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芳纶纤维筋有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孟履祥 陶学康 +1 位作者 关建光 徐福泉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18,36,共10页
对以芳纶纤维筋为有黏结预应力筋、环氧涂层钢筋为非预应力筋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进行研究,共进行了10根梁从混凝土开裂、裂缝开展直至梁受弯破坏的全过程试验。测定了梁的开裂弯矩,梁截面应变分布,变形的发展,裂缝出现、发... 对以芳纶纤维筋为有黏结预应力筋、环氧涂层钢筋为非预应力筋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进行研究,共进行了10根梁从混凝土开裂、裂缝开展直至梁受弯破坏的全过程试验。测定了梁的开裂弯矩,梁截面应变分布,变形的发展,裂缝出现、发展及分布情况,提出区分芳纶纤维筋破断及混凝土压坏的界限等效配筋率或界限中和轴高度,推导出芳纶纤维筋拉断和混凝土压坏同时发生,混凝土压坏、芳纶纤维筋未拉断及芳纶纤维筋拉断、混凝土未压坏等情况的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并提出芳纶纤维筋有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短期刚度及裂缝宽度的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纶纤维筋 环氧涂层钢筋 有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 受弯承载力 短期刚度 裂缝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疲劳荷载作用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裂缝宽度计算模型 被引量:7
2
作者 韩基刚 宋玉普 常继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977-3985,共9页
为了模拟部分预应力混凝土(partially prestressed concrete,PPC)梁疲劳裂缝扩展过程,建立在疲劳荷载作用下PPC梁裂缝宽度数值计算模型。首先,以静载黏结应力-滑移关系为基础,提出非预应力钢筋疲劳黏结应力-滑移关系;然后给出疲劳荷载... 为了模拟部分预应力混凝土(partially prestressed concrete,PPC)梁疲劳裂缝扩展过程,建立在疲劳荷载作用下PPC梁裂缝宽度数值计算模型。首先,以静载黏结应力-滑移关系为基础,提出非预应力钢筋疲劳黏结应力-滑移关系;然后给出疲劳荷载作用下开裂截面非预应力钢筋应力计算方法,重点考虑不同类型受拉钢筋之间的应力重分布、累计残余应变(混凝土和非预应力钢筋)及受拉钢筋面积损伤的影响。最后,基于黏结-滑移理论,建立疲劳裂缝宽度计算模型,并利用2组(H1和H2组)PPC梁疲劳试验对其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裂缝宽度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同时对于低配筋率的H1组试验梁而言,利用该模型得到的裂缝宽度相对保守,因此,适于PPC构件的抗疲劳设计及验算参考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 裂缝宽度 疲劳黏结应力-滑移关系 钢筋应力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非线性全过程滞回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唐昌辉 倪佳 叶林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2-68,共7页
在已完成的16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的基础上,合理地选择了各材料的本构关系模型,深入分析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力特性,通过设置刚性短臂将无粘结预应力筋的作用等效为外荷载,综合运用'分级加变形&#... 在已完成的16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的基础上,合理地选择了各材料的本构关系模型,深入分析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力特性,通过设置刚性短臂将无粘结预应力筋的作用等效为外荷载,综合运用'分级加变形'和'分级加荷载'的方法,提出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非线性全过程滞回分析方法,编制了MATLAB计算程序.对比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吻合程度良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工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 低周反复荷载 非线性 滞回曲线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荷载-裂缝模型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吴大宏 赵人达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1-235,共5页
混凝土结构裂缝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 ,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难于用常规的方法进行建模。应用神经网络较强的函数映射能力和联想、记忆功能 ,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荷载 裂缝关系进行建模 ,通过试验数据进行验证 ,效果良好 ,证明应... 混凝土结构裂缝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 ,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难于用常规的方法进行建模。应用神经网络较强的函数映射能力和联想、记忆功能 ,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荷载 裂缝关系进行建模 ,通过试验数据进行验证 ,效果良好 ,证明应用神经网络来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荷载 裂缝关系进行建模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载-裂缝模型 神经网络 建模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 弯曲裂缝 混凝土 裂缝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弯矩重分布的计算 被引量:2
5
作者 蒲黔辉 杨永清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3-35,共3页
从两跨等截面的普通钢筋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重分布出发 ,推导并提出变截面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弯矩重分布的计算方法 。
关键词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 连续 弯矩重分布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恢复力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唐昌辉 叶林 赵铸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2-209,共8页
在已完成的16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的基础上,对不同配筋率的13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根据得到的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采用虚梁法编程计算... 在已完成的16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的基础上,对不同配筋率的13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根据得到的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采用虚梁法编程计算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试验梁的弯矩-挠度滞回曲线,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恢复力模型的建立为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震性能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理论和工程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 低周反复荷载 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 弯矩-挠度滞回曲线 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闭合弯矩计算 被引量:1
7
作者 宋永发 王清湘 宋玉普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48-350,共3页
通过 1 1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 ,研究了影响裂缝闭合的主要因素 :预应力筋配筋率、非预应力筋配筋率、跨高比、荷载作用方式 .用无粘结配筋指标βpe 和换算配筋率αpρ这两个参数来反映对裂缝闭合弯矩的影响 ,应用名义拉应力... 通过 1 1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 ,研究了影响裂缝闭合的主要因素 :预应力筋配筋率、非预应力筋配筋率、跨高比、荷载作用方式 .用无粘结配筋指标βpe 和换算配筋率αpρ这两个参数来反映对裂缝闭合弯矩的影响 ,应用名义拉应力建立了闭合弯矩计算公式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混凝土 裂缝闭合 弯矩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延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宋永发 宋玉普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86-589,共4页
通过 2 6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 ,研究了影响其延性的主要因素 :非预应力筋配筋率、预应力筋配筋率、跨高比和荷载作用方式 .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受拉区非预应力筋配筋率和预应力筋配筋率的增大 ,梁的延性逐渐减小 ;随着受压区... 通过 2 6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 ,研究了影响其延性的主要因素 :非预应力筋配筋率、预应力筋配筋率、跨高比和荷载作用方式 .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受拉区非预应力筋配筋率和预应力筋配筋率的增大 ,梁的延性逐渐减小 ;随着受压区非预应力筋配筋率的增大 ,梁的延性逐渐增大 .荷载作用方式对梁的延性有一定影响 ,跨高比对延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 延性试验 预应力筋配筋率 跨高比 荷载作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0m部分预应力混凝土铁路箱形简支梁预制 被引量:1
9
作者 茆阿银 《桥梁建设》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共3页
介绍 40 m部分预应力混凝土铁路箱形简支梁的预制 ,着重介绍模板对梁体结构尺寸的控制、混凝土质量及浇注方式对梁体外观质量的控制。
关键词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 简支 预制构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型粘钢加固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林于东 夏樟华 +1 位作者 黄俤俤 宗周红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4-102,共9页
为了探讨不同损伤程度、粘贴钢板厚度和高度、有效预应力大小和加载方式等对粘钢加固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的影响,进行2片普通钢筋混凝土(RC)梁以及8片部分预应力混凝土(PPC)梁的U型粘钢加固抗弯试验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采用U... 为了探讨不同损伤程度、粘贴钢板厚度和高度、有效预应力大小和加载方式等对粘钢加固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的影响,进行2片普通钢筋混凝土(RC)梁以及8片部分预应力混凝土(PPC)梁的U型粘钢加固抗弯试验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采用U型粘钢加固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能够有效抑制裂缝的扩展,显著提高加固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正截面抗弯承载能力;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损伤后加固,其屈服荷载和刚度较未损伤加固梁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初始有效预应力水平主要影响使用阶段的抗弯性能;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能够预测U型粘钢加固梁的抗弯行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在实际工程中建议梁侧面粘贴钢板高度不超过梁高的1/3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 U型粘钢加固 损伤 抗弯试验研究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抗裂和裂缝闭合性能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建玲 宋玉普 刘毅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8-132,共5页
为便于施工操作保证结构质量.配制出满足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缓凝砂浆.通过21根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裂试验和裂缝闭合试验,得到了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静载条件下的开裂强度和裂缝闭合强度;分析了缓粘结部分预应... 为便于施工操作保证结构质量.配制出满足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缓凝砂浆.通过21根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裂试验和裂缝闭合试验,得到了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静载条件下的开裂强度和裂缝闭合强度;分析了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等幅重复荷载作用下正截面疲劳抗裂的S-N曲线.建议实际混凝土构件的抗裂强度折减系数为0.55.对试验梁进行了结构静力计算和疲劳验算,比较了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的关系.建议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静力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凝砂浆 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 抗裂 裂缝闭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叠合梁受弯性能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秀格 乔兰 尚自端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9-72,共4页
针对二次受力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的受弯性能与普通整浇梁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的问题,为了促进叠合结构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通过对十根叠合试验梁的试验,探讨了正常使用阶段二次受力对叠合断面应力应变状态、裂缝的形成和发展、断面... 针对二次受力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的受弯性能与普通整浇梁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的问题,为了促进叠合结构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通过对十根叠合试验梁的试验,探讨了正常使用阶段二次受力对叠合断面应力应变状态、裂缝的形成和发展、断面的短期刚度、挠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当h1/h较小且M1/Mcr较大时,由于"扁梁弯曲效果"和"粘结增强效果"的双重作用,叠合梁的裂缝间距明显小于整浇对比梁;预制断面上残留的"荷载预应力"有助于提高叠合梁的初期抗弯刚度,在进行裂缝和刚度计算时建议考虑上述有利影响;通过合理选择h1/h、M1/M和预应力大小可以化解应力超前现象,从而使构件的初期刚度和挠度符合规范和使用要求,充分体现此类构件的经济合理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 二次受力 裂缝间距 短期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疲劳荷载作用下梁内不同类型钢筋破坏关系 被引量:9
13
作者 宋玉普 韩基刚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6-100,共5页
为了研究在疲劳荷载作用下,梁内钢筋的应力变化情况,通过12片后张有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疲劳试验,研究了与疲劳破坏密切相关的钢筋最大应力、应力幅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梁的使用阶段,预应力钢筋与非预应力钢筋的应力幅比值处于... 为了研究在疲劳荷载作用下,梁内钢筋的应力变化情况,通过12片后张有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疲劳试验,研究了与疲劳破坏密切相关的钢筋最大应力、应力幅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梁的使用阶段,预应力钢筋与非预应力钢筋的应力幅比值处于等比例变化,非预应力钢筋应力幅是影响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疲劳性能的关键因素.随着重复荷载次数的增加,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性能的退化和有效预应力的不断降低是两种不同类型钢筋破坏并不同步的两个重要原因.最后,在试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开裂截面处消压后预应力钢筋应力增量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 疲劳 钢筋应力 粘结退化 应力重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nlinear behavior of concrete beams with hybrid FRP and stainless steel reinforcements 被引量:2
14
作者 方志 龚畅 +1 位作者 杨剑 CAMPBELL T 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3期495-502,共8页
The full-range behavior of partially bonded, together with partially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s containing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FRP) tendons and stainless steel reinforcing bars was simulated using a simplified... The full-range behavior of partially bonded, together with partially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s containing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FRP) tendons and stainless steel reinforcing bars was simulated using a simplified theoretical model. The model assumes that a section in the beam has a trilinear moment--curvature relationship characterized by three particular points, initial cracking of concrete, yielding of non-prestressed steel, and crushing of concrete or rupturing of prestressing tendons. Predictions from the model were compared with the limited available test data, and a reasonable agreement was obtained. A detailed parametric study of the behavior of the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s with hybrid FRP and stainless steel reinforcements was conducted.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deformability of the beam can be enhanced by increasing the ultimate compressive strain of concrete, unhonded length of tendon, percentage of compressive reinforcement and partial prestress ratio, and decreasing the effective prestress in tendons, and increasing in ultimate compressive strain of concrete is the most efficient one. The deformability of the beam is almost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concrete ultimate strain provided the failure mode is concrete crushing, even though the concrete ultimate strain has less influence on the load-carrying capa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am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FRP) stainless steel PRESTRESS DEFORMABILITY reinforc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