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硫酸软骨素与铜离子的配位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熊双丽 金征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4-57,共4页
制备硫酸软骨素(ChS)铜配合物,分析其光谱学和热力学特征,再将ChS进行羧基还原、脱硫和硫酸酯化等化学修饰制备成相应衍生物,用荧光淬灭实验和平衡透析实验分析ChS及衍生物与铜离子的配位特性。ChS铜配合物的光谱学和热力学性质变化说明... 制备硫酸软骨素(ChS)铜配合物,分析其光谱学和热力学特征,再将ChS进行羧基还原、脱硫和硫酸酯化等化学修饰制备成相应衍生物,用荧光淬灭实验和平衡透析实验分析ChS及衍生物与铜离子的配位特性。ChS铜配合物的光谱学和热力学性质变化说明ChS与铜离子发生了配位作用。荧光淬灭实验和平衡透析实验结果显示:将ChS进行羧基还原或多硫酸化后,ChS与铜离子的配位作用减弱,而脱硫后的ChS的配位作用增强,说明是ChS中的羧基而非硫酸基与铜离子发生了配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软骨素 衍生物 配位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糖基甘氨酸的合成及其与铜(Ⅱ)、镍(Ⅱ)配位特性的研究
2
作者 薛晓丽 王忠合 于淑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1-124,共4页
合成并纯化了Maillard反应初级阶段产物——果糖基甘氨酸(DFG),并且利用离子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等方法分析其纯度及结构。结果表明:合成产物为目标化合物,且分子式为C8H15NO7,相对分子质量237。采用pH电位滴定法测定了温度(303±0... 合成并纯化了Maillard反应初级阶段产物——果糖基甘氨酸(DFG),并且利用离子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等方法分析其纯度及结构。结果表明:合成产物为目标化合物,且分子式为C8H15NO7,相对分子质量237。采用pH电位滴定法测定了温度(303±0.1)K,离子强度I=0.1mol/L的NaCl溶液中DFG与铜(Ⅱ)、镍(Ⅱ)配合物稳定常数,DFG合铜配合物稳定常数对数值分别为lgK1=7.24±0.09,lgK2=6.57±0.05,lgK3=3.31±0.02;DFG合镍配合物稳定常数对数值分别为lgK1=5.73±0.03,lgK2=4.69±0.02,lgK3=3.59±0.05,且DFG合铜配合物稳定性大于DFG合镍配合物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LLARD反应 果糖基甘氨酸 配位特性 铜(Ⅱ) 镍(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的铜配位力与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1
3
作者 朱思明 万文静 王桂珍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6-132,共7页
类黄酮与金属配位后往往能改善其生物活性.通过摩尔比法、等摩尔溶液连续变化法研究了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NHDC)铜配合物的配位比;以紫外、红外和X-射线衍射研究了NHDC配位前后的结构变化.以DPPH法、水杨酸法和FRAP法比较NHDC配位前后... 类黄酮与金属配位后往往能改善其生物活性.通过摩尔比法、等摩尔溶液连续变化法研究了新橙皮苷二氢查尔酮(NHDC)铜配合物的配位比;以紫外、红外和X-射线衍射研究了NHDC配位前后的结构变化.以DPPH法、水杨酸法和FRAP法比较NHDC配位前后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NHDC与铜的配位比为2∶1,NHDC-Cu(Ⅱ)配合物稳定性受pH影响大,在pH 7.0最稳定;NHDC与铜配位后对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明显增强,原因可能和配位改善了NHDC的水溶性、增加NHDC的非晶化程度有关;而NHDC配位后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增加,归因于NHDC配位后铜对NHDC的非糖配基的"集中效应"和糖部分对非糖部分的"包埋效应".但配体配位后对脂溶性自由基如DPPH·清除能力和总还原力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DC-Cu(Ⅱ)合物 配位特性 合成 表征 抗氧化性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Ⅳ)和Th(Ⅳ)的三元配合物
4
作者 朱文祥 尹守义 赵继周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7年第9期779-783,共5页
合成了Ce(TPPO)_(2)(TTA)_(2)(NO_(3))_(2)(Ⅰ)和Th(TPPO)_(2)(DBM)(NO_(3))_(3)(Ⅱ)两个三元配合物。通过电导、热谱、吸收光谱的测试,对它们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并运用FT-IR的差谱技术研究了三元配合物的配位特性。
关键词 三元合物 (Ⅱ) 吸收光谱 配位特性 DBM Ce(Ⅳ) Ⅰ) T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