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新的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的基因突变分析
1
作者 王莹宇 张永根 陈文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7-861,共5页
目的:对一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的患者及其家系进行基因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使用Sysmex-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8人)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 目的:对一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的患者及其家系进行基因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使用Sysmex-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8人)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以及血浆FⅦ的活性(FⅦ:C)水平;PCR法扩增先证者凝血因子Ⅶ基因(F7)所有外显子和侧翼序列,PCR产物纯化后测序,发现突变位点则反向测序给予证实;使用Clustal W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保守性分析;应用Mutation Taster和Poly Phen-2在线生物学软件评估突变氨基酸对FⅦ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危害性;运用Swiss软件对突变建模分析。结果:凝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先证者PT单独性延长至42.5 s;FⅦ:C明显降低,仅为2%;同样先证者外婆、母亲和妹妹的FⅦ:C都有轻度降低,分别为49%、51%和42%;父亲各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基因分析结果显示,先证者F7基因第6号外显子c DNA的646位发生G>A杂合突变,导致FⅦ催化区的156位甘氨酸被替换为丝氨酸(p.Gly156Ser)。F7其他外显子和侧翼序列的测序结果均正常。其外婆、母亲和妹妹均携带c.646G>A杂合突变,父亲为正常野生型。模型构建显示p.Gly156Ser突变使该位点氨基酸极性发生改变并出现侧链,从而使蛋白的不稳定性增加,可能影响所在结构域的催化活性。同时,Mutation Taster和Poly Phen-2两个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也高分预测该突变具有致病性。结论:该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FⅦ蛋白p.Gly156Ser错义突变与血浆FⅦ:C水平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 PCR 基因突变 模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的基因诊断与表型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朱钱迎 江明华 +1 位作者 舒旷怡 李帆帆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04-910,共7页
目的:探讨3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及其临床特征。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FⅦ活性(FⅦ:C)及FⅦ抗原(FⅦ:Ag)等进行表型诊断... 目的:探讨3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及其临床特征。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FⅦ活性(FⅦ:C)及FⅦ抗原(FⅦ:Ag)等进行表型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7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用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生的突变。结果:在3例患者及其家系成员中发现5种基因突变,包括4种错义突变和1种剪切位点突变。在3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中有2例为双杂合突变、1例为纯合突变。患者1为p.His408Gln和p.Arg413Gln双杂合突变,其家系成员中有一位为p.His408Gln和p.Arg413Gln双杂合突变,1例为His408Gln突变的杂合子,其相应FⅦ:C分别为5.0%、3.0%和75.0%。;患者2为p.Arg364Gln和p.His408Gln双杂合突变,其家系成员为p.Arg364Gln和IVS6-1G> A双杂合突变,其相应FⅦ:C分别为2.0%、2.0%;患者3为p.Arg337Cys纯合突变, FⅦ:C为3%。结论:在3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中发现5种基因突变,其中p.His408Gln突变较为常见,而临床表现及出血程度与FⅦ:C及FⅦ:Ag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 基因突变 基因多态性 基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家系F7基因信号肽区L12R和3''非翻译区c11814-insAA复合性突变与表型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珊 张敬宇 +3 位作者 李峥嵘 王艳 牛志云 林凤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08-515,共8页
目的:通过对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患者家系成员表型与基因型分析,研究其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和FⅦ活性(FⅦ:C)... 目的:通过对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患者家系成员表型与基因型分析,研究其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和FⅦ活性(FⅦ:C)、FⅦ抗原(FⅦ:Ag)检测,对其F7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启动子区进行测序,以寻找致病基因突变。根据信号肽预测数据库构建包含所发现突变的FVII蛋白分子模型,进行功能预测,推断其对蛋白合成和功能的影响。结果:先证者APTT正常,PT明显延长(58.3 s),FⅦ:C显著下降(1.1%),FⅦ:Ag重度降低(0.9%),其父母的APTT、PT、FⅦ:C和FⅦ:Ag均在正常范围内。先证者和其父亲的F7基因第1a外显子第556位核苷酸发生杂合性T/G突变,导致相应氨基酸由亮氨酸(L)变成精氨酸(R),即L12R。功能预测分析提示,L12R突变影响到信号肽区不同区域的分割及其相应功能,进而导致成熟蛋白质的合成减少和因子活性明显降低。同时,先证者F7基因还存在自发性3'非翻译区c11814-ins AA杂合性突变,而其父母均无此突变。结论:发现1例F7基因L12R突变,位于信号肽区的该杂合突变是导致此例遗传性FVII缺乏症发生的主要分子基础,而位于3'非翻译区的自发性c11814-ins AA突变则进一步造成了FⅦ合成的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缺陷 F7基因 信号肽区L12R 3'非翻译区 c11814-insAA复合性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分子致病机制研究
4
作者 郭丽萍 董春霞 +2 位作者 王刚 王梅芳 杨林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2-1828,共7页
目的:探讨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coagulation factor V deficiency,FⅤD)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分子致病机制。方法:采用一期法测定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Ⅻ(FⅡ∶C、FⅤ∶C、FⅦ∶C、FⅧ∶C、FⅨ∶C、FⅩ∶C、FⅪ∶C、... 目的:探讨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coagulation factor V deficiency,FⅤD)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分子致病机制。方法:采用一期法测定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Ⅻ(FⅡ∶C、FⅤ∶C、FⅦ∶C、FⅧ∶C、FⅨ∶C、FⅩ∶C、FⅪ∶C、FⅫ∶C)、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进行表型鉴定;应用高通量外显子测序筛查全基因变异,Sanger测序验证F5基因可疑变异;利用Mutation-Taster、PolyPhen-2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变异致病性、ClustalX软件分析氨基酸保守性和PyMol软件模拟变异蛋白模型。结果:先证者PT、APTT明显延长,FⅤ∶C仅为5.45%,TT、FIB及其余凝血因子均无明显异常。其母亲、父亲、姐姐的PT、APTT均延长,FⅤ∶C不同程度减低。基因检测显示先证者F5第3号外显子存在c.286G>C(p.Asp96His)纯合错义变异,其父亲、母亲、姐姐均存在c.286G>C(p.Asp96His)杂合错义变异。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p.Asp96His为致病变异,相关的氨基酸位点在10个物种中高度保守。蛋白模拟显示,Asp96变异为His96后可导致原有氢键消失和距离改变,破坏了原有的氢键相互作用力,影响蛋白结构的稳定性。结论:F5第3号外显子c.286G>C(p.Asp96His)错义变异可能导致了先证者及家系成员FⅤ∶C的减低,也是引起凝血因子Ⅴ缺陷症的遗传学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因子缺陷 家系 错义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12基因p.Gly175Cys和p.Gly542Ser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Ⅻ缺陷症的家系分析
5
作者 程晓丽 杨婷 +4 位作者 杨柳 辛毅娟 何睦 朱琳 刘家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2-867,共6页
目的:分析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Ⅻ(FⅫ)缺陷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情况,并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凝固法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FⅫ活性;ELISA方法检测FⅫ抗原;Sanger测序法测定F12基因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ClustalX-2.1-win... 目的:分析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Ⅻ(FⅫ)缺陷症家系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情况,并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凝固法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FⅫ活性;ELISA方法检测FⅫ抗原;Sanger测序法测定F12基因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ClustalX-2.1-win、PROVEAN及Swiss-Pdb Viewer软件分析突变位点氨基酸的保守性、突变氨基酸是否为有害突变及该位点发生突变后对蛋白质结构的影响。结果:先证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为71.3 s,FⅫ活性和FⅫ抗原分别降低为5%和6%;其F12基因第7和14外显子分别存在c.580G>T和c.1681G>A杂合错义突变,导致p.Gly175Cys和p.Gly542Ser;先证者父亲携带p.Gly175Cys杂合错义突变;先证者母亲、弟弟和女儿携带p.Gly542Ser杂合错义突变。软件分析结果表明Gly175和Gly542均保守,p.Gly175Cys和p.Gly542Ser为有害突变,突变发生后相应位点会对蛋白质局部结构产生影响。结论:p.Gly175Cys和p.Gly542Ser复合杂合突变是先证者家系遗传性FⅫ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其中p.Gly175Cys为国际上首次发现的新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 错义突变 家系 遗传性FⅫ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Ⅻ缺陷症家系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陈静 李云霞 +3 位作者 钟帆 李仁华 杨季云 周雯婧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71-576,共6页
目的: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Ⅻ(FⅫ)缺陷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5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D-D二聚体(D-D)、凝血... 目的:对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Ⅻ(FⅫ)缺陷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5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D-D二聚体(D-D)、凝血因子Ⅻ促凝活性(FⅫ:C)和凝血因子Ⅻ抗原(FⅫ:Ag)等凝血指标。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先证者F12基因所有的外显子编码区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处的基因突变情况,对检出的可疑致病突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并对家系成员的相应突变位点进行检测。采用AutoPVS1和Mutation Taster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突变位点对蛋白功能的影响。结果:先证者APTT结果为180.9 s,明显延长;FⅫ:C和FⅫ:Ag分别降低至0.8%和4.17%。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发现先证者F12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即第11号外显子c.1261G>T杂合无义突变(p.Glu421*)和第4号外显子c.251dupG杂合移码突变(p.Trp85Metfs*53),均为功能缺失型突变,属于极强致病性级别。Sanger测序家系验证结果显示,先证者c.1261G>T杂合突变遗传自其母亲,其哥哥和女儿均为c.1261G>T杂合突变携带者。在此家系中基因检测结果与血液学检查结果相符,即基因型和表型共分离。结论:F12基因第11号外显子c.1261G>T杂合无义突变和第4号外显子c.251dupG杂合移码突变是本例家系遗传性凝血因子Ⅻ缺陷症的分子发病机制,这两个突变均为国际上首次报道的新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缺陷 F12基因 新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杂合突变致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家系的表型与基因型分析
7
作者 孔容霞 谢耀盛 +2 位作者 谢海啸 罗莎莎 王明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33-2038,共6页
目的:通过检测复合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陷家系的表型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10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FⅤ促凝活性(... 目的:通过检测复合杂合突变导致遗传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陷家系的表型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10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FⅤ促凝活性(FⅤ∶C)、FⅤ抗原(FⅤ∶Ag)及其他相关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采用DNA直接测序分析F5基因的所有外显子、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发现突变位点用反向测序证实。使用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突变氨基酸的保守性,PROVEAN和MutationTaster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Swiss-PdbViewer软件在突变位点上进行蛋白质模型和氨基酸相互作用分析。结果:先证者PT和APTT较正常对照健康体检者显著延长,分别为34.2 vs 13.2 s和119.3 vs 36.0 s;FⅤ∶C和FⅤ∶Ag极度降低,分别为3%和6%。先证者的第二子、第三子、女儿和孙子的PT和APTT略有延长,FⅤ∶C和FⅤ∶Ag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他家庭成员的相关凝血参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先证者6号外显子上存在c.911G>A杂合错义突变,导致p.Gly276Glu;16号外显子上存在c.5343C>G杂合错义突变,导致p.Ser1781Arg。其第二子、第三子和孙子均携带p.Gly276Glu的杂合子,其女儿携带p.Ser1781Arg的杂合子,其他家庭成员均为野生型。保守分析结果表明,Gly276和Ser1781在同源物种中高度保守。2种生物信息学软件的预测结果相同,PROVEAN(得分-6.214和-12.79)表明,该复合杂合突变是一种有害突变;MutationTaster(得分0.976和0.999)提示,这些突变可能引起相应疾病。p.Gly276Glu蛋白质模型分析显示,Glu侧链延长,分子量变大,这将增加它与周围氨基酸之间的空间位阻,影响FⅤ蛋白的正常局部折叠,最终导致蛋白质活性和含量降低。由于尚无16号外显子FⅤ的X射线3D结构文件,本研究无法对p.Ser1781Arg突变蛋白进行空间结构分析。结论:在本研究中鉴定的新型复合杂合突变(p.Gly276Glu和p.Ser1781Arg)是该家系FⅤ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p.Ser1781Arg国内外鲜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缺陷 基因突变 蛋白质模型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荷斯坦牛凝血因子XI缺陷症遗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东天 谢岩 +5 位作者 孙东晓 张沅 张胜利 张毅 刘林 陈绍祜 《中国奶牛》 2011年第22期27-29,共3页
凝血因子XI缺陷症(Factor XI deficiency)是荷斯坦牛的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缺陷。该病的遗传基础是由位于牛第27号染色体的凝血因子XI基因外显子12上发生的一段76bp序列插入。本研究采用PCR方法对我国13个主要公牛站的571... 凝血因子XI缺陷症(Factor XI deficiency)是荷斯坦牛的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缺陷。该病的遗传基础是由位于牛第27号染色体的凝血因子XI基因外显子12上发生的一段76bp序列插入。本研究采用PCR方法对我国13个主要公牛站的571头荷斯坦公牛的凝血因子XI基因进行了全面检测,未发现隐性有害基因携带者和纯合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荷斯坦公牛 因子XI缺陷 分子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替代治疗在凝血因子Ⅺ缺陷症患者围术期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陈龙 方俊标 胡双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3986-3987,共2页
凝血因子XI(factor XI,FXI)缺陷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因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有出血倾向及难以控制的出血,曾被称为血友病c,传统意义上此类患者是禁忌手术的。但当这类患者由于某种疾病危及生命,只有手术治疗才有一... 凝血因子XI(factor XI,FXI)缺陷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因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有出血倾向及难以控制的出血,曾被称为血友病c,传统意义上此类患者是禁忌手术的。但当这类患者由于某种疾病危及生命,只有手术治疗才有一线生机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缺陷 患者 替代治疗 遗传性性疾病 围术期 应用 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凝血因子Ⅶ缺乏症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0
作者 陶莉 贺娟 +2 位作者 陈艳艳 石卉 周伟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发病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FⅦD)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确诊的2例新生儿FⅦD的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和基因检测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和总结有关国内外新生儿F...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发病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FⅦD)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确诊的2例新生儿FⅦD的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和基因检测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和总结有关国内外新生儿FⅦD的文献报道。结果 2例FⅦD患儿均为女性,临床表现为严重消化道和颅内出血,实验室特点为反复、非Vit K1依赖的凝血酶原时间(PT)持续延长,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正常,凝血因子Ⅶ活性分别为1.5%和3%,分别于31 d和6个月再次发生大面积颅内出血而死亡,基因检测证实均为F?基因IVS7+1G>T剪切位点纯合突变。文献复习共检索到22例新生儿期FⅦD,合并本文2例后共24例。24例均为足月,男女均可发病,多为生后7 d内发病(17/24,70.8%);首发症状依次为消化道出血9例、神经系统症状(嗜睡、抽搐和反应差等) 8例、皮肤苍白7例。颅内出血比例高(23/24); PT显著延长,Ⅶ因子活性明显下降(≤5%占83.3%);病死率及致残率高(70.8%); 14例经基因检测确诊。结论 FⅦD在新生儿期发病罕见,一旦发病,易发生致命性出血,预后不良。PT延长且不易纠正,Ⅶ因子活性显著下降即可临床诊断,F?基因某些位点突变可导致严重出血,基因诊断有助于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因子缺乏 基因诊断 新生儿 颅内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因子ⅩⅢA基因Arg77Cys错义突变和Arg174stop无义突变致凝血因子ⅩⅢ缺陷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卫东 刘艳辉 +1 位作者 罗盈 姚志彬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456-1461,共6页
本研究以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基因突变为研究的切入点,从分子水平研究这些突变致病的机制。构建野生型FⅩⅢA重组表达质粒,用定点突变方法获得含有2种突变(Arg77Cys及Arg174stop)的FⅩⅢA重组表达质粒。分别将上述重组质粒通过脂质体介... 本研究以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基因突变为研究的切入点,从分子水平研究这些突变致病的机制。构建野生型FⅩⅢA重组表达质粒,用定点突变方法获得含有2种突变(Arg77Cys及Arg174stop)的FⅩⅢA重组表达质粒。分别将上述重组质粒通过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方法转染到COS-7细胞表达;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转染细胞中FⅩⅢ活性,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转染细胞中人FⅩⅢA的RNA表达水平和蛋白表达量。结果表明:含有2种突变(Arg77Cys及Arg174stop)的FⅩⅢA重组质粒转染组FⅩⅢA mRNA相对表达丰度分别为0.82±0.21和0.76±0.17,与野生型FⅩⅢA重组质粒转染组(1.06±0.51)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野生型FⅩⅢA重组质粒转染细胞裂解物中FⅩⅢ活性为(61.6±30.4)%,浓缩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FⅩⅢ活性为(24.0±2.9)%,而2种突变型FⅩⅢA重组质粒转染细胞裂解物及培养上清液FⅩⅢ活性明显减低。转染细胞裂解物的Western blot分析显示,含Arg77Cys错义突变的FⅩⅢA重组蛋白在培养细胞内含量明显减低,仅见1条微弱的条带。ELISA证实,野生型FⅩⅢA重组质粒转染细胞裂解物中FⅩⅢA∶Ag量为(32.8±14.5)%,浓缩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FⅩⅢ∶Ag量为(13.2±2.3)%。而2种突变型FⅩⅢA重组质粒转染细胞裂解物及培养上清液中FⅩⅢA∶Ag水平极度减低,低于ELISA检测低限。结论:FⅩⅢA Arg77Cys错义突变和Arg174stop无义突变未导致FⅩⅢA mRNA水平的显著减低,但都可以导致FⅩⅢA蛋白水平的表达异常。在本研究先天性FⅩⅢ缺陷症患者中FⅩⅢA重度缺乏可能是FⅩⅢA Arg77Cys错义突变和Arg174stop无义突变的共同作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ⅩⅢ缺陷 Arg77Cys错义突变 Arg174stop无义突变 分子病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2
作者 翟倩 曹云 +1 位作者 翟晓文 张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30-433,共4页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检索和复习近十年8篇文献报道的9例同样病例的资料。结果 11例新生儿期起病的遗传性凝血因...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检索和复习近十年8篇文献报道的9例同样病例的资料。结果 11例新生儿期起病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患儿均为正常出生体质量的足月儿,男7例、女4例,父母近亲结婚3例,有家族史3例。生后即发生出血3例,生后1周内发病8例;10例(90.9%)伴颅内出血,6例(54.5%)伴呕血或便血,2例(18.2%)伴脐带出血,1例(9.1%)伴鼻衄。实验室检查均见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以及凝血因子Ⅶ活性降低,其中10例(90.9%)患儿因子Ⅶ活性<5%。输注血浆治疗者7例(63.6%),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2例(18.2%),应用人重组活化因子Ⅶ制剂5例(45.5%)。4例(36.4%)患儿出院后定期输注血浆或人重组活化因子Ⅶ制剂,目前生长发育正常;4例(36.4%)死亡,3例放弃治疗。结论对于出血较严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维生素K治疗不能纠正的患儿,应考虑到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的可能。人重组活化因子Ⅶ制剂为该病治疗的最佳选择。基因突变类型的研究对该病的筛查、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缺乏 遗传性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牛凝血因子Ⅺ缺乏症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东天 孙东晓 +2 位作者 张毅 张沅 张胜利 《中国奶牛》 2011年第8期29-31,共3页
荷斯坦牛凝血因子Ⅺ缺陷症(FactorⅪdeficiency)是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疾病。部分患病牛繁殖性能异常,如屡配不孕、发情周期不稳定、卵泡直径小、排卵前血液中雌激素含量峰值降低、卵泡发育不完善和黄体溶解缓慢等,易患乳... 荷斯坦牛凝血因子Ⅺ缺陷症(FactorⅪdeficiency)是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控制的隐性遗传疾病。部分患病牛繁殖性能异常,如屡配不孕、发情周期不稳定、卵泡直径小、排卵前血液中雌激素含量峰值降低、卵泡发育不完善和黄体溶解缓慢等,易患乳房炎、子宫炎和肺炎等,产犊率和犊牛存活率降低。本文综述了该遗传疾病的流行性、致病机理及分子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因子缺陷 分子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