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预防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14
1
作者 于长辉 黄纯炽 张振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38-1140,1143,共4页
目的分析与评价部分脾动脉栓塞术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近期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观察其外周血细胞、肝功、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内径及内镜下曲张静脉... 目的分析与评价部分脾动脉栓塞术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近期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观察其外周血细胞、肝功、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内径及内镜下曲张静脉的变化等,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所有患者经过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5d后,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增加(P<0.05),凝血酶原时间缩短(P<0.05)。4周后门静脉管径缩小,血流量减小(P<0.05)。复查胃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不同程度缓解,11例(17.74%)在随访中再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有明显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上消化道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脾静脉及门静脉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军 施东华 +1 位作者 华静 沈加林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22-1024,共3页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前后脾静脉、门静脉压力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4例门静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患者行PSE术治疗,手术前后均采用直接测压法检测脾静脉及门静脉压力,并对比压力变化。术后1~2个月行增强CT复查。结果 PSE术...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前后脾静脉、门静脉压力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4例门静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患者行PSE术治疗,手术前后均采用直接测压法检测脾静脉及门静脉压力,并对比压力变化。术后1~2个月行增强CT复查。结果 PSE术后脾静脉压力较术前明显下降,7例门静脉压力下降明显(>2 cm H2O)。术后复查增强CT显示多数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PSE术可有效降低脾静脉压力,在降低近期门静脉压力方面影响因素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功能亢进 门静脉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肠系膜上动脉交通支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2例
3
作者 于长辉 黄纯炽 +1 位作者 毛华 余建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3444-3444,共1页
病例l,患者男,47岁,因腹胀20 d入院。入院后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脾功能亢进。2009年12月4日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图1)。术中发现腹腔干开口处闭塞.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发现肠系膜上动脉分支通过胰十二指肠动脉与肝动脉、脾动脉... 病例l,患者男,47岁,因腹胀20 d入院。入院后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脾功能亢进。2009年12月4日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图1)。术中发现腹腔干开口处闭塞.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发现肠系膜上动脉分支通过胰十二指肠动脉与肝动脉、脾动脉交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肠系膜上动脉造影 交通支 肝硬化失代偿期 功能亢进 2009年 动脉分支 中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后免疫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雪平 潘文秋 +3 位作者 赵卫 翟越 陆孜 胡继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58-961,共4页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的临床效果确切,但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仍存在争议。该文主要对脾脏解剖与其免疫功能、脾亢病理改变与免疫、脾亢后免疫功能变化以及PSE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功能亢进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肝功能和外周血细胞的中远期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陆孜 潘文秋 +5 位作者 赵卫 翟越 张雪平 马元锦 谭斌 胡继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3-167,共5页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对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肝功能和外周血细胞的中远期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2例肝硬化脾亢患者完整临床资...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对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肝功能和外周血细胞的中远期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2例肝硬化脾亢患者完整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TIPS联合PSE组(A组,n=47)和单纯TIPS组(B组,n=45)。比较两组术后1周,1、6、12个月外周血细胞变化、不良反应及肝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两组患者术后各时段均有不同程度肝损伤,术后1周A组肝功能损伤较B组严重(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A组Child-Pugh评分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低于B组(t=2.925,P=0.044;t=3.102,P=0.017);A组术后各时段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与术前及B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个月较其余各时段呈下降趋势。两组患者术后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和难以控制的并发症。结论 TIPS联合PSE术治疗肝功能储备尚可的肝硬化脾亢患者有助于提升外周血象,改善术后中远期肝功能,且术后不良反应较轻,并发症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功能亢进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与脾切除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亢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幸伟芳 周志华 +2 位作者 黄叶青 危智盛 洪铭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3333-3337,3342,共6页
目的比较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与脾切除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合并脾功能亢进(脾亢)的疗效。方法收集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3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2例HLD合... 目的比较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与脾切除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合并脾功能亢进(脾亢)的疗效。方法收集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3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2例HLD合并脾亢行PSE和脾切除术病例,PSE组10例,脾切除术组12例,随访2年,收集患者的一般信息、血常规、肝功能、凝血指标、术后主要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PSE与脾切除术均可使白细胞和血小板升高,两组术后白细胞、血小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组与脾切除术组术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对比,仅术后第7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E组术后1年与术前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对比下降(P=0.007);两组术后1年的总胆红素与术前对比明显下降(PPSE=0.035,P脾切=0.0001)。但白蛋白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术后1年的PT均较术前缩短改善(P<0.05);脾切除术组术后APTT与术前对比均缩短(P<0.05)。两组术后主要并发症都是发热和腹胀、腹痛,PSE组并发症较轻。两组术后神经系统症状均未加重。结论PSE和脾切除术均可有效改善HLD合并脾亢所致的血细胞三系减低、肝功能和凝血指标。虽PSE部分疗效不如脾切除术显著,但PSE具有相对安全、创伤小,术后并发症较轻,手术指征要求低,可重复治疗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切除 疗效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感染及其预防性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史逸恺 印于 +1 位作者 杨俊 倪才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6-209,共4页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作为脾功能亢进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侵袭性小、脾保留率高、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以脾脓肿为主要形式的感染,是PSE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甚至可导致死亡。然而,目前有关PSE术后感染的研究报道较...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作为脾功能亢进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与外科手术相比具有侵袭性小、脾保留率高、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以脾脓肿为主要形式的感染,是PSE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甚至可导致死亡。然而,目前有关PSE术后感染的研究报道较少。是否应该采取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措施及如何实施,仍是有争论的问题。本综述中探讨了PSE术后感染的原因和可能的影响因素,减少PSE术后发生感染的策略,以及抗生素和疫苗预防性抗感染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感染 脓肿 抗生素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地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临床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雷振武 汪浩杰 +2 位作者 李玉彪 孙世蒙 吴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1-273,共3页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脾功能亢进(脾亢)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采用PSE术治疗的青海省西宁市地区6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脾亢患者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1、7、30、90 d...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脾功能亢进(脾亢)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采用PSE术治疗的青海省西宁市地区6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脾亢患者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1、7、30、90 d检测患者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计数变化。结果 PSE术技术成功率为100%。66例患者PSE术后1、7、30、90 d平均WBC计数与术前1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7、30、90 d平均PLT计数与术前1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E术治疗高海拔地区脾亢患者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地区 部分动脉栓塞 功能亢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脾动脉栓塞联合内镜下硬化治疗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克勤 贾克东 +3 位作者 李娅娅 李涛 余海滨 刘金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04-507,共4页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PSE)联合内镜下硬化剂(EIS)注射治疗严重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2月收治伴有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68例,随机分为PSE联合EIS治疗组(联合治疗组)32例和单纯EIS治疗组36例。联合治疗...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PSE)联合内镜下硬化剂(EIS)注射治疗严重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2月收治伴有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68例,随机分为PSE联合EIS治疗组(联合治疗组)32例和单纯EIS治疗组36例。联合治疗组先行脾动脉栓塞,然后常规胃镜下曲张静脉注射1%乙氧硬化醇硬化治疗;EIS组36例单纯给予1%乙氧硬化醇硬化治疗。所有患者在12个月内进行胃镜检查,观察完成曲张静脉系统根除治疗后所需硬化治疗次数、硬化剂用量。结果患者完成曲张静脉根除治疗所需平均治疗次数联合治疗组为1.5次,EIS组为2.7次;完成治疗所需总的硬化剂量在联合治疗组平均为38 ml,EIS组为94 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1和<0.05)。结论 PSE联合EIS治疗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静脉曲张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内镜下硬化剂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小明胶海绵颗粒行部分脾栓塞术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8
10
作者 周瑶军 刘长江 王要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22-325,共4页
目的评价大、小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剂行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收治52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PSE治疗。依据术中采用明胶海绵颗粒大小不同分为大颗粒... 目的评价大、小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剂行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收治52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PSE治疗。依据术中采用明胶海绵颗粒大小不同分为大颗粒(2 mm×2 mm×2 mm)组17例和小颗粒(560~710μm)组35例。选取术后3个月栓塞范围在30%~40%的40例进行分析,其中大颗粒组16例,小颗粒组24例,观察两组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计数变化及术后反应。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3个月WBC、PLT、RBC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颗粒组Ⅱ、Ⅲ度疼痛分别为13%(2/16)和38%(6/16),小颗粒组分别为42%(10/24)和4%(1/2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持续时间在大颗粒组为5~20 d,平均(11.4±4.8)d,小颗粒组为0~8 d,平均(3.8±2.2)d,小颗粒组术后疼痛较大颗粒组轻(P<0.05),发热、呕吐情况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小颗粒组术后3个月外周血象改善情况无显著性差异,但小颗粒组术后疼痛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亢进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明胶海绵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例肝硬化脾亢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8
11
作者 唐彩萍 康建荣 +1 位作者 张红征 郭峰坤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299-300,共2页
2001年至2003年,我院选择肝硬化脾亢患者42例,实施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AE)治疗肝硬化脾脏功能亢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使脾脏缩小,脾亢得以纠正,而且保留了部分脾脏功能来维持机体免疫平衡.既预防和纠正了脾亢的并发症,又避免了手术... 2001年至2003年,我院选择肝硬化脾亢患者42例,实施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AE)治疗肝硬化脾脏功能亢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使脾脏缩小,脾亢得以纠正,而且保留了部分脾脏功能来维持机体免疫平衡.既预防和纠正了脾亢的并发症,又避免了手术切脾后的"无脾状态"引起的免疫功能下降而感染率增高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栓塞 肝硬化 患者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脏功能 功能亢进 免疫平衡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血细胞变化的社会伦理学意义
12
作者 李伟荣 孙润月 朱丹丹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2年第4期34-34,共1页
常规治疗脾功能亢进时 ,应用的是全脾切除术 ,但这一方法因易引起患者术后免疫机能低下 ,所以患者或家属会放弃治疗。本文通过细致的临床观察、严谨的科学实验、论证 ,提出了用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来治疗脾功能亢进的方法 ,建议予以临床推... 常规治疗脾功能亢进时 ,应用的是全脾切除术 ,但这一方法因易引起患者术后免疫机能低下 ,所以患者或家属会放弃治疗。本文通过细致的临床观察、严谨的科学实验、论证 ,提出了用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来治疗脾功能亢进的方法 ,建议予以临床推广试验。笔者认为这一方法的改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部分栓塞 功能亢进 血细胞变化 伦理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超滤术后脾动脉栓塞术32例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关世运 朱刚剑 +1 位作者 范谋海 王文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56-56,共1页
关键词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 超滤 动脉栓塞 动脉部分栓塞 肝炎肝硬化 功能亢进 白细胞下降 腹腔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栓塞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玉晶 胡晓红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3年第4期283-284,共2页
对 1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儿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对其并发症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 ,是提高治疗效果的保证。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并发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与解热镇痛药治疗肝硬化脾栓术后综合征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5
作者 于长辉 黄纯炽 +1 位作者 毛华 余建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25-1528,共4页
目的分析、对比脾栓术后综合征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解热镇痛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术后出现脾栓术后综合征的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观察组30例患者术后应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 目的分析、对比脾栓术后综合征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解热镇痛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术后出现脾栓术后综合征的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观察组30例患者术后应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对照组患者口服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脾栓术后7 d观察外周血白细胞、肝功能、血白蛋白。同时还观察发热时间、腹痛时间、住院天数及是否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脾脓肿等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热时间3.36±2.31 d,疼痛时间7.39±4.00 d,住院天数11.48±3.29 d,对照组发热时间5.72±3.83 d,疼痛时间9.59±4.22 d,住院天数15.07±7.93 d,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脾栓术后7天,两组患者白细胞均较术前升高,观察组由(4.23±5.09)×109/L升至(8.49±3.53)×109/L(P<0.05),对照组由(3.21±1.33)×109/L升至(6.52±2.37)×109/L(P<0.05),但观察组术后白细胞较对照组术后白细胞升高更明显(P<0.05)。在肝功能方面(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白蛋白)两组术前术后均无明显变化。两组均未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和脾脓肿的并发症。结论脾栓术后综合征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效果优于口服解热镇痛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后综合征 糖皮质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