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入乡随俗:墓志所载入唐百济遗民的生活轨迹——兼论百济遗民遗迹 被引量:5
1
作者 拜根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2-80,共9页
公元660年唐朝联合朝鲜半岛东南部新罗,打败位于半岛西南部的百济,百济国王及臣僚百姓万余人因此移居唐朝。入唐的百济遗民与在唐其他民族百姓一样,经过世代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时光流逝,千年瞬息而过,今天找寻百济在唐遗民踪... 公元660年唐朝联合朝鲜半岛东南部新罗,打败位于半岛西南部的百济,百济国王及臣僚百姓万余人因此移居唐朝。入唐的百济遗民与在唐其他民族百姓一样,经过世代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时光流逝,千年瞬息而过,今天找寻百济在唐遗民踪迹并非易事。然而,翻检至今残留的零星记载,对照上世纪以来新发现的石刻墓志,入唐百济遗民及其后裔入乡随俗融入大唐王朝令人关注。探讨百济遗民的生活轨迹,既可加深对盛世唐朝民族融合的理解,且能推动在唐百济遗民学术研究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百济遗民 遗迹遗物 民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北龙山早期文化与周边考古学文化关系透视
2
作者 鲍颖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91,共9页
豫北地区是探索黄河流域文明起源的关键区域。3000BC至2600BC的豫北龙山早期文化上承仰韶晚期文化、下启龙山时代晚期的后岗二期文化,处在一个史前文化大变革的时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豫北龙山早期文化受到了冀南龙山早期文化、豫中... 豫北地区是探索黄河流域文明起源的关键区域。3000BC至2600BC的豫北龙山早期文化上承仰韶晚期文化、下启龙山时代晚期的后岗二期文化,处在一个史前文化大变革的时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豫北龙山早期文化受到了冀南龙山早期文化、豫中大河村五期文化、豫西晋西南庙底沟二期文化、豫东鲁西大汶口晚期文化等多支考古学文化的影响。豫北龙山早期文化与冀南龙山早期文化均主要来源于仰韶文化大司空类型;豫北、冀南两地的龙山早期文化之间互动频繁,主体文化面貌相似。豫北龙山早期文化在与豫中大河村五期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呈现出较为平衡的态势。豫北龙山早期文化的陶窑及房屋建造技术对豫西晋西南庙底沟二期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豫西晋西南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庙底沟类型和东关类型自南向北持续扩张,亦对豫北龙山早期文化产生了明显影响。豫东鲁西大汶口晚期文化与豫北龙山早期文化的交流中,豫东鲁西大汶口晚期文化处于强势地位,对豫北龙山早期文化带来了强烈影响。由于受到周边多支考古学文化的影响,豫北龙山早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面貌。独特的豫北龙山早期文化面貌丰富了对中原地区史前文化内涵的认识,有力助推了龙山晚期至夏商周时期中原文化的向外发展,促使中原地区逐渐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地区 龙山早期文化 遗迹遗物 考古学文化关系 中华文明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的土壤指示特征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查理思 吴克宁 +2 位作者 梁思源 魏洪斌 李晨曦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35,共13页
人类作为生物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土壤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古人类遗址土壤研究中,通过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包含物特征,可还原古人类活动类型以及强度。在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内,分别选取一个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 人类作为生物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土壤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古人类遗址土壤研究中,通过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包含物特征,可还原古人类活动类型以及强度。在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内,分别选取一个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文化剖面)和没有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自然剖面),通过观察和分析,比较两个剖面在遗物遗迹、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植物遗存方面的差别,从而获取该遗址的土壤指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文化剖面中出现陶片、石器、灰坑、灰烬层和文化层;通体粒度组成偏砂,在灰烬层砂粒含量达到最大;低频磁化率(χlf)高于自然剖面,且出现异常高值,频率磁化率(χfd)略低于自然剖面;色度参数红度(a*)、黄度(b*)、亮度(L*)值低于自然剖面,均在灰烬层出现最小值;容重小于自然剖面,在文化层出现最小值;全磷含量高于自然剖面,在灰烬层和文化层出现极大值和最大值;禾本科(Gramineae)和藜科(Artemisia)含量高于自然剖面,存在驯化的粟、黍、水稻植硅体;有机碳同位素(δ13C)值较自然剖面偏正,指示剖面植物类型以C4为主;炭屑含量大约为自然剖面的4倍。土壤在古人类活动影响下,宏观上,土体中的侵入体和剖面形态特征与自然剖面具有明显的差别;微观上,粒度组成、磁化率、色度、全磷、容重、孢粉、植硅体、炭屑和有机碳同位素也与自然剖面有明显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址 遗物遗迹 土壤理化性质 植物遗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人类活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何翔宇 吴克宁 +1 位作者 查理思 于潇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38-1048,共11页
在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内,分别选取一个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文化剖面)和没有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自然剖面),通过分析土壤的粒度、磁化率、色度、矿质全量、全磷含量和容重特征,比较两剖面差异,从而获取古人... 在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内,分别选取一个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文化剖面)和没有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自然剖面),通过分析土壤的粒度、磁化率、色度、矿质全量、全磷含量和容重特征,比较两剖面差异,从而获取古人类活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文化剖面土壤各理化性质变异系数均较自然剖面大。文化剖面通体粒度组成偏砂,在灰烬层砂粒含量达到最大,但在文化层黏粒含量达到峰值,平均粒径和分选系数变化明显,均在灰烬层和文化层出现峰值和极大值;低频磁化率(χlf)高于自然剖面,在灰烬层和文化层出现峰值,频率磁化率(χfd)略低于自然剖面;红度(a*)、黄度(b*)、亮度(L*)低于自然剖面,在灰烬层均出现最小值;各矿质元素变异系数大于自然剖面,但含量几乎相近,脱硅富铝化程度较弱于自然剖面,在灰烬层中CaO、MnO含量达到最大值,在文化层中除SiO_2几乎无变化外,其余氧化物或出现最大值或波峰;容重平均值小于自然剖面,并且在文化层出现最小值;全磷含量高于自然剖面,在灰烬层和文化层出现峰值和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址 遗物遗迹 土壤理化性质 差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旱峡玉矿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国科(领队/发掘/执笔) 杨谊时(发掘/绘图/执笔) +2 位作者 张鹏(发掘/绘图/执笔) 张奋强(发掘/绘图/执笔) 康禹潇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4-84,共11页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9年在敦煌旱峡玉矿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清理遗迹12处,其中房址6座、矿坑5处、岗哨1座。房址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两类,一般由房址主体、门道、储藏坑、操作台、灶址、活动面等组成。出土有陶...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9年在敦煌旱峡玉矿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清理遗迹12处,其中房址6座、矿坑5处、岗哨1座。房址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两类,一般由房址主体、门道、储藏坑、操作台、灶址、活动面等组成。出土有陶器、石器、铁器、玉料及石料、动物骨骼和木炭遗存等。聚落呈现出山顶岗哨、山体两侧矿坑、山麓底部低平处的房址和选料区的分布特征。其内涵划分为西城驿文化/齐家文化和骟马文化两期遗存,年代为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年。是目前国内已知开采年代最早的透闪石玉矿遗址,对探讨中国早期透闪石玉矿的开采利用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峡玉矿 玉矿 遗迹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街城考
6
作者 王文杰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2-24,共3页
考察和研究汉街城 ,对进一步研究古代战争 ,特别是街亭之战等重大战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从地域位置、构筑规模、筑城年代、历史背景、遗迹遗物 ,历史作用等方面对汉街城进行了考证 ,认为地处关陇要道的汉街城是战国时期的军事... 考察和研究汉街城 ,对进一步研究古代战争 ,特别是街亭之战等重大战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从地域位置、构筑规模、筑城年代、历史背景、遗迹遗物 ,历史作用等方面对汉街城进行了考证 ,认为地处关陇要道的汉街城是战国时期的军事要城 ,是研究秦文化、三国文化和古代军事的组成部分 ,具有较高的管护和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街城 考证 战国城 地域位置 构筑规模 筑城年代 历史背景 遗迹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石山子文化与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关系探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鲍颖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9-136,共8页
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距今约7900年至5700年的淮河中游流域石山子文化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与海岱地区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淮河流域的顺山集文化、青莲岗文化之间存... 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距今约7900年至5700年的淮河中游流域石山子文化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与海岱地区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黄河流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淮河流域的顺山集文化、青莲岗文化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同处淮河流域的顺山集文化早于石山子文化,但石山子文化一期遗存承继了顺山集文化的主要特征,反映出顺山集文化是石山子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由于地缘的原因,石山子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颇为频繁。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石山子文化二期晚段以后开始走向衰落。到了距今5500年左右,淮河中游流域的人类生存环境得以改善,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乘机南下,占领了原来的石山子文化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石山子文化 遗迹遗物 考古学文化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