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神府区块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成藏特征 被引量:15
1
作者 高计县 孙文举 +1 位作者 吴鹏 段长江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1-130,共10页
为进一步拓展鄂尔多斯盆地东缘致密气勘探前景,在区域烃源岩、储层、盖层和运移输导体系分析基础上,结合流体包裹体测试,开展了神府区块石炭系—二叠系(C—P)致密气成藏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主力煤层厚度较大且分布稳定,较大的生烃强度... 为进一步拓展鄂尔多斯盆地东缘致密气勘探前景,在区域烃源岩、储层、盖层和运移输导体系分析基础上,结合流体包裹体测试,开展了神府区块石炭系—二叠系(C—P)致密气成藏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主力煤层厚度较大且分布稳定,较大的生烃强度构成成藏的基本条件;储层整体呈现低孔低渗特征,以残余粒间孔和粒内溶孔为主要储集空间;C—P内部广泛发育的泥岩具备良好的封盖能力;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指示1期持续性成藏;可划分出源内、近源和远源等3种储盖组合模式。不同层位源储配置的差异控制着不同成藏模式的形成。该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前景,为研究区及类似致密气田勘探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成藏规律 主控因素 上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煤铀岩系层序地层与煤铀赋存规律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张云 孙立新 +7 位作者 张天福 程银行 李艳锋 马海林 鲁超 杨才 郭佳城 周晓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424-3440,共17页
运用陆相层序地层理论,采用露头、钻孔和地震剖面相结合的手段,在"岩性-岩相-相序"研究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中—下侏罗统延安组、直罗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研究表明,延安组可以划分为5个层序、直罗组4个层序,每个... 运用陆相层序地层理论,采用露头、钻孔和地震剖面相结合的手段,在"岩性-岩相-相序"研究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中—下侏罗统延安组、直罗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研究表明,延安组可以划分为5个层序、直罗组4个层序,每个层序由低可容空间体系域和高可容空间体系域组成。根据煤层、铀矿赋存特征,及其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位置,指出延安组煤层主要赋存在层序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的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环境中,直罗组含铀岩系主要发育在直罗组下部辫状河沉积岩段,铀矿赋存在低可容纳空间体系域中。结合地质、地球化学、古生物资料,探讨了古气候、构造对煤、铀矿成矿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下侏罗统 层序地层 古气候 煤铀赋存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发现大型砂岩型铀矿床 被引量:9
3
作者 俞礽安 司马献章 +2 位作者 金若时 苗培森 彭胜龙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83-884,共2页
1研究目的(Objective)研究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伊盟隆起中部的塔然高勒地区,其东侧紧邻纳岭沟铀矿,西侧为大营铀矿,区内地层整体为一向西南缓倾的单斜构造,含铀目的层为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塔然高勒铀矿的发现有望使大营和纳岭沟相... 1研究目的(Objective)研究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伊盟隆起中部的塔然高勒地区,其东侧紧邻纳岭沟铀矿,西侧为大营铀矿,区内地层整体为一向西南缓倾的单斜构造,含铀目的层为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塔然高勒铀矿的发现有望使大营和纳岭沟相连,成为世界级的铀矿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床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中侏罗统直罗组 纳岭沟 伊盟隆起 大营铀矿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 铀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露头、井震及地球化学综合厘定层序界面——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侏罗系为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天福 张云 +5 位作者 程银行 苗培森 奥琮 金若时 段连峰 段霄龙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0-48,共9页
侏罗系为鄂尔多斯盆地主要的含煤和含铀岩系,目前对侏罗系层序界面的识别主要依靠野外露头、录井岩性等进行宏观厘定,但在宏观特征无明显差别的地层中,层序界面厘定往往存在人为经验识别的随意性。为此,通过东北缘露头剖面和近千口钻孔... 侏罗系为鄂尔多斯盆地主要的含煤和含铀岩系,目前对侏罗系层序界面的识别主要依靠野外露头、录井岩性等进行宏观厘定,但在宏观特征无明显差别的地层中,层序界面厘定往往存在人为经验识别的随意性。为此,通过东北缘露头剖面和近千口钻孔电测曲线等常规识别工作,综合二维地震剖面和化学蚀变指数(CIA)垂向上的变化,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侏罗系中识别出3个长期旋回层序界面(TSB1—TSB3)和7个中期旋回层序界面(SB1—SB7)。由于CIA垂向上的变化反映了延安组和直罗组沉积期古气候环境的变化,可将其用于层序界面厘定。综合识别层序界面不仅可以提高识别的准确性,而且可以赋予关键层序界面古沉积环境属性,减弱人为经验识别的影响,从而为整个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 延安组 直罗组 层序界面 化学蚀变指数(CI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临兴-神府致密气田成藏地质特征及勘探突破 被引量:75
5
作者 米立军 朱光辉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67,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晋西挠褶带一直以煤层气勘探为主,由于成藏特征认识不清,致密气勘探鲜有重大突破。2013年,中国海油大胆由煤层气勘探转向致密气勘探,通过系统总结晋西挠褶带北段致密气成藏条件及气藏特征,揭示了其选择性差异富集成藏规...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晋西挠褶带一直以煤层气勘探为主,由于成藏特征认识不清,致密气勘探鲜有重大突破。2013年,中国海油大胆由煤层气勘探转向致密气勘探,通过系统总结晋西挠褶带北段致密气成藏条件及气藏特征,揭示了其选择性差异富集成藏规律,指出了有利区并获得储量发现。研究结果表明:(1)临兴—神府气田产层为石炭系本溪组、二叠系太原组、石盒子组,为典型致密砂岩气藏;(2)煤系地层是主要烃源岩,CH_(4)平均含量为95%,不含H2S;(3)气藏埋深为1300~2200m,压力系数为0.85~1.01;(4)储层为大面积分布的三角洲砂岩和障壁沙坝砂岩,前者平均孔隙度为8.8%、渗透率为1.10mD,孔喉半径多小于1.5μm,后者平均孔隙度为7.6%、渗透率为0.59mD,孔喉半径多小于1.1μm;(5)受东部离石走滑断裂带和南部紫金山火山热活动影响,断裂发育具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征,且南部受火山热活动影响,生烃强度高,向北逐渐降低;(6)晚侏罗世生烃后经历3期构造活动,天然气以垂向运聚成藏为主,南部临兴区块以源内、近源、远源立体成藏为主,北部神府区块以源内成藏为主,近源成藏为辅,气藏规模相对较小;(7)创新形成3套勘探关键技术,为致密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在以上认识和技术指导下,2021年中国海油在临兴—神府区块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010×10^(8)m^(3),随着自南向北滚动,该区域有可能再次新增千亿立方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 临兴—神府气田 致密砂岩气 气藏富集规律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双低”致密气藏差异成藏规律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被引量:5
6
作者 吴克强 赵志刚 +2 位作者 祝彦贺 韩刚 房茂军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3-54,共12页
不同于鄂尔多斯盆地内高生烃强度背景下发现的苏里格等大型致密气田,位于盆地东北缘的研究区由于双低特征(生烃强度低、地层压力低),且受东部离石走滑断裂带影响,致密气成藏规律复杂,局部产水量大,勘探开发规模性突破难度大。通过攻关... 不同于鄂尔多斯盆地内高生烃强度背景下发现的苏里格等大型致密气田,位于盆地东北缘的研究区由于双低特征(生烃强度低、地层压力低),且受东部离石走滑断裂带影响,致密气成藏规律复杂,局部产水量大,勘探开发规模性突破难度大。通过攻关低生烃强度区致密气成藏规律,配套形成了复杂岩性薄气层预测技术和低压致密气藏产能预测技术,获得了千亿方储量发现和十亿方年产量突破。研究认为:煤系烃源岩在(5~15)×10^(8)m^(3)/km^(2)中低生烃强度时天然气可以实现有效充注,随生烃增压降低,天然气由弥漫式充注转变为选择性充注,气层由准连续分布过渡为不连续分布,且干层和水层的厚度占比逐渐增大;由于物性对天然气成藏有控制作用,气层主要发育在滨浅海砂坝坝主体、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主河道和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主河道三类优势微相砂体中,单层厚度大、物性好的砂体更易形成致密气甜点;研究区南部立体成藏,北部源内成藏。研发了基于地质导向的复杂岩性薄气层预测技术,气层预测符合率达到80%,建立了产水风险识别图版和产能预测模型及预测技术,产能预测符合率达到90%,发现了日产百万方井组。研究成果成功指出了成藏富集区和产量甜点区,为致密气勘探开发突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 致密砂岩气 成藏规律 勘探开发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煤系致密砂岩孔喉结构特征及储层评价 被引量:5
7
作者 孙泽飞 连碧鹏 +3 位作者 史建儒 康志帅 杨函 申建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0-137,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石炭系-二叠系致密砂岩复杂的孔喉结构特征是制约其今后勘探开发的重要因素。为此,通过采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及压汞实验等多种测试手段,系统地分析了煤系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和喉道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砂岩储...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石炭系-二叠系致密砂岩复杂的孔喉结构特征是制约其今后勘探开发的重要因素。为此,通过采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及压汞实验等多种测试手段,系统地分析了煤系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和喉道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砂岩储层以岩屑砂岩为主;孔隙度主要分布在2%~12%之间,平均6.88%;渗透率主要为0.01×10^(-3)~1×10^(-3)μm^2,平均0.34×10^(-3)μm^2;储层孔隙和喉道类型多样,孔隙类型以溶蚀孔为主,主要组合类型为粒间溶蚀孔+粒内溶蚀孔组合和溶蚀孔+残留粒间组合孔;喉道类型以片状和缩颈型喉道为主,呈单峰和双峰分布;孔喉结构以中孔细喉和中-小孔微细喉为主;微观孔喉结构非均质性强,孔喉结构参数与孔隙度的相关性强于与渗透率的相关性。根据孔喉结构参数与物性的相关性选取最大孔隙半径、歪度和最大进汞饱和度作为储层分类评价指标,结合渗透率和孔隙度,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将研究区储层分为4类,最优储层位于研究区中部、西南部和西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 石炭系-二叠系 致密储层 孔喉结构 储层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烧变岩工程地质效应
8
作者 袁士豪 孙强 +3 位作者 耿济世 王少飞 胡鑫 陈凯 《西北地质》 2025年第5期192-203,共12页
烧变岩是由煤层自燃对周围岩体高温烘烤形成,在中国西北地区(新疆、宁夏、陕西、甘肃、内蒙古等)煤田多有分布。笔者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的烧变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与实测以及资料收集,研究了神木、府谷、保德–河曲等黄河... 烧变岩是由煤层自燃对周围岩体高温烘烤形成,在中国西北地区(新疆、宁夏、陕西、甘肃、内蒙古等)煤田多有分布。笔者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的烧变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与实测以及资料收集,研究了神木、府谷、保德–河曲等黄河沿线等地及准格尔旗的烧变岩形成模式和工程地质效应。研究表明:烧变岩可划分为烘烤岩、烘变岩、烧结岩、烧熔岩4种类型;在煤层自燃高温烘烤后,烧变岩的微观结构与矿物成分与原岩相比发生显著变化,孔洞裂隙发育,强度下降,渗透性与导水性增强;岩体结构由层状变为碎裂状,岩体质量降低,并成为矿区重要的地下水储存空间。岩体受煤层自燃影响,承载力降低,烧变岩上部烧空区使边坡产生卸荷作用,在岩体内形成贯通节理面及软弱接触面,在降雨、冻融及地表水入渗下诱发边坡失稳,产生地质灾害;烧变岩区地下水位较低致使地表植被稀疏,生态脆弱。本次研究从形成机制方面和工程地质条件阐述了烧变岩诱发的工程地质和环境效应,主要体现在烧变岩区边坡崩塌失稳、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矿井水害、植被退化等方面,为烧变岩区工程活动和灾害防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 烧变岩 工程地质效应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差异隆升过程裂变径迹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丁超 陈刚 +4 位作者 郭兰 张文龙 师晓林 徐小刚 刘腾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38-1247,共10页
基于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的分析方法,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差异隆升过程及其隆升强度,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晋西挠摺带府谷—吴堡区段)构造演化历史及其与多种能源矿产耦合关系提供新的认识。不同构造单元及其不同层系样品的AFT... 基于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的分析方法,探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差异隆升过程及其隆升强度,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晋西挠摺带府谷—吴堡区段)构造演化历史及其与多种能源矿产耦合关系提供新的认识。不同构造单元及其不同层系样品的AFT分析表明:研究区北段府谷—兴县地区构造抬升相对较早,且经历了白垩纪晚期(86~56Ma)和古近纪(44~37 Ma)两次隆升过程,平均隆升速率分别为24.5 m/Ma和41.8 m/Ma;研究区中段紫金山地区抬升相对较晚,主控构造事件发生在晚白垩世末期—古近纪早期(68~56 Ma)和古近纪中晚期(35 Ma),平均隆升速率分别为48.8 m/Ma和49.2 m/Ma;研究区南段临县—吴堡地区抬升最晚(35~21 Ma),平均隆升速率为73.9 m/Ma。因此,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晚白垩世以来的差异隆升过程具有北段抬升早、中段抬升相对较晚和南段抬升更晚的特点,南北区段统一的强烈构造抬升活动主要发生在古近纪以来的晚近时期,且构造隆升强度由南向北逐渐减弱。结合已有的成矿(藏)年代学资料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关键构造事件及其隆升强度与多种矿产耦合成矿(藏)事件关系密切,构造事件与成藏(矿)事件呈现出显著的协同耦合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 中—新生代 磷灰石裂变径迹 差异隆升 隆升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系氦气资源潜力及其提取工艺设计
10
作者 王雷 唐茂银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0-128,共9页
【背景】氦气为重要的战略稀缺资源,目前工业中使用的氦气主要来源于天然气,而煤系氦气通常为氦气含量较高的煤层气,是常规氦气资源的重要补充。在工业上,通过天然气液化过程中对蒸发气体进行提氦是获取氦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关于煤... 【背景】氦气为重要的战略稀缺资源,目前工业中使用的氦气主要来源于天然气,而煤系氦气通常为氦气含量较高的煤层气,是常规氦气资源的重要补充。在工业上,通过天然气液化过程中对蒸发气体进行提氦是获取氦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关于煤系氦气的研究多集中在氦气的成因、富集规律和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而在煤系氦气资源特征和提取工艺的研究相对较少。【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三交北区块煤系氦气资源为例,分析其区域氦气资源特征,并在现有LNG(Liquefied natural gas)工厂的基础上设计三交北区块天然气中的氦气提取工艺。【结果】(1)三交北区块煤系天然气资源丰富,但氦气资源量较低,为壳源氦,氦气摩尔体积分数为0.01%~0.30%,平均0.07%,属低氦区,但氦气资源量整体较为稳定,其地质储量可达1114.56万m^(3),累计产量70.07万m^(3),故可将其作为提氦的原料气来源,并对LNG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蒸发气体进行提氦。(2)选取低温提氦工艺,使用前膨胀制冷+氮气循环制冷两塔分离技术,将提取过程划分为气体过滤、催化脱氢、脱水干燥、氦气提取、氦气充装和液氧催化6个单元。【结论】设计的提取工艺采用氮气循环系统高效制冷,优化能量回收,减少对原料气直接压缩的依赖,提供了稳定的低温环境,使其对氦气浓度波动不敏感,使工厂产生的蒸发气体资源能得到合理充分利用,尤其适合低丰度氦气资源的高效提取,对提高煤系氦气提取工艺和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氦气 氦气资源 提氦技术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 三交北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德地区煤层气井产出水化学特征及其控气作用 被引量:24
11
作者 田文广 邵龙义 +2 位作者 孙斌 赵素平 霍万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19,共5页
地层水的化学组成反映地下水交替和径流特征,对煤层气的富集条件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以山西省保德地区煤层气井产出水测试数据为依据,系统研究了该区煤层气井产出水的离子组成、pH值、矿化度分布及氘氧同位素组成等特征。结果表明:1该... 地层水的化学组成反映地下水交替和径流特征,对煤层气的富集条件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以山西省保德地区煤层气井产出水测试数据为依据,系统研究了该区煤层气井产出水的离子组成、pH值、矿化度分布及氘氧同位素组成等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煤层气井产出水呈弱碱性,北部产出水以K+、Na+、Cl-和HCO-3为主,Ca2+、Mg2+含量较低,SO2-4含量极少,而东南部产出水Ca2+、Mg2+、SO2-4则相对富集;2产出水的δDHO和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大气降水线之下,表明存在地表水2δ18 OHO值均2的渗入;3地层水矿化度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增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地下水的动力环境及其控气作用。结论认为:东南部靠近补给区,水动力条件活跃,不利于煤层气的保存,其煤层含气量一般小于2m3/t,甲烷含量通常低于70%;而北部处于弱径流—滞留区水动力条件,煤层气藏保存条件较好,煤层含气量一般大于4m3/t,甲烷含量通常高于80%。此外,北部地区煤层气井的产气效果明显好于东南部地区,也说明北部地区煤层气的富集条件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 保德地区 煤层气 产出水 化学特征 控气作用 同位素组成 动力环境 矿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