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西—渝东早寒武世裂陷槽的发现及其演化过程初探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刚 李忠权 +7 位作者 张本健 龙伟 陈骁 黄梓桑 钟原 和源 喻黎明 乔艳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2-1031,共10页
根据地震剖面、航磁资料、钻井资料和野外露头,在四川盆地东部发现了鄂西—渝东裂陷槽,初步界定了裂陷槽的西边界,并对其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简要论证。在筇竹寺时期裂陷槽呈北东向展布,其西边界介于焦石1井—利1井一线,东边界介... 根据地震剖面、航磁资料、钻井资料和野外露头,在四川盆地东部发现了鄂西—渝东裂陷槽,初步界定了裂陷槽的西边界,并对其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简要论证。在筇竹寺时期裂陷槽呈北东向展布,其西边界介于焦石1井—利1井一线,东边界介于宜地4井—宜地3井一线。之后,在沧浪铺期经过填平补齐,裂陷槽厚度范围明显缩小,且沉降中心由长生1井向北东方的鄂参1井迁移。另外,龙王庙组整体厚度变化不大,表明筇竹寺组和沧浪铺组沉积时期是裂陷槽主要的填平补齐时期。在沧浪铺组沉积时期,裂陷槽于高桥一带发育优质烃源岩;而在相对较浅的双流坝地区发育优质储集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鄂西—渝东裂陷槽 演化过程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