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块体北缘Pn波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宋晓燕 张建中 +1 位作者 王鑫 张帆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5-38,共4页
基于鄂尔多斯块体北缘2008~2018年台网数字化波形记录,利用Pn波层析成像技术获得研究区高精度的上地幔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结果表明,研究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且与研究区构造活动及地震分布密切相关;河套断陷... 基于鄂尔多斯块体北缘2008~2018年台网数字化波形记录,利用Pn波层析成像技术获得研究区高精度的上地幔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结果表明,研究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且与研究区构造活动及地震分布密切相关;河套断陷带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呈近EW向。研究区多数历史强震发生在低速异常区或高低速异常过渡带上,该结果为理解研究区地震发生的相关性提供了新的地震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块体北缘 PN波 各向异性 上地幔顶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块体北缘Pg、Sg波层析成像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禄军 张帆 +2 位作者 郝美仙 王鑫 尹战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85-1088,共4页
基于内蒙古测震台网2010~2020年记录的测震数据波形,从24个固定台站筛选出391个地震的3010条Pg波和3410条Sg波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反演鄂尔多斯块体北缘地壳Pg、Sg波的三维速度结构,同时对该区域所有地震进行重定位。结果显示,在5~15... 基于内蒙古测震台网2010~2020年记录的测震数据波形,从24个固定台站筛选出391个地震的3010条Pg波和3410条Sg波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反演鄂尔多斯块体北缘地壳Pg、Sg波的三维速度结构,同时对该区域所有地震进行重定位。结果显示,在5~15 km深度,研究区东部存在面积较大的连续高速体,西南部则表现为相对低速的分布特征,且大部分地震集中在高、低速区过渡带,反映了研究区地壳介质脆弱;在20~30 km深度,随着深度的增加,高速区向西蔓延,与呼包盆地的高速区连成一片,预示着有一个构造体横穿呼包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块体北缘 Pg波 Sg波 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块体北缘台站水管仪观测质量及同震响应对比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郭伟 陈立峰 +2 位作者 苏亚梅 胡玮 贾昊东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9-366,共8页
针对仪器运行状况和外界环境等影响观测质量的因素,以及台站所处地质构造不同对台站影响的问题,采用位于鄂尔多斯块体北缘的乌加河台、包头台、乌海台2015~2017年DSQ水管倾斜仪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3个台站的年零漂、相对噪声水平 M 1、M... 针对仪器运行状况和外界环境等影响观测质量的因素,以及台站所处地质构造不同对台站影响的问题,采用位于鄂尔多斯块体北缘的乌加河台、包头台、乌海台2015~2017年DSQ水管倾斜仪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3个台站的年零漂、相对噪声水平 M 1、M2波潮汐因子γ值均方差等特征参数,并进行同震响应分析。研究表明,包头台水管仪的观测质量优于其它台站,主要是体现在零漂小、精度高、稳定性好,研究结果为评定水管仪观测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同震响应的延迟时间与震中距相关,最大振幅与震级间呈正相关,与震中距间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块体北缘 DSQ水管倾斜仪 特征参数 同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层析成像研究
4
作者 王禄军 高磊 +2 位作者 郝美仙 尹战军 韩晓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75-1279,共5页
基于内蒙古测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观测报告,使用3398个M≥1.0地震的Pg波和Sg波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37°~43°N,104°~110°E)地下结构进行研究,并对地震进行重定位,同时对该区上地壳速度... 基于内蒙古测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观测报告,使用3398个M≥1.0地震的Pg波和Sg波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37°~43°N,104°~110°E)地下结构进行研究,并对地震进行重定位,同时对该区上地壳速度结构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从Pg波速度结构来看,5~10 km深度从东北到西南对角线存在不规则的连续高速体,15~20 km深度高速体不再连续,而呈散状分布;从Sg波速度结构来看,5 km和15 km处基本与Pg波速度结构一致,10 km和20 km处低速区分布较多且地震多发生在高低速体交界处和断裂周围,表明该区地壳的脆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 双差层析成像 重定位 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块体东北缘的P波速度精细结构 被引量:10
5
作者 韩晓明 刘芳 +4 位作者 张帆 陈立峰 李娟 李拴虎 杨红樱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5-231,共17页
筛选出2009年以来26个台站记录的726条天然地震的7 100条P波到时数据和91 513条相对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鄂尔多斯块体东北缘地壳浅层15km深度以内的P波速度三维精细结构。结果显示,研究区西北部存在明显的连续的高速体... 筛选出2009年以来26个台站记录的726条天然地震的7 100条P波到时数据和91 513条相对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鄂尔多斯块体东北缘地壳浅层15km深度以内的P波速度三维精细结构。结果显示,研究区西北部存在明显的连续的高速体,高速体的横向面积随着深度逐渐增加,东部和南部则表现为相对低速的分布特征。速度横向不均匀性在各个深度都存在,但在不同深度上又有差异,这种速度横向分布的差异性与地震活动性和断裂构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从0~15km的深度剖面看,地震多发生在相对高速区或者高、低速过渡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地壳介质体比较脆弱,断裂构造在纵横方向上差异活动比较剧烈,易于吸收并储存应变能,产生了较强的地震活动。凉城一带的地壳下方存在1个"Y"字型的相对高速区通道,并与NW向展布的黑老夭-杀虎口活动断裂组对应,呈现了该区新近纪—第四纪玄武岩喷发的运移轨迹,而1976年和林格尔6.2级地震的发生更是与该部位火山喷发引起热力"焊接"后形成闭锁区段有关。文中给出的P波速度三维精细结构,为揭示鄂尔多斯块体东北缘的地壳介质体的物化性质及地震孕育的深部构造环境提供了直观的地震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层析成像 P波速度结构 鄂尔多斯块体北缘 重新定位 活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