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外界态度看遗民身份与社会声望之间的矛盾性——以李颙为例
1
作者 涂文洁 《今古文创》 2025年第6期51-53,共3页
遗民产生于易代之际,以不仕来强调政治上与新朝的对立。而明遗民比以往历代遗民更为深刻地完成了群体构建。李颙作为明遗民的代表之一,秉持着苦隐的生存方式。其遗民身份的极致贯彻使得社会公众、友人,乃至清廷都对其倍加推崇。社会声... 遗民产生于易代之际,以不仕来强调政治上与新朝的对立。而明遗民比以往历代遗民更为深刻地完成了群体构建。李颙作为明遗民的代表之一,秉持着苦隐的生存方式。其遗民身份的极致贯彻使得社会公众、友人,乃至清廷都对其倍加推崇。社会声望的增长使他的遗民身份险些遭到清廷破坏,而为维护遗民身份对清廷的多次拒绝又让其社会声望愈发大涨。在这一过程中呈现的即是遗民身份与社会声望两者之间的矛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界态度 遗民身份 社会声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绘画风格与画家类型关系再思——以明末清初的“渴笔勾勒”与遗民身份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1-24,共4页
本文从学术界对明末清初的"渴笔勾勒"与遗民身份的讨论入手,通过文献勾沉和风格分析,提出不同的看法,并以此为例,对近年来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外向观"方法的过度使用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 绘画风格 画家类型 “渴笔勾勒” 遗民身份 “外向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本孝1666~1668年的北游始末——兼论其《赠冒青若山水册》中的自我遗民形塑
3
作者 付阳华 《艺术探索》 2017年第5期28-39,共12页
安徽画家戴本孝在其父戴重抗清绝食而死之后,二十年尊父遗训隐居和州迢迢谷。从其《余生诗稿》可知,1666~1668年的北游是其生命的转折点。首先,戴本孝以45岁为界将其诗稿亲订为《前生集》和《余生集》,而1666年出发的北游即为"前生... 安徽画家戴本孝在其父戴重抗清绝食而死之后,二十年尊父遗训隐居和州迢迢谷。从其《余生诗稿》可知,1666~1668年的北游是其生命的转折点。首先,戴本孝以45岁为界将其诗稿亲订为《前生集》和《余生集》,而1666年出发的北游即为"前生"之终点,"余生"之起点。其次,戴本孝的北游包含着投诗、赠画、怀古、写生等文化活动,而他在这些活动中无不将自身的遗民志向或明或暗地进行了表达,处处谨慎自律,细节处可见一个以孝为忠的遗民的家国情怀。但同时戴本孝也记录时事,表达出对康熙盛世都城繁盛的赞叹,感情显现出复杂性。由戴本孝诗文可知,《赠冒青若山水册》并非专为冒青若所画,而它的创作和传播过程集中体现出戴本孝此际的身份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本孝北游 《赠冒青若山水册》 遗民形塑身份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陈玉的遗民情结与骚愁表达
4
作者 刘泽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48-54,共7页
文化的脉搏连着民族的心脏,明代遗民的楚辞文化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坚持正义、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明亡之后,作为一个有气节的知识分子,李陈玉怀着对故国的留恋和思念,曾有过激烈的武力反抗,也有过遁迹山林的隐居生活,还有过借人之酒... 文化的脉搏连着民族的心脏,明代遗民的楚辞文化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坚持正义、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明亡之后,作为一个有气节的知识分子,李陈玉怀着对故国的留恋和思念,曾有过激烈的武力反抗,也有过遁迹山林的隐居生活,还有过借人之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注《骚》经历,是一位典型的遗民《楚辞》学者。李氏的遗民身份,李氏的资质禀赋,以及他在前明王朝的政绩、理政观念和青云路断的仕履经历,尤其是甲申之变带给他山崩地裂的刺激,使得他先是选择了暴力反抗,又选择了非暴力不合作,终而选择了笺注《楚词》进行遗民的骚愁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陈玉 《楚词笺注》 遗民身份 遗民情结 骚愁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邦起义疑云研究综述
5
作者 王思乐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37-40,共4页
由于《史记》对平民刘邦的活动记述极少,故而对其反秦活动的起始时间、如何走上公开举义道路、刘邦起义与其近半个世纪的平民经历有什么关系等诸多问题,一直留有许多迷惑,使后世对布衣刘邦及其起义存有太多误解和错觉。文章将近年来... 由于《史记》对平民刘邦的活动记述极少,故而对其反秦活动的起始时间、如何走上公开举义道路、刘邦起义与其近半个世纪的平民经历有什么关系等诸多问题,一直留有许多迷惑,使后世对布衣刘邦及其起义存有太多误解和错觉。文章将近年来学者们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刘邦起义研究的若干问题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邦 起义 起始时间 遗民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