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构造热事件与油气运移 被引量:29
1
作者 万丛礼 付金华 张军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43-47,共5页
应用构造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古热史等研究方法,证实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在中生代晚期发生了强烈的构造热事件活动。生烃史表明,这次事件与烃源岩的主生烃期相吻合,它不仅使岩石产生大量裂缝,为烃源岩排烃和油气二次运移提供了极好通... 应用构造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古热史等研究方法,证实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在中生代晚期发生了强烈的构造热事件活动。生烃史表明,这次事件与烃源岩的主生烃期相吻合,它不仅使岩石产生大量裂缝,为烃源岩排烃和油气二次运移提供了极好通道,而且还产生强大动力,促进烃源岩排烃和驱动油气二次运移。结果,这次事件显著提高了烃源岩排烃率和油气运移效率,并控制了油气运移方向和分布规律。中生代晚期的构造热事件不仅是重要的生烃事件,也是重要的成藏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热事件 盆地 鄂尔多斯 西缘 油气二次运移 中生代晚期 油气运移方向 烃源岩 研究方法 运移效率 分布规律 成藏事件 构造学 岩石学 矿物学 生烃史 生烃期 排烃 热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巨厚黄土地区地震采集技术 被引量:17
2
作者 姚宗惠 杜中东 +3 位作者 王学刚 任光辉 伊鸿斌 董停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6-412,共7页
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表层地质地貌极其复杂,有巨厚黄土区、黄土-沙漠区及山前砾石-黄土区,独特的黄土地貌使得地震采集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根据以往巨厚黄土地区地震采集经验,采用多种方法系统地开展黄土表层结构精细调查,深入研究黄... 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表层地质地貌极其复杂,有巨厚黄土区、黄土-沙漠区及山前砾石-黄土区,独特的黄土地貌使得地震采集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根据以往巨厚黄土地区地震采集经验,采用多种方法系统地开展黄土表层结构精细调查,深入研究黄土地球物理特征及激发因素与表层黄土结构之间的关系,优选激发井位和井深,确保了激发效果;采用小道距、三线小线距、高密度空间采样技术,获得了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研究表明,巨厚黄土地区地震采集时应优选激发井位和岩性,合理选择激发井深;坚持多深井组合激发、单井药量不宜过大总药量要大两项基本原则;采用高密度采样技术,提高采集资料的覆盖次数和信噪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盆地 巨厚黄土地区 地震采集 高密度空间采样 高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前陆盆地层系砂岩成岩环境特征及其孔隙演化——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二叠系为例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建伟 鲍志东 +1 位作者 田海芹 郑四兵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7-42,共6页
鄂尔多斯西缘二叠系为前前陆盆地层系 ,砂岩成岩作用仍受前陆盆地构造的影响 ,不同构造分区砂岩储层的成岩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别。研究发现 ,西缘逆冲带砂体经历了浅埋藏弱压实和溶蚀作用 ,储集物性最优 ;斜坡带砂岩储层不仅残留少量粒间... 鄂尔多斯西缘二叠系为前前陆盆地层系 ,砂岩成岩作用仍受前陆盆地构造的影响 ,不同构造分区砂岩储层的成岩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别。研究发现 ,西缘逆冲带砂体经历了浅埋藏弱压实和溶蚀作用 ,储集物性最优 ;斜坡带砂岩储层不仅残留少量粒间孔隙 ,而且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对储集空间的改善十分明显 ;压实压溶作用和胶结充填作用严重损害前渊带砂岩原生孔隙 ,但后期的凝灰质溶蚀蚀变作用对储层性能有一定的改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 二叠系 成岩环境 孔隙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前陆盆地构造-沉积响应 被引量:21
4
作者 李斌 孟自芳 +1 位作者 宋岩 李相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03-709,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前陆地区在晚三叠世中侏罗世经历了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早期的影响,西缘整体抬升,西南和西北两个造山带开始显现,古地理为继承性的南湖北河格局,此时秦岭造山带的形成使西南地区由滨海相向湖沼相过渡。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前陆地区在晚三叠世中侏罗世经历了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早期的影响,西缘整体抬升,西南和西北两个造山带开始显现,古地理为继承性的南湖北河格局,此时秦岭造山带的形成使西南地区由滨海相向湖沼相过渡。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是西缘地区前陆盆地形成时期,燕山中期逆冲推覆作用强烈,该区地层角度不整合发育,沉积记录的响应表现为南北向隆坳相间的前陆盆地格局,有别于前陆盆地形成始于晚三叠世的认识。晚白垩世新生代是喜山运动的后期改造时期,地层角度不整合发育,沉积响应为平原沼泽相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西缘 盆地 构造 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前陆盆地中生界成岩作用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侯宇 李斌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8,共8页
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中生界储层砂岩成岩作用主要受前陆盆地构造演化的影响,不同构造区带砂岩储层的成岩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别。研究发现,冲断带近物源区由于杂基和软矿物含量高,压实作用表现较为强烈,砂岩物性较差;但斜坡带远离物源区... 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中生界储层砂岩成岩作用主要受前陆盆地构造演化的影响,不同构造区带砂岩储层的成岩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别。研究发现,冲断带近物源区由于杂基和软矿物含量高,压实作用表现较为强烈,砂岩物性较差;但斜坡带远离物源区压实程度较弱,原生粒间孔隙发育。前陆盆地不同区带的构造演化强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成岩强度,冲断带的Ro值为0.5%~0.65%,其成岩演化刚进入晚成岩A期,但成岩演化程度比斜坡带略高,而坳陷带经历的成岩演化最高,成岩演化程度相对较高(Ro:0.7%~0.9%),强度最大。坳陷带比冲断带、斜坡带含有更高含量的富铁方解石,这些铁方解石属于成岩晚期的产物,很难遭受后期溶蚀改造,所以坳陷带中铁方解石含量较高的地区储层物性也比较差,其机理可能与黏土矿物转化和长石类矿物发生溶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西缘 盆地 中生界 溶蚀作用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晚三叠世前陆冲断活动控制的沉积层序特征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天舒 吴因业 +1 位作者 郭彬程 冯有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0-50,共11页
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入手,通过对鄂尔多斯西南缘前陆冲断带汭河—陇县—麟游露头剖面和前陆斜坡带延河剖面上三叠统延长组典型露头剖面的观测与对比,以及显微镜薄片分析,讨论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前陆不同构造带... 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入手,通过对鄂尔多斯西南缘前陆冲断带汭河—陇县—麟游露头剖面和前陆斜坡带延河剖面上三叠统延长组典型露头剖面的观测与对比,以及显微镜薄片分析,讨论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前陆不同构造带在沉积层序演化、砂体展布及储层微观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及主控因素。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长10—长2下部油层组可划分为3个湖侵体系域和3个湖退体系域。沉积砂体集中发育在湖侵早期和湖退阶段。前陆冲断带近秦祁造山带物源区,坡度陡,砂体沉积受构造作用控制,发育近物源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快速入湖,砂体厚度大,砂岩粒度较大,岩屑、杂基含量较高,储层物性相对较差。前陆斜坡带距离北部阴山褶皱带物源较远,坡度缓,砂体沉积受湖岸线迁移控制,发育远物源曲流河三角洲。砂体展布范围大,沉积相变化频繁,砂岩粒度较小,杂基含量较低,后期成岩作用产生次生孔隙,可成为较好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盆地 延长组 三角洲 体系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奥陶纪前陆盆地的沉积大地构造格架与演化 被引量:7
7
作者 师平平 肖安成 +5 位作者 付金华 吴磊 周义军 王依平 覃素华 张万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531-2546,共16页
鄂尔多斯地块南缘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与北秦岭造山带结合部位,是研究北秦岭造山带奥陶纪弧-陆碰撞事件沉积-构造响应的理想场所。目前对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奥陶纪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构造属性、结构以及演化历史仍缺乏清晰的认识。本文通... 鄂尔多斯地块南缘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与北秦岭造山带结合部位,是研究北秦岭造山带奥陶纪弧-陆碰撞事件沉积-构造响应的理想场所。目前对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奥陶纪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构造属性、结构以及演化历史仍缺乏清晰的认识。本文通过对露头区典型剖面观测结果和覆盖区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奥陶纪盆地沉积充填整体表现为南厚北薄、顶底均被区域性不整合面所限定的楔状沉积体;由北向南可以划分出局限沉积环境的坳陷带、持续抬升的隆起带和局限浅水-海相深水-陆相冲积扇环境的盆地带。结合北秦岭造山带奥陶纪大地构造属性及演化历史分析,得出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奥陶纪盆地是与北秦岭造山带奥陶纪弧-陆碰撞事件相关的周缘前陆盆地,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的演化:①冶里-亮甲山期,前陆盆地初始挠曲阶段;②马一-马五期,前陆盆地结构成型阶段;③马六-平凉期,前陆盆地快速沉降阶段;④背锅山期,前陆盆地快速充填阶段。此外,该周缘前陆盆地具有经典前陆盆地的四元结构:褶皱冲断带位于包括渭河地堑在内的西安-宝鸡一带,前渊带呈近东西向展布于岐山-富平一带,前缘隆起带位于庆阳-运城一带,隆后坳陷带大致位于延安-榆林-绥德一带,呈不规则的椭圆形。该研究不仅有助于查明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奥陶纪盆地性质、结构与演化历史,还为北秦岭造山带奥陶纪弧-陆碰撞事件提供了盆地内部的地质历史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地块南缘 奥陶纪 周缘盆地 演化历史 盆地结构 弧-碰撞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部)中生代构造属性 被引量:242
8
作者 刘池洋 赵红格 +1 位作者 王锋 陈洪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37-747,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带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特征、活跃的新构造运动和良好的矿产赋存条件,长期以来为诸多地质学和矿产学者所关注;并从不同角度对该区带的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和构造属性进行了程度不同地探讨,提出了不尽相同...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带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特征、活跃的新构造运动和良好的矿产赋存条件,长期以来为诸多地质学和矿产学者所关注;并从不同角度对该区带的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和构造属性进行了程度不同地探讨,提出了不尽相同的认识。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将其中生代构造属性划归“前陆盆地”。在地质历史上,适于前陆盆地发育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是相当有限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部)处于多个性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结合部位,构造特征因地而异,演化过程十分复杂。本文根据最新勘探资料和测试结果,通过对区域背景、盆山关系、沉积响应、构造特征、原盆面貌、演化过程、发育时限和后期改造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在中生代整体上不具前陆盆地属性,为大型残延克拉通内盆地的组成部分;仅在晚侏罗世以来盆地发育晚期和之后的有限时期和局部地段,存在有与前陆盆地结构“貌似”的剖面组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构造属性 残延克拉通内盆地 盆地 盆山耦合 区域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部奥陶纪盆地原型:来自贺兰山和桌子山地区奥陶系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33
9
作者 王振涛 周洪瑞 +4 位作者 王训练 景秀春 张永生 袁路朋 沈智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41-1061,共21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贺兰山—桌子山地区奥陶纪盆地原型一直存在争议。因此,作为连接盆地与造山带的纽带,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系的沉积响应特点理应引起重视。贺兰山—桌子山地区奥陶系沉积组合普遍存在二元结构,即下部以发育台地相...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贺兰山—桌子山地区奥陶纪盆地原型一直存在争议。因此,作为连接盆地与造山带的纽带,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系的沉积响应特点理应引起重视。贺兰山—桌子山地区奥陶系沉积组合普遍存在二元结构,即下部以发育台地相碳酸盐岩为特征,上部发育一套复理石沉积,代表了盆地原型从伸展向敛合发展的不同阶段。本文选取贺兰山—桌子山盆地东、西缘奥陶系两个代表性的剖面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当时的古地理背景和区域构造演化特征,通过野外露头的详细描述和岩石薄片矿物组分的鉴定,揭示了桌子山地区奥陶纪沉积环境的演变序列和贺兰山地区樱桃沟组的事件沉积特征。借助本文部分作者在桌子山地区同步采样获取的牙形石化石的最新成果,确定了桌子山地区奥陶系二元沉积组合界线处的精确时限为牙形石生物带Pygodus anserinus结束的位置,时间上为晚奥陶世桑比期最早期,接近中、上奥陶统界线的年龄(458.4±0.9 Ma,ICG 2014),这与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纪构造转换面(或是盆山转换面)的时限一致。通过对比研究认为樱桃沟组与其下伏地层构成的被动大陆边缘—复理石沉积序列结构实为前陆盆地序列,代表了贺兰山地区于中奥陶世已进入前陆盆地发育阶段,樱桃沟组复理石沉积序列中多套滑塌角砾岩夹层的存在和显微研究表明阿拉善陆块(?)逐渐靠近华北陆块过程中可能从阿拉善陆块(?)东缘(被动大陆边缘)垮塌的产物。而桌子山剖面奥陶系相同的二元沉积结构,同样对应了Sinclair前陆盆地地层模型的前两个阶段,暗示当时前陆盆地业已影响到了桌子山地区。综合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纪构造体制由伸展转换为敛合的时限可能代表了阿拉善陆块与华北板块发生了初始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贺兰山 桌子山 沉积组合 盆地 樱桃沟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沉降史与沉积响应 被引量:9
10
作者 杨圣彬 郭庆银 +1 位作者 侯贵廷 孙晔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2-198,共7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沉降史的分析可知,晚三叠世—白垩纪,由于中三叠世巴颜喀拉地体、晚三叠世羌塘地体、中—晚侏罗世拉萨地块、白垩纪冈底斯地体连续向北增生、碰撞以及燕山期伊佐奈岐板块的俯冲,盆地西缘北段的响应显示为陆...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沉降史的分析可知,晚三叠世—白垩纪,由于中三叠世巴颜喀拉地体、晚三叠世羌塘地体、中—晚侏罗世拉萨地块、白垩纪冈底斯地体连续向北增生、碰撞以及燕山期伊佐奈岐板块的俯冲,盆地西缘北段的响应显示为陆内前陆盆地的特征。受地体碰撞的影响,盆地西缘造山带发生幕式构造运动,从而导致盆地沉降也发生幕式变化。造山带每次挤压逆冲均导致相应的前陆盆地沉降和沉积物充填,并直接控制前陆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沉降史 地体碰撞 盆地 沉积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北差异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65
11
作者 刘少峰 杨士恭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97-408,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晚三叠世南北两段存在着明显差异,北段发育由伸展正断层控制的裂陷盆地,南段发育由逆冲断层控制的前陆盆地。它们分别与阿拉善挤压构造带及东祁连褶皱逆冲带相邻。盆地沉积充填前者主要为扇三角洲体系、冲积扇-辫状...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晚三叠世南北两段存在着明显差异,北段发育由伸展正断层控制的裂陷盆地,南段发育由逆冲断层控制的前陆盆地。它们分别与阿拉善挤压构造带及东祁连褶皱逆冲带相邻。盆地沉积充填前者主要为扇三角洲体系、冲积扇-辫状河平原体系,后者主要为陡坡三角洲体系、冲积扇体系。两类盆地和盆缘构造带一起组合成非限制性侧向挤出构造,该类构造控制了研究区晚三叠世构造作用和成盆作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裂陷盆地 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生代鄂尔多斯盆地陆源碎屑成分及其构造属性 被引量:46
12
作者 陈刚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09-413,共5页
运用区域沉积—构造背景分析与陆源碎屑成分判别构造环境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在对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历史研究的基础上,采用 Dickinson 等陆源碎屑成分与构造环境关系判别标准和图版,统计分析了鄂尔多斯... 运用区域沉积—构造背景分析与陆源碎屑成分判别构造环境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在对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历史研究的基础上,采用 Dickinson 等陆源碎屑成分与构造环境关系判别标准和图版,统计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陆源碎屑成分特征及其与盆地构造属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中生代鄂尔多斯盆地具有前陆盆地的性质,但又不同于典型的前陆盆地,称之为类前陆盆地似乎更能反映盆地的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生代 源碎屑成分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演化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斌 孟自芳 +2 位作者 夏斌 卢红选 郑民 《西北油气勘探》 CSCD 2006年第4期29-34,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运动复杂,构造类型多样,以青铜峡-马家滩地区的转换带为界,西缘形成了南北2个截然不同的逆冲体系。分析鄂尔多斯西缘古生界储层形成及演化,其西部构造演化大致可以分成古生代地台演化阶段和晚三叠后前陆盆地演...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运动复杂,构造类型多样,以青铜峡-马家滩地区的转换带为界,西缘形成了南北2个截然不同的逆冲体系。分析鄂尔多斯西缘古生界储层形成及演化,其西部构造演化大致可以分成古生代地台演化阶段和晚三叠后前陆盆地演化阶段。前者控制着古生代沉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展布特征,而前陆盆地构造运动强烈影响了古生界地层的埋藏演化史。由于地史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早期形成的断裂受到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而重新活动,从而使断裂活动具有继承性发育的特征,断裂活动对油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构造演化 构造特征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两种不同成因古隆起的特征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被引量:27
14
作者 解国爱 张庆龙 +3 位作者 潘明宝 赵世龙 任文军 郭令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3-377,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是中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基底结构复杂,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基底顶面表现为2个大型隆起,北部为伊克昭盟隆起,中南部为中央古隆起。伊盟隆起具有继承性,继承了结晶基底的形态,上石炭统太原组直接覆盖...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是中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基底结构复杂,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基底顶面表现为2个大型隆起,北部为伊克昭盟隆起,中南部为中央古隆起。伊盟隆起具有继承性,继承了结晶基底的形态,上石炭统太原组直接覆盖在变质基底之上。中央古隆起则是盆地西缘和南缘在元古宙秦(岭)祁(连)贺(兰)三叉裂谷基础上发育的古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并发展成为主动大陆边缘,于中奥陶世—中石炭世秦祁海槽向东、向北方向俯冲碰撞,形成古生代前陆盆地,其前隆部分平面上构成了L形的中央古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伊克昭盟隆起 中央古隆起 古生界 盆地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断裂分析 被引量:52
15
作者 姚宗惠 张明山 +2 位作者 曾令邦 王润生 何天翼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23,共4页
长期以来 ,多数研究者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为稳定的克拉通盆地 ,盆地内部不发育断裂。但近年在新采集、处理的地震剖面上陆续发现了盆地北部存在着断距约 40~ 2 40m的断层 ,总体上看 ,从天环向斜北部到苏里格庙、乌审召、东胜一带为北东... 长期以来 ,多数研究者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为稳定的克拉通盆地 ,盆地内部不发育断裂。但近年在新采集、处理的地震剖面上陆续发现了盆地北部存在着断距约 40~ 2 40m的断层 ,总体上看 ,从天环向斜北部到苏里格庙、乌审召、东胜一带为北东向断裂多发带。这些断层以断开奥陶系风化壳、太原组和山西组煤层等地震反射层波组为主 ,通常组成单向逆冲断层、对冲断凹型、背冲断垒型和先逆后正反转型等几种断层类型。这些断层是鄂尔多斯盆地在燕山运动中、晚期受到周边构造单元强烈挤压所形成的 ,也是由克拉通盆地向前陆盆地转化的伴生产物。图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北部断裂 地震剖面 逆冲断层 反转断层 克拉通盆地 盆地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典型天然气藏输导体系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为例 被引量:30
16
作者 朱筱敏 刘成林 +1 位作者 曾庆猛 门相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24-729,共6页
前陆盆地褶皱-冲断带气藏和裂谷盆地气藏油气输导体系以断裂为主,天然气运移方向以垂向为主,运移距离短,输导效率高;而克拉通盆地岩性气藏和前陆盆地斜坡带气藏油气输导体系以砂体为主,油气运移方向为侧向、垂向,运移距离较长,输导效率... 前陆盆地褶皱-冲断带气藏和裂谷盆地气藏油气输导体系以断裂为主,天然气运移方向以垂向为主,运移距离短,输导效率高;而克拉通盆地岩性气藏和前陆盆地斜坡带气藏油气输导体系以砂体为主,油气运移方向为侧向、垂向,运移距离较长,输导效率低.苏里格气田属克拉通盆地岩性气藏,输导体系主要类型为砂体型,也有少量断裂型、砂体-断裂型.砂体型又可进一步分为厚层带状砂体、薄层带状砂体与透镜状砂体等类型.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随时间而变化.在200~150 Ma溶蚀作用和断层活动最强,输导体系的输导能力增大到顶峰.在成藏关键时刻(J3-K1),输导体系格架产状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主要输导体系为砂体、断层与裂缝,油气向西北方向运移,输导效率高.在成藏后调整期(K2-Q),输导体系格架大部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主要输导体系为砂体与裂缝.油气运移效率较低,运移不太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体系 克拉通 裂谷 苏里格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奥陶系的对比划分意见及其对中西部油气勘探的意义 被引量:18
17
作者 孙肇才 胡显穆 《海相油气地质》 2002年第4期41-58,共18页
根据野外实测剖面及多年积累的古生物地层资料,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包括2个群及以笔石带为据的9个组。强调下奥陶统与中—上奥陶统是该区及整个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层序和盆地原型分界。代表 SaukⅢ上部的下奥陶统在鄂尔多斯... 根据野外实测剖面及多年积累的古生物地层资料,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包括2个群及以笔石带为据的9个组。强调下奥陶统与中—上奥陶统是该区及整个中国中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层序和盆地原型分界。代表 SaukⅢ上部的下奥陶统在鄂尔多斯、塔里木和扬子地区表现为被动边缘上的以台地相碳酸盐岩占优势的伸展盆地沉积,其顶部风化壳是本区及塔里木大油(气)田的主力储层。以 Tippecanoe(O_2—D_(?))层序和以中—上奥陶统为主的地层,是鄂尔多斯和塔里木最有价值的有效烃源岩层,它代表了加里东期聚敛到碰撞的挠曲型复理石至磨拉石前陆盆地的沉积,而古中央隆起是这个弧后前陆的前隆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纪 平凉群 天景山群 马家沟组 生物地层对比 烃源岩 盆地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块西部构造研究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锋 赵红格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92-399,共8页
基于20世纪70—80年代对鄂尔多斯地块西部构造的研究,所得出的地块西部南北统一的东西挤压逆冲推覆构造模式,随着目前该区油气勘探实践发展及研究的逐渐深入,已经越来越难以解释地质实际问题。同时,地块西部统一的东西向运动及南北成带... 基于20世纪70—80年代对鄂尔多斯地块西部构造的研究,所得出的地块西部南北统一的东西挤压逆冲推覆构造模式,随着目前该区油气勘探实践发展及研究的逐渐深入,已经越来越难以解释地质实际问题。同时,地块西部统一的东西向运动及南北成带的构造模式值得认真推敲;该区不存在大规模的前陆盆地;关于横向构造带、南北分区以及南北运动模式等问题的相继提出,说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地块西部区域构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值得重新审视。在分析总结该区构造特征及发育模式时需要不断地加强全面研究,并对原有的认识进行不断的补充、修订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地块 推覆模式 盆地 横向构造带 南北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系砂岩的物源分析:对古地理位置重建和构造背景的指示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英利 贾晓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3-380,共18页
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系主要为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的岩石组合,前人研究多认为形成于相对稳定的克拉通盆地。但同时期出现的大陆岩浆作用显然与前期认定的克拉通盆地性质不符,需要借助扬子西缘的物质来源探讨构造背景。基于野外露头等资料,... 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系主要为一套碎屑岩-碳酸盐岩的岩石组合,前人研究多认为形成于相对稳定的克拉通盆地。但同时期出现的大陆岩浆作用显然与前期认定的克拉通盆地性质不符,需要借助扬子西缘的物质来源探讨构造背景。基于野外露头等资料,本文通过对扬子陆块西缘会泽和会东附近寒武系3件砂岩样品进行重矿物分析、电气石电子探针和碎屑锆石U-Pb测年分析,确定扬子西缘寒武纪沉积物的源区;并结合沉积序列等综合探讨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纪的构造背景。沉积序列表明,扬子西缘寒武系沧浪铺组、西王庙组和二道水组主要由砂岩和白云岩等组成,沉积环境为滨岸—潮坪。细—粗砂岩碎屑颗粒为次棱角状—次圆状,分选较差;碎屑组分主要为石英,岩屑几乎全部为燧石,长石含量较少。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重矿物分析指示扬子西缘寒武系砂岩重矿物主要由锆石、赤—褐铁矿、电气石、钛铁矿、金红石、磷灰石等组成,重矿物组合指示岩浆岩为其主要母岩;电气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物源主要来自于贫锂花岗岩和变砂岩、变泥岩;碎屑锆石测年分析表明物源区母岩主要为983~540 Ma岩浆岩。碎屑锆石年龄对比等综合分析表明,寒武系沉积物部分源自康滇古陆983~708 Ma的岩浆岩和变沉积岩,部分源自冈瓦纳大陆东非造山带663~540 Ma的岩石,物源区岩石经历再旋回产物作用。扬子西缘寒武系的沉积序列、碎屑锆石年龄谱图和碎屑组成等特征综合分析表明,扬子陆块西缘寒武系形成于前陆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重矿物 物源分析 寒武纪 碰撞环境 盆地 扬子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物源及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量:41
20
作者 陈斌 李勇 +3 位作者 王伟明 李海兵 苏德辰 颜照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57-872,共16页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早期的沉积物源及构造演化长期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主要在晚三叠世诺利期及同期沉积的须家河组下部地层。通常认为龙门山前陆盆地的西侧边界为龙门山主断裂,北川-映秀断裂,须家河组地层的地表出露范围均位于该断... 晚三叠世龙门山前陆盆地早期的沉积物源及构造演化长期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主要在晚三叠世诺利期及同期沉积的须家河组下部地层。通常认为龙门山前陆盆地的西侧边界为龙门山主断裂,北川-映秀断裂,须家河组地层的地表出露范围均位于该断裂以东区域。近期的汶川科学钻探首次在北川-映秀断裂以西发现了须家河组下部地层,为龙门山前陆盆地早期的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证据。上三叠统诺利阶须家河组下部的砂岩骨架颗粒中石英、长石、岩屑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3%、4%和35%,岩屑颗粒呈次棱角状,岩屑主要为弱变质的粉砂岩、泥岩,具有锆石、金红石、电气石、重晶石的重矿物组合特征,表明物源来自再旋回沉积岩。据Dickinson的三角判别图解分析,其物源区构造背景为再旋回造山带。通过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分析,再次确定其物源为上地壳长英质岩。龙门山前缘须家河组下部地层与松潘甘孜中—上三叠统的REE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以及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特征相似。通过与须家河组潜在物源区的综合对比分析,本文认为诺利期的须家河组具有前陆盆地的双物源特征,其物源主要来自松潘甘孜褶皱带,并有少量来自扬子板块西缘。微量和稀土元素比值特征及构造背景判别图解分析表明,诺利期龙门山前缘须家河组的沉积构造背景为大陆岛弧,沉积盆地类型应为弧后前陆盆地。结合龙门山造山带-前陆盆地系统的构造事件研究,以及本文对于须家河组下部的物源和构造背景分析,表明在卡尼末期古特提斯洋东缘出现强烈挤压,松潘甘孜东缘发生褶皱并逆冲在扬子板块西缘之上形成古岛弧,逆冲断裂为茂汶断裂,须家河组的西侧沉积范围,即前陆盆地的西侧边界为茂汶断裂。到诺利期末和瑞替期初,龙门山造山带形成,须家河组沉积范围缩至北川-映秀断裂以东,龙门山前陆盆地的西侧边界为北川-映秀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须家河组 晚三叠世 龙门山 松潘甘孜褶皱带 盆地 地球化学 扬子板块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