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纸坊组咸水层分布及CO_(2)地质封存潜力评价
1
作者 李鹏 屈红军 +3 位作者 孙晓晗 杨学超 冀祥 朱荣幸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4-1036,共13页
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为有效的碳中和储备手段,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纸坊组埋深适中,钻井成本相对较低,且与石油、天然气开发层位不存在冲突,对其咸水层发育分布规律及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潜力的研究,对开展研究区内CO_(2)咸水层地质封... 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为有效的碳中和储备手段,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纸坊组埋深适中,钻井成本相对较低,且与石油、天然气开发层位不存在冲突,对其咸水层发育分布规律及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潜力的研究,对开展研究区内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工程具有实践意义。纸坊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粒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填隙物均以胶结物为主,胶结物以蒙皂石、伊/蒙混层、绿/蒙混层为主。纸坊组平均孔隙度为12.55%,渗透率为4.54 mD,为低孔特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溶蚀粒间孔,溶蚀粒内孔次之,纸坊组平均最大孔喉半径为7.04μm,平均中值半径为0.25μm。纸坊组纸3段咸水层单层平均厚度6.7 m,累计厚度平均为15.6 m,纸4段咸水层单层平均厚度为5.1 m,累计厚度平均为11.7 m。咸水层厚度高值区受分流河道砂体控制,呈北北东向条带状分布。研究区纸坊组总封存量为13461×10^(4)t,西部计算单元埋深较大,储层温度和压力增大,储层状态下的CO_(2)密度相较于东部增加,封存潜力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咸水层分布 储层 封存潜力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纸坊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四段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2
2
作者 苏文杰 鲁慧丽 +3 位作者 乔德民 李辉 石磊 罗开通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35,共11页
米探1井等多口探井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四段白云岩中获得高产天然气流,展示出该区域马四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然而对盆地东北部马四段是否发育规模白云岩储层还存在争议,白云岩储层分布不清制约了下一步勘探部署。基于岩心... 米探1井等多口探井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四段白云岩中获得高产天然气流,展示出该区域马四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然而对盆地东北部马四段是否发育规模白云岩储层还存在争议,白云岩储层分布不清制约了下一步勘探部署。基于岩心、薄片、场发射扫描电镜及地球化学特征等资料,对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四段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其发育控制因素开展了系统研究,并预测了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四段白云岩储层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四段白云岩发育潮坪型白云岩储层、丘滩型白云岩储层和生物扰动型白云岩储层,3类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含少量微裂缝,平均孔隙度分别为4.77%、5.12%和2.52%。(2)白云岩储层的形成与丘滩体、生物扰动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相关。白云石化作用是潮坪型白云岩储层晶间孔形成的关键,丘滩体和白云石化作用控制了丘滩型白云岩储层发育,生物扰动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控制了生物扰动型白云岩储层发育。(3)盆地东北部神木—靖边地区在奥陶纪马四期位于低隆起带上,有利于丘滩体发育和生物扰动作用、白云石化作用的发生,形成的白云岩储层可为天然气富集提供规模储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石化作用 生物扰动作用 丘滩体 白云岩储层 马四段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构造隆升期次及能源效应 被引量:1
3
作者 贺小元 刘池洋 +4 位作者 张龙 王建强 黄立平 杜芳鹏 杨兴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735-3750,共16页
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丰富,继苏里格、榆林等大气田勘探开发以后,在盆地东北部又发现我国首个千亿立方神府深煤层大气田,油气勘探前景非常可观。但是,盆地东北部后期抬升剥蚀强烈,对油气等能源矿产赋存、调整及成藏(矿)定位影响明显... 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丰富,继苏里格、榆林等大气田勘探开发以后,在盆地东北部又发现我国首个千亿立方神府深煤层大气田,油气勘探前景非常可观。但是,盆地东北部后期抬升剥蚀强烈,对油气等能源矿产赋存、调整及成藏(矿)定位影响明显,然而其构造隆升期次一直悬而未解,制约着该区进一步能源资源勘探。本次研究通过对研究区碎屑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发现: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最小为257±22 Ma)普遍大于地层年龄,记录着来自源区的热事件,说明盆地东北部三叠纪以来构造事件温度低于锆石径迹完全退火温度;裂变径迹年龄统计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经历217~203 Ma、150~135 Ma、90~60 Ma和60~10 Ma四期阶段性抬升冷却事件,分别对应着盆地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形成期、油气的充注和砂岩型铀矿成矿期及两次油气调整期,指示能源矿产的生成、迁移和富集与构造隆升事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隆升期次 裂变径迹 多种能源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五1+2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储集意义 被引量:18
4
作者 熊鹰 姚泾利 +5 位作者 李凌 侯云东 肖笛 聂万才 赵东方 谭秀成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63-972,共10页
基于岩芯、薄片及物性资料,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五_(1+2)微生物岩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储集意义。研究区发育有不同规模的由蓝细菌群落构成的微生物碳酸盐岩建造,由叠层石、菌纹层白云岩、蓝细菌凝块岩以及菌黏结颗粒岩构成了藻... 基于岩芯、薄片及物性资料,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五_(1+2)微生物岩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储集意义。研究区发育有不同规模的由蓝细菌群落构成的微生物碳酸盐岩建造,由叠层石、菌纹层白云岩、蓝细菌凝块岩以及菌黏结颗粒岩构成了藻坪和微生物丘建造。微生物丘纵向上建造规模较小,单旋回厚度一般小于1 m,发育于潮下高能环境,并由花斑状砂屑云岩、蓝细菌凝块岩、菌黏结砂屑云岩、菌纹层白云岩构成了丘基—丘核—丘坪的向上变浅序列,也常与颗粒滩相伴生构成丘滩复合体。其中,发育于丘核部位的蓝细菌凝块岩和菌黏结砂屑云岩中窗格孔和粒间孔发育,表现为中孔低渗特征,可作为盆地东北部的储集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碳酸盐岩 蓝细菌 微生物丘 马五1+2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三角洲相沉积演化特征 被引量:14
5
作者 向芳 陈洪德 +2 位作者 李志宏 李凤杰 侯中健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93-699,共7页
在研究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资料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主要沉积相类型——三角洲相的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识别出东部和西部两大三角洲体系,其三角洲平原包括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平原沼泽和洪泛平原等微... 在研究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资料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主要沉积相类型——三角洲相的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识别出东部和西部两大三角洲体系,其三角洲平原包括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平原沼泽和洪泛平原等微相,三角洲前缘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潮汐砂坝、远砂坝、分流间湾等微相。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早期具有辫状河性质,晚期向曲流河转变。三角洲类型在山23、山22期为发育在潮坪背景上的河流-潮控三角洲,以后转变为发育在陆相湖泊环境中的河控-湖泊三角洲。不同三角洲类型和相应的亚相、微相特征控制了本区岩相变化特征、砂体展布特征和砂体的储集性能。其中以山23亚段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潮汐砂坝、河口坝和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在岩性、砂体厚度以及砂体储集性能方面更具优越性,从而成为勘探开发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山西组 三角洲 沉积特征 砂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构造热演化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丁超 陈刚 +2 位作者 李振华 毛小妮 杨甫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81-588,616,共9页
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的构造热年代学研究方法,系统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不同区段中新生代以来的热演化历史,为盆地东北部石油和天然气等多种沉积能源矿产的勘探预测提供新的约束条件。模拟结果表明:盆地东北部经历了250~15... 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的构造热年代学研究方法,系统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不同区段中新生代以来的热演化历史,为盆地东北部石油和天然气等多种沉积能源矿产的勘探预测提供新的约束条件。模拟结果表明:盆地东北部经历了250~150 Ma缓慢埋藏增温过程,平均增温速率为0.9℃/Ma;150~120 Ma为快速增温阶段,平均增温速率高达2.1℃/Ma,地层温度达到最高,且均大于130℃。之后不同区段经历差异降温过程:北缘露头区经历了120~65 Ma快速降温,平均冷却速率约1.3℃/Ma;65~10 Ma缓慢降温,平均冷却速率约为0.4℃/Ma。南缘露头区及盆地沉降区则经历了120~30 Ma缓慢降温,平均冷却速率约为0.9℃/Ma;30~10 Ma快速降温,平均冷却速率约为1.5℃/Ma。10 Ma以来,盆地东北部整体抬升冷却,平均冷却速率约6.5℃/Ma。分析结果认为燕山中期构造热事件之最高热增温作用的关键时刻为(120±10)Ma,促成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主要烃源岩层系的成熟生烃和大规模油气成藏。在后期的差异抬升冷却过程中,北缘露头区在65 Ma±通过了110℃等温面,南缘露头区及盆地的沉降区在30 Ma±通过了110℃等温面,有利于相邻地区原生油气藏的积聚和保存,古近纪晚期(30 Ma)尤其是新近纪晚期近10 Ma以来的强烈构造抬升作用有可能是引发原生油气藏调整—改造和次生成藏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中新生代 磷灰石裂变径迹 热演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五_(1+2)亚段岩石类型及沉积环境 被引量:13
7
作者 刘新社 熊鹰 +6 位作者 文彩霞 李凌 王飞燕 何为 杨清宇 肖笛 谭秀成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12-923,共12页
受多期岩溶叠合改造影响,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五_(1+2)亚段的原岩组构遭受破坏,制约了对原始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的恢复研究。基于岩芯、薄片及阴极发光研究,通过原岩组构恢复,在区内识别出5种主要的原始碳酸盐岩类型及7种成岩作用... 受多期岩溶叠合改造影响,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奥陶系马五_(1+2)亚段的原岩组构遭受破坏,制约了对原始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的恢复研究。基于岩芯、薄片及阴极发光研究,通过原岩组构恢复,在区内识别出5种主要的原始碳酸盐岩类型及7种成岩作用产物岩石类型,并总结出5种岩石类型组合,分别形成于局限—蒸发台地内的颗粒滩、滩间海、丘滩复合体、台坪和局限瀉湖沉积环境。纵向上可构成局限瀉湖—颗粒滩—台坪、局限瀉湖—丘滩复合体—台坪等4种典型的向上变浅沉积序列。结果表明,颗粒岩类与含膏模孔泥(粉)晶云岩类是盆地东北部马五_(1+2)亚段最主要的原始岩类,并发育有一定规模的藻黏结岩和泥晶云岩,其中含膏模孔泥(粉)晶云岩与丘、滩向上变浅序列密切相关。这些认识将为深化区内古环境和储集岩类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类型 沉积环境 颗粒滩 马五1+2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下石盒子组盒8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被引量:24
8
作者 李洁 陈洪德 +2 位作者 侯中健 向芳 陈安清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1期27-32,共6页
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8段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天然气的主产层位,其储集砂体受控于沉积相带的展布。通过对野外露头、岩心及测井曲线等综合分析,笔者认为研究区内主要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为特征,并对其沉积特征、影响其形成和发育的机理... 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8段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天然气的主产层位,其储集砂体受控于沉积相带的展布。通过对野外露头、岩心及测井曲线等综合分析,笔者认为研究区内主要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为特征,并对其沉积特征、影响其形成和发育的机理,以及岩相和砂体的展布特征进行深入研究。认为该区盒8段三角洲为辫状河-浅水型湖泊三角洲,在三角洲平原相区储集砂体为分流河道沉积;而在三角洲前缘相区则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河口坝、席状砂及远砂坝等沉积微相不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盒8段 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铀富集特征及铀成矿模式探讨 被引量:26
9
作者 易超 王贵 +2 位作者 李西得 张康 王永君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36-853,共1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的铀成矿作用过程比较复杂,是多种流体叠加作用的结果。文章在梳理、分析前人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铀的存在形式、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C、S同位素组成特征、矿物蚀变特征及成矿年龄的研究,总结了铀的富集特...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的铀成矿作用过程比较复杂,是多种流体叠加作用的结果。文章在梳理、分析前人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铀的存在形式、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C、S同位素组成特征、矿物蚀变特征及成矿年龄的研究,总结了铀的富集特征,划分了铀的成矿期次,补充、完善了铀的成矿模式。研究表明,该区直罗组砂岩中的铀主要以独立矿物及吸附态2种形式存在,与黄铁矿、有机质、方解石、黏土矿物等关系密切,独立矿物以铀石为主。含矿砂岩的还原性物质含量(有机质、黄铁矿等)高于其他类型砂岩。碳酸盐胶结物中δ13CV-PDB值为-24.6‰^-6.8‰,反映了碳酸盐胶结物中的碳与生物成因有关。各类砂岩中黄铁矿的δ34SV-CDT值均为负值,分布在-8‰^-40‰,显示出明显的富32S、贫34S的特点,生物成因的分馏特征明显。镜下鉴定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古氧化砂岩中多处可见铁的氧化产物以及黑云母的强绿泥石化。结合对铀成矿年龄的研究和总结,提出了研究区铀的富集具有"充足的还原性条件、强改造过程、微生物参与和多期次叠加"的特征,既与潜水氧化作用有关,又受古层间氧化作用的控制,成矿后期还有深部还原性气体的二次还原改造,地层的强还原环境是导致铀富集的主要原因;在古层间氧化作用过程中,地层中的微生物在铀的活化和沉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矿年龄反映出该区铀成矿具有多阶段性,大致可分为中侏罗世直罗早期、中侏罗世直罗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始新世以及渐新世之后等4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铀存在形式 铀成矿年龄 同位素 铀富集特征 成矿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古层间氧化带形成机制探讨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西得 易超 +3 位作者 高贺伟 陈心路 张康 王明太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39-747,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是我国重要的砂岩型铀矿成矿带之一,蕴藏着丰富的铀资源。通过研究发现,区内铀矿床与古层间氧化带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通过对纳岭沟、大营铀矿床直罗组下段古层间氧化带中各后生蚀变砂岩与原生砂岩的物质成分及地球...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是我国重要的砂岩型铀矿成矿带之一,蕴藏着丰富的铀资源。通过研究发现,区内铀矿床与古层间氧化带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通过对纳岭沟、大营铀矿床直罗组下段古层间氧化带中各后生蚀变砂岩与原生砂岩的物质成分及地球化学指标的研究,发现绿色砂岩与灰色砂岩在物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体现在黏土矿物、方解石及黄铁矿含量上,并且不同蚀变类型砂岩具有其各自的地球化学指标特点。基于对古层间氧化带中各后生蚀变的研究,初步探讨了古层间氧化带的形成机制。这一成果为深化本区铀成矿机理、建立区域铀成矿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指标 古层间氧化带 形成机制 直罗组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自生伊利石定年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油气成藏期次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刚 徐黎明 +6 位作者 丁超 章辉若 李书恒 胡延旭 黄得顺 李楠 李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13-719,729,共8页
运用含油气砂岩自生伊利石K-Ar定年方法,探讨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二叠系油气成藏的期次和时间。结果表明,二叠系不同含油气层段均不同程度地经历了与烃源岩两次主生烃作用相应的(175~155 Ma和145~115 Ma)原生油气成藏事... 运用含油气砂岩自生伊利石K-Ar定年方法,探讨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二叠系油气成藏的期次和时间。结果表明,二叠系不同含油气层段均不同程度地经历了与烃源岩两次主生烃作用相应的(175~155 Ma和145~115 Ma)原生油气成藏事件,峰值年龄主要集中在中侏罗世晚期的165 Ma和早白垩世早期的130 Ma。其中,下二叠统油气成藏期以较宽的时域分布(178~110 Ma),中、上二叠统则相对较晚地分布在(160~108 Ma),且上二叠统的起止时限主要集中在(160~125 Ma);二叠系样品年龄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其油气成藏过程具有自南(178~122 Ma)向北(131~108 Ma)年龄逐渐减小的渐次运聚成藏特点。因此,包括上二叠统在内的二叠系不同层段均不同程度地经历了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的两期原生油气成藏作用,上二叠统气藏现今显示的次生成藏特点很可能是在原生油气成藏基础上后期叠加改造或次生成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 油气成藏 自生伊利石测年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油气成藏的时间和期次 被引量:9
12
作者 陈刚 李书恒 +3 位作者 章辉若 丁超 杨甫 雷盼盼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53-1465,共13页
油气成藏年代学是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运用钻井岩心样品的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定年和流体包裹体间接定年方法,探讨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多期次油气成藏的时间和期次.含油气砂岩自生伊利石年龄以较宽的... 油气成藏年代学是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运用钻井岩心样品的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定年和流体包裹体间接定年方法,探讨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多期次油气成藏的时间和期次.含油气砂岩自生伊利石年龄以较宽的时间域分布在178~108Ma,测年数据的统计分布特征指示二叠系原生油气成藏时间主要集中在175~155Ma和145~115Ma两组主值年龄区间,相应的峰值年龄为165Ma和130Ma.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其宿主砂岩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路径的投影关系表明,二叠系不同层段共同经历了与90~78℃和125~118℃两组统计峰温相应的162~153Ma和140~128Ma两期原生油气成藏事件,其中的上二叠统则还经历了统计峰温接近98C、峰值年龄接近30 Ma的一期次生油气成藏事件.由此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不同层段在中生代早—中期的多旋回沉降增温过程至少经历了165~153Ma和140~128Ma的两期原生油气成藏作用,上二叠统则在晚白垩世以来盆地后期抬升改造阶段的构造动热转换过程经历了接近30 Ma的一期次生油气成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二叠系砂岩储层 自生伊利石定年 流体包裹体分析 油气成藏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模式及气藏分布规律 被引量:14
13
作者 姚泾利 黄建松 +1 位作者 郑琳 李泽敏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9年第1期10-16,2,共7页
通过气源岩成烃史、古构造演化特征及天然气成藏组合、成藏期次及气藏类型的分析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因气源岩有机质埋藏热演化程度与盆地中南部存在差异,并且受多期构造抬升影响,天然气运聚成藏经历了早、晚两期。其中早期成... 通过气源岩成烃史、古构造演化特征及天然气成藏组合、成藏期次及气藏类型的分析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因气源岩有机质埋藏热演化程度与盆地中南部存在差异,并且受多期构造抬升影响,天然气运聚成藏经历了早、晚两期。其中早期成藏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南部,具有高温高压下的近源成藏的特点;晚期随着构造活动的加剧及区域封盖层异常压力的散失,天然气向上运聚,形成穿越式成藏组合。因此,根据气藏温压特征及形成过程,将该区天然气成藏模式概括为高温高压、高温低压及温压调整定型3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气藏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为该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上古生界 天然气 成藏模式 气藏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期次 被引量:15
14
作者 丁超 陈刚 +2 位作者 郭兰 李楠 李岩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9-73,共5页
运用流体包裹体测温与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相结合的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期次和时间。基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分析表明,二叠系砂岩储层总体上经历了2~3期次的油气充注过程;结合... 运用流体包裹体测温与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相结合的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期次和时间。基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分析表明,二叠系砂岩储层总体上经历了2~3期次的油气充注过程;结合单井的热演化史研究,推算油气的充注时间为168~156,148~132,32Ma。综合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油气成藏过程总体经历了早期(168~156Ma)低温成藏和中期(148~132Ma)高温成藏两个期次的原生油气成藏事件,以及晚期(32Ma)主要发生在上二叠统的中温次生油气成藏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流体包裹体 油气成藏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层序格架下的砂体成因类型、构型及分布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玥 郭彦如 +2 位作者 张延玲 刘俊榜 田鸣威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0-91,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沉积时期陆生植物繁盛,为天然气的生成提供了充足的气源,油气的富集受控于岩性和岩相,因此深入探讨山西组砂体构型和砂体展布规律十分必要。为加快天然气的勘探步伐,以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基本原理为指导,通过野外露... 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沉积时期陆生植物繁盛,为天然气的生成提供了充足的气源,油气的富集受控于岩性和岩相,因此深入探讨山西组砂体构型和砂体展布规律十分必要。为加快天然气的勘探步伐,以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基本原理为指导,通过野外露头剖面、钻井、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了山西组四级层序格架下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的特征、构型及展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山西组可划分为5个四级层序;砂体类型以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不同类型的河道砂体具有南北成带、东西分割的特征;砂体构型有垂向叠置型、垂向切叠型和独立型3种类型;四级层序PSQ3~1(相当于山2~3段和山2~2段下部)、PSQ3~2(相当于山2~2段上部)和PSQ4~1(相当于山1~2段)均是天然气勘探的主力层系;大保当、余兴庄、龙镇地区均是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地区。该方法和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及其类似地区层序地层划分、砂体展布规律研究及有利区带优选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级层序 砂体成因类型 砂体构型 砂体分布规律 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太原组砂岩中伊利石的特征及成岩演化 被引量:8
16
作者 黄可可 黄思静 +1 位作者 吕杰 兰叶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43-52,共10页
岩石学观察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伊利石是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上古生界太原组砂岩储层中分布最广、含量最丰富的黏土矿物。显微观察识别出下述几种类型的伊利石:碎屑伊利石、具蒙皂石转化特征的伊利石、交代长石的伊利石、具高岭石... 岩石学观察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伊利石是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上古生界太原组砂岩储层中分布最广、含量最丰富的黏土矿物。显微观察识别出下述几种类型的伊利石:碎屑伊利石、具蒙皂石转化特征的伊利石、交代长石的伊利石、具高岭石过渡形貌的伊利石以及其他的自生伊利石。根据研究区太原组浅海沉积背景以及砂岩样品的组构、矿物学特征,认为一部分伊利石的成因与浅埋藏开放体系中大量外部来源的钾有关。而太原组砂岩中高岭石在数量上的缺失以及相关的岩相学特征则表明大部分伊利石应来自于深埋藏条件下钾长石与高岭石之间的反应。该过程是受到热力学与动力学控制的,早成岩期高K+/H+活度比的流体对钾长石的保存、伊利石化作用发生前长石向高岭石的转化以及相对较高的地层温度是其重要的控制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伊利石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太原组 成岩演化 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延安组铀异常与沉积体系的关系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敏芳 焦养泉 +4 位作者 杨琴 吴立群 张承泽 原海涛 徐志诚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07-314,共8页
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延安组第V成因单元存在着多处铀异常,这对铀的后备战略基地建设有重要意义。从沉积学的角度重建了第V成因单元的沉积体系,识别出两种沉积体系,分别是位于研究区西北部的辫状河沉积体系和东南部的曲流河沉积体系。... 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延安组第V成因单元存在着多处铀异常,这对铀的后备战略基地建设有重要意义。从沉积学的角度重建了第V成因单元的沉积体系,识别出两种沉积体系,分别是位于研究区西北部的辫状河沉积体系和东南部的曲流河沉积体系。通过对铀异常信息的成功提取及平面编图,发现延安组中铀异常呈一个又一个具有自我中心的单元出现,且与曲流河沉积体系的关系密切:通常发育于河道分岔或转弯处;普遍发育于薄砂带(区),一般砂体厚度在30 m以下,含砂率小于40%;铀异常单元与厚煤层关系密切;主要赋存于粒度较细的岩性中,部分也富集于煤中,但铀异常最高值富集于中砂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铀异常 第V成因单元 延安组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体非均质性特征及其与铀成矿关系探讨——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大营地区直罗组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心路 易超 +3 位作者 李西得 张字龙 何冰辉 张康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617-618,共2页
鄂尔多斯盆地蕴含着丰富的能源和非金属矿产资源。近年来,在盆地东北部多个大型砂岩型铀矿床相继被发现,研究表明本区铀矿化受古层间氧化带控制,而砂体的非均质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古层间氧化带的发育,因此,砂体的非均质性特征制约着... 鄂尔多斯盆地蕴含着丰富的能源和非金属矿产资源。近年来,在盆地东北部多个大型砂岩型铀矿床相继被发现,研究表明本区铀矿化受古层间氧化带控制,而砂体的非均质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古层间氧化带的发育,因此,砂体的非均质性特征制约着铀矿的富集,对深化铀成矿机理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分布密度 铀成矿 砂体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夹层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碎屑锆石测年及盆山耦合探讨 被引量:8
19
作者 屈红军 韩星 +4 位作者 陈硕 杨博 杜美迎 董阳阳 赵冲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01-513,I0001-I0014,共27页
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结合砂岩碎屑组分Dickinson图解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物源及区域构造属性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盆山耦合关系。Dickinson图解法显示本溪组(C2b)样品点主体落在克拉通物源区;太原组(P1t)和山... 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结合砂岩碎屑组分Dickinson图解法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物源及区域构造属性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盆山耦合关系。Dickinson图解法显示本溪组(C2b)样品点主体落在克拉通物源区;太原组(P1t)和山西组(P1s)大部分点落在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其余点落在克拉通物源区;石盒子组(P2s)样品点几乎都落在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从砂岩碎屑锆石频谱图可以看出,剖面从下而上,锆石年龄变化明显:本溪组主峰值年龄为古元古代早期(2471 Ma);太原组和山西组主峰值年龄为古元古代晚期(分别为1948 Ma和1883 Ma),且出现中新元古代的年龄记录;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具古元古代早期和晚期2个主峰值年龄,同时古生代年轻年龄记录也明显增多。综合研究显示,晚石炭世物源主要来自华北地块北缘伊盟隆起古老基底,且源区构造稳定;早二叠世物源主要来自华北地块北缘较年轻基底的隆升区,同时还有来自兴蒙海槽关闭形成的阴山新隆起的中新元古代基底的贡献,暗示该时期古老基底伊盟隆起发生沉降不再起分隔作用,兴蒙造山带开始发生地体拼贴,初始碰撞;中–晚二叠世,随着阴山持续隆升,新老基底都有剥露,反映该时期华北北缘发生海西期主体造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上古生界 锆石测年 Dickinson图解 盆山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后生蚀变砂岩特征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易超 李西得 +2 位作者 陈心路 张康 王明太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875-876,共2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是中国重要的砂岩型铀矿成矿带之一,蕴藏着丰富的铀资源。通过研究发现,区内铀矿床与古层间氧化带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目前已发现的铀矿化主要在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砂岩中,区域上铀矿床基本位于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一...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是中国重要的砂岩型铀矿成矿带之一,蕴藏着丰富的铀资源。通过研究发现,区内铀矿床与古层间氧化带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目前已发现的铀矿化主要在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砂岩中,区域上铀矿床基本位于古层间氧化带前锋线一带,受古层间氧化带控制较为明显(肖新建,2004;苗爱生,2010)。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 铀矿床 岩心 直罗组下段 铀矿化 地层 岩芯 碎屑岩 砂岩 古层间氧化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