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蠔猪刺和乌樟水提物对禽源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抑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牟亚 张郁 +2 位作者 西格基 聂艳如 陈朝喜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2-124,共3页
为了解察蠔猪刺、乌樟水提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其与常用抗生素的联合抑菌效果。选择大肠埃希菌ATCC25922标准菌株及临床采样分离纯化的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为检测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棋盘稀释法分别测定蠔猪刺和乌樟水提物的最小抑菌... 为了解察蠔猪刺、乌樟水提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其与常用抗生素的联合抑菌效果。选择大肠埃希菌ATCC25922标准菌株及临床采样分离纯化的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为检测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棋盘稀释法分别测定蠔猪刺和乌樟水提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其与常用抗生素的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结果表明,蠔猪刺和乌樟与常用抗菌药物合用表现出协同或相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蠔猪刺 乌樟 最小浓度(MIC) 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连素和黄芪多糖对鸡源大肠杆菌的体外联合抑菌作用 被引量:11
2
作者 胡文举 宋艳画 吴伶俐 《中兽医学杂志》 2013年第6期8-10,共3页
采用倍比稀释法分别测定黄连素和黄芪多糖对4株鸡源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棋盘稀释法测定黄连素与黄芪多糖联用对4株鸡源大肠杆菌的MIC,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结果表明,单独使用黄连素对各菌株的MIC分别为0... 采用倍比稀释法分别测定黄连素和黄芪多糖对4株鸡源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棋盘稀释法测定黄连素与黄芪多糖联用对4株鸡源大肠杆菌的MIC,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结果表明,单独使用黄连素对各菌株的MIC分别为0.75、0.5、0.375、1.0mg/mL;单独使用黄芪多糖对各菌株的MIC分别为15、10、10、15mg/mL;两者联合使用时对各菌株的FIC分别为0.75、0.75、1.5、0.625,平均FIC为0.91。通过联合用药,使黄连素的抗菌潘性提高。T2~8倍,黄芪多糖的抗菌活性提高了1~2倍。黄连素和黄芪多糖联合使用,能够减少药物的使用量,可用于防治鸡大肠杆菌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素 黄芪多糖 鸡源大肠杆 最低浓度 部分抑菌浓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儿茶酸或绿原酸与抗菌药联用对鱼源链球菌的抑菌效果 被引量:16
3
作者 柴贝贝 姜维佳 +4 位作者 王莉贞 胡梅 赵雨川 吴永继 司红彬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80-585,共6页
【目的】探讨原儿茶酸或绿原酸与抗菌药联用对鱼源链球菌的抑菌效果,为鱼源链球菌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原儿茶酸、绿原酸及各种抗菌药对鱼源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以1/2MIC的原儿茶酸或绿... 【目的】探讨原儿茶酸或绿原酸与抗菌药联用对鱼源链球菌的抑菌效果,为鱼源链球菌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原儿茶酸、绿原酸及各种抗菌药对鱼源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以1/2MIC的原儿茶酸或绿原酸分别联合抗菌药诱导鱼源链球菌进行传代培养,然后使用微量棋盘稀释法测定原儿茶酸或绿原酸与抗菌药联合作用后的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结果】原儿茶酸和绿原酸对鱼源链球菌的MIC分别为2500和6000μg/m L,以1250μg/m L的原儿茶酸和3000μg/m L的绿原酸分别与痢菌净、阿米卡星、粘菌素、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克林沙星和磷霉素等抗菌药联合诱导鱼源链球菌传代后,除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外,其他5种抗菌药对传代获得菌株的MIC明显降低。原儿茶酸与抗菌药配伍后的FICI分别为0.500、0.750、0.516、1.125、0.140和0.516,绿原酸与抗菌药配伍后的FICI分别为0.501、0.625、0.501、>2.000、0.140和0.501。依据FICI的判定标准可知,原儿茶酸与痢菌净和克林沙星配伍呈协同效应,与阿米卡星、粘菌素和磷霉素配伍呈相加效应,与磺胺间甲氧嘧啶钠配伍表现为无关效应;绿原酸与阿米卡星和克林沙星配伍呈协同效应,与痢菌净、粘菌素和磷霉素配伍呈相加效应,与磺胺间甲氧嘧啶钠配伍则呈拮抗效应。【结论】原儿茶酸或绿原酸与抗菌药配伍后能增强大部分抗菌药对鱼源链球菌的抑菌活性,呈协同或相加作用,可在水产养殖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源链球 原儿茶酸 绿原酸 联用 最小浓度(MIC) 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珠草水提取物与抗菌药联用对含fosA3耐药基因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姚晓韵 宋剑武 +5 位作者 夏娟 秦燕 黄丽云 李海燕 黄凯 司红彬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9-143,共5页
为探讨含珠草水提取物与抗菌药物联用体外抗含fos A3耐药基因大肠杆菌的效果,对临床分离的细菌进行鉴定,确定细菌所含耐药基因种类,采用96孔反应板二倍微量稀释法分别检测含珠草水提取物与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1/2 MIC的含珠... 为探讨含珠草水提取物与抗菌药物联用体外抗含fos A3耐药基因大肠杆菌的效果,对临床分离的细菌进行鉴定,确定细菌所含耐药基因种类,采用96孔反应板二倍微量稀释法分别检测含珠草水提取物与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1/2 MIC的含珠草水提取物与抗菌药联合诱导含fos A3耐药基因大肠杆菌,并进行传代试验,采用微量棋盘稀释法测定含珠草水提取物与抗菌药联合作用后的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结果显示,分离到的菌株为含fos A3耐药基因大肠杆菌;含珠草水提取物的MIC为0.5 g/m L,以0.25 g/m L的含珠草水提取物与14种抗菌药联合使用3代后,14种抗菌药的MIC显著降低,均降到1.562 5以下;含珠草水提取物与头孢曲松钠、磷霉素、黏杆菌素、磺胺间甲氧嘧啶、头孢他啶、头孢噻呋钠联合应用后其FICI均小于等于0.5,与阿莫西林、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痢菌净、克林沙星、阿米卡星、氟苯尼考联合应用后FICI均大于0.5且小于1。表明,含珠草水提取物与抗菌药联合应用后,抗菌药体外抗菌活性显著增强,二者之间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珠草 fosA3基因 联合诱导 最小浓度 部分抑菌浓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用药对禽源沙门氏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被引量:3
5
作者 肖建光 常维山 《家禽科学》 2009年第11期33-36,共4页
研究阿莫西林、强力霉素、多粘菌素、头孢拉定、痢菌净分别和多种抗菌药联用在体外对沙门氏菌的抑制效果,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试验依据。采用棋盘微量测定法,强力霉素、阿莫西林、多粘菌素、头孢拉定、痢菌净分别与头孢噻肟钠、克林霉素... 研究阿莫西林、强力霉素、多粘菌素、头孢拉定、痢菌净分别和多种抗菌药联用在体外对沙门氏菌的抑制效果,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试验依据。采用棋盘微量测定法,强力霉素、阿莫西林、多粘菌素、头孢拉定、痢菌净分别与头孢噻肟钠、克林霉素、阿奇霉素、头孢曲松钠、阿莫西林、头孢哌酮、磷霉素、哌拉西林、甲硝唑、加替沙星、克林沙星、氨苄西林钠、乳糖酸红霉素组合,观察对沙门氏菌的抑菌或杀菌效果,测定对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计算出了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结果表明:强力霉素与阿莫西林、甲硝唑;阿莫西林与阿奇霉素、磷霉素钠;多粘菌素与克林霉素、阿奇霉素、阿莫西林、磷霉素钠;头孢拉定与氨苄西林钠、阿莫西林;痢菌净与阿莫西林、磷霉素钠、氨苄西林钠的联合使用对该株禽源沙门氏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较强,呈协同作用。强力霉素与阿奇霉素、磷霉素联合使用,阿莫西林和哌拉西林、红霉素联合使用,多粘菌素与哌拉西林,头孢拉定和林霉素钠、哌拉西林多粘菌素的联合使用,痢菌净与甲硝唑、多粘菌素的联合使用对禽源沙门氏菌表现出相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药敏试验 沙门氏 部分浓度(FIC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黄连口服液联合庆大霉素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徐海瑛 王树芳 +1 位作者 王丽 王辉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研究双黄连口服液和庆大霉素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采用微量溶液稀释法,测定双黄连口服液和庆大霉素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棋盘联合药敏试验法,测定双黄连... 目的研究双黄连口服液和庆大霉素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采用微量溶液稀释法,测定双黄连口服液和庆大霉素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棋盘联合药敏试验法,测定双黄连口服液和庆大霉素联用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结果双黄连口服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分别是46.88 mg.mL-1(稀释度1∶32)和375 mg.mL-1(稀释度为1∶4);庆大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分别是0.25和1 U.mL-1;双黄连口服液和庆大霉素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FIC指数均是0.56。结论双黄连口服液联用庆大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均呈相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黄连口服液 庆大霉素 作用 最低浓度 部分抑菌浓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联合药敏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陆一丹 张亚莉 +3 位作者 周浩 于芳 孙树梅 芮勇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97-1701,共5页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与多西环素、环丙沙星、舒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用药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效应。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对50株临床分离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并...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与多西环素、环丙沙星、舒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用药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效应。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对50株临床分离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判定联合效应。结果美罗培南与多西环素联用后,其MIC50显著下降,FIC指数分布:FIC≤0.5占38%,0.5<FIC≤1占62%,1<FIC≤2为0,FIC>2为0。美罗培南与环丙沙星联用后,其MIC50下降不明显,FIC指数分布:FIC≤0.5为0,0.5<FIC≤1占56%,1<FIC≤2为44%,FIC>2为0。美罗培南与舒巴坦联用后,其MIC50明显下降,FIC指数分布:FIC≤0.5为26%,0.5<FIC≤1占74%,1<FIC≤2为0,FIC>2为0。美罗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后,其MIC50有所下降,FIC指数分布:FIC≤0.5为10%,0.5<FIC≤1占90%,1<FIC≤2为0,FIC>2为0。结论美罗培南与多西环素、舒巴坦或者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均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没有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而美罗培南与环丙沙星联合表现出的相加作用和无关作用比例相当,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 美罗培南 联合用药 药物敏感性 部分抑菌浓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加环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对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体外抗菌活性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龚燕飞 曾强 +3 位作者 刘湘林 张祖萍 陈中湘 彭华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47-950,959,共5页
目的分析替加环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对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IRAB)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本院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共65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上述细菌对替加环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将不同浓度替加环素与头孢哌酮/... 目的分析替加环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对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IRAB)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本院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共65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上述细菌对替加环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将不同浓度替加环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用棋盘法设计,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对菌株的MIC,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PCR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结果IRAB对替加环素的MIC50值为2mg/L,耐药率为21%。头孢哌酮/舒巴坦同替加环素联用后,FICI均为0.5-4.0。IRAB有84%(32/38)菌株携带blaOXA-23基因,亚胺培南敏感鲍曼不动杆菌(ISAB)均未检测到blaOXA-23基因。结论替加环素对携带blaOXA-23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具有较强体外抗菌活性;替加环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后,表现为无相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 替加环素 棋盘法 部分抑菌浓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种联合方案对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的体外联合药敏试验 被引量:9
9
作者 陆国平 唐浩 +2 位作者 夏兆新 门万琪 沈继录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7-294,共8页
目的 观察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ZA)联合氨曲南(ATM),亚胺培南(IPM)、美罗培南(MEM)分别联合头孢他啶(CAZ)、头孢哌酮/舒巴坦(SCF)、阿米卡星(AK)、左氧氟沙星(LEV)和磷霉素(FOS)对产KPC、NDM和IMP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的体外联合药... 目的 观察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ZA)联合氨曲南(ATM),亚胺培南(IPM)、美罗培南(MEM)分别联合头孢他啶(CAZ)、头孢哌酮/舒巴坦(SCF)、阿米卡星(AK)、左氧氟沙星(LEV)和磷霉素(FOS)对产KPC、NDM和IMP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的体外联合药物敏感性。方法 选取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38株非重复CRE,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棋盘稀释法进行联合药敏试验,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判定联合效果。结果 CZA对22株产KPC菌株的MIC均≤4μg/mL,对16株产B类金属酶NDM、IMP菌株的MIC均>128μg/mL,联合ATM后协同率为100%;IPM与MEM分别联合SCF协同率最强,分别为63.2%、68.4%,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为100%,IPM联合FOS的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最低,为40.5%。在肺炎克雷伯菌(KP)中,IPM与MEM联合SCF协同率均为68%,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均为100%,IPM联合FOS的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最低,为24%;大肠埃希菌(ECO)中,IPM与MEM联合SCF协同率分别为44.4%、77.8%,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为100%,IPM联合FOS的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最低,为66.7%。基因型KPC菌株中,IPM与MEM联合SCF协同率分别为72.7%、63.6%,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均为100%,IPM联合FOS的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最低,为22.7%;基因型NDM菌株中,IPM与MEM联合SCF协同率分别为46.7%、80.0%,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为100%,IPM联合FOS的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最低,为64.3%。所有联合方案均无拮抗作用。结论 CZA单独或联合ATM对CRE菌株有效。IPM与MEM分别联合其他抗菌药物中,IPM与MEM联合SCF的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最高,IPM联合FOS的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最低。不是所有联合方案都有效,同一菌株不同联合方案的效果不同,同一联合方案对不同菌株效果也不同,两药间的剂量配比也很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药敏 部分抑菌浓度指数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 基因型 棋盘稀释法 联合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丙沙星与粘菌素联合对猪大肠杆菌的体外抗菌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晁利刚 谷晓霞 +2 位作者 胡功政 莫娟 潘玉善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102-104,共3页
测定了环丙沙星与粘菌素对分离的猪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两药联用对猪大肠杆菌的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实验结果表明:环丙沙星对5株大肠杆菌的MIC≥32μg/mL,粘菌素的MIC≥16μg/mL;环丙沙星与粘菌素联用时,FIC指... 测定了环丙沙星与粘菌素对分离的猪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两药联用对猪大肠杆菌的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实验结果表明:环丙沙星对5株大肠杆菌的MIC≥32μg/mL,粘菌素的MIC≥16μg/mL;环丙沙星与粘菌素联用时,FIC指数介于0.09375~0.125,并可同时显著降低两药的MIC值,表现为显著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丙沙星 最小浓度(MIC) 部分浓度(FIC)指数 联合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头孢呋辛钠体外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 被引量:15
11
作者 闫春生 徐海瑛 +2 位作者 陈青阁 王丽 刘超怡 《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7期728-731,共4页
目的研究痰热清注射液与头孢呋辛钠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痰热清注射液、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棋盘联合药敏试验法,测定痰热清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呋辛... 目的研究痰热清注射液与头孢呋辛钠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痰热清注射液、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棋盘联合药敏试验法,测定痰热清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呋辛钠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结果痰热清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稀释度是1∶256,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是2μg·m L-1。两者联用时痰热清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稀释度是1∶4 096,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0.125μg·m L-1。痰热清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呋辛钠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FIC指数是0.12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头孢呋辛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药敏结果呈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痰热清注射液 头孢呋辛钠注射液 作用 浓度指数 部分 金黄色葡萄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霉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及分别联合其他抗生素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体外抗菌活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贾宇驰 吴晓妹 +1 位作者 张利娟 祁伟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2期187-191,共5页
目的评价磷霉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作为基础药物,二者联用及分别与亚胺培南、米诺环素的联合用药方案,用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联合抗菌效应对比。方法分离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株30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棋盘法,测定不同浓度... 目的评价磷霉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作为基础药物,二者联用及分别与亚胺培南、米诺环素的联合用药方案,用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联合抗菌效应对比。方法分离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株30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棋盘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生素联用最低抑菌浓度,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I)判定联合效应。将不同联合用药配伍方案进行对比,评价优劣。结果磷霉素联合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亚胺培南、磷霉素联合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磷霉素,FIC指数分布分别为:FICI≤0.5占56.7%(17/30)、10%(3/30)、36.7%(11/30)、50%(15/30)、6.7%(2/30);0.55<FICI≤1占43.3%(13/30)、83.3%(25/30)、63.3%(19/30)、40%(12/30)、50%(15/30);1<FIC<4占0、6.7%(2/30)、0、10%(3/30)、43.3%(13/30);FIC≥4均为0。磷霉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分别使联用后的亚胺培南MIC50降为单用时的1/16、1/2,MIC90降为单用时的1/8、1/2;均使联用后的米诺环素MIC50、MIC90降为单用时的1/8和1/4。结论联合用药方案对比,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最具优势,协同作用最强,优于磷霉素联合米诺环素,但提高米诺环素抗菌活性的能力相当。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亚胺培南以相加、无关效应为主,试验结果可见联用后效果逊于磷霉素联合亚胺培南,且磷霉素提高亚胺培南抗菌活性的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霉素 头孢哌酮/舒巴坦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 联合药敏 部分抑菌浓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