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邢家渡引黄灌区废弃沉沙池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孙希华 苏红鲁 +1 位作者 张扩成 张厚芹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27-330,共4页
山东省济南市邢家渡沉沙池是黄河下游邢家渡引黄灌区上的一个主干沉沙池,前后运行近30年,于2002年停止使用,灌区沉沙池约204 hm2的土地彻底废弃,已成为济南市区风沙的源头。根据废弃沉沙池沙化土地开发指导思想和功能定位,按照废弃沉沙... 山东省济南市邢家渡沉沙池是黄河下游邢家渡引黄灌区上的一个主干沉沙池,前后运行近30年,于2002年停止使用,灌区沉沙池约204 hm2的土地彻底废弃,已成为济南市区风沙的源头。根据废弃沉沙池沙化土地开发指导思想和功能定位,按照废弃沉沙池湿地综合治理的策略和特色,研究制定废弃沉沙池沙化综合治理和土地开发利用模式,为小流域治理开发、水土保持规划奠定基础和决策依据,对区域开发、环境治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家渡引黄灌区 废弃沉沙池 沙化 开发利用 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邢家渡引黄灌区废弃沉沙池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孙希华 张扩成 +2 位作者 苏红鲁 齐明杰 李国正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0-72,78,共4页
2002年济南市邢家渡引黄灌区沉沙池停止使用,形成约204 hm2的沙地,已成为济南市区沙尘的源头之一。在确立邢家渡灌区废弃沉沙池治理模式和目标定位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林地生态修复模式、耕地生态修复模式、林地–耕地综合生态修复模... 2002年济南市邢家渡引黄灌区沉沙池停止使用,形成约204 hm2的沙地,已成为济南市区沙尘的源头之一。在确立邢家渡灌区废弃沉沙池治理模式和目标定位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林地生态修复模式、耕地生态修复模式、林地–耕地综合生态修复模式和湿地生态修复模式4种生态修复模式,充分发挥湿地的滞蓄洪水、水体净化、生态修复、景观旅游等功能,把废弃沉沙池湿地建设成为生态清洁型的生态涵养、生态修复、旅游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与高效节水示范区。邢家渡引黄灌区废弃沉沙池大部分土地可以以湿地模式来进行生态修复,在进行湿地生态修复的同时,还可以带动渔业、采摘农业以及旅游业等的发展,从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沉沙池 湿地 生态修复 邢家渡引黄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邢家渡大型引黄灌区节水改造方案的探索 被引量:2
3
作者 巩传忠 唐光凤 刘玲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42,共2页
邢家渡大型引黄灌区位于济南市东北部,设计灌溉面积7.87万hm2,年引水量2.79亿m3。在实地调查勘测的基础上,提出了灌区节水改造的方案:①改集中沉沙为分散沉沙;②改自流灌溉为提水灌溉;③因地制宜地进行渠道衬砌;④用水协会管理水事。
关键词 邢家渡引黄灌区 提水灌溉 渠道 衬砌 节水改造 分散沉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邢家渡灌区地下水动态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通 徐征和 +1 位作者 张立志 赵志强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9-54,共6页
为促进引黄灌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灌区地下水良性循环,以济南市邢家渡引黄灌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6—2013年灌区相关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方法、ArcGIS软件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灌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对地下水的影响... 为促进引黄灌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灌区地下水良性循环,以济南市邢家渡引黄灌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6—2013年灌区相关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方法、ArcGIS软件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灌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对地下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灌区降水量和蒸发量分别呈现非显著性增大和减小趋势,而灌区总用水量、地表水灌溉量和地下水开采量分别具有显著增大、减小和增大趋势。灌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分为水位抬升期(1986—1995年)、水位下降期(1996—2000年)和水位平稳期(2001—2013年)3个阶段。1990—2010年,灌区上游和中游地下水位较高,水位有小幅下降;灌区下游地下水位较低,水位下降幅度较大。灌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驱动因素的灰色关联度有很大差异,自然因素(关联度均大于0.65)对灌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具有较大影响,人为因素对地下水影响程度因地区而异,灌区上游、中游主要受地表水灌溉影响,而下游受地下水开采影响程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 动态变化 驱动因素 灰色关联法 邢家渡引黄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