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志与现代文学的复调叙事——论邢公畹1940年代的“故事采集者日记” 被引量:1
1
作者 段凌宇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7-83,共7页
本文以邢公畹1946-1948年间创作的系列小说为研究对象,聚焦边地书写进入国族叙事的历史过程,通过对"如何讲述一个边地故事"的分析,探讨其文体意识与历史象征。由于人类学复调叙事的引入,邢公畹"边地故事"的张力得... 本文以邢公畹1946-1948年间创作的系列小说为研究对象,聚焦边地书写进入国族叙事的历史过程,通过对"如何讲述一个边地故事"的分析,探讨其文体意识与历史象征。由于人类学复调叙事的引入,邢公畹"边地故事"的张力得到极大拓展,他将传统的志怪行记、现代文学及民族志融为一体,边地书写在向国族叙事靠拢的同时,保留了不同国家/族群/阶层/宗教信仰者的声音。将"他者"的故事纳入民族国家叙事框架,不仅是一个文体问题,也意味着历史观念的变化。在新的文化语境和理论资源中,重新讨论"故事"可能蕴含的丰富性,对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公畹 边地书写 民族志 复调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邢公畹先生论对外汉语教学——为纪念邢公畹先生100周年诞辰而作
2
作者 华学诚 王雪波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14年第3期20-26,共7页
邢公畹先生曾就对外汉语教学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他主张,对特殊语言现象予以关注,对语法现象进行细致描写;强调研究语言的深层结构,重视探寻语言之间存在的普遍规律;提倡本体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重视在语境中的"言语"... 邢公畹先生曾就对外汉语教学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他主张,对特殊语言现象予以关注,对语法现象进行细致描写;强调研究语言的深层结构,重视探寻语言之间存在的普遍规律;提倡本体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重视在语境中的"言语"交流。邢先生的研究启示我们,对外汉语教学要针对汉语自身的特点,要重视汉外语言的对比研究,要依托对汉语的深入研究,要坚持语言为体、言语为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公畹 对外汉语教学 当代语言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五十年代转折中的邢公畹与“方言文学”论争(1947—1951)
3
作者 田淼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4-91,共8页
在当下关于1940年代末和1950年代初的华南方言文学运动的研究中,对于“方言文学”一方的关注较多,而对作为“方言文学”批判者的邢公畹一方关注较少,讨论也相对简单化。本文试图采取“知识分子精神史”的方法,将邢公畹放置在四五十年代... 在当下关于1940年代末和1950年代初的华南方言文学运动的研究中,对于“方言文学”一方的关注较多,而对作为“方言文学”批判者的邢公畹一方关注较少,讨论也相对简单化。本文试图采取“知识分子精神史”的方法,将邢公畹放置在四五十年代转折的大背景中,重点考察邢公畹个人的思想脉络和精神脉络,探索其批判“方言文学”的复杂动因,并对“方言文学”自身在理论建构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公畹 方言文学 语言学 《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谈语文规范化
4
作者 邢公畹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8期49-49,共1页
我谈语文规范化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邢公畹一个人出世之后就要学会听话、说话,这样才能生存下去。“听话”就是要把别人说的意思听出来,可以称为“领会”;“说话”就是要让别人懂得自己的意思,可以称为“表达”。表达和领会... 我谈语文规范化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邢公畹一个人出世之后就要学会听话、说话,这样才能生存下去。“听话”就是要把别人说的意思听出来,可以称为“领会”;“说话”就是要让别人懂得自己的意思,可以称为“表达”。表达和领会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可以互换,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公畹 南开大学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书同文 英语表达 方言区 文字结构 同书文字 使人 文化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的导师朱德熙先生 被引量:5
5
作者 马庆株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43-45,共3页
我的导师朱德熙先生马庆株50年代中后期我开始读朱德熙先生的书,喜欢上了作文和语法,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直到1978年才遇到报考北大研究生的机会,复试时才第一次面见朱先生。那时我都快满36周岁了,同事佩服我的勇气,我很... 我的导师朱德熙先生马庆株50年代中后期我开始读朱德熙先生的书,喜欢上了作文和语法,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直到1978年才遇到报考北大研究生的机会,复试时才第一次面见朱先生。那时我都快满36周岁了,同事佩服我的勇气,我很幸运地成了七八十名第一志愿考生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德熙先生 朱先生 马庆株 名第 作文指导 录取者 能愿动词 《语法讲义》 时量宾语 邢公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连锁复句” 被引量:2
6
作者 徐丹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6-17,共2页
1.连锁复句的公式及定义读了邢公畹先生与史存直先生写的关于“莲锁复句”的文章①,我认为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邢先生给连锁复句列了如下的公式: NP<sub>1</sub>+VP+NP<sub>2</sub>,φ+VP+NP φ=NP<sub&g... 1.连锁复句的公式及定义读了邢公畹先生与史存直先生写的关于“莲锁复句”的文章①,我认为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邢先生给连锁复句列了如下的公式: NP<sub>1</sub>+VP+NP<sub>2</sub>,φ+VP+NP φ=NP<sub>2</sub> 也许我们把这个公式中的“VP”改成“V”更恰当,因为“VP”与“NP<sub>1</sub>”相对,而且“VP”已含宾语即NP<sub>2</sub>②。为讨论方便,本文将用如下的公式: NP<sub>1</sub>+V<sub>1</sub>+NP<sub>2</sub>,φ+V<sub>2</sub>(+NP<sub>3</sub>) NP<sub>2</sub>与φ同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公畹 有定 汉语语法 语式 语义联系 指示代词 无定 因果关系 丁声树 《语文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字没有“特异功能”——读电视系列片《神奇的汉字》解说词 被引量:1
7
作者 邢公畹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2-3,共2页
自从1991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电视片《神奇的汉字》解说词以来,本刊陆续收到读者来信来稿,对该文提出异议。这里发表的是著名语言学家邢公畹先生的来稿,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参加讨论。
关键词 邢公畹 主持者 语言文字工作 印刷字体 中国语言文字 文字系统 文化素质 文献阅读 历史车轮 建国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14年总目录(总第1-4期) 被引量:3
8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14年第4期95-96,共2页
关键词 汉语教学 汉语语法 汉语教育 汉语学习者 周小兵 韩国学生 教学观 刘珣 邢公畹 教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范,你没有走……
9
作者 史有为 《汉语学习》 1985年第5期12-12,共1页
老范,难道你真的走了? 不!你的音貌清清楚楚的在我心中。记得最后一次见你,那是在今年春节以后。以为你重病不起,危在旦夕,我和邢公畹先生的公子陪严学窘先生去看你。不料你并未卧床,依然双目炯炯,依然声音铿锵,谈兴甚浓,桌上依然摊着... 老范,难道你真的走了? 不!你的音貌清清楚楚的在我心中。记得最后一次见你,那是在今年春节以后。以为你重病不起,危在旦夕,我和邢公畹先生的公子陪严学窘先生去看你。不料你并未卧床,依然双目炯炯,依然声音铿锵,谈兴甚浓,桌上依然摊着一大堆书。你说你每星期四还去语言所上班。毫无离去之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谈兴 公子 邢公畹 苍劲有力 身患绝症 皮帽 星期四 知时 调查会 民族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喻”说
10
作者 黄声义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1989年第3期51-53,15,共4页
& 有这样一种比喻:不用任何比喻性词语(包括“似的”、“一样”、“一般”之类),或者本体做了喻体的定语(多数带“的”),或者喻体做了本体的同位语,其语法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请看例子: 我也设想了自己的老境—— 深秋叶落的梧桐,... & 有这样一种比喻:不用任何比喻性词语(包括“似的”、“一样”、“一般”之类),或者本体做了喻体的定语(多数带“的”),或者喻体做了本体的同位语,其语法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请看例子: 我也设想了自己的老境—— 深秋叶落的梧桐,风沙半掩的荒村; 心的夕阳,沉在岁月的黄昏, 稀疏的白草在多皱的崖顶飘动……(周涛《对衰老的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作用 比喻性 周涛 比喻词 请看 邢公畹 句法功能 强喻 本位语 桃花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都语言学界举行“悼念李方桂教授座谈会”
11
《语文建设》 1987年第5期56-,共1页
当代国际著名语言学家李方桂教授,因病于1987年8月21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逝世,终年85岁.1987年9月5日,首都语言学界王静如、傅懋勣、马学良、邢公畹、周有光、吴晓铃、王均、林焘、吴宗济、陈士林、喻世长、刘坚、胡坦、照那斯... 当代国际著名语言学家李方桂教授,因病于1987年8月21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逝世,终年85岁.1987年9月5日,首都语言学界王静如、傅懋勣、马学良、邢公畹、周有光、吴晓铃、王均、林焘、吴宗济、陈士林、喻世长、刘坚、胡坦、照那斯图、侯精一、道布、陆俭明等40多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举行座谈会,沉痛悼念李方桂教授。座谈会由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长傅懋勣教授主持?矣镂敝魅瓮蹙樯芾罘焦鹣壬纳健N庀褰淌诒ǜ嬖诿啦渭永罘焦鸾淌谏ダ竦木@钕壬纳昂糜淹蹙踩纭⒅苡泄?学生马学良、邢公畹、吴宗济、林焘等回忆了李先生热爱祖国、治学严谨、培养后进的事迹,盛赞先生的道德、文章和学术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方桂 邢公畹 林焘 侯精一 陆俭明 周有光 吴晓铃 陈士林 加利福尼亚州 历史比较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语与信息疏议
12
作者 陆仁昌 《渤海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1期107-112,共6页
一、口语是信息载体 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信息本身不是物质或能量,它总是同具体的载体联系而不能脱离载体超然存在。口语是一种信息载体,也许是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说口语是一种信息载体,指的是它可以装载、表达、传递和交流客观存在的... 一、口语是信息载体 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信息本身不是物质或能量,它总是同具体的载体联系而不能脱离载体超然存在。口语是一种信息载体,也许是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说口语是一种信息载体,指的是它可以装载、表达、传递和交流客观存在的种种信息。如同语言体系里的音、义、法三要素能各自构成系统那样,信息载体本身也是一种系统。 客观存在的是自然信息。要对种种自然信息进行加工,才能使之变成能作为交际工具的有声口语。这个加工过程指的是在摄取客观存在的自然信息过程中所融加进去的“额外信息” (邢公畹先生导入用语)。亦即: 口语载体的信息=自然信息+额外信息 额外信息指的是对有关信息所进行的编码工作中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载体 邢公畹 编码工作 语言体系 语法因素 未知信息 中所 已知信息 小谓语 加工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