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的4kaB.P.气候事件前后甘青史前遗址分布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侯光良 许长军 肖景义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6-120,共5页
甘青地区齐家文化较前期的马家窑分布北界南缩,整体海拔变低,是对4 ka B.P.事件中气候干旱和气温降低的响应。齐家遗址较马家窑分布更为稀疏,遗址最短距离变大,对河流的依赖性降低,这一变化与齐家文化时期畜牧业比重的增加相关。密度分... 甘青地区齐家文化较前期的马家窑分布北界南缩,整体海拔变低,是对4 ka B.P.事件中气候干旱和气温降低的响应。齐家遗址较马家窑分布更为稀疏,遗址最短距离变大,对河流的依赖性降低,这一变化与齐家文化时期畜牧业比重的增加相关。密度分析表明4 ka B.P.前后,马家窑聚落的单核心凝聚模式演变为齐家的多核心模式,极端气候事件使得农业生产能力和资源状况恶化,部落间战争频发,战争可能对父权制度的形成和冶炼技术的进步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甘青史前社会向复杂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青地区 4kaB.P.前后 遗址分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演变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3
2
作者 顾维玮 朱诚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9-243,共5页
苏北地区7000-6500aB.P.青莲岗文化时期重要新石器遗址有18处,主要分布在苏北废黄河泗阳至涟水段南北两岸。6000-5200aB.P.刘林文化时期重要遗址有9处,主要分布在涟水、邳县和高邮等地。6300-4400aB.P.大汶口文化时期主要遗址有8处,4100... 苏北地区7000-6500aB.P.青莲岗文化时期重要新石器遗址有18处,主要分布在苏北废黄河泗阳至涟水段南北两岸。6000-5200aB.P.刘林文化时期重要遗址有9处,主要分布在涟水、邳县和高邮等地。6300-4400aB.P.大汶口文化时期主要遗址有8处,4100-3800aB.P.龙山文化时期主要遗址有23处,这两个时期遗址主要分布于连云港-沭阳-泗洪一线以西。以上遗址分布与气候和海面变化密切相关:7000aB.P.前的全新世最大海侵使江苏沿海普遍遭到海侵,故本区未发现7000aB.P.前的新石器遗址;青莲岗文化遗址多分布在基本未受海侵影响的陆相环境区;刘林文化遗址的锐减预示着5500aB.P.前后苏北全新世高海面的到来;龙山文化时期苏北大部分成陆,使得遗址数量增加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北地区 新石器遗址分布 气候与海面变化 环境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南地区全新世中期遗址时空分布与气候演化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田敏 田庆春 +2 位作者 尹佳男 张仲伍 高江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5-184,共10页
基于ArcGIS10.8平台结合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叠加标准差椭圆等方法,研究晋南地区全新世中期1415处遗址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晋南地区全新世中期遗址空间分布从集聚到逐渐离散;遗址重心向高纬度地区、逆时针方向位移,方向呈现先东北... 基于ArcGIS10.8平台结合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叠加标准差椭圆等方法,研究晋南地区全新世中期1415处遗址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晋南地区全新世中期遗址空间分布从集聚到逐渐离散;遗址重心向高纬度地区、逆时针方向位移,方向呈现先东北后西北的变化。核密度分析表明,空间布局从仰韶期的团状到龙山期的以陶寺文化为中心的带状分布。与仰韶时期相比,龙山时期处于过渡时期的弱暖湿气候阶段,干燥更为明显,遗址沿着盆地和河流分布。由于此时农业技术水平高,人类适应能力增强,人口迅速增加,从而推动了龙山文化发展;后期气候逐渐恶化,人类生存面临严峻挑战,导致龙山文化被迫中断。随后进入了夏商时期,遗址数目较少,分布与山地联系密切。这种龙山文化到夏商文化的演变可能与4 kaBP前后降温事件有关。因此,研究全新世中期晋南地区遗址时空分布与环境演化,对于理解不同环境下人类响应与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的时空分布 气候演化 全新世中期 晋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南岸中全新世聚落遗址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背景 被引量:11
4
作者 赵强 邹春辉 +1 位作者 王爽 高倩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60-1569,共10页
基于Arc GIS10.3平台对莱州湾南岸中全新世聚落遗址的高程、坡度、坡向、濒河度等指标进行分析,得出该时期聚落遗址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并结合全新世莱州湾南岸的环境背景,探讨全新世环境演变对聚落遗址分布及演变的影响。研究表明:... 基于Arc GIS10.3平台对莱州湾南岸中全新世聚落遗址的高程、坡度、坡向、濒河度等指标进行分析,得出该时期聚落遗址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并结合全新世莱州湾南岸的环境背景,探讨全新世环境演变对聚落遗址分布及演变的影响。研究表明:(1)全新世莱州湾南岸的聚落遗址数量、出现频率及在总数中的比重基本呈现明显的先增后降的倒V型(非对称)变化趋势。(2)遗址高程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几乎所有时期的遗址点均分布于高程范围在0-29 m的地区,而大汶口文化时期遗址高程分布范围为10-29 m。从坡度来看,聚落遗址主要分布于坡度范围在0-4°的平缓地区;从坡向来看,古人大多集中在南向、东南向和西南向的位置。后李文化至龙山文化时期,河流对聚落选址的影响程度逐渐降低。(3)8.5-6.9 ka B.P.气候总体进入温暖期,且冷暖波动,干湿交替,后李文化由此得到发展;6.9-4.5 ka B.P.出现了短暂的降温,但整体较温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促进了大汶口文化的发展;4.5-4.0 ka B.P.左右气候条件较大汶口文化时期略干,但在此基础上新石器文化仍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于龙山文化时期进入鼎盛阶段;4.0 ka B.P.左右气候突变,出现剧烈降温事件,变化幅度超出了人类的适应能力,岳石文化随之衰落。(4)海水入侵限制了人类活动,而古湖泊和古河道的形成为古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天然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南岸 全新世 遗址的时空分布 环境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新石器文化遗址与古环境 被引量:12
5
作者 杜耘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16-520,共5页
洞庭湖地区丰富的古文化遗址为研究历史时期环境演变提供了条件.洞庭湖在晚更新世末至早全新世呈现深切河谷与零星洼地湖泊共存的河湖切割平原景观.进入全新世暖期,人类活动开始在洞庭湖平原周边地区频繁出现;大溪文化时期人类已在平原... 洞庭湖地区丰富的古文化遗址为研究历史时期环境演变提供了条件.洞庭湖在晚更新世末至早全新世呈现深切河谷与零星洼地湖泊共存的河湖切割平原景观.进入全新世暖期,人类活动开始在洞庭湖平原周边地区频繁出现;大溪文化时期人类已在平原湖区中部开始渔猎活动;屈家岭文化时期人类活动从洞庭湖平原中部退出;龙山文化时期人类文化活动遗址向湖中推进,湖泊三角洲有所发展.商周至秦汉时期,洞庭湖三角洲平原发育,河间洼地湖泊、沼泽形成.魏晋以来,特别是长江分流入洞庭,导致了洞庭湖的迅速扩张.19世纪以后,由于大量泥沙入洞庭湖及人类围垦,使洞庭湖迅速淤浅,湖泊面积锐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环境 洞庭湖 新石器文化遗址 遗址分布 皂布下层文化时期 大溪文化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水上游周代遗址考古调查简报 被引量:26
6
作者 毛瑞林 梁云 +1 位作者 田有前 游富祥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3-20,共8页
关键词 西汉 水上游 周代遗址 考古工作 遗址分布 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穷科克岩画的分类及分期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建新 何军锋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9-59,共11页
岩画在欧亚大陆北方草原地区东起大小兴安岭西达黑海的广大区域内都有分布,从岩画的内容看,大多与古代游牧民族有关。在对中国西北草原地区古代游牧文化遗迹进行调查与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岩画的附近,一般都有古代游牧文化的... 岩画在欧亚大陆北方草原地区东起大小兴安岭西达黑海的广大区域内都有分布,从岩画的内容看,大多与古代游牧民族有关。在对中国西北草原地区古代游牧文化遗迹进行调查与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岩画的附近,一般都有古代游牧文化的遗址分布,这应该是古代游牧文化遗址分布的一个重要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画 草原地区 游牧民族 遗址分布 游牧文化 小兴安岭 欧亚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