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都市电影中的主体建构与空间叙事
1
作者 王永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75-81,共7页
电影作为后现代仿真和类象的代表,其镜头下浓缩的都市空间成为现实世界的观照。以北京都市电影为代表的都市叙事电影不断地革新,总体呈现出了北京城的新旧流变特性,“城”与“人”的关系发生了新转向。而在这种不断变动的叙事结构下,因... 电影作为后现代仿真和类象的代表,其镜头下浓缩的都市空间成为现实世界的观照。以北京都市电影为代表的都市叙事电影不断地革新,总体呈现出了北京城的新旧流变特性,“城”与“人”的关系发生了新转向。而在这种不断变动的叙事结构下,因视点落脚的不同,都市主体的建构也因此得到别样的塑造。比如本土者与异乡人的差异视点、俯视者与游荡者的权力视点等,不同位置的人因视点不同显现不同的权力关系。此外,当关注点从主体本身移植到电影布景时,静止与移动的对比景观常常被忽视。电影布景在这种移动对比镜头下,一定程度上将空间叙事的重点剖展开来。北京电影中的都市主体和空间叙事结构便得以在这种视点的游移下得到全新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点 游移 都市主体 空间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塑造自我:“性心理—内在现实”与都市里的人性观——重论施蛰存的都市小说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屏瑾 《现代中文学刊》 2009年第6期26-34,44,共10页
本文通过分析1920年代到1930年代施蛰存写于上海的小说,探讨施蛰存几组不同类型作品中逐渐展开的对都市新的感觉结构中“人性”观念的叙述。本文认为施蛰存将这一“人性观”叙述,与性心理观照下都市人新的社会生活与日常生活感受结合... 本文通过分析1920年代到1930年代施蛰存写于上海的小说,探讨施蛰存几组不同类型作品中逐渐展开的对都市新的感觉结构中“人性”观念的叙述。本文认为施蛰存将这一“人性观”叙述,与性心理观照下都市人新的社会生活与日常生活感受结合在一起,着力于书写都市人的“内在心理现实”,以期与其身体感觉以及都市环境中的物象结构形成对应关系,从中建立起都市人的“自我”主体感受。而当这一主体感受需要在“现代”之时间范畴,以及“都市”之空间范畴同时树立普遍性主题时,都市主体的生成原则以及种种特质,即以“内在心理真实”为基础的“人性”观,必须在不同的叙事模式设置中得到检验。在施蛰存笔下,都市/乡村、现代/古代等对立关系依照某种叙述逻辑展开、参与到都市主体叙述中去,从某种程度上呈现出都市人“自我”的存在边界感以及种种复杂的问题与可能。同时,探讨现代都市人内在心理深度的过程,也是在心理自由和心理解放感这一点上,为都市主体新的感觉结构的进一步完成提供必不可少的环节与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蛰存 性心理 内在现实 人性观 都市主体 身体感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彦镇城镇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初探
3
作者 齐占山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1年第5期44-44,共1页
巴彦原名巴彦苏苏,满语是富饶的村庄的意思。早在先秦时期巴彦属肃慎部,以后历朝分别属北扶余、豆莫娄、黑水靺鞨生女真、海西女真等部,为少数民族游牧之地。巴彦镇在清咸丰九年(1859年)前就已建成集镇,原名中兴镇,受呼兰城守尉管辖。... 巴彦原名巴彦苏苏,满语是富饶的村庄的意思。早在先秦时期巴彦属肃慎部,以后历朝分别属北扶余、豆莫娄、黑水靺鞨生女真、海西女真等部,为少数民族游牧之地。巴彦镇在清咸丰九年(1859年)前就已建成集镇,原名中兴镇,受呼兰城守尉管辖。同治元年(1862年)设呼兰厅,是同知衙门所在地,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称巴彦州,为州衙驻地。民国2年(1913年)始改称巴彦县,巴彦镇是县政府驻地。巴彦镇地处巴彦县南部,距松花江港口巴彦港镇13公里。镇内地势平坦,高差仅4米左右,东北高,东南和西南稍低,镇中心局部地段低洼。冬季盛行偏西风,夏季盛行偏东风。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巴彦镇 空间发展战略 都市主体布局 用地规划 都市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