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基因植物发展状况及外源基因在后代中遗传分离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念 王军辉 +1 位作者 张建国 张守攻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3-17,22,共6页
转基因植物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本文综述了转基因植物 ,特别是转基因林木的的发展现状。并从单基因位点孟德尔遗传 ,多基因位点孟德尔遗传以及非孟德尔式遗传三个方面介绍了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物后代中遗传分离的研究进展。并就影响外... 转基因植物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本文综述了转基因植物 ,特别是转基因林木的的发展现状。并从单基因位点孟德尔遗传 ,多基因位点孟德尔遗传以及非孟德尔式遗传三个方面介绍了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物后代中遗传分离的研究进展。并就影响外源基因遗传分离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植物 外源基因 遗传分离 生物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始鸡与安卡鸡资源群体屠体性状的遗传分离特性 被引量:2
2
作者 靳明明 康相涛 +3 位作者 孙桂荣 孙宜梅 李晓轩 张艳芳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7-139,共3页
以固始鸡和安卡鸡杂交建立的F2代资源群为研究材料,探讨屠体重、屠体重率、全净膛率、半全净膛率、胸肌重率和腿肌重率的遗传分离规律。结果表明:6个屠体性状在不同性别、批次和家系中均呈极显著差异,母鸡的胸肌率极显著高于公鸡,而其... 以固始鸡和安卡鸡杂交建立的F2代资源群为研究材料,探讨屠体重、屠体重率、全净膛率、半全净膛率、胸肌重率和腿肌重率的遗传分离规律。结果表明:6个屠体性状在不同性别、批次和家系中均呈极显著差异,母鸡的胸肌率极显著高于公鸡,而其他屠体性状却低于公鸡;第三家系的全净堂率极显著高于其他家系,并且该家系6个屠体性状的最小二乘均值均大于其他家系,正交系各屠体性状值高于反交系。结果显示:该资源群体可有效地用于屠体性状位点定位和相关功能基因的克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家系 屠体性状 遗传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赏南瓜自交后代果型特征及其遗传分离特点
3
作者 彭晨 韦金河 +3 位作者 张俊 孟力力 闻婧 李倩中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518-1524,共7页
【目的】掌握观赏南瓜种质资源特点和杂交后代的分离规律,为指导观赏南瓜的育种提供参考。【方法】比较8种观赏南瓜二代自交系(S2)果实的形状、果型指数、颜色及茸毛特点4个性状,计算4个性状的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结果】从形状... 【目的】掌握观赏南瓜种质资源特点和杂交后代的分离规律,为指导观赏南瓜的育种提供参考。【方法】比较8种观赏南瓜二代自交系(S2)果实的形状、果型指数、颜色及茸毛特点4个性状,计算4个性状的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结果】从形状看,S2代变异系数最高的是疙瘩,最低为椪柑,F1代最高的是金童,最低为小鸭;从颜色看,S2代变异系数最高的是小鸭,最低为金童,F1代最高的是鸳鸯梨,最低为金星;果型指数S2代变异系数最高的是玉女,最低为椪柑,F1代最高为玉女,最低为龙凤飘;茸毛S2代变异系数最高的是小鸭,最低为金星,F1代最高的是小鸭,最低为椪柑。8种观赏南瓜S2代自交系子实体4个性状中果型指数的变异系数最大,达到70.37%,其次为形状(57.82%)、颜色(54.24%)、茸毛(40.56%)。F1代子实体也以果型指数变异系数最大,为54.61%,其次为颜色(53.15%)、形状(53.15%)、茸毛(30.84%)。【结论】不同形状的观赏南瓜在自交分离时呈现不同的遗传特点,子实体越是形状规则、表面光滑、颜色单一的组合,其后代分离程度就越低,变异系数也越小;越是形状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子实体颜色多样,其后代分离就越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赏南瓜 自交系 果型 遗传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蛋白质有关性状遗传的分离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刘顺湖 周瑞宝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958-1966,共9页
采用科丰1号×南农1138-2衍生的重组自交家系群体(RIKY)和(Essex×兴县灰布支)×兴县灰布支回交自交衍生群体(BIEX)为材料,应用SDS-PAGE电泳测定11S、7S、11S/7S比值及其10个亚基组的相对含量,用凯氏(Kjeltec)自动定氮仪测... 采用科丰1号×南农1138-2衍生的重组自交家系群体(RIKY)和(Essex×兴县灰布支)×兴县灰布支回交自交衍生群体(BIEX)为材料,应用SDS-PAGE电泳测定11S、7S、11S/7S比值及其10个亚基组的相对含量,用凯氏(Kjeltec)自动定氮仪测定蛋白质含量、自动索氏(Soxtec)抽提仪测定油脂含量。结果表明:(1)两群体蛋白质组分及其亚基组有关性状以及油脂与蛋油总量等均有不同程度超亲分离,双亲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位点互补。(2)蛋白质含量遗传,两群体均为1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1.3%~40.9%和37.2%~53.7%。蛋油总量均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主、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9.9%~66.6%和23.2%~27.9%。油脂含量为2~3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两类遗传率分别为48.6%~71.7%和4.2%~29.7%。(3)11S组分均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两类遗传率分别为14.3%~60.7%和17.0%~50.7%。7S组分均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两类遗传率分别为34.5%~44.1%和21.5%~45.1%。11S/7S比值遗传均为2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两类遗传率分别为56.6%~74.8%和10.1%~20.1%。(4)11S的4个亚基组依次分别为2~3对主基因+多基因、2对主基因+多基因、2对主基因+多基因、2~3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5)7S的6个亚基组依次分别为1~2对主基因+多基因、2对主基因+多基因、2~3对主基因+多基因、3对主基因+多基因、1~2对主基因+多基因和2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所有16个性状都由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其中有10个性状两群体具相同的主基因数,其他6个性状两群体间相差1对主基因,两群体间遗传模型大同小异。这些相关性状的育种既要利用主基因还必须利用微效多基因,要考虑兼用两者的育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蛋白质含量 蛋油总量 11S 7S 11S/7S 亚基组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直立穗与弯曲穗3个杂交组合6个世代穗角和每穗颖花数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3
5
作者 陈献功 刘金波 洪德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43-1150,共8页
调查了3个粳稻杂交组合镇稻88×C堡、丙8979×C堡和丙8979×77302-1的P1、P2、F1、B1、B2和F26个世代的穗角和每穗颖花数性状的表型分布。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这两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分... 调查了3个粳稻杂交组合镇稻88×C堡、丙8979×C堡和丙8979×77302-1的P1、P2、F1、B1、B2和F26个世代的穗角和每穗颖花数性状的表型分布。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这两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穗角和每穗颖花数性状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穗角性状以加性效应为主,每穗颖花数性状以上位性效应为主;穗角和每穗颖花数都以主基因遗传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穗角 每穗颖花数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遗传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芥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种间杂种二代分离观察 被引量:9
6
作者 刘忠松 官春云 +1 位作者 陈社员 王国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6-10,共5页
从芥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种间杂种F1自由授粉获得的F2的叶型、现蕾期、始花期、雄蕊发育、花粉活性和种子育性的分离观察结果表明,芥甘杂种F2超亲分离,产生大量变异类型,可根据花粉可染率和角果长度对F2植株种子育性进... 从芥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种间杂种F1自由授粉获得的F2的叶型、现蕾期、始花期、雄蕊发育、花粉活性和种子育性的分离观察结果表明,芥甘杂种F2超亲分离,产生大量变异类型,可根据花粉可染率和角果长度对F2植株种子育性进行间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菜型 油菜 甘蓝型 种间杂种 遗传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杨栅锈菌无毒基因型性状分离及AvrL567同源序列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余仲东 陈祖静 +3 位作者 曹支敏 任争争 冯世强 张瑶琦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8-96,共9页
【目的】分析松杨栅锈菌小种无毒基因型性状分离规律和其无毒基因序列与欧美小种无毒基因序列的差异和系统学关系。【方法】以秦岭厚畛子落叶松上松杨栅锈菌2号小种HZ3542的性子器为雄性亲本,与秦岭火地塘落叶松上2号小种HF2369性子器... 【目的】分析松杨栅锈菌小种无毒基因型性状分离规律和其无毒基因序列与欧美小种无毒基因序列的差异和系统学关系。【方法】以秦岭厚畛子落叶松上松杨栅锈菌2号小种HZ3542的性子器为雄性亲本,与秦岭火地塘落叶松上2号小种HF2369性子器为雌性亲本进行人工有性杂交,初步获得F1代锈孢子堆。通过对太白杨离体叶片接种反应型统计,分析松杨栅锈菌2号生理小种无毒基因型,并根据亚麻锈菌无毒基因Avr L567(accession:AAS66952)设计和筛选引物,利用同源扩增技术,对松杨栅锈菌无毒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经测序、比对后构建最大似然系统树。【结果】2号生理小种无毒基因表现型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来自秦岭厚畛子太白杨不亲和性亲本为Aa无毒基因型,来自秦岭火地塘的亲和性亲本为aa基因型。在F1代锈孢子堆群体(P=0.01)和F1代夏孢子堆群体(P=0.05)中,抗∶感表现型均按1∶1分离。无毒基因型以坏死斑有无和褪绿斑大小为重要标准,潜育期长短和夏孢子堆密度、直径大小等数量性状为辅助标准进行判断,并在PCR扩增中得到检验和证实。筛选引物对Avr Pr1(5'-TAATCCTCGTTGACATCAGTC-3',5'-AAGCTTGAGAGCTCCGCTC-3',Tm=53.5℃)可以稳定扩增出800~900 bp的产物。ML系统树表明,真菌无毒基因序列总体上同源性较低,但本研究所供试的17条序列可分为2个群,栅锈菌无毒基因序列聚在一个分支上,其中5条中国松杨栅锈菌无毒基因序列同加拿大2条MLP无毒基因序列聚在同一个亚分枝上,另一条序列与法国松杨栅锈菌、美国亚麻锈菌等菌聚在另一个亚分支上。【结论】中国松杨栅锈菌2号小种无毒基因为单显性遗传,其无毒基因序列同加拿大的小种无毒基因序列同源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杨栅锈菌 无毒基因 遗传分离 系统进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OsCYP2基因水稻后代的遗传分析及农艺性状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闫海生 雷闯 +2 位作者 马凌霄 刘红双 马景勇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510-1511,1536,共3页
通过对转OsCYP2基因水稻(Oryza stativa L.)吉农大30后代的PCR检测,发现转基因后代中大部分株系分离比率符合3:1的遗传比率,依此推断该部分植株中插入片段的遗传分离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对转基因植株及对照植株(吉农大30)的农艺性... 通过对转OsCYP2基因水稻(Oryza stativa L.)吉农大30后代的PCR检测,发现转基因后代中大部分株系分离比率符合3:1的遗传比率,依此推断该部分植株中插入片段的遗传分离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对转基因植株及对照植株(吉农大30)的农艺性状进行观察比较后发现转基因植株的平均穗长、穗粒数、结实率、株高以及千粒重等性状表现低于对照,但是分蘖数明显增加,生育期延长,而且转基因株系之间变异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tativa L.) 转基因 OsCYP2基因 遗传分离比例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稀土萃取过程建模 被引量:4
9
作者 徐芳萍 王喜燕 +1 位作者 杨辉 何丽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4-318,共5页
针对稀土萃取分离过程工艺复杂/难以对其建立精确的过程控制模型,提出了稀土萃取过程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建模方法.根据现场工艺参数,确定稀土萃取过程级数和各进料设定流量;运用串级萃取理论对稀土萃取过程产生各级组分含量数据分析... 针对稀土萃取分离过程工艺复杂/难以对其建立精确的过程控制模型,提出了稀土萃取过程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建模方法.根据现场工艺参数,确定稀土萃取过程级数和各进料设定流量;运用串级萃取理论对稀土萃取过程产生各级组分含量数据分析;应用Matlab7.10数学软件进行分析计算,为确保2端出口产品最终达到所需纯度对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并以Ce Pr/Nd萃取过程为例进行建模研究,对实际生产过程工艺操作控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CePr/Nd萃取分离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通道时频重叠高斯调幅通信信号盲分离方法 被引量:5
10
作者 支亚京 陈晓 蔡婷婷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4-208,共5页
为了解决单通道多个时频重叠高斯调幅通信信号共信道的盲分离问题,提出了一种混合遗传与最小值搜索的盲分离算法。根据信号的特征,建立信号模型,利用接收到的一组混合信号的数据,利用混合遗传与最小值搜索的盲分离算法对所有待估计参数... 为了解决单通道多个时频重叠高斯调幅通信信号共信道的盲分离问题,提出了一种混合遗传与最小值搜索的盲分离算法。根据信号的特征,建立信号模型,利用接收到的一组混合信号的数据,利用混合遗传与最小值搜索的盲分离算法对所有待估计参数进行联合搜索,实现了多个信号分量的重构和分离。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最小值搜索算法(初值选取误差控制在远离期望值的5%以内)和遗传算法相比,该算法有较高的数值精度和不受初值选取影响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通道时频重叠信号 混合遗传与最小值搜索的盲分离算法 遗传算法 最小值搜索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菇菌株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李英波 罗信昌 +2 位作者 李滨 郭良栋 文华安 《中国食用菌》 1995年第2期10-16,共7页
香菇(Lentinusedodes)菌株的DNA片段通过克隆转移到质粒载体BluescriptM13—(pBS)以获得部分基因文库。文库中三个随机克隆和一个密环菌中rDNA克隆被用作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探针。其中三个... 香菇(Lentinusedodes)菌株的DNA片段通过克隆转移到质粒载体BluescriptM13—(pBS)以获得部分基因文库。文库中三个随机克隆和一个密环菌中rDNA克隆被用作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探针。其中三个探针可检测到多态性,揭示了32个野生和栽培香菇菌林的遗传分离。菌林间的相似性用平均链锁聚类方式(UPGMA)聚类,相似性超过60%的分为一组。23个菌株被分成4组。9个菌林与其它菌株相似性均低于60%而独立存在。从我们的结果看出,香菇的遗传分离普遍存在于菌株间而与地理位置没有相关性。RFLP具有研究香菇种内遗传分离的潜力,并可用作遗传分析的遗传标记,因此能够为育种工作和遗传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RFLP 遗传分离 遗传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粳稻穗部不同粒位直链淀粉含量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姜可心 郭玉华 +5 位作者 苏展 张立爽 林团荣 邢晶丽 雒鸫 付飞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58,共3页
以辽宁省主要粳稻杂交组合为试材,研究稻穗上不同部位不同粒位间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差异和遗传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穗上不同粒位间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差异显著,不同粒位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存在显著遗传分离且与其亲本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遗传分... 以辽宁省主要粳稻杂交组合为试材,研究稻穗上不同部位不同粒位间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差异和遗传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穗上不同粒位间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差异显著,不同粒位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存在显著遗传分离且与其亲本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遗传分布存在显著不同。这种遗传分离是引起杂交粳稻米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穗位 粒位 直链淀粉含量 遗传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单倍体再生植株的SSR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敏 杜何为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4965-4967,共3页
使用47个SSR标记,对10株玉米(Zea mays L.)单倍体再生植株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单倍体植株的带型均来源于其亲本,未发现无性系变异。分别筛选出29对在郑58与B73间有多态性、16对在西502与昌72间有多态性的引物,对单倍体植株与其亲... 使用47个SSR标记,对10株玉米(Zea mays L.)单倍体再生植株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单倍体植株的带型均来源于其亲本,未发现无性系变异。分别筛选出29对在郑58与B73间有多态性、16对在西502与昌72间有多态性的引物,对单倍体植株与其亲本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进行分析,发现来源于郑58/B73的6株单倍体植株与郑58的遗传相似性系数(51.06%~61.70%)均小于其与B73的遗传相似性系数(76.60%~87.23%),发生了偏向于B73的遗传分离;具有西502/昌72遗传背景的4株单倍体植株未见偏分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Zea maysL.) 单倍体 SSR 遗传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份粳型隐性核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基本特性
14
作者 李金军 徐美玲 +1 位作者 陆金根 高荣村 《浙江农业科学》 2008年第6期740-741,共2页
2006年国庆长假期间,在嘉兴单季晚稻鉴定圃第2个粳粳杂交选育的品比小区中,发现5株农艺性状相似,但结实率很低的不育突变体。经过对该突变体测交后代的遗传测定分析,初步明确其不育特性由一个细胞核基因控制,杂交二代结实与不结实分离... 2006年国庆长假期间,在嘉兴单季晚稻鉴定圃第2个粳粳杂交选育的品比小区中,发现5株农艺性状相似,但结实率很低的不育突变体。经过对该突变体测交后代的遗传测定分析,初步明确其不育特性由一个细胞核基因控制,杂交二代结实与不结实分离比表现为3∶1的隐性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粳稻 雄性不育 突变体 遗传分离 特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种子生产田田间检验方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梁生江 任国玲 《中国种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8-49,共2页
玉米制种田田间检验的目的是根据植株长相核查品种特征特性是否名副其实.以及影响收获种子质量的各种情况.从而依据这些检查的质量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剩余遗传分离、自然变异、外来花粉、机械混杂和其他不可预见的因素对种子... 玉米制种田田间检验的目的是根据植株长相核查品种特征特性是否名副其实.以及影响收获种子质量的各种情况.从而依据这些检查的质量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剩余遗传分离、自然变异、外来花粉、机械混杂和其他不可预见的因素对种子质量产生的影响.以确保收获时符合规定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制种田 种子生产 田间检验 检验方法 品种特征特性 质量信息 种子质量 遗传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t3配体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纯化及生物学活性鉴定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小林 段秀梅 +4 位作者 方艳秋 谭岩 史宏博 车媛媛 刘力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81-384,共4页
目的:获得人Flt3配体(FL)cDNA胞外段序列,构建表达人FL蛋白的原核重组表达载体并诱导其表达、纯化及鉴定目的蛋白。方法:提取K562细胞总RNA,利用巢式PCR技术扩增出目的cDNA序列,构建重组质粒pGEM-FL,经酶切、PCR和测序鉴定后,将rhFL基... 目的:获得人Flt3配体(FL)cDNA胞外段序列,构建表达人FL蛋白的原核重组表达载体并诱导其表达、纯化及鉴定目的蛋白。方法:提取K562细胞总RNA,利用巢式PCR技术扩增出目的cDNA序列,构建重组质粒pGEM-FL,经酶切、PCR和测序鉴定后,将rhFL基因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PQE30,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QE30-rhFL,在大肠杆菌M15中诱导表达。用镍凝胶亲和层析方法纯化目的蛋白,Westren blotting杂交鉴定纯化蛋白,并用造血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生物学活性。结果:经测序证实,获得的目的基因与GenBank公布的FL基因序列100%一致。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PQE30-rhFL在大肠杆菌M15中经1 mmol.L-1IPTG诱导后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为25000的蛋白,镍柱纯化后经抗组氨酸单克隆抗体进行Westren blotting,在相对分子质量为25000处可见特异性着色带。结论: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QE30-rhFL,并成功诱导了rhFL蛋白的表达,通过镍凝胶亲和层析法获得纯度较高的rhFL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体 原核表达 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遗传载体/分离与提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中农业大学在生菜叶卷曲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17
《蔬菜》 2022年第8期77-77,共1页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匡汉晖教授课题组通过叶卷曲的生菜品种和叶平整的生菜品种杂交,构建了叶卷曲表型的遗传分离群体。遗传定位发现,该群体中的叶卷曲主效QTL是LsKN1基因。实验室前期研究结果表明,LsKN1基因的...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匡汉晖教授课题组通过叶卷曲的生菜品种和叶平整的生菜品种杂交,构建了叶卷曲表型的遗传分离群体。遗传定位发现,该群体中的叶卷曲主效QTL是LsKN1基因。实验室前期研究结果表明,LsKN1基因的上调表达还导致生菜结球和掌状缺刻,通过不同的分子信号途径调控不同的性状,并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出现不同的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艺植物 遗传定位 生菜 遗传分离 遗传背景 品种杂交 上调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玉米制种田间检验方法
18
作者 梁生江 任国玲 《种子科技》 2007年第1期49-50,共2页
杂交玉米制种田间检验的目的是根据植株长相核查品种特征特性是否名副其实,以及影响收获种子质量的各种情况,从而依据这些检查的质量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剩余遗传分离、自然变异、外来花粉、机械混杂和其它不可预见的因素对种子... 杂交玉米制种田间检验的目的是根据植株长相核查品种特征特性是否名副其实,以及影响收获种子质量的各种情况,从而依据这些检查的质量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剩余遗传分离、自然变异、外来花粉、机械混杂和其它不可预见的因素对种子质量产生的影响,以确保收获时符合规定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制种 田间检验 检验方法 杂交 品种特征特性 种子质量 质量信息 遗传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圆环病毒2型三株贵州流行株全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涛 王开功 +3 位作者 程振涛 周碧君 文明 崔亚兰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5-170,共6页
为掌握贵州省猪圆环病毒2型(PCV2)流行株的分子生物学资料,对已分离的3株PCV2贵州流行株(GZ-LZ1株、GZ-KY1株和GZ-PX1株)进行全基因克隆与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将贵州PCV2流行株与参考株进行核苷酸同源性与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 为掌握贵州省猪圆环病毒2型(PCV2)流行株的分子生物学资料,对已分离的3株PCV2贵州流行株(GZ-LZ1株、GZ-KY1株和GZ-PX1株)进行全基因克隆与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将贵州PCV2流行株与参考株进行核苷酸同源性与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3株PCV2贵州流行株贵州全基因组大小均为1 767 bp,同源性为97.0%-98.3%,与国内外24株参考株同源性为77.5%-99.9%,与国产疫苗株同源性为95.5%-98.2%;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3株PCV2贵州流行株归属PCV2d分支,其中GZ-LZ1株和GZ-PX1株与国内PCV2疫苗YM-SH株的进化关系较远,而GZ-KY1与四川SC-10株、浙江ZJ-38株和黑龙江HLJ-10株的进化关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 2 全基因序列 分离株的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