE161小麦 外源染色体 传递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K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詹克慧 程静 +3 位作者 崔党群 范濂 许海霞 宋迎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73-877,共5页
选用K型不育系豫麦3号、S43及其相应的保持系,与恢复系豫麦2号和豫麦49组配了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不育系//不育系/恢复系和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三种回交群体,对小麦K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力的... 选用K型不育系豫麦3号、S43及其相应的保持系,与恢复系豫麦2号和豫麦49组配了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不育系//不育系/恢复系和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三种回交群体,对小麦K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力的恢复系携带的恢复基因对数不同,恢复力较强的豫麦2号携带2对主效基因,恢复力较低的豫麦49仅携带1对主效基因。此外,还有微效基因对育性恢复起作用,这种基因不仅存在于恢复系中,也存在于不育系(保持系)中。在K型细胞质背景下,不携带恢复基因的雄配子的传递率很低,而雌配子传递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K型不育系 恢复基因 遗传 配子传递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麦 小黑麦 燕麦
9
《麦类文摘》 1996年第2期41-41,共1页
Z960417 黑麦6R 染色体在小麦背景中的传递/张文俊。景建康…(中科院遗传所)//遗传学报.-1995,22(3).-211~216带有6R 的配子传递率普遍显著下降。6R 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为8.8%,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为10.3%,通过花药培养的传递率较高,... Z960417 黑麦6R 染色体在小麦背景中的传递/张文俊。景建康…(中科院遗传所)//遗传学报.-1995,22(3).-211~216带有6R 的配子传递率普遍显著下降。6R 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为8.8%,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为10.3%,通过花药培养的传递率较高,为23.3%,但均低于理论值。进一步分析各种配子经花药离体培养的传递率,发现附加型提高最多,正常型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子传递率 八倍体小黑麦 花药离体培养 花药培养 染色体 正常型 配子 配子 张文俊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