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李105井奥陶系乌拉力克组笔石生物地层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传尚 胡勇 +1 位作者 Jörg MALETZ 危凯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3-282,共10页
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李105井奥陶系乌拉力克组的笔石化石的研究,划分出两个笔石生物带,即Nemagraptus gracilis带和Cilmacograptus bicornis带,其时限为桑比期。根据乌拉力克组的沉积学特征,结合最新的岩相古地理研究进展,认为... 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李105井奥陶系乌拉力克组的笔石化石的研究,划分出两个笔石生物带,即Nemagraptus gracilis带和Cilmacograptus bicornis带,其时限为桑比期。根据乌拉力克组的沉积学特征,结合最新的岩相古地理研究进展,认为原乌拉力克组的底界以一套特征的砾屑灰岩为标志欠妥,建议将克里摩里组上段的以黑色含笔石页岩为主的地层划归乌拉力克组,新厘定的乌拉力克组在盆地西缘北部露头区内蒙古乌海桌子山一带至少包含了Pterograptus elegans、Didymograptus murchisoni和Nemagraptus gracilis带等三个笔石带,其时限跨越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晚期到晚奥陶世桑比期早期。可见,乌拉力克组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其顶、底界线均存在明显的穿时。这一发现不仅为乌拉力克组的时限及其相变穿时提供了准确的生物地层约束,也为这一地区岩相古地理的重建及页岩气勘探有利相带的优选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乌拉力克组 笔石带 穿时 李105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中段奥陶系克里摩里组高能滩隐伏构造成藏潜力
2
作者 时保宏 蔺嘉昊 +6 位作者 张涛 王红伟 张雷 魏嘉怡 李涵 刘刚 王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90,共13页
近年来,少数探井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上古生界石盒子组8段和山西组1段隐伏构造发现了低产天然气。推覆体下盘隐伏构造研究对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最新钻探成果、地震资料、岩石薄片和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研究了西缘中段... 近年来,少数探井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上古生界石盒子组8段和山西组1段隐伏构造发现了低产天然气。推覆体下盘隐伏构造研究对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最新钻探成果、地震资料、岩石薄片和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研究了西缘中段逆冲推覆构造下盘古生界隐伏构造特征,分析了奥陶系克里摩里组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和勘探潜力,提出了隐伏构造带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受侏罗世—白垩世燕山期自西向东强烈推覆应力作用影响,研究区推覆体下盘地层被动挤压褶皱变形,广泛发育南北向呈排状展布的隐伏构造,隐伏构造圈闭规模较大,断层不发育,封闭性较好。②奥陶系克里摩里组发育缓坡高能滩相储层,主要为中-粗晶白云岩,储集空间以晶间孔、晶间溶孔及裂缝为主,储层孔隙度介于3%~6%,渗透率在(1~8)×10^(-3)µm^(2)。③发育乌拉力克组和克里摩里组2套海相优质烃源岩,干酪根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镜质体反射率(Ro)在1.50%~1.90%。④天然气垂向和侧向双向供烃,源-储配置关系良好,隐伏构造圈闭形成与烃源岩主生、排烃期匹配性好。低幅度隐伏构造带与高能滩的叠加区是天然气的富集区。初步预测滩相白云岩与隐伏构造叠合有利面积为300 km^(2)。马家滩段烟墩山、惠安堡和马家滩3个隐伏构造带是下一步克里摩里组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滩带 隐伏构造 成藏潜力 乌拉力克组 克里摩里组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海相页岩岩石物理特征实验研究
3
作者 邓继新 徐小兵 +4 位作者 徐中华 闫龙龙 黄军平 谭开俊 史江龙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0-1147,共18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乌拉力克组海相页岩具备油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地质条件,是下一步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区,但由于对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页岩油层系地质与工程“甜点”地震评价方法的有效运用.为此,通过对乌拉力克...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乌拉力克组海相页岩具备油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地质条件,是下一步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区,但由于对储层岩石物理特征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页岩油层系地质与工程“甜点”地震评价方法的有效运用.为此,通过对乌拉力克组海相页岩样品的岩石学特征、储层特征和岩石物理特征的系统测试,揭示了沉积环境变化对页岩岩石学特征的影响,分析了页岩样品的岩石物理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乌拉力克组海相页岩岩石学特征受沉积古地貌控制,岩性在横向展布上由上斜坡沉积环境的钙质页岩演变为斜坡洼地沉积环境的混合质页岩直至广海陆棚环境的硅质页岩,矿物组分上表现为生物石英含量逐渐增多,组成颗粒粒径逐渐减小,纹层组合特征由钙质纹层为主转变为“硅质纹层+黏土质纹层”为主.页岩样品纹层组合差异造成岩石受力骨架弹性性质改变,从而控制了地震弹性性质的整体变化方式,表现为垂直层理传播纵、横波速度随石英含量变化整体近似呈“V”型趋势,支撑颗粒相似的页岩样品不同方向纵、横波速度关系表现出较好的统计关系,硅质页岩具有最低的纵、横波速度比值,灰质页岩则表现出相对较高的纵、横波速度比值,孔隙度-速度变化关系也具有按组分和纹层组合特征分层分布的特征,孔隙度是影响速度变化的次一级因素.低黏土含量的硅质页岩和灰质页岩速度各向异性主要表现为纹层组合弹性性质差异的贡献,高黏土含量的混合质页岩和硅质页岩速度各向异性则受黏土质纹层中黏土颗粒定向程度和纹层组合弹性性质差异的共同影响,有机质对各向异性贡献较小.研究结果可为乌拉力克组页岩储层“双”甜点的测井与地震评价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物理特征 海相页岩 乌拉力克组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构造地质大剖面解析及棋盘井向斜构造成因新解 被引量:2
4
作者 邹松 何登发 +1 位作者 成祥 毛丹凤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2-722,共11页
西缘冲断带作为鄂尔多斯盆地的西部边界,地处众多不同性质构造单元的过渡区域,其地质特征十分复杂。近年来,西缘冲断带的油气勘探领域不断拓宽,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影响了油气从生成、运聚到被破坏的整个过程,对这些构造运动产生的构造变... 西缘冲断带作为鄂尔多斯盆地的西部边界,地处众多不同性质构造单元的过渡区域,其地质特征十分复杂。近年来,西缘冲断带的油气勘探领域不断拓宽,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影响了油气从生成、运聚到被破坏的整个过程,对这些构造运动产生的构造变形样式和过程的研究可以为进一步油气勘探奠定基础。本文选取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一条最新处理的近东西向高精度二维地震测线,结合钻井以及露头资料对其进行精细解析和刻画,并运用2D-move软件对解析后的剖面进行反演与正演模拟。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棋盘井镇地区的向斜构造为基底复合构造楔向东楔入形成,向斜核部地层加厚与桌子山—横山堡断裂的活动有关;2)过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的构造地质剖面现今长度120 km,经过反演平衡恢复后的剖面长度为137.68 km,累计构造缩短量17.86 km,整体构造缩短率约13%,其中燕山期的缩短量最大,缩短量12.72 km,缩短率为10%;3)根据地层接触关系及构造演化模拟可知棋盘井向斜的形成时间大致在燕山中期,银川地区在该时期为高部位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棋盘井向斜 构造楔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部)中生代构造属性 被引量:240
5
作者 刘池洋 赵红格 +1 位作者 王锋 陈洪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37-747,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带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特征、活跃的新构造运动和良好的矿产赋存条件,长期以来为诸多地质学和矿产学者所关注;并从不同角度对该区带的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和构造属性进行了程度不同地探讨,提出了不尽相同...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带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特征、活跃的新构造运动和良好的矿产赋存条件,长期以来为诸多地质学和矿产学者所关注;并从不同角度对该区带的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和构造属性进行了程度不同地探讨,提出了不尽相同的认识。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将其中生代构造属性划归“前陆盆地”。在地质历史上,适于前陆盆地发育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是相当有限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部)处于多个性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结合部位,构造特征因地而异,演化过程十分复杂。本文根据最新勘探资料和测试结果,通过对区域背景、盆山关系、沉积响应、构造特征、原盆面貌、演化过程、发育时限和后期改造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在中生代整体上不具前陆盆地属性,为大型残延克拉通内盆地的组成部分;仅在晚侏罗世以来盆地发育晚期和之后的有限时期和局部地段,存在有与前陆盆地结构“貌似”的剖面组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构造属性 残延克拉通内盆地 前陆盆地 盆山耦合 区域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分区及其特征 被引量:65
6
作者 赵红格 刘池洋 +1 位作者 王峰 王建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3-179,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受秦岭-祁连山构造带和阿拉善地块长期活动的影响,地质构造复杂。通过重力、航磁、遥感和地震等多种资料的综合分析,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由于中区横向构造带表现明显,可以将其分为北区、中区和南区。根据各区内分布的次级...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受秦岭-祁连山构造带和阿拉善地块长期活动的影响,地质构造复杂。通过重力、航磁、遥感和地震等多种资料的综合分析,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由于中区横向构造带表现明显,可以将其分为北区、中区和南区。根据各区内分布的次级隐伏构造或明显的东西向断裂,北区分为桌子山段和横山堡段;中区由转换带和马家滩段组成;南区进一步分为沙井子北段、固原段和华亭南段;区段之间构造特征差异显著。目前发现的天然气多集中分布在横山堡段的逆冲断块和背斜中,石油多分布于马家滩段及其邻近的逆冲推覆构造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构造带 构造特征 构造分区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汝箕沟煤矿区的石英脉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慧 晋香兰 +2 位作者 张泓 李小彦 吴传荣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68-774,i0004,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处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其间的宁夏汝箕沟出产世界上最优质的无烟煤,该区多年来一直被多学科科研人员所关注。笔者从地质背景入手,较详细的论述了汝箕沟矿区石英脉的岩性、与围岩的接触关系、规模、时空分布、产状、...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处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其间的宁夏汝箕沟出产世界上最优质的无烟煤,该区多年来一直被多学科科研人员所关注。笔者从地质背景入手,较详细的论述了汝箕沟矿区石英脉的岩性、与围岩的接触关系、规模、时空分布、产状、组合、矿物包裹体等发育特征,比较了该区石英脉与诸多煤田和煤系中脉岩的差异。综合分析认为,该区石英脉与推测隐伏火成岩体紧密相关,深部岩浆分异后期的气成热液上涌是石英脉形成的主导因素。石英脉对该区构造热事件、深大断裂活动、煤变质类型等有一定指示意义。本文研究表明,汝箕沟侏罗纪煤变质与盆地油、气成藏同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的构造热事件影响,同一重大地质事件在盆地内部和边缘表现形式有别,各地响应方式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宁夏汝箕沟 无烟煤 石英脉 发育特征 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煤中稀土元素特征 被引量:28
8
作者 秦国红 邓丽君 +3 位作者 刘亢 徐浩 马志凯 曹代勇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4,共7页
煤中稀土元素是煤地质领域研究源岩和沉积环境的良好地球化学指示剂,也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运用ELEMENT XR等离子体质谱分析仪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石炭-二叠系和侏罗系延安组煤样中稀土元素进行测试,计算了多种化学参数并绘制了稀土... 煤中稀土元素是煤地质领域研究源岩和沉积环境的良好地球化学指示剂,也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运用ELEMENT XR等离子体质谱分析仪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石炭-二叠系和侏罗系延安组煤样中稀土元素进行测试,计算了多种化学参数并绘制了稀土元素分布类型曲线。在对稀土元素(REY)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其物质来源。结果表明,石炭-二叠系煤中REY含量明显高于中国和世界煤中的均值,也高于上地壳值,呈铕(Eu)负异常,铈(Ce)负异常,这可能因为石炭-二叠系处于海陆交互相,与其处于强的还原环境有关;而侏罗系煤中REY含量却低于中国和世界煤中的均值,也低于上地壳值,呈轻微Eu负异常,轻微Ce正异常,侏罗系延安组主要为氧化的陆相环境,所以?Ce在煤中的不亏损才会普遍存在。通过煤中稀土元素的分配模式、平面展布与其构造环境的综合分析,推测石炭-二叠系的物源为研究区西北部的阿拉善地块和北部的阴山古陆,南部的秦–祁造山带为侏罗系煤中稀土元素提供了主要的物质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石炭–二叠系 侏罗系 稀土元素 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中生代构造演化 被引量:36
9
作者 杨圣彬 耿新霞 +2 位作者 郭庆银 侯贵廷 刘忠宝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7-315,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带处于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具有复杂的构造特征。长期以来,不同学者对北段构造特征和属性、构造演化和形成机制等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观点不尽相同。本文在系统研究西缘北段构造带几何学的基础上,通过沉降史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带处于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具有复杂的构造特征。长期以来,不同学者对北段构造特征和属性、构造演化和形成机制等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观点不尽相同。本文在系统研究西缘北段构造带几何学的基础上,通过沉降史分析与岩石类型分析等方法,对其运动学进行解释。研究认为西缘构造带的冲断活动以及盆地的沉降与青藏高原地体增生事件以及伊泽奈琦板块的俯冲关系非常密切。盆地西缘南北向逆冲推覆带在晚三叠世——白垩纪时期内构造基本定型,相应的西缘发育陆内前陆盆地,并发育多套同构造的粗碎屑的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中生代 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汝箕沟大岭-鼓鼓台玄武岩锆石U-Pb定年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1
10
作者 杨华 付金华 +2 位作者 欧阳征健 孙六一 马占荣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9-236,共8页
利用显微镜、地球化学、ELA-ICPMS定年等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汝箕沟大岭-鼓鼓台玄武岩及其样品中的锆石进行了内部结构、元素组成分析和原位定年。汝箕沟大岭-鼓鼓台玄武岩为典型的大陆拉斑玄武岩,所获得的锆石年龄分别为1966±... 利用显微镜、地球化学、ELA-ICPMS定年等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汝箕沟大岭-鼓鼓台玄武岩及其样品中的锆石进行了内部结构、元素组成分析和原位定年。汝箕沟大岭-鼓鼓台玄武岩为典型的大陆拉斑玄武岩,所获得的锆石年龄分别为1966±15Ma、344±22Ma和241±7Ma,其中1966±15Ma为继承锆石年龄,344±22Ma为岩浆第一次分离结晶年龄,而241±7Ma代表了玄武质岩浆最后喷出时的锆石结晶年龄。可见,中晚三叠世盆地西缘北部贺兰山地区处于区域挤压背景下的局部伸展环境,可能为一小型裂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大岭-鼓鼓台玄武岩 锆石U-PB定年 微量元素 构造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地层水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 被引量:34
11
作者 李继宏 李荣西 +1 位作者 韩天佑 马海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3-257,共5页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演化特征,对马家滩地区现今地层水及流体包裹体所指示的古地层水化学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揭示了研究区地层水与油气藏圈闭演化的特征关系。研究表明,现今地层水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断褶带及与其东...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演化特征,对马家滩地区现今地层水及流体包裹体所指示的古地层水化学性质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揭示了研究区地层水与油气藏圈闭演化的特征关系。研究表明,现今地层水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断褶带及与其东邻的天环坳陷地区呈东西分带的特征;流体包裹体指示的古地层水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断褶带和其东邻的天环坳陷的古地层水性质具有相似性,对比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在古地质历史时期,其油气聚集成藏处于封闭的地质环境中,在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导致早期油气藏破坏,地表水渗入与油气发生了强烈的淋滤交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 流体包裹体 油气成藏 马家滩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带北段深部电性结构 被引量:33
12
作者 王鑫 詹艳 +2 位作者 赵国泽 王立凤 王继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95-604,共10页
在横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带北段的查甘池—银川—五湖洞约200 km长的东西向剖面上,进行了67个测点的大地电磁探测.使用"远参考道"和Robust技术处理数据.分析了各测点视电阻率、阻抗相位、二维偏离度、电性主轴方位角、磁... 在横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带北段的查甘池—银川—五湖洞约200 km长的东西向剖面上,进行了67个测点的大地电磁探测.使用"远参考道"和Robust技术处理数据.分析了各测点视电阻率、阻抗相位、二维偏离度、电性主轴方位角、磁实感应矢量等参数,采用NLCG二维反演方法对TE和TM两种模式的数据进行了二维反演.得到的二维电性结构表明,沿剖面查汗断裂带、贺兰山东缘断裂带和黄河断裂带是明显较大型电性边界,为超壳断裂带,而三关口断裂带深部延深不大.沿剖面阿拉善地块、贺兰山褶皱带、银川断陷盆地和鄂尔多斯地块具有明显不同的深部电性结构特征.阿拉善地块内部除浅表电阻率较低外,以下到深度约50 km都表现为高电阻特性.贺兰山褶皱带电性结构复杂,电阻率高低相间.银川盆地具有上宽下窄最深达约8 km低阻层,具有断陷盆地特征.鄂尔多斯地块具有低-高-低的深部电性结构特征,成层性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 电性结构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带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若干不整合面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3
13
作者 高春云 周立发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1-132,共12页
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研究是进行构造模式解析和地质演化历程探讨的重要手段。通过大范围露头尺度和填图尺度以及二维地震资料尺度不整合面的识别和分析,发现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发育3种类型重要的角度不整合面,分别是白垩系与下伏地层... 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研究是进行构造模式解析和地质演化历程探讨的重要手段。通过大范围露头尺度和填图尺度以及二维地震资料尺度不整合面的识别和分析,发现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发育3种类型重要的角度不整合面,分别是白垩系与下伏地层、侏罗系与下伏地层和上古生界与下古生界。这3种不整合面分别代表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地质历史时期几次重要的构造事件。其中白垩系与下伏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是区内分布最广泛、表现最明显的不整合,代表了晚侏罗世末期西缘南段大规模冲断构造事件。侏罗系与下伏地层、上古生界与下古生界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限制在惠安堡-沙井子断裂的西侧,一方面表明加里东运动和印支运动在该断裂以西的西缘南段都有响应,其中晚三叠世末表现为弱褶皱运动;另一方面表明在地质历史时期,惠安堡-沙井子断裂的分界作用较摆宴井断裂更为明显,马家滩构造区带的构造模式在西缘南段没有代表性。因此在讨论西缘南段的基本构造模式时将其限定在青铜峡-固原断裂和惠安堡-沙井子断裂之间的“狭义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更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 不整合面 构造事件 “狭义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纪生物礁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及成礁模式 被引量:12
14
作者 赵俊兴 李凤杰 +4 位作者 朱广社 苏中堂 邹敏 王玉萍 周俊烈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47-756,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纪发育有生物礁。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野外及钻井岩心生物礁调查及室内鉴定分析,认为在乌海桌子山地区、棋探1井地区、彭阳石节子沟等地发育了较为典型的生物礁,主要造礁生物为珊瑚、层孔虫和海绵。三处生...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纪发育有生物礁。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野外及钻井岩心生物礁调查及室内鉴定分析,认为在乌海桌子山地区、棋探1井地区、彭阳石节子沟等地发育了较为典型的生物礁,主要造礁生物为珊瑚、层孔虫和海绵。三处生物礁发育特征有差异,北段礁体生长发育2~3期,中段发育2期生长,南段生长发育可达4期;北端及南端生物礁造礁生物个体较大,生长的水体环境相对较浅,而中段生物礁造礁生物个体较小,生长的水体相对较深。这些典型生物礁的生长、发展和消亡呈现了不同的发育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北段生物礁体发育层位早,中、南段发育层位晚,这种分布变化规律与华北板块在早古生代处于赤道附近发生了北漂右旋的旋转漂移规律有关。通过对不同地段生物礁基本特征分析,结合δ13C和δ18O同位素分析结果,认为盆地西缘生物礁成礁模式为中央古隆起西部陆缘海背景下的开阔台地边缘带点礁-滩体组合模式,分布较为局限,认为该地区生物礁死亡原因系海平面快速上升事件导致礁体被淹死所致,也进一步推测生物礁之上存在一次海平面快速上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奥陶纪 生物礁 成礁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古峰庄地区低级序断层封闭性及其控藏作用 被引量:13
15
作者 姚泾利 周新平 +2 位作者 惠潇 邓秀芹 张文选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2-81,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古峰庄地区低级序断层发育,断层性质及其封闭性与油藏密切相关,明确该区低级序断层特征及其封闭性对于复杂构造条件下的石油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井震结合分析了低级序断层特征,根据断层与成藏匹配关系以及延长组岩...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古峰庄地区低级序断层发育,断层性质及其封闭性与油藏密切相关,明确该区低级序断层特征及其封闭性对于复杂构造条件下的石油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井震结合分析了低级序断层特征,根据断层与成藏匹配关系以及延长组岩性组合特征,运用断—储排替压差法定量评价了断层封闭性。结果表明,低级序断层主要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期形成的逆断层,断距小,倾角陡,延伸短,以北西—南东向呈雁行式分带展布。研究区延长组总体为砂泥岩薄互层段,受断层作用易形成断层岩,断层封闭与否取决于断层岩与所对置储层的排替压差。该区断层岩泥质含量为20%~60%,排替压力一般小于1.5MPa,普遍小于对置储层的排替压力,断层以开启为主,仅少数为封闭断层。早白垩世末期,开启断层为石油输导提供了运移通道,受围岩及封闭断层封堵影响,断层附近的低幅度圈闭及相对高渗储集区为石油聚集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低级序断层 断层封闭性定量评价 断层岩 排替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马家滩地区的构造样式与圈闭分布规律 被引量:21
16
作者 何登发 邵东波 +4 位作者 开百泽 包洪平 傅定伍 朱昊 马静辉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9-235,共17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是我国南北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陆内构造变形的产物,研究其地质结构与构造样式是探讨陆内构造变形机制的基础,同时也是剖析地震活动与开展油气勘探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该区近...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是我国南北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之间陆内构造变形的产物,研究其地质结构与构造样式是探讨陆内构造变形机制的基础,同时也是剖析地震活动与开展油气勘探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该区近年来新的钻井、高精度二维与三维地震资料,应用构造解析方法,研究构造变形样式及圈闭分布特点。研究表明,马家滩地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中段,经历长期的伸展—聚敛旋回演化,是贺兰山—六盘山陆内造山带变形系统的一部分。马家滩地区的地质结构具有"分带、分层、分段"特征,自西向东发育后缘伸展带(银川地堑)、逆冲推覆构造带(包括韦州—苋麻湾冲断席、石沟驿向斜)、前缘过渡带和天环凹陷;前缘过渡带以石炭—二叠系煤层或泥岩为区域滑脱层分为上、下构造变形系统,下构造变形系统向西缓倾,发育低幅度背斜;上构造变形系统发育三排断层相关褶皱背斜带,向南变窄,上构造变形系统因滑脱层发育差异而南、北分段,二者之间斜向过渡转换。马家滩地区及邻区主要发育伸展-聚敛旋回制约的反转构造系统、陆内造山变形制约的扩展式前陆变形系统和后陆造山后伸展变形系统等3种构造变形系统;前缘过渡带上部构造系统经历印支晚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三期变形,形成不同期次、不同方向的叠加构造。马家滩地区发育断层传播褶皱、双重构造、叠瓦构造、构造楔和反冲断裂组合(冲隆构造)等构造样式,形成断背斜、断鼻及断块等油气圈闭类型,圈闭分布受断层控制呈带展布。马家滩地区构造圈闭发育,为西缘油气勘探的有利远景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变形 分层滑脱 断层相关褶皱 构造样式 油气圈闭 马家滩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山西组沉积物源及源区大地构造属性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白斌 杨文敬 +2 位作者 周立发 刘哲 张义楷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11,共4页
利用碎屑岩骨架组分、含量分布、古水流方向、砂岩岩石学特征、常量与微量元素及沉积构造特征等,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二叠纪山西组母岩类型、物源方向及大地构造属性进行了研究。砂岩岩石组分表明,物源主要以再旋回造山带为主,源区主要... 利用碎屑岩骨架组分、含量分布、古水流方向、砂岩岩石学特征、常量与微量元素及沉积构造特征等,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二叠纪山西组母岩类型、物源方向及大地构造属性进行了研究。砂岩岩石组分表明,物源主要以再旋回造山带为主,源区主要由花岗岩、浅变质岩及片麻岩类组成。砂岩百分含量图也表明,山西组沉积时的主物源区在盆地以北的阴山地区,南部仅为次物源区。古水流参数也证明物源方向为SSW。另外,沉积岩常量与微量元素分布特征显示,当时该区的大地构造环境为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因而可推知,二叠世山西组沉积时,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沉积以北方物源为主,且可能来自北部的阴山地区和西北方向的阿拉善地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山西组 物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逆冲推覆带缩短量分形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杨圣彬 侯贵廷 +2 位作者 郭庆银 潘立银 孙晔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5-41,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发育南北向展布的逆冲推覆构造带,通过求其地层的缩短量和正确估计应变的分布,可以定量地揭示岩层的变形特征,从而对逆冲推覆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做出客观的判断。由于小尺度褶皱和断层的发育,采用传统的平衡地质剖面...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发育南北向展布的逆冲推覆构造带,通过求其地层的缩短量和正确估计应变的分布,可以定量地揭示岩层的变形特征,从而对逆冲推覆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做出客观的判断。由于小尺度褶皱和断层的发育,采用传统的平衡地质剖面方法计算其缩短量往往存在较大的误差,因此,采用非线性的方法———分形几何学求取逆冲推覆构造的缩短量,将剖面中某一地层界线作为二维平面中的一条复杂曲线,求其分维数D,进而计算构造变形的总缩短量。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桌子山地区AB地质剖面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桌子山AB地质剖面的缩短量为8 km,应变为22.2%,其中由小尺度褶皱和断层引起的的缩短量为1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逆冲推覆带 分形理论 剖面缩短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沉降史与沉积响应 被引量:9
19
作者 杨圣彬 郭庆银 +1 位作者 侯贵廷 孙晔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2-198,共7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沉降史的分析可知,晚三叠世—白垩纪,由于中三叠世巴颜喀拉地体、晚三叠世羌塘地体、中—晚侏罗世拉萨地块、白垩纪冈底斯地体连续向北增生、碰撞以及燕山期伊佐奈岐板块的俯冲,盆地西缘北段的响应显示为陆...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沉降史的分析可知,晚三叠世—白垩纪,由于中三叠世巴颜喀拉地体、晚三叠世羌塘地体、中—晚侏罗世拉萨地块、白垩纪冈底斯地体连续向北增生、碰撞以及燕山期伊佐奈岐板块的俯冲,盆地西缘北段的响应显示为陆内前陆盆地的特征。受地体碰撞的影响,盆地西缘造山带发生幕式构造运动,从而导致盆地沉降也发生幕式变化。造山带每次挤压逆冲均导致相应的前陆盆地沉降和沉积物充填,并直接控制前陆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沉降史 地体碰撞 陆内前陆盆地 沉积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石沟驿向斜的形成演化与致密砂岩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17
20
作者 何登发 孙方源 +3 位作者 翟咏荷 包洪平 马静辉 开百泽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0-390,共21页
向斜构造是一种基本的褶皱样式,是煤层气、致密砂岩气、页岩气、盐类以及铀矿等矿产资源赋存的主要场所之一。研究向斜的形成机制将为剖析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演化及矿产资源的分布特征奠立重要基础。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石沟驿向斜为例,... 向斜构造是一种基本的褶皱样式,是煤层气、致密砂岩气、页岩气、盐类以及铀矿等矿产资源赋存的主要场所之一。研究向斜的形成机制将为剖析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演化及矿产资源的分布特征奠立重要基础。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石沟驿向斜为例,应用新的高分辨率地震剖面与深探井资料,解析向斜的深层地质结构及其成因机制。研究表明,石沟驿向斜处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与中段的过渡部位,形成于中侏罗世末期—晚侏罗世,是在以羊虎沟组—山西组含煤岩系为滑脱层形成的叠瓦冲断系统基础上,下伏的早期阶状正断层组合反转形成的大型构造楔的上层褶皱体系;惠安堡断层为一正反转断层,在该区起构造-沉积分划作用;石沟驿向斜及邻区的上石炭统—二叠系的致密砂岩气具有自生、自储、自封闭成因,于早白垩世成藏。石沟驿向斜的形成期早于油气成藏高峰期,天然气资源丰富,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 构造楔 褶皱样式 石沟驿向斜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