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酌定量刑情节法定化的路径选择及评析——以我国《刑法》第383条第3款为例 被引量:33
1
作者 卢建平 朱贺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共8页
酌定量刑情节对于量刑的影响既普遍又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第383条第3款将酌定量刑情节法定化的尝试值得肯定,但这种制度创新又带来类罪之间、总则与分则之间关于量刑情节规定的失衡。未来我国刑法立法和司法实... 酌定量刑情节对于量刑的影响既普遍又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第383条第3款将酌定量刑情节法定化的尝试值得肯定,但这种制度创新又带来类罪之间、总则与分则之间关于量刑情节规定的失衡。未来我国刑法立法和司法实践必须面对酌定量刑情节法定化和规范适用的问题,应在刑法总则中实现酌定量刑情节的法定化,对法定量刑情节进行分层处理,明确量刑的考量因素,同时通过司法解释和指导意见规范酌定量刑情节的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酌定量刑情节 法定化 分层处理 规范适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酌定量刑情节限制死刑适用问题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蔡方方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34,共5页
酌定量刑情节是由人民法院从审判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通过对犯罪人一贯表现、被害人过错、犯罪手段、认罪态度等典型酌定量刑情节的探讨,发挥限制死刑适用的作用。在酌定量刑情节与法定量刑情节竞合或者多个酌定量刑情节竞合时,综合考虑... 酌定量刑情节是由人民法院从审判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通过对犯罪人一贯表现、被害人过错、犯罪手段、认罪态度等典型酌定量刑情节的探讨,发挥限制死刑适用的作用。在酌定量刑情节与法定量刑情节竞合或者多个酌定量刑情节竞合时,综合考虑不同的量刑情节对刑罚裁量的趋轻或趋重影响,慎重选择适用死刑。立法上对部分酌定量刑情节予以法定化,同时在司法实践中充分发挥具有排除死刑适用可能性的消极酌定量刑情节的作用,都是限制死刑适用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酌定量刑情节 死刑 限制适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酌定量刑情节法定化问题研究
3
作者 柴钟豪 《河北农机》 2019年第2期100-101,共2页
当前量刑情节在司法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是我国刑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不断进步,对量刑情节的研究也被列入日程。关于酌定量刑情节当前存在规定不具体全面、数量巨大且极其模糊、规定过于概括等问题,应当确立... 当前量刑情节在司法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是我国刑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不断进步,对量刑情节的研究也被列入日程。关于酌定量刑情节当前存在规定不具体全面、数量巨大且极其模糊、规定过于概括等问题,应当确立其法律地位、用立法加以明确具体规定、有限制地将其法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刑 酌定量刑情节 量刑情节法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罪认罚情节适用的从宽困惑与完善对策
4
作者 石经海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9-145,共17页
研究表明,认罪认罚情节在适用中存在轻罪案从宽体现不明显、从宽范围等同于从轻处罚、从宽幅度适用缺少量刑正当性根据支撑等诸多困惑。这主要是因为认罪认罚情节为酌定量刑情节的固有缺陷、对禁止重复评价原则的片面把握、对量刑情节... 研究表明,认罪认罚情节在适用中存在轻罪案从宽体现不明显、从宽范围等同于从轻处罚、从宽幅度适用缺少量刑正当性根据支撑等诸多困惑。这主要是因为认罪认罚情节为酌定量刑情节的固有缺陷、对禁止重复评价原则的片面把握、对量刑情节正当性根据的认知不足和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不够等。基于“认罪+认罚”的构成要素,认罪认罚情节与《刑法》上具有“认罪”或“认罚”因素的量刑情节,因成立条件不同而不具有竞合关系,不能适用禁止重复评价原则不予同时认定和从宽处罚。据此,认罪认罚情节的适用规则完善,既包括对凡符合“认罪+认罚”基本适用条件的,就应认定为认罪认罚情节和原则上给予从轻处罚,并基于认罪认罚的时间迟早确定其从轻处罚幅度,也包括对因认罪认罚而社会危害性或人身危险性明显减小的,不依附其他从宽情节认定其减轻或免除处罚并确定其减轻处罚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情节 从宽困惑 酌定量刑情节 禁止重复评价 正当性根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销售假药罪刑罚失衡的量刑防范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扬 刘晓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6-42,共7页
刑罚失衡关涉法治建设和社会安定,区别于因罪责刑相适应、量刑个别化原则而产生的刑罚合理差异。《刑法修正案(八)》加剧了生产、销售假药罪刑罚失衡的程度,该危害在客观上表现为立法规范的罪刑失衡和司法适用的量刑失衡,在主观上表现... 刑罚失衡关涉法治建设和社会安定,区别于因罪责刑相适应、量刑个别化原则而产生的刑罚合理差异。《刑法修正案(八)》加剧了生产、销售假药罪刑罚失衡的程度,该危害在客观上表现为立法规范的罪刑失衡和司法适用的量刑失衡,在主观上表现为思想观念的局限和思维方式的僵化。刑罚失衡的显性原因是立法技术缺陷与司法裁量失范,隐性原因则是职业素养的欠缺和法律权属的冲突。刑罚失衡的量刑防范应基于实体和程序两个层面,包括合理确定量刑基准、规范酌定量刑情节、弱化审判主体职权、强化控诉主体职权和赋予其他参与主体相应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罚失衡 生产 销售假药罪 量刑防范 酌定量刑情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害人过错情节司法适用的现状考察与改革路径——基于裁判文书大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莫然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0-161,207,共13页
“被害人过错”作为酌定量刑情节,在司法适用中法官对其享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实证研究发现,我国法官为了避免裁判风险,通过各种方式公开被害人过错情节司法适用标准,并对其作出较为严格保守的解读,却因不具有可操作性需要在司法实践... “被害人过错”作为酌定量刑情节,在司法适用中法官对其享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实证研究发现,我国法官为了避免裁判风险,通过各种方式公开被害人过错情节司法适用标准,并对其作出较为严格保守的解读,却因不具有可操作性需要在司法实践中进行调整,最终造成被害人过错情节司法适用实际情况与所宣称的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呈现出保守与冒进并存的司法样态。破除这一现实困境的可行路径在于,基于大量司法实践总结经验,先通过指导案例或指导意见在司法实践中修正该情节的适用标准,再通过司法倒逼立法,最终实现被害人过错情节适用标准的法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害人过错情节 酌定量刑情节 大数据 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前科与死刑的限制适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彭新林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7-129,共13页
前科对量刑(死刑适用)的影响,无论是趋重调节还是趋轻调节,既要考虑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小,也要考虑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程度。"谴责性理论""危害性理论"和"同情克减理论"共同为前科影响量刑(死刑适用)提... 前科对量刑(死刑适用)的影响,无论是趋重调节还是趋轻调节,既要考虑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小,也要考虑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程度。"谴责性理论""危害性理论"和"同情克减理论"共同为前科影响量刑(死刑适用)提供完整诠释框架。前科在域外死刑裁量实践中发挥着独特且重要的作用,我国实践中的惯性思维是将前科作为强化死刑适用的依据,而其限制、弱化死刑适用的积极功效却未被发掘。"无前科"属于前科情节的范畴,应高度重视其限制死刑适用的价值。在有前科的情况下,需综合衡量当下犯罪以及前科的实际情况,进行双重规范判断,根据是同种前科还是异种前科、故意前科还是过失前科、重罪前科还轻罪前科、前科是否经过一定期限、前科是否消灭等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科 酌定量刑情节 死刑限制适用 死刑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犯罪手段与死刑的限制适用 被引量:8
8
作者 彭新林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6-146,共11页
犯罪手段情节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死刑的适用具有相当影响,有时甚至起着关键作用。犯罪手段在很多情况下是作为酌定量刑情节的形态存在的,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对于死刑的限制适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犯罪手... 犯罪手段情节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对于死刑的适用具有相当影响,有时甚至起着关键作用。犯罪手段在很多情况下是作为酌定量刑情节的形态存在的,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对于死刑的限制适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犯罪手段在限制死刑适用中的作用,应着重从三个方面加以推进:一是严格把握"手段特别残忍"的认定标准;二是充分发挥犯罪手段温和情节对死刑适用的限制;三是正确考量"碎尸"情节对死刑适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手段 酌定量刑情节 死刑限制适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刑法回应 被引量:4
9
作者 敦宁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5期81-93,共13页
从刑法角度看,认罪认罚是一种可以反映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的酌定量刑情节。目前,司法机关对该情节的适用有三种模式,即与自首情节结合适用、与坦白情节结合适用和作为独立的酌定量刑情节适用。为了实现刑法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有效衔接,... 从刑法角度看,认罪认罚是一种可以反映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的酌定量刑情节。目前,司法机关对该情节的适用有三种模式,即与自首情节结合适用、与坦白情节结合适用和作为独立的酌定量刑情节适用。为了实现刑法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有效衔接,一些学者主张将认罪认罚情节法定化,并赋予其更大的从宽处罚功能。但从刑法的稳定性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应然要求来看,这一立法举措既无必要性,也不具合理性。对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刑法立法应当从整体层面作出回应,即通过完善总则中的量刑根据规定,使其能够同时涵盖影响罪行轻重和人身危险性大小的因素,从而作为基本量刑规范来全面地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 从宽处罚 酌定量刑情节 法定化 量刑根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