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1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0—2021年鄱阳湖及其河口渔业资源调查
1
作者 吴斌 章海鑫 +5 位作者 吴子君 张桂芳 傅培峰 王昌来 张燕萍 付辉云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10,共12页
调查鄱阳湖及其邻近河口水域渔业资源状况,为禁捕后长江流域通江湖泊的渔业资源养护提供科学依据。2020—2021年在鄱阳湖水域7个监测站位开展了84次渔业资源调查,获渔获物14333尾、10300.048 kg,经鉴定有93种。7个站位优势种分别为2~7种... 调查鄱阳湖及其邻近河口水域渔业资源状况,为禁捕后长江流域通江湖泊的渔业资源养护提供科学依据。2020—2021年在鄱阳湖水域7个监测站位开展了84次渔业资源调查,获渔获物14333尾、10300.048 kg,经鉴定有93种。7个站位优势种分别为2~7种,其中湖口站位优势种仅2种,都昌站位和鄱阳站位优势种均为7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158~2.909、4.265~6.459和0.617~0.822。与2012年相比,2021年主要经济鱼类的变化体现在3个方面,即体长更长,增幅为6.1%~61.26%;体重更大,增幅为15.14%~291.57%;年龄结构更优,1龄和2龄所占比例明显减少,3~4龄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其中鳜(Siniperca chuatsi)是禁捕下上述变化的代表性鱼类之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青鱼(My-lopharyngododon piceus)数量仍然较少,且未发现4龄及以上个体,但2龄所占比例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多样性 禁捕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不同水域实测水位分析
2
作者 陈明华 何彧 +3 位作者 周子豪 周密 刘恋 李志文 《水利水电快报》 2025年第1期26-29,共4页
鄱阳湖水域类型有碟形湖、围垦湖、河道等,这些水域具有独特水位变化规律,选取鄱阳湖碟形湖水域代表“沙湖”、围垦湖水域代表“珠湖”、河道水域代表“赣江吴城段”这3类水域,基于对2022年水位实测数据进行水位变化分析。结果表明:①... 鄱阳湖水域类型有碟形湖、围垦湖、河道等,这些水域具有独特水位变化规律,选取鄱阳湖碟形湖水域代表“沙湖”、围垦湖水域代表“珠湖”、河道水域代表“赣江吴城段”这3类水域,基于对2022年水位实测数据进行水位变化分析。结果表明:①碟形湖水位变化受河道水位影响,丰水期碟形湖与河道联通,枯水期则隔离;②围垦湖水位不受河道水位影响,且丰水期也不受鄱阳湖水位影响,水位由围垦湖降雨及闸口人为控制影响;③河道水域水位变化受上游来水影响且变幅较大。碟形湖、围垦湖和河道这3类水域的水位变化特征不同,应按水域分类开展鄱阳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碟形湖 围垦湖 河道 水位变化 相关性分析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气候情景下鄱阳湖流域生态水文情势演变
3
作者 刘雅坤 曾思栋 +3 位作者 阳林翰 樊迪 刘欣 李淼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9,共12页
为了探究气候变化影响下鄱阳湖流域水文情势的演变规律,利用未来气候模式数据驱动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结合Mann-Kendall趋势检验及生态水文指标变化范围法(IHA-RVA),分析了鄱阳湖流域未来情景下径流量、极值流量、脉冲变比等生态水... 为了探究气候变化影响下鄱阳湖流域水文情势的演变规律,利用未来气候模式数据驱动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结合Mann-Kendall趋势检验及生态水文指标变化范围法(IHA-RVA),分析了鄱阳湖流域未来情景下径流量、极值流量、脉冲变比等生态水文指标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未来径流量呈增长趋势,增幅在18.5%~30.3%,SSP5-8.5情景下增幅最高;(2)丰水期(3—8月)月均流量的增长较枯水期(9月—翌年2月)更明显,5—9月径流量增长率达到20%,最大年极值发生时间将提前1.0~17.8 d;(3)气候变化下鄱阳湖流域整体水文情势呈低度改变,虬津站和虎山站分别是整体水文改变度最高和最低的站点,其改变度分别为21.2和19.2。但月均流量(Ⅰ)、年极值流量(Ⅱ)与流量变化(Ⅴ)组分指标的改变度相对较高,平均为22.8。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流域生态水文情势预测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态水文情势 水文改变度 鄱阳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鄱阳湖区县级水网建设布局研究
4
作者 吴涛 邹大胜 +1 位作者 刘雁翼 刘琪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5年第1期18-21,33,共5页
文章以永修县为例,分析县域河湖水系、工程建设基础、国土空间空间开发格局,以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按照国家、省市水网建设要求,分别提出县域水网建设重点和骨干水网建设总体布局,确定防洪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保护... 文章以永修县为例,分析县域河湖水系、工程建设基础、国土空间空间开发格局,以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按照国家、省市水网建设要求,分别提出县域水网建设重点和骨干水网建设总体布局,确定防洪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保护治理、水网数字化智慧化4方面建设任务,研究成果对于其他市县水网建设,特别是环鄱阳湖区县级水网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县级水网 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水位确定新思路
5
作者 肖洋 陈诺 李晨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5年第2期47-53,共7页
为保障鄱阳湖湿地的健康发展,抑制洲滩植被面积减少以及植被向湖心扩张趋势,迫切需要对维系鄱阳湖洲滩湿地植被生态系统健康的低水位控制目标进行研究。文章提出一种鄱阳湖生态水位确定的新思路,即以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 为保障鄱阳湖湿地的健康发展,抑制洲滩植被面积减少以及植被向湖心扩张趋势,迫切需要对维系鄱阳湖洲滩湿地植被生态系统健康的低水位控制目标进行研究。文章提出一种鄱阳湖生态水位确定的新思路,即以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典型洲滩湿地生态水文模型,识别低水位变化对洲滩湿地植被的影响,确定考虑洲滩湿地植被生态系统健康的湖泊低水位控制目标;同时,阐述了实现新思路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研究思路可丰富现有湖泊生态水位研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生态水位 洲滩湿地 植被水分利用模式 生态水文模型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流域气象干旱的区域性特征及干旱过程演变 被引量:1
6
作者 叶许春 袁燕萍 +2 位作者 刘婷婷 段红鑫 李相虎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26,34,共9页
基于1960—2020年鄱阳湖流域及周边29个国家气象站的连续观测资料,通过计算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SPEI)并结合游程理论,研究分析了气象干旱的区域性特征及干旱过程演变。结果表明:①鄱阳湖流域月尺度气象干旱的发生频率为31.7%~34.8%,不... 基于1960—2020年鄱阳湖流域及周边29个国家气象站的连续观测资料,通过计算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SPEI)并结合游程理论,研究分析了气象干旱的区域性特征及干旱过程演变。结果表明:①鄱阳湖流域月尺度气象干旱的发生频率为31.7%~34.8%,不同等级干旱发生频率的空间格局差异明显;②春、秋季节流域尺度SPEI呈现微弱下降趋势,干旱影响范围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夏、冬季节情况与此相反;③就干旱区域性特征而言,鄱阳湖流域季节性气象干旱以全流域性干旱和局域性干旱为主(发生频率分别为29.5%和23.4%),区域性干旱和部分区域性干旱的发生频率(分别为10.7%和5.7%)相对较低;④游程理论揭示在过去的61 a间共发生50次流域尺度气象干旱事件,干旱事件的发生频次随干旱历时的增加显著减少,其中干旱历时最长的可达49个月;⑤流域尺度气象干旱事件的历时、峰值烈度以及总烈度的演变呈现较强的年代际波动特征;⑥干旱历时与总烈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与峰值烈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与平均烈度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明显。这些研究结果明晰了鄱阳湖流域气象干旱的区域性特征与干旱过程演变,为合理开展流域气象干旱影响评估和制定防范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 游程理论 干旱过程 鄱阳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耳石微化学的长江禁捕前后鄱阳湖都昌水域刀鲚群体动态变化研究
7
作者 姜涛 杨健 +2 位作者 刘洪波 陈修报 薛竣仁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6,共9页
为了解长江禁捕对鄱阳湖都昌南部水域刀鲚(Coilia nasus)资源的影响,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分别对该水域禁捕前(2014年)和禁捕后(2019年)刀鲚的洄游生态学特征开展了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刀鲚个体耳石自核心至边缘均依次具有锶钙比(... 为了解长江禁捕对鄱阳湖都昌南部水域刀鲚(Coilia nasus)资源的影响,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分别对该水域禁捕前(2014年)和禁捕后(2019年)刀鲚的洄游生态学特征开展了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刀鲚个体耳石自核心至边缘均依次具有锶钙比(Sr/Ca×1000)<3、3~7以及<3的生境履历特征,表现为典型的溯河洄游履历。禁捕后刀鲚数量(17尾)明显多于禁捕前(2尾),体长[(28.1±2.3)cm]也长于禁捕前[(21.3±4.7)cm],且长于禁捕前的已有报道。此外,刀鲚耳石边缘低值区呈现多样化特征[2014年(125.0±63.6)μm、80~170μm,2019年(173.5±73.6)μm、20~290μm],表现出多个上溯群体在该水域混栖的现象。结合该水域多数个体性腺尚未成熟,且都昌南部水域(大矶山至和合乡水域)是刀鲚群体自江湖通道出入鄱阳湖中部和南部湖区及通湖河流(如饶河、信江等)的必经之路,得出都昌水域主要行使刀鲚洄游通道的生态功能,亟须加强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耳石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长江禁渔 鄱阳湖 都昌水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越冬中期水鸟群落多样性研究
8
作者 刘鹏 冯莹莹 +5 位作者 章密 韩卫杰 张壹萱 张天祥 张曼玉 黄晓凤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8-134,共7页
鄱阳湖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水鸟越冬地,长江中下游及东亚地区最大和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和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采用定点直接计数法对鄱阳湖越冬中期水鸟群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鄱阳湖越... 鄱阳湖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的水鸟越冬地,长江中下游及东亚地区最大和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和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采用定点直接计数法对鄱阳湖越冬中期水鸟群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鄱阳湖越冬中期水鸟有7目12科63种,以雁形目和鸻形目的鸟种占绝对优势(69.84%),优势种有豆雁(29.22%)、白额雁(17.96%)和鸿雁(14.54%),雁鸭类数量占总数量的75.62%;在区系组成和居留型上,古北界物种和冬候鸟是鄱阳湖越冬中期主要分布的鸟种,分别占调查种数的76.19%、60.32%,调查还发现有部分夏候鸟在鄱阳湖越冬。调查的水鸟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4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9种。列入中日候鸟协定、中澳候鸟协定的鸟类分别44种、15种。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近危等级以上有14种。通过与长江中下游几个重要的越冬湿地水鸟群落相似度比较,发现本次调查的越冬水鸟与东洞庭湖相似度最高(相同种44种),为0.8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越冬中期 水鸟 群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近年极端洪枯情势分析及应对策略
9
作者 姚仕明 范达福 +3 位作者 栾华龙 渠庚 胡呈维 何子灿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1-179,共9页
受自然因素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近年来鄱阳湖出现了极端的洪枯水文情势。2020年汛期鄱阳湖最高水位突破历史极值,2022年鄱阳湖出现历史罕见的“汛期反枯”现象,多站出现历史最低水位。极端的洪枯水文情势给湖区乃至长江下游地区... 受自然因素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近年来鄱阳湖出现了极端的洪枯水文情势。2020年汛期鄱阳湖最高水位突破历史极值,2022年鄱阳湖出现历史罕见的“汛期反枯”现象,多站出现历史最低水位。极端的洪枯水文情势给湖区乃至长江下游地区防汛抗旱工作带来了严重影响。为应对新水沙及气候条件下鄱阳湖流域洪旱灾害,根据鄱阳湖流域水文、大气环流资料和三峡工程运行信息,对上述2次极端洪枯事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下副热带高压影响降雨、湖区出入流是鄱阳湖出现极端洪枯水文情势的主要原因,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调节也对极端洪枯水文情势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成果有助于提升鄱阳湖流域水旱灾害应对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洪枯情势 应对措施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区某典型圩堤堤基管涌发展过程试验研究
10
作者 李火坤 王文韬 +6 位作者 王姣 唐义员 王萱子 胡强 熊威 黄伟 朱慧琪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8-146,共9页
堤基管涌是造成鄱阳湖区圩堤险情乃至溃决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从机理上研究并揭示鄱阳湖区圩堤堤基管涌的致灾机制,对于应对管涌险情、科学开展应急抢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鄱阳湖区某圩堤典型堤基结构,采用堤基原型土和自行设计制作的模... 堤基管涌是造成鄱阳湖区圩堤险情乃至溃决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从机理上研究并揭示鄱阳湖区圩堤堤基管涌的致灾机制,对于应对管涌险情、科学开展应急抢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鄱阳湖区某圩堤典型堤基结构,采用堤基原型土和自行设计制作的模型槽开展管涌物理模型试验,完整模拟了原型多层复杂堤基管涌发生、发展及致溃的全过程。结合试验现象对管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水力条件、堤基破坏机理和土体颗粒侵蚀速度等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区圩堤堤基结构中管涌破坏集中于下伏砂层,在渗透压的作用下上覆弱透水层被渗流击穿,于砂层与上覆层的接触面形成管涌通道后加速土体颗粒的侵蚀,最终导致堤基溃决;鄱阳湖区某典型圩堤堤基中夹于黏土层中的壤土层无法起到强弱透水层间过渡层的作用,土体颗粒侵蚀规律与无壤土过渡层的堤基结构相类似,形成表面管涌出口和堤基开裂的土体颗粒累计侵蚀量增长速率均低于0.1 g/s;该圩堤发生管涌的堤基平均总体临界水平坡降约为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圩堤 堤基 管涌 机理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佳景观尺度的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冲突时空演变及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博 舒晓波 +2 位作者 廖富强 黎钰 万智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6-347,共12页
[目的]科学评估区域土地利用冲突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可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重要作用。[方法]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视角构建土地利用冲突测算模型,借鉴最佳景观尺度设定方法确定了适宜的分析尺度,分析了鄱阳湖区1990—2020年土地... [目的]科学评估区域土地利用冲突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可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重要作用。[方法]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视角构建土地利用冲突测算模型,借鉴最佳景观尺度设定方法确定了适宜的分析尺度,分析了鄱阳湖区1990—2020年土地利用冲突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借助PLUS模型多情景模拟了2035年土地利用冲突空间格局。[结果]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冲突的总体空间格局是滨湖区显著高于外围地区,南部地区总体高于北部地区,平原地区高于山地和丘陵地区,河流两侧的冲突值也显著偏高。1990—2005年城镇地区的冲突变化并不显著,乡村地域及县域交界区域冲突水平较高,2005—2020年冲突水平进一步加剧;2035年不同情景下冲突的总体空间格局将延续2020年的状态,但可持续发展情景能有效缓和冲突水平,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发展。[结论]1990—2020年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冲突重心由乡村及县域交界区域向城镇地区转移,且冲突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未来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式,有序进行国土空间开发,注重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间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冲突 最佳景观尺度 多情景模拟 PLUS模型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传导效应及预测 被引量:3
12
作者 胡宜之 余敦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2-353,共12页
[目的]量化地类转化视角下土地利用碳传导效应,预测环鄱阳湖城市群未来土地利用碳排放趋势,并为区域低碳土地利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结果,构建碳传导效应测度模型揭示土地利用... [目的]量化地类转化视角下土地利用碳传导效应,预测环鄱阳湖城市群未来土地利用碳排放趋势,并为区域低碳土地利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结果,构建碳传导效应测度模型揭示土地利用转移内部碳排放变化情况,并借助FLUS-Markov模型和GM-Markov模型对未来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了预测。[结果]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共有1.01×10^(4)km^(2)土地发生转化,耕地与林地间的相互转化以及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最为活跃。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净碳排放由8.79×10^(6)t增至3.63×10^(7)t,碳源/碳汇比值逐年上升,其中,建设用地为主要碳源,林地为主要碳汇。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碳传导效应均表现为碳排放,且呈先增后减态势,研究期间共产生4.05×10^(7)t碳排放,主要由耕地、林地和水域向建设用地转化引致。2025年、2030年、2035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预测结果为4.13×10^(7)t,4.69×10^(7)t和5.39×10^(7)t。[结论]未来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仍会持续增加,减排重心应集中在减少建设用地碳源和增加林地碳汇两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排放 碳传导效应 FLUS-Markov模型 GM-Markov模型 鄱阳湖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鄱阳湖顶托作用评价指标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璐 邓金运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0,共6页
长江与鄱阳湖形成的江湖交汇系统存在复杂的河床演变与物质能量交换,江湖顶托关系是影响江湖水量交换的重要因素,同时对整个区域的水资源、防洪、灌溉、航运、生态有着重要影响。以长江与鄱阳湖的交汇区为研究对象,从动量基本方程出发,... 长江与鄱阳湖形成的江湖交汇系统存在复杂的河床演变与物质能量交换,江湖顶托关系是影响江湖水量交换的重要因素,同时对整个区域的水资源、防洪、灌溉、航运、生态有着重要影响。以长江与鄱阳湖的交汇区为研究对象,从动量基本方程出发,建立了一套评估长江与鄱阳湖顶托强度的指标体系,提出了顶托强度指标——顶托角。研究结果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顶托角整体上没有发生趋势性变化,说明长江对鄱阳湖的顶托作用在三峡水库蓄水后变化不明显。但从年内变化来看,在枯水期,由于三峡水库的补水作用,长江对鄱阳湖的顶托作用明显增强;在汛期,由于三峡水库的削减洪峰以及汛末蓄水,长江对鄱阳湖的顶托作用减弱。长江对鄱阳湖的顶托作用变化会在4~6月使湖水滞留湖区,易发生流域性洪水;在7~10月加速湖水的入江,使鄱阳湖的低水位形势持续恶化。研究成果可为长江和鄱阳湖的治理与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湖关系 顶托作用 顶托角 三峡水库 鄱阳湖 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长江江豚同步监测及种群动态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伟萍 徐志文 +7 位作者 龚磊强 曾南京 熊海兵 林发荣 徐翔 黄江 张琬苏 吴斌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4-140,共7页
为助力鄱阳湖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保护方案制定,及时准确掌握其种群动态,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开展了4次同步监测,采用Distance 7.4软件估算了其种群数量和密度。结果表明,总有效航程为1846 km,在429个位点累计观... 为助力鄱阳湖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保护方案制定,及时准确掌握其种群动态,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开展了4次同步监测,采用Distance 7.4软件估算了其种群数量和密度。结果表明,总有效航程为1846 km,在429个位点累计观测到长江江豚1001头(次),母子豚130对(次)。2019年11月在123个位点观测到225头个体;2021年11月在139个位点观测378头个体;2年间鄱阳湖长江江豚观测个体数量增长了68.0%,观测位点数量增长了13.0%,估算种群密度增长49.2%。在集群规模方面,以1~2头个体组成的群体频次最高,占60.4%~90.2%,年际间差别较大,占比逐年下降;5头及以上群体占比4.9%~12.2%,占比逐年上升,均与水位关系不明显。长江江豚平均遇见率为0.418~0.804头/km,不同水位差别较大,低水位遇见率高;2021年11月长江江豚以及母子豚的遇见率和幼豚占比均最高,说明江豚种群数量、幼体和可育雌性群体在种群中占比均呈现稳中有增趋势,表明鄱阳湖长江江豚种群可能已经实现了正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江豚 同步监测 种群动态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鄱阳湖城市群“三生”用地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地形梯度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丁孝媛 叶长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5-326,共12页
[目的]准确评估“三生”用地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可为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环鄱阳湖城市群2000年、2010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使用土地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分... [目的]准确评估“三生”用地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可为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环鄱阳湖城市群2000年、2010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使用土地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分析了“三生”用地转型过程、生态环境效应及其梯度分异特征。[结果](1) 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活用地大幅增长(1 063.45 km^(2)),生态用地持续减少(997.41 km^(2)),生产用地总体上保持稳定,主要的用地转型模式为城镇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对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的侵占。(2)时序变化上,2000—2010年,随着工矿生产用地和城乡生活用地的扩张,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1.428下降至1.424;2010—2020年,伴随着生态用地的恢复以及城镇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内部格局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1.424升至1.447。(3)空间分布上,整体上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了以南昌大都市圈为中心的中部生态环境质量低值区和以宜春市、景德镇市、上饶市为中心的东西部生态环境质量高值区。(4)随着地形梯度的上升,低质量区的分布指数下降,高等级质量区逐渐呈优势分布;2000—2020年,低质量区趋向于向高地形梯度转移,较高质量区和高质量区的下移趋势明显。[结论]20年间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土地利用转型导致了用地属性及其空间格局的双重变化,建议在布局各类用地时,既要注重对生产、生活用地的“总量控制”,又要保证生态用地的完整性和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质量 梯度分异 鄱阳湖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泥鳅黑斑形成观察及mitfa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志雄 盛军庆 +4 位作者 盛斌 王馨晨 赵亚飞 丁佳丽 易小兵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7-128,共12页
本研究观察了孵化后1~60日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中色素细胞的形成、分布和主要类型。孵化后3 h,在泥鳅卵黄囊内首次观察到幼体型黑色素细胞;从仔鱼期到21日龄,泥鳅体表可见幼体型黑色素细胞;从22日龄的幼鱼到成鱼阶段,泥... 本研究观察了孵化后1~60日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中色素细胞的形成、分布和主要类型。孵化后3 h,在泥鳅卵黄囊内首次观察到幼体型黑色素细胞;从仔鱼期到21日龄,泥鳅体表可见幼体型黑色素细胞;从22日龄的幼鱼到成鱼阶段,泥鳅体表可见成体型黑色素细胞。虹彩细胞首先在1日龄泥鳅仔鱼的眼睛中出现,直到12日龄才在体表被观察到。7日龄稚鱼体表出现黄色素细胞。在孵化后2~21d内,泥鳅的黑色素细胞为幼体型黑色素细胞,其形状由星状变化成雪花状,进一步变化成黑点状。从22 d开始,3种花斑类型的泥鳅体表形成不同形态的成体型黑色素细胞。在大花斑泥鳅体表,菊花状黑色素细胞有规律地聚集成大花斑;在小花斑泥鳅体表,圆形和树枝状黑色素细胞聚集形成小花斑;在无花斑泥鳅体表,树突状黑色素细胞分布均匀。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对泥鳅色素沉着相关基因mitfa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a基因(micropht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a,mitfa)编码的MITFa蛋白含408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45.68kDa,预测等电点为7.16,包含MITF_TFEB_C_3_N、bHLH-Zip和DUF3371结构域。与各种鱼类的mitf基因序列相比,mitfa保守性较好,序列相似度较高(58.8%~83.2%)。qRT-PCR结果显示,mitfa mRNA在胚胎发育的受精卵阶段达到峰值,背部皮肤的表达水平高于腹部皮肤。本研究初步探究了鄱阳湖泥鳅色素和体表花斑的形成及mitfa基因的表达,为进一步了解泥鳅体色形成的遗传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泥鳅 色素形成 mitfa 基因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季节性氨氮水生生物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翔宇 闫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4,共9页
基于生态环境部颁布的《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氨氮》提供的有限离散基准值,对鄱阳湖内6个测站在2018年的氨氮水生生物生态风险(RQ)进行量化评估,进一步讨论了水温和pH值对氨氮水生生物毒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 基于生态环境部颁布的《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氨氮》提供的有限离散基准值,对鄱阳湖内6个测站在2018年的氨氮水生生物生态风险(RQ)进行量化评估,进一步讨论了水温和pH值对氨氮水生生物毒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氨氮》的运用思路,对鄱阳湖地区氨氮的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经验借鉴。结果表明:氨氮平均浓度最高出现在冬季,平均浓度最低出现在秋季;鄱阳湖夏季的短期水生生物水质基准(SWQC)和长期水生生物水质基准(LWQC)最低,春季的SWQC和LWQC最高;鄱阳湖夏季的长期水生生物生态风险LRQ>1,表明在夏季鄱阳湖的氨氮长期水生生物生态风险超过环境容许值;鄱阳湖夏季存在因水温和pH值的升高导致SWQC和LWQC降低,进而引发水生生物生态风险提高的问题。加强对鄱阳湖的pH值监控和预警应作为水资源管理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氨氮 水生生物 水质基准 生态风险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域分区的鄱阳湖流域入湖总磷负荷估算 被引量:1
18
作者 崔芳 王华 +2 位作者 曾一川 闫雨婷 陈经纬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9-196,共8页
随着江西省和环鄱阳湖经济带的快速发展,鄱阳湖湖区总磷超标且浓度日益上升。针对鄱阳湖流域内主要磷污染来源成因问题,基于污染源普查的流域分区技术方法,开展全流域总磷污染负荷核算和入湖磷污染源系统定量解析。结果表明:2021年鄱阳... 随着江西省和环鄱阳湖经济带的快速发展,鄱阳湖湖区总磷超标且浓度日益上升。针对鄱阳湖流域内主要磷污染来源成因问题,基于污染源普查的流域分区技术方法,开展全流域总磷污染负荷核算和入湖磷污染源系统定量解析。结果表明:2021年鄱阳湖入湖总磷污染负荷为1.49万t,主要污染来源于陆域输入,其贡献占比为87.73%,湖体内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内源释放(5.52%)和水土流失(4.60%);污染源按贡献权重大小排序依次为畜禽养殖(48.63%)>城镇生活(20.01%)>种植业(9.71%)>水产养殖(7.37%)>内源释放(5.52%)>水土流失(4.6%)>工业企业(1.12%)>农村生活(0.89%)>候鸟粪便(0.46%)>旅游业(0.12%);在空间分布上,总磷入湖负荷高贡献流域主要集中在赣江集水区和滨湖区,贡献占比分别为50.67%、25.92%,抚河和信江集水区总磷产生量集中,贡献率分别为7.64%、8.34%;各分区的总磷污染源贡献结构类似,主要呈现为农业源为主,城镇源为次要来源。研究显示,鄱阳湖总磷污染来源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但不同区域对总磷入湖主控污染源具有相似性,建议优先管控滨湖区和赣江集水区等高贡献流域,并针对农业源、城镇生活等主控贡献源提出相应的防控削减措施,以改善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总磷 污染负荷 空间差异 主控污染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流域南昌湖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控制策略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勇 夏嵩 +7 位作者 闫冰 詹聪 聂含冰 桂双林 李荣富 魏源送 张洪 吴勇明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24年第1期49-55,75,共8页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我国“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析鄱阳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特征与时空分布情况,推进区域内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落实开展,以鄱阳湖流域南昌湖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考察以...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我国“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析鄱阳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特征与时空分布情况,推进区域内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落实开展,以鄱阳湖流域南昌湖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考察以及数据分析等方法,系统地统计了2020年度鄱阳湖流域南昌湖区五大国控断面汇水区域内的农村生活污水、农业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四大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入湖污染负荷,分析了南昌湖区不同农业面源类型污染特征以及入湖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主要集中在青岚湖、金溪咀刘家和伍湖分场3个国控断面汇水区域,农业种植面源污染主要集中于青岚湖国控断面汇水区域,畜禽养殖污染绝大部分集中在青岚湖、金溪咀刘家国控断面汇水区域,水产养殖污染主要集中在金溪咀刘家、南矶山国控断面汇水区域;其中青岚湖和金溪咀刘家区域内的农业面源污染是南昌湖区亟需治理的重点,COD、NH_(4)^(+)-N、TN、TP产生量分别占据5个国控断面农业面源污染总量的78.6%、66.7%、70.9%和6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农业面源污染 国控断面 水环境质量 防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地区级配不良偏细砂砾石料力学特性
20
作者 吴平 凌华 +2 位作者 石北啸 傅华 韩华强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76,共8页
基于大型三轴试验数据,研究了级配和相对密度D_(r)对鄱阳湖地区级配不良偏细砂砾石料强度和变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小于5 mm粒径颗粒质量分数的增加,砂砾石料压实性能降低;随着大于5 mm粒径颗粒质量分数P_(5)和D_(r)的增大,强度... 基于大型三轴试验数据,研究了级配和相对密度D_(r)对鄱阳湖地区级配不良偏细砂砾石料强度和变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小于5 mm粒径颗粒质量分数的增加,砂砾石料压实性能降低;随着大于5 mm粒径颗粒质量分数P_(5)和D_(r)的增大,强度指标、初始切线弹性模量与体积模量增大;本文研究范围内,随P_(5)和D_(r)的增大,强度指标c、φ、φ_(0)、Δφ线性增大,且P^(5)和D_(r)对强度指标的作用效应几乎不存在相互影响;随P 5和D_(r)的增大,邓肯E-B模型参数K、K_(b)增大,且P_(5)越高D_(r)对K、K_(b)的影响越显著,D_(r)越大时P_(5)对K、K_(b)的影响越强烈,存在相互影响效应;提出了考虑级配与D_(r)双重影响的强度指标和变形参数经验计算公式,该公式能高精度预测鄱阳湖地区级配不良偏细砂砾石覆盖层料的力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石料 颗粒级配 强度指标 变形 力学特性 相对密度 鄱阳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