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0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太原组储层黏土矿物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8
1
作者 覃小丽 李荣西 +1 位作者 席胜利 李鑫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9-57,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太原组储层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其黏土矿物含量高,对储层评价和天然气勘探均具有重要影响。在岩相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储层黏土矿物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太原组储层黏土矿物主要...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太原组储层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其黏土矿物含量高,对储层评价和天然气勘探均具有重要影响。在岩相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储层黏土矿物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太原组储层黏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和高岭石,二者均表现出蚀变成因特征;伊利石具有高Al_2O_3和K_2O含量及低FeO和MgO含量的特征,高岭石的Al_2O_3含量明显高于典型高岭石的Al_2O_3含量;伊利石和高岭石Sr/Ba值均小于1,都表现为LREE富集、HREE亏损,REE配分模式表现为"右倾型",具有一定的δEu和δCe异常特征。岩相学产状及其地球化学成分研究表明,伊利石和高岭石均为热水蚀变形成的自生黏土矿物。结合上古生界构造埋藏史和自生成岩矿物序列分析认为,热水蚀变成岩作用源于早白垩世鄂尔多斯盆地发生的热异常事件;煤系烃源岩热演化所形成的含烃流体进入太原组储层砂岩,引发热水蚀变作用,形成大量伊利石和高岭石等自生矿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石 高岭石 自生黏土矿物 热水蚀变 太原组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深层煤岩气成藏特征及含气性规律研究
2
作者 张荣军 张喆 +6 位作者 白亚萍 窦雨刚 屈乐 钟新宇 孙健 苗芷芃 陈朝兵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1-188,共8页
为系统探究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深层煤岩储层特性与煤岩气富集规律,文章从地质、煤质、煤体结构、地化特征、孔隙结构和含气性等方面开展了深部煤岩成藏特征和含气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盆地东部煤层的埋深呈“南北分带、西深东浅”的分布... 为系统探究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深层煤岩储层特性与煤岩气富集规律,文章从地质、煤质、煤体结构、地化特征、孔隙结构和含气性等方面开展了深部煤岩成藏特征和含气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盆地东部煤层的埋深呈“南北分带、西深东浅”的分布格局。其自上而下发育有10余套煤岩,以山西组5#和本溪组8#为主力煤层,分别形成于陆相泥炭沼泽环境以及受海水影响的泥炭沼泽环境。研究区煤层自西向东由暗淡型煤逐渐向光亮型煤过渡,本溪组光亮型煤占比高达75.3%;煤岩孔隙以胞腔孔、气泡孔、割理缝为主,深层煤岩储层以原生结构煤体为主且连续完整性较好,裂隙发育特征明显,平均基质渗透率为0.339×10^(-3)μm^(2),为煤储层游离气和吸附气的共同赋存提供了条件;储层以介孔发育为主,其体积增量占比为42.94%,并且与微孔显示出较好的延续性,两者的比表面积贡献率达74.41%;实验表明储层压力对煤岩吸附特性的影响的提升不明显,主要取决于温度;煤储层具有“高饱和度,高游离气”的双高特征,平均含气饱和度为125.04%,深部煤岩气游离气占比为27.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煤岩气 成藏特征 储层特征 煤岩含气性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7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3
作者 齐荣 朱峰 +3 位作者 何发岐 姜龙燕 尹超 邵隆坎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1-804,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简称长7段)页岩油资源丰富,但湖盆边缘和湖盆中心页岩油储层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目前,湖盆边缘麻黄山西地区页岩油储层研究程度较低,制约了该区页岩油的勘探进展。通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低场核磁共振、...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简称长7段)页岩油资源丰富,但湖盆边缘和湖盆中心页岩油储层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目前,湖盆边缘麻黄山西地区页岩油储层研究程度较低,制约了该区页岩油的勘探进展。通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低场核磁共振、氮气吸附和微米CT等分析手段,结合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等资料,对该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特征进行精细刻画,同时利用碳氧同位素及常量、微量元素分析了优质储层发育机制。结果表明:麻黄山西地区长7段页岩油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砂岩、粉砂岩和泥页岩,长英质和黏土矿物含量较高,长英质矿物普遍达到50%以上;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不同岩性之间孔隙发育具有差异性,其中细砂岩以粒间孔和黏土矿物晶间孔为主,孔径集中分布于1~2μm;粉砂岩(主要为泥质粉砂岩)发育无机孔隙和有机质孔,主孔径分布在3 nm和500 nm附近;泥页岩以有机质黏土复合体孔隙和微裂缝为主,小于10 nm和数十纳米的孔径均有发育。储层物性与孔隙结构分析表明,夹层型细砂岩储层为优质储层类型,成岩压实过程中减孔约26%~33%,其储层砂体中部受成烃流体改造作用显著,现今孔隙度普遍大于5%;而夹层型砂体边缘和纹层型储层因胶结物的大量沉淀,物性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三叠系 麻黄山西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太原组L58井铝土岩元素录井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4
作者 石小虎 曹高社 +6 位作者 姚泾利 李辉 王慧玲 杜金良 张仁燕 牛永斌 朱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61,共12页
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L58井铝土岩系为研究对象,应用元素录井资料,分析铝土岩系的黏土矿物和铝矿物的含量及其垂向变化,并与地球化学分析和全岩XRD分析所确定的矿物含量及其垂向变化进行对比,以佐证这一分析方法的可行性,然后将矿物... 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L58井铝土岩系为研究对象,应用元素录井资料,分析铝土岩系的黏土矿物和铝矿物的含量及其垂向变化,并与地球化学分析和全岩XRD分析所确定的矿物含量及其垂向变化进行对比,以佐证这一分析方法的可行性,然后将矿物含量与化学风化指数、自然伽马值、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行对比,以确定铝土岩储层的特殊控制因素和判别标志。结果表明,元素录井资料可以有效地识别铝土岩系的矿物和岩性,较高的硬水铝石含量(物质的量分数大于75%)以及与之相关的化学风化指数(硅钛指数STI小于15%)、自然伽马值(大于450 API)均可指示优质储层的分布位置,对于铝土岩储层的预测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岩储层 元素录井 化学风化作用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富县地区走滑断裂发育特征及演化
5
作者 张成 唐大卿 +2 位作者 齐荣 张威 冯权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5,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富县地区油气资源丰富,该区小位移走滑断裂发育且对油气运聚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通过对富县地区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及油气勘探实践,探讨了富县地区走滑断裂的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演化。研究表明:富...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富县地区油气资源丰富,该区小位移走滑断裂发育且对油气运聚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通过对富县地区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及油气勘探实践,探讨了富县地区走滑断裂的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演化。研究表明:富县地区主要发育小规模和小位移走滑断裂,发育程度较低,断层水平及垂直位移量均不明显,剖面上断裂多以高陡直立状、花状和“y”字形为主要特征,平面上断裂呈多走向和杂乱展布特征;断裂活动可划分为4个期次,即加里东期右行张扭活动、海西晚期右行走滑活动、印支期继承性走滑活动、燕山期—喜山早期左行走滑活动;断裂演化过程主要受基底断裂和盆地南部多期次构造活动的影响,基底断裂的活化和构造应力由盆缘传至盆内的传递衰减使得研究区断裂活动以小位移弱走滑为主要运动特征。该研究可为富县地区油源断裂研究及勘探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 富县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滩地区乌拉力克组页岩气藏甜点预测
6
作者 赵玉华 王雅婷 +2 位作者 黄研 赵德勇 曹永亮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279,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滩地区海相页岩气勘探区主力层系为中奥陶统乌拉力克组,储集层以硅质页岩为主,储集层薄,平面非均质性强,地震识别难度大。利用马家滩地区地质、测井、岩心等资料,开展了海相页岩储集层的岩石物理分析,提出了横波预测方...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滩地区海相页岩气勘探区主力层系为中奥陶统乌拉力克组,储集层以硅质页岩为主,储集层薄,平面非均质性强,地震识别难度大。利用马家滩地区地质、测井、岩心等资料,开展了海相页岩储集层的岩石物理分析,提出了横波预测方法,优选出了表征海相页岩气藏甜点的岩石物理参数。结合钻井试气结果,建立了海相页岩气藏地质甜点和工程甜点的评价标准,并将叠后地震波形指示模拟和自组织神经网络融合技术结合,预测了页岩气藏甜点分布。结果表明,页岩气藏地质甜点和工程甜点主要在研究区西部和中部呈条带状分布。钻井结果证实,该页岩气藏甜点地震预测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马家滩地区 乌拉力克组 海相页岩气藏 横波预测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下古生界风化壳储层地球物理识别及分布预测
7
作者 王永刚 杜广宏 +3 位作者 何润 瞿长 佘钰蔚 黄诚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135,共9页
综合利用岩心资料、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下古生界风化壳储层及其测井响应特征、地震反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印模法、地震图像增强等方法,明确了该区前石炭系古地貌特征、断裂-裂缝体系特征和风化壳储层的分布特... 综合利用岩心资料、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下古生界风化壳储层及其测井响应特征、地震反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印模法、地震图像增强等方法,明确了该区前石炭系古地貌特征、断裂-裂缝体系特征和风化壳储层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陇东地区储层岩性主要为泥晶—微晶白云岩,平均孔隙度为4.44%,平均渗透率为0.29 mD,属致密储层;按成因可分为裂缝-溶孔型、裂缝-溶缝型及溶孔型3类,以裂缝-溶孔型为主。(2)研究区不同类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地震反射特征差异大,溶孔型及裂缝-溶孔型储层均具有高声波时差、高中子,低电阻率、低伽马、低密度的特征,且成像测井均可见深色斑点,但裂缝-溶孔型储层成像测井可见高倾角或网状暗色条带,地震剖面呈弱振幅、高频率、不连续反射特征,地震同相轴具有“削截”特征,而溶孔型储层在地震剖面上具有呈强连续、中—弱振幅、中频反射特征,“削截”现象不明显;裂缝-溶缝型储层在常规测井曲线上幅度变化小,成像测井见不规则的断续状暗色条带,在地震剖面上呈高频、强振幅、连续反射,同相轴具有“削截”特征。(3)研究区前石炭系古地貌分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岩溶盆地3个次级单元,裂缝-溶孔型、裂缝-溶缝型储层主要沿岩溶高地或岩溶斜坡边缘呈条带状断续分布,北西、北东东向断裂交会区是主要发育区,而溶孔型储层主要分布于岩溶盆地;奥陶系马家沟,寒武系三山子组、张夏组顶部发育的风化壳储层均沿地层尖灭线呈环带状分布,其中一类含气有利区12个,总面积为208.47 km^(2),二类含气有利区10个,总面积为745.45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壳储层 溶蚀孔洞 断裂-裂缝 古地貌 测井响应特征 地震反射特征 下古生界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10段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8
作者 吴悠 陈一博 +2 位作者 胥中义 席明利 罗顺社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4,60,I0003,I0004,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油气资源丰富,深层延长组10段(长10段)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但油气成藏过程复杂。根据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显微荧光观察、显微荧光光谱分析、显微测温分析及油包裹体最小捕获压力恢复结果等,结合单井...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油气资源丰富,深层延长组10段(长10段)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但油气成藏过程复杂。根据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显微荧光观察、显微荧光光谱分析、显微测温分析及油包裹体最小捕获压力恢复结果等,结合单井埋藏史—热演化史、生排烃过程和油气运移特征,明确志靖—安塞地区长10段油气充注期次及成藏时间,恢复不同期次油气充注时的古温压条件,分析研究区油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志靖—安塞地区长10段发育三期油气充注,分别为151.8~139.0、129.5~123.8和120.0~100.1 Ma,成藏时间主要处于白垩世中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志靖—安塞地区长9段烃源岩开始生排烃,地层发育弱超压,油气自上而下运移至长10段,形成第一期油充注;早白垩世中期,长7、长9段烃源岩进入生排烃高峰,地层发育超压—强超压,在异常高压的驱动下,油气通过叠置砂体和裂缝持续自上而下向长10段充注;在研究区东、西部异常压力差和构造高差的控制下,油气自西向东于构造高部位及有利砂体区聚集成藏。该结果对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拓展深层油气勘探领域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 成藏过程 长10段 延长组 志靖—安塞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断裂区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及扰动机制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定北地区上古生界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沈杰 徐浩 +6 位作者 邓虎成 何建华 李国峰 刘岩 宋威国 邓乃尔 武瑾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5-330,共16页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定北地区上古生界致密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但区内断裂广泛发育,断裂带附近地应力场特征规律不明,严重制约该区油气勘探开发。【研究方法】本文基于差应变实验、声发射实验、测井解释地应力大小、波速各向...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定北地区上古生界致密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但区内断裂广泛发育,断裂带附近地应力场特征规律不明,严重制约该区油气勘探开发。【研究方法】本文基于差应变实验、声发射实验、测井解释地应力大小、波速各向异性实验、古地磁实验、成像测井与偶极声波测井资料解释地应力方向、数值模拟等多方法融合开展研究区上古生界地应力场特征精细解析,以期查明定北地区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及其扰动机制。【研究结果】定北地区上古生界三向应力具有垂向主应力>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的特征,区域地应力场大小主要受断裂带控制,应力扰动程度与断裂部位、断裂规模、断裂成因等因素有关,其中溶塌型断裂带区域三向应力相对最低。区域主应力场方向为N35°E~N45°E,储层地应力方向主要受区域主应力场方向和断裂带控制,不同类型断裂带引起的地应力扰动范围和扰动程度存在差异,其中地应力扰动范围主要受断裂走向与断层长度所影响。【结论】基于地应力场特征研究,本文明确了定北地区地应力大小及方向的分布特征和扰动规律,探讨了不同成因断裂带对地应力大小的扰动机制,并建立了研究区地应力方向扰动宽度预测模型,对后续井网部署及压裂改造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 断裂 岩溶 分布特征 扰动机制 数值模拟 油气勘查工程 定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神府地区深部煤储层储渗空间发育特征及产水能力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金伟 许浩 +6 位作者 刘一楠 张兵 徐延勇 刘丁 宗鹏 王亚娟 宋雪静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3,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神府地区是我国深部煤层气开发重点区块之一,实际生产中不同区域煤层气井产水量差异显著,影响了深部煤层气的高效开发。通过高压压汞、低温CO_(2)吸附、低温N_(2)吸附、CT扫描等实验,对临兴—神府地区8#+9#煤层的煤...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神府地区是我国深部煤层气开发重点区块之一,实际生产中不同区域煤层气井产水量差异显著,影响了深部煤层气的高效开发。通过高压压汞、低温CO_(2)吸附、低温N_(2)吸附、CT扫描等实验,对临兴—神府地区8#+9#煤层的煤岩样品进行了全尺度的联测表征,查明了研究区储渗空间发育特征。通过赋水模拟实验模拟计算了煤岩储水能力,通过数值模拟预测深部储层产水量,明确了研究区深部煤储层的产水能力,并进一步结合煤层气井产水数据评价了煤层水的来源。研究表明,临兴—神府地区深部煤储层整体上微孔和宏孔及裂隙比较发育,介孔发育相对较差。随变质程度升高,总孔体积先减后增,深部煤岩原始含水性急剧下降,储水能力先减后增,光亮煤在储水能力上有较大优势。研究区低镜质体反射率(R_(o))煤岩日均产水量预测为12.81~26.01 m^(3),中R_(o)煤岩为1.82~7.22 m^(3),高R_(o)煤岩为1.90~8.22 m^(3)。煤层气井实际日产水量超出该范围即为受外源水补给影响,低于该范围即为煤层自产。深部煤储层原始含水性较差,且储水能力有限,尤其在高R_(o)段,即使储层在完全饱和水的条件下,其产水量也应保持较低水平,持续高产水必定伴随大量的外源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储渗空间 产水量预测 产水特征 临兴—神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庆城地区延长组前积斜坡生长及其控砂规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夏勇 惠潇 +4 位作者 赵俊峰 侯云超 李慧琼 白金莉 刘永涛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287,共15页
【目的】前积斜坡在湖泊或海洋环境中均可出现,其生长方式能够反映物源、湖平面及沉积物输送和分散样式的变化。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最新三维地震资料显示,延长组中上部存在较典型的前积斜坡生长现象。这一发现改变了以往延长组“千层饼... 【目的】前积斜坡在湖泊或海洋环境中均可出现,其生长方式能够反映物源、湖平面及沉积物输送和分散样式的变化。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最新三维地震资料显示,延长组中上部存在较典型的前积斜坡生长现象。这一发现改变了以往延长组“千层饼式”沉积分层的传统认识,也为分析三角洲—深湖区砂体分布规律及储层预测提供了新思路。【方法】以斜坡生长理论为指导,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庆城地区延长组长7—长1油层组依次划分为F1~F6共6期前积斜坡体。【结果与结论】定量表征了发育较完整的F1~F4斜坡体特征,识别出平坦型(0°~0.5°)和低角度上升型(0.5°~1.0°)两种坡折迁移轨迹。F1沉积期,物源供应弱,湖盆规模最大,形成加积型斜坡,砂体主要发育于顶积层。F2~F3沉积期,物源供应增强,湖盆收缩,形成进积型斜坡,具有平坦型迁移轨迹,砂体主要分布在深湖区。F4沉积期,形成加积—进积混合型斜坡,具有低角度上升型迁移轨迹,顶积层及深湖区均富砂。物源供给与湖平面变化是研究区斜坡生长及砂体分布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积斜坡体 滨线迁移轨迹 砂体分布样式 延长组 庆城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拗陷延长组断裂特征、形成期次及油气地质意义——以洪德地区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孝锐 肖正录 +4 位作者 路俊刚 张忠义 张晓磊 侯云超 薛楠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3-578,共16页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拗陷中—上三叠统延长组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但由于地处盆地西缘,构造活动复杂,断裂分布规律及控藏机制不明。基于岩芯、成像测井、裂缝面方解石C—O同位素及U-Pb同位素定年实验,对洪德地区长6~长8油层组断裂的...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拗陷中—上三叠统延长组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但由于地处盆地西缘,构造活动复杂,断裂分布规律及控藏机制不明。基于岩芯、成像测井、裂缝面方解石C—O同位素及U-Pb同位素定年实验,对洪德地区长6~长8油层组断裂的发育特征、形成期次进行研究,并探讨了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①洪德地区裂缝多集中在延长组下组合,以垂直和高角度的剪切缝为主,裂缝部分充填方解石与石英,可见明显过油痕迹;②裂缝走向以北东东—南西西向占绝对优势,近东西向次之,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期、早白垩世末期以及晚白垩世早期3期,对应的O同位素换算温度分别为115.39℃、139.83℃和153.55℃;③缝面方解石U-Pb同位素年龄表现为170.6±6.1 Ma、143±12 Ma、104±32 Ma 3期,北东东向主断裂的活动时期为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对应于燕山运动期二幕至三幕,与长8油藏的成藏期相吻合。综上分析认为,天环拗陷延长组断裂改善了低渗透储层的物性,起到沟通油源和运移通道的作用,促进了油气在远源砂体中运聚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B同位素定年 断裂形成期次 控藏作用 延长组 洪德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和山西组的物源区转变:中央古隆起消失的响应
13
作者 朱森 曹高社 +4 位作者 石小虎 姚泾利 孙凤余 周昕航 牛永斌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51-2270,共20页
物源区及其转变的特征可以反映盆地古地理面貌和动力学体制及其转变。依据岩石学、矿物学和碎屑锆石U-Pb-Hf同位素分析,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南部陇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和山西组的物源区及其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的差异,为恢复中... 物源区及其转变的特征可以反映盆地古地理面貌和动力学体制及其转变。依据岩石学、矿物学和碎屑锆石U-Pb-Hf同位素分析,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东南部陇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和山西组的物源区及其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的差异,为恢复中央古隆起晚古生代古地理演化及其动力学体制提供了新的证据。研究表明,太原组含铝岩系的物源区主要为南部的北秦岭-北祁连造山带和华北陆块东部消失的物源区,但两个物源区的贡献在垂向上和平面上差异明显。由下部向上部、由南部向北部,北秦岭-北祁连造山带贡献减少,而华北陆块东部消失的物源区贡献迅速增多。山西组底部石英砂岩的物源区转变为北部的阴山地块及其南侧的孔兹岩带。早二叠世物源区的转变表明,陇东地区太原组沉积时期的古地理面貌继承了前期的向东开口、北低南高的形态,但南部的隆升已逐渐降低,此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北秦岭-北祁连造山带的活动性减弱有关;山西组沉积早期,古地理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中央古隆起逐渐消失,改变为向南倾斜的古斜坡,此与古亚洲洋盆最终闭合,内蒙古隆起强烈隆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 物源区 中央古隆起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长81亚段岩石相测井识别及勘探意义
14
作者 张兆辉 张皎生 +5 位作者 刘俊刚 邹建栋 张建伍 廖建波 李智勇 赵雯雯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107,共13页
利用岩心和露头资料,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划分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长81亚段致密砂岩的岩石相类型,并指出其测井响应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优选出岩石相敏感测井参数,结合随机森林分类器的小方差特性和XGBoost算法的小偏差优势,构... 利用岩心和露头资料,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划分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长81亚段致密砂岩的岩石相类型,并指出其测井响应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优选出岩石相敏感测井参数,结合随机森林分类器的小方差特性和XGBoost算法的小偏差优势,构建Stacking集成学习模型,可智能识别岩石相。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长81亚段共发育均质分流河道砂岩相、非均质分流河道砂岩相、均质河口坝砂岩相、非均质河口坝砂岩相、非均质漫溢砂岩相和泥岩相6种岩石相类型。均质分流河道砂岩相和均质河口坝砂岩相的石英、长石含量均较高,粒间孔、粒内溶孔均较发育,平均孔隙度为8.32%,平均渗透率为1.81 mD,是有利岩石相,以高能沉积环境形成的均质块状层理为识别标志;非均质分流河道砂岩相和非均质河口坝砂岩相以低能环境中发育的非均质性层理为特征。②Stacking集成学习模型明显提高了随机森林和XGBoost算法的岩石相识别正确率,达到了94.2%,为有利岩石相空间展布刻画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法。③沉积作用决定了岩石相的空间展布,均质分流河道砂岩相主要发育在分流河道中部主体部位,呈条带状延伸至平均低水位线附近,非均质分流河道砂岩相则主要发育在河道边部侧翼部位,分布在均质河道砂岩相外围,呈包络状。多期均质分流河道砂岩相叠置区物性最好,为勘探开发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岩石相 集成学习模型 XGBoost算法 测井识别 长81 三叠系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1段源-汇格局与砂体分布
15
作者 方旭蕾 王琳霖 +4 位作者 齐荣 高辉 杨飞 刘璐 苏娟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4-295,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富县地区作为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阵地,其主力勘探层段——二叠系下石盒子组1段(盒1段)受复杂构造—沉积作用影响显著,导致沉积充填的源—汇分布格局与砂体分布规律仍不明确。因此,深入开展多物源体系下的...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富县地区作为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阵地,其主力勘探层段——二叠系下石盒子组1段(盒1段)受复杂构造—沉积作用影响显著,导致沉积充填的源—汇分布格局与砂体分布规律仍不明确。因此,深入开展多物源体系下的沉积充填交汇关系、砂体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研究对该地区天然气的高效勘探与规模增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结合岩石薄片、重矿物以及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开展了富县地区盒1段沉积物源分析,并总结了砂体成因类型、结构特征及其分布与演化规律。富县地区盒1段沉积期主要发育南部陆源碎屑充填区及南北陆源碎屑混源充填区。在盒1段共识别出9种岩相类型和3类岩相组合,其中主要砂体成因类型为辫状河相辫状河道充填和心滩砂坝两类。沿物源方向,岩相组合由指示南物源区下切、加积、侧积沉积充填作用逐渐演化为南北物源混源区侧积充填作用。盒1段经历了从沉积初始阶段洪水期富陆源粗碎屑供给到沉积晚期枯水期泥质沉积为主的沉积演化过程。其中,盒1-1、盒1-3小层沉积期是辫状复合河道砂体发育的有利阶段,尤其是盒1-1小层沉积期,优势砂体主要发育于富县地区中东部南物源沉积充填区及北部的物源混合充填的主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矿物 岩相类型 砂体成因 源汇格局 盒1段 二叠系 富县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三叠系长7页岩源储配置及油气富集规律
16
作者 吴佳 赵卫卫 +4 位作者 刘钰晨 李慧 肖颖 杨迪 王嘉楠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0-181,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陆相页岩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较大。通过岩心观察及测井、录井资料分析,综合地球化学数据、X射线衍射分析及现场解析气体数据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三叠系长7段3个亚段页岩的源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7段陆相页岩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较大。通过岩心观察及测井、录井资料分析,综合地球化学数据、X射线衍射分析及现场解析气体数据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三叠系长7段3个亚段页岩的源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源储组合特征及其与油气富集相关性进行了解剖。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有机质类型以Ⅱ1型和Ⅱ_(2)型为主,Ⅰ型次之,自上而下3个亚段的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平均值分别为3.39%,4.35%,5.57%,镜质体反射率(Ro)分别为0.69%,0.97%,1.31%,分别处于低成熟、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分别为差烃源岩、中等烃源岩、优质烃源岩。②研究区长7_(3)亚段泥页岩矿物组分具有富黏土矿物特征,长7_(2)亚段黏土矿物含量高于长7_(1)亚段,3个亚段的孔隙类型分别以溶蚀孔、粒间孔—溶孔、粒间孔为主,储层可划分为Ⅰ类(优)、Ⅱ类(中)和Ⅲ类(差)。③研究区主要发育优质烃源岩-差储层、中等烃源岩-优质储层、差烃源岩-中等储层、中等烃源岩-中等储层、优质烃源岩-中等储层、差烃源岩-优质储层6种源储配置特征,长7_(3)亚段油气富集程度最高,长7_(2)亚段次之,长7_(1)亚段不利于页岩油气的富集成藏。④高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成熟度的泥页岩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高黏土矿物含量、较好的孔隙连通性有利于油气运移聚集成藏,源储配置特征控制着页岩油气的富集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源储配置特征 富集规律 长7段 延长组 三叠系 延安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演武地区断裂特征及其对侏罗系油藏的影响
17
作者 龙盛芳 侯云超 +3 位作者 赵玉华 张杰 郝金鑫 谷兆兴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9-337,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南段发育多个侏罗系油藏群,展现了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以演武地区为例,综合三维地震、钻井、岩心及开发动态资料,开展断裂研究,分析了断裂对侏罗系延安组油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演武地区中生界发育北西—南东...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南段发育多个侏罗系油藏群,展现了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以演武地区为例,综合三维地震、钻井、岩心及开发动态资料,开展断裂研究,分析了断裂对侏罗系延安组油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演武地区中生界发育北西—南东向、北东东—南西西向及近东西向3组断裂,以近直立的走滑断裂为主,断裂具有横向分带、纵向分层的特点;三叠系延长组发育的少量北西—南东向断裂形成于印支运动期,侏罗系延安组发育的北东东—南西西向和近东西向断裂主要形成于燕山运动期,且在侏罗系中密度最大,不连续小断裂在燕山运动晚期—喜马拉雅运动期贯穿连接,形成主断裂带;北东东—南西西向走滑断裂垂向沟通烃源岩和储集层,有利于油气在侏罗系聚集成藏,断裂主位移带附近的控圈断裂断距大,多期活动致使油气逸散,不利于油气藏保存,断裂尾端或叠接区发育裂缝,断缝体易导致水线突进,对油藏注水开发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演武地区 侏罗系 走滑断裂 断缝体 输导体系 控藏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力流成因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相识别与分布--以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南地区长7段为例
18
作者 付林圃 王喜鑫 +5 位作者 马生晖 杨秦川 李少华 何右安 喻思羽 韩茂洲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82,96,共16页
重力流成因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储层物性受成岩作用影响大,整体致密背景下成岩相分布控制优质储层的发育。综合利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测井数据,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南地区长7段储层成岩... 重力流成因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储层物性受成岩作用影响大,整体致密背景下成岩相分布控制优质储层的发育。综合利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测井数据,采用随机森林算法,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南地区长7段储层成岩相类型、识别及分布。结果表明:合水南地区长7段储层是重力流沉积致密砂岩储层,后期成岩过程中遭受强烈压实、胶结作用,导致储层致密,整体表现为超低孔—超低渗的特征;根据面孔率、溶蚀孔面孔率及成岩作用强度,定量划分4种成岩相,分别为压实致密相(Ⅰ类)、强胶结晶间微孔相(Ⅱ类)、复合孔相(Ⅲ类)及易溶组分溶蚀相(Ⅳ类),并以划分的成岩相及测井曲线为样本训练随机森林模型,优选DEN、GR、AC、RT、SP五条测井曲线识别成岩相,成岩相识别精度达85.4%;成岩相带分布整体沿物源方向(SW—NE向)呈条带状分布,易溶组分溶蚀相(Ⅳ类)和复合孔相(Ⅲ类)含油性好,是研究区优质储层相带。该结果为致密砂岩油高效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合水南地区 延长组 重力流 致密砂岩储层 成岩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中上段有利砂体控制因素及预测
19
作者 徐庚 严雪 +3 位作者 吴楠 胡琮 雷宇 张文选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60,I0004,I0005,共18页
三叠系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主要的含油层系。根据测井、地震、岩心、薄片、物性及含油气性等资料,分析研究区延长组中上段前积层段储层特征及有利砂体控制因素,对有利砂体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中上... 三叠系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主要的含油层系。根据测井、地震、岩心、薄片、物性及含油气性等资料,分析研究区延长组中上段前积层段储层特征及有利砂体控制因素,对有利砂体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中上段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和长石砂岩;孔隙度主要分布于8.0%~12.0%,渗透率主要分布于(0.10~0.30)×10^(-3)μm^(2),属于致密储层。有利砂体发育受古地貌、沉积相及岩相因素控制,缓坡带和坳陷带为有利砂体最发育的地貌单元,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深水重力流的砂质碎屑流沉积微相是有利砂体形成的主要沉积相带,块状层理细砂岩相是有利砂体最发育的岩相类型。研究区有利砂体可分为Ⅰ—Ⅲ类,Ⅰ类砂体主要分布于缓坡带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Ⅱ类砂体主要分布于缓坡带及坳陷带的砂质碎屑流沉积微相,Ⅲ类砂体主要分布于斜坡带和坳陷带远端的河道侧缘及浊流沉积微相。该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的下一步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因素 有利砂体 储层特征 三叠系 延长组中上段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三叠系长7页岩油储层特征、形成环境及富集模式 被引量:1
20
作者 梁锋 曹哲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40,共17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三叠系长7段钻井岩心进行岩石学特征以及元素地球化学测试分析,采用V/(V+Ni),Ni/Co,U/Th,Sr/Cu,CaO/(MgO*Al_(2)O_(3)),Sr/Ba,Fe/Mn,Mn/Ti,Ba_(bio)值和P/Al值等多种判别标准,并结合总有机碳的含量,进行古环...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三叠系长7段钻井岩心进行岩石学特征以及元素地球化学测试分析,采用V/(V+Ni),Ni/Co,U/Th,Sr/Cu,CaO/(MgO*Al_(2)O_(3)),Sr/Ba,Fe/Mn,Mn/Ti,Ba_(bio)值和P/Al值等多种判别标准,并结合总有机碳的含量,进行古环境分析,恢复了沉积期的古气候、古盐度和古氧化还原条件等。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三叠系长7段岩石主要为深灰色泥岩、深灰色灰质泥岩及含炭屑的粉砂质泥岩、富含有机质的粉砂质泥岩,黏土矿物晶间孔与粒间孔是主要的孔隙类型,可见少量溶蚀孔和微裂缝。②研究区延长组长7沉积时期,有机质生产力强,环境以淡水为主且处于贫氧到缺氧状态,其中长7_(2)—长7_(3)亚段沉积时期,部分水体较深的区域出现极强的还原条件,主要为温湿气候。整体上为深水环境,长7_(2)亚段沉积时位于深水区的边界地带,其水深明显较长71与长7_(3)亚段更深,P/Al值以及Ba_(bio)值总体上变化趋势一致,自下而上具有逐渐增大的趋势。③研究区延长组长7段古沉积环境具备适宜的温度和盐度条件,与深水和强还原性特征共同促进了有机质的广泛发育、富集和保存,源岩与储层之间通过裂缝连通,离源岩较近的储层,其捕获原油的数量和效率更高,这种源储配置为页岩油的大规模富集成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储层 元素地球化学 古环境 古生产力 有机质富集 源储配置 长7 三叠系 华池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