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改进模型的沱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赵晓燕 谈树成 +3 位作者 张素 李永平 吴汉 王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163,共13页
[目的]沱江流域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和土壤侵蚀等生态环境问题,开展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对推动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流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选取2000-2020年的Landsat遥... [目的]沱江流域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和土壤侵蚀等生态环境问题,开展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对推动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流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选取2000-2020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以绿度、湿度、热度、干度、生物丰度指数构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采用变异系数、一元线性回归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并运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optimal parameter geographic detector model,OPGD)对其驱动力进行探测。[结果](1)2000-2020年,沱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多年平均值为0.66,等级以良为主,占比为63.01%。成都周边区县、内江、自贡、泸州等城镇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呈现南北低中间高的空间分布格局。(2)沱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变差的趋势显著,轻微退化和显著退化面积占比分别为19.75%和5.88%。人口密度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以较高波动为主,占比为18.15%。(3)2000-2020年沱江流域全局自相关莫兰指数范围为0.769~0.870,主要分布在第1象限和第3象限,局部自相关的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范围随时间呈显著变化,景观斑块破碎化明显。(4)OPGD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坡度、高程、夜间灯光为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人口密度、气温和GDP为次要驱动因子,降水量和坡向因子影响较小。土地利用类型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增强对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影响。[结论]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模型对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新方法,研究结果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改进遥感生态指数模型 时空分析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模型 沱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改进模型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质量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高翔 闫安 +3 位作者 李杰 常舒杭 李秋染 宋晓娇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4-753,共10页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以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改进模型研究祁连山国家公园1988-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引入地理探测器评判影响因子的贡献.结果表明,RSEI改进模型避免了特征向量方向...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以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改进模型研究祁连山国家公园1988-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引入地理探测器评判影响因子的贡献.结果表明,RSEI改进模型避免了特征向量方向的干扰,能更好地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近30多年来国家公园RSEI波动上升,表明其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分布格局,生态环境质量以无显著变化和改善为主,占比分别为70.13%、25.90%;轻微退化与显著退化占比分别为2.19%、1.78%,主要分布在国家公园西北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森林和灌丛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稳定改善,草地和荒漠以稳定为主;干度、热度、绿度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其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交互作 用较强的因子组合主要是干度与热度、热度与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改进模型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地理探测器 祁连山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entury与生态遥感综合模型相结合的植被生产力估算
3
作者 陆国政 彭卫超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21期25-28,共4页
该文研究利用气候数据和气候情景数据驱动Century模型模拟河南部分地区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利用MODIS植被指数产品与之模型模拟处理的NPP建立线性模型,从而反演整个河南地区的净初级生产力(NPP)。识别结果显示,模拟NPP值与实... 该文研究利用气候数据和气候情景数据驱动Century模型模拟河南部分地区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利用MODIS植被指数产品与之模型模拟处理的NPP建立线性模型,从而反演整个河南地区的净初级生产力(NPP)。识别结果显示,模拟NPP值与实测NPP值的线性回归系数最高达到0.9,决定系数最高达到0.85,均方根误差最低为2.0 g/m^(2)。结果表明,该文采用Century模型,并利用遥感资料进行植被生产力的估算在河南区域准确度高和普适性强,该方法的应用在未来河南地区植被生产力估算中起着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ury模型 生态遥感综合模型 MODIS 气象数据 净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MRSEI)模型的滇中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研究 被引量:34
4
作者 农兰萍 王金亮 玉院和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72-982,共11页
以云南省滇中地区为研究区,以MODIS、DEM、社会经济数据等为数据源,构建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MRSEI)模型探究滇中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采用变异系数、Theil-Sen Median趋势度、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利... 以云南省滇中地区为研究区,以MODIS、DEM、社会经济数据等为数据源,构建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MRSEI)模型探究滇中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采用变异系数、Theil-Sen Median趋势度、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生态环境质量差异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整体上,2000—2018年滇中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程度不明显,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稳定,楚雄州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最佳;(2)滇中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正相关性空间聚集特征。从滇中地区西部到东部表现出高高聚集—低低聚集—无显著性的经度地带性空间格局,西部生态环境质量优于东部地区;(3)在地形分布上,海拔3000 m以上、坡度>20°~30°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较佳,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区域与人口聚集区分布特征一致;(4)绿度(NDVI)、湿度(WET)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呈正相关,而干度(NDBSI)、热度(LST)、人口、GDP等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呈负相关。多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明显,其中NDVI等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自然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生态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模型 生态环境质量 时空变化 变异系数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改进模型的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23
5
作者 汪孝贤 张秀霞 +6 位作者 李旺平 程小强 凌晴 周兆叶 郝君明 林庆润 陈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53-863,共11页
针对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特征向量方向不唯一性及光学影像存在坏死像元的问题,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选择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6—2021年489景Landsat TM/SR可用性遥感影像,采用RSEI改进模型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并引入... 针对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特征向量方向不唯一性及光学影像存在坏死像元的问题,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选择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6—2021年489景Landsat TM/SR可用性遥感影像,采用RSEI改进模型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并引入地理探测器中单因子分析和交互式探测分析对RSEI的绿度、湿度、热度、干度、土地利用类型、DEM和人口密度7个影响因子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与RSEI模型相比,改进模型避免了特征向量方向的干扰,可以较好地反映生态环境质量变化。1986—2021年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恢复趋势,空间分布呈现东高西低。(2)时空差异分析表明,35 a来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以轻度恶化、不变和轻度改善为主,恶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北部以及张掖市与武威市交界处等地区。轻度改善区域在保护区分布零散,其中在核心区分布相对较多。(3)从生态环境质量成因分析来看,7个影响因子中绿度对RSEI的空间分异特征解释力最强,交互式探测结果表明绿度和干度是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区生态环境质量近年来逐步改善,保护区的一系列环境保护举措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改进模型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遥感动态监测 地理探测器 影像可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研究
6
作者 张玉霞 汤萃文 +2 位作者 郑传贺 苏艳斌 王瑛瑛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5年第1期64-72,共9页
连古城保护区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其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未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故开展对该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工作,分析其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以便保护区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促进其... 连古城保护区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其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未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故开展对该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工作,分析其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以便保护区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长期稳定。选取连古城保护区2002-2020年4期LandsatTM/ETM+/OLI时间序列影像为研究数据,耦合绿度(NDVI)、湿度(WET)、干度(NDBSI)、热度(LST)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地理探测器对研究区降水、气温、蒸发量等因素对生态环境质量变化驱动力分析。连古城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呈“先下降-后上升-又下降”,RSEI均值总体下降了约25.35%;从生态质量空间变化分布来看,2002-2020年变差的面积和变好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96.72%和3.28%;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单因子因素,各因子交互作用均呈增强效果,年均气温和蒸发量交互作用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解释力最大。连古城保护区在2002-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驱动力排序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蒸发量>高程>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遥感生态指数模型 动态监测 驱动因子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研究——以云南兰坪县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李益敏 李盈盈 +2 位作者 刘师旖 吴博闻 赵娟珍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59-367,共9页
2014年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简称怒江州)正式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探讨该轮退耕还林工程对怒江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简称兰坪县)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选择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2013年)、实施中(2017年)和实施末期(2020年)... 2014年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简称怒江州)正式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为探讨该轮退耕还林工程对怒江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简称兰坪县)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选择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2013年)、实施中(2017年)和实施末期(2020年)3个时间,基于遥感生态指数模型,选取绿度、干度、湿度和热度4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兰坪县2013—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13—2020年兰坪县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上升趋势,中排乡、石登乡和河西乡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较为明显;2)2013—2020年,75%以上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保持不变,其他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呈小幅度变化,生态环境质量变好的区域面积要大于生态环境质量变差的区域面积;3)退耕还林斑块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程度要高于退耕还林2 km缓冲区以及整个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程度,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具有显著影响,可通过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来改善兰坪县的生态环境质量;4)研究区潜在的退耕区主要分布在中排乡、石登乡、营盘镇和兔峨乡4个乡镇,其可作为进一步退耕还林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退耕还林工程 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 主成分分析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