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禽连续性状遗传分析模型误差方差估计
1
作者 丁祖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5期11841-11842,11856,共3页
利用线性模型对家禽连续性状遗传分析的误差方差进行了估计,并得到估计的矩完全收敛的精确渐近性质。
关键词 遗传分析模型 误差方差估计 完全矩收敛 精确渐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麦9号×镇麦168小麦F_2群体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温明星 李东升 +2 位作者 胡芳芳 陈琛 曲朝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6-394,共9页
为给小麦遗传育种中产量性状改良提供参考,利用相关性分析和植物数量性状主效基因与微效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宁麦9号×镇麦168)F_2代162个单株的有效穗数、株高、穗长、总小穗数、穗粒数以及单株粒重进行了联合分离分析。结果表明... 为给小麦遗传育种中产量性状改良提供参考,利用相关性分析和植物数量性状主效基因与微效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宁麦9号×镇麦168)F_2代162个单株的有效穗数、株高、穗长、总小穗数、穗粒数以及单株粒重进行了联合分离分析。结果表明,该群体农艺性状均属于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中有效穗数和单株粒重仅受微效多基因调控,株高和总小穗数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而穗长和穗粒数则符合"两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株高、穗长和总小穗数3个性状的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64.98%、51.22%和47.12%,可能存在效应较大的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性状 遗传模型分析 主基因 多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瓜白粉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田丽波 商桑 +2 位作者 李丹丹 司龙亭 杨衍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40-1645,共6页
通过统计苦瓜白粉病的病情指数,研究白粉病抗性的遗传规律。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对抗病品系04-17-3和感病品系25-1杂交组合的P1、P2、F1、F2、B1和B2共6个世代群体抗白粉病遗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苦瓜对白粉病的抗... 通过统计苦瓜白粉病的病情指数,研究白粉病抗性的遗传规律。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对抗病品系04-17-3和感病品系25-1杂交组合的P1、P2、F1、F2、B1和B2共6个世代群体抗白粉病遗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苦瓜对白粉病的抗性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E-1),抗病对感病为不完全隐性;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均为-12.00;2对主基因分别具有正向部分显性和正向超显性作用,加性效应值均大于其显性效应值,上位性效应值(i+jab+jba+l)为负值。从遗传率上看,回交世代和F2的主基因的值分别为55.14%、43.56%和95.22%,多基因的值分别为16.10%、26.57%和0,环境变异在4.78%~29.87%间。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决定了苦瓜对白粉病的抗性,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同时还受到环境变异的部分影响。在白粉病抗性育种过程中,应注意利用加性效应,选用白粉病抗性基因较多的材料作为亲本,并在早代进行选择,尤其是F2代主基因选择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白粉病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模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结球白菜抽薹开花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25
4
作者 李晓锋 朱红芳 +2 位作者 朱玉英 侯瑞贤 翟文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318-2325,共8页
为了研究不结球白菜抽薹开花性状的遗传规律,并对其耐抽薹品种进行鉴定筛选,以不结球白菜易抽薹纯系M10-1和耐抽薹纯系M10-2杂交获得的6世代(P1、P2、F1、B1、B2和F2)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 为了研究不结球白菜抽薹开花性状的遗传规律,并对其耐抽薹品种进行鉴定筛选,以不结球白菜易抽薹纯系M10-1和耐抽薹纯系M10-2杂交获得的6世代(P1、P2、F1、B1、B2和F2)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不结球白菜抽薹性状(现蕾期)和开花性状(开花期)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控制抽薹性状的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并存在明显的加性、显性和上位性效应。其中,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均为正,显性效应值hb大于ha,且以第2对主基因的正向显性效应为主;抽薹性状存在较大的主基因加性×加性和显性×显性互作效应,以呈负向的多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B1、B2和F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3.83%、87.82%和88.31%,多基因遗传率均为0,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平均为86.65%,环境变异占表型变异平均为13.35%,说明抽薹性状主要受主基因控制,在育种上可以应用抽薹性状(现蕾期)作为不结球白菜耐抽薹性的鉴定标准,并可在早期世代对其耐抽薹性进行选择,且要注意一定的环境因素。开花性状与抽薹性状遗传相似,均受到2对主基因控制,但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平均为9.57%,而环境变异平均为90.43%,对开花的影响显著,说明开花性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非常明显,不适宜作为耐抽薹性的鉴定指标。利用本研究获得的抽薹性状作为不结球白菜耐抽薹性的鉴定指标,并应用于育种实践,对选育不结球白菜耐抽薹新品种,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结球白菜 抽薹性状 开花性状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模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结球白菜维生素C含量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林婷婷 王建军 +3 位作者 王立 陈暄 侯喜林 李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733-1739,共7页
以高维生素C含量不结球白菜自交系乌塌菜和低维生素C含量不结球白菜自交系二青杂交获得的6个世代(P1、P2、F1、B1、B2和F2)株系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不结球白菜中维生素C含量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不... 以高维生素C含量不结球白菜自交系乌塌菜和低维生素C含量不结球白菜自交系二青杂交获得的6个世代(P1、P2、F1、B1、B2和F2)株系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不结球白菜中维生素C含量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不结球白菜中维生素C含量受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其中2011年结果中,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13.15,在B1、B2、F2世代中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54.38%、38.58%和18.69%,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24.69%、36.92%和40.70%;2013年结果中,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6.04,在B1、B2、F2世代中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1.88%、6.41%和45.04%,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39.67%、16.57%和16.91%。可见,不结球白菜维生素C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在不结球白菜高维生素C含量品种选育过程中,要注重环境影响,并可以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对性状进行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结球白菜 维生素C 主基因+多基因 遗传模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型小麦育性恢复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小芳 田笑明 +3 位作者 韩新年 崔凤娟 相吉山 聂迎彬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32-1335,共4页
【目的】研究AL型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模型。【方法】通过AL型小麦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获得杂交后代分离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对亲本P1和P2以及杂种后代Fl和F2群体4个世代的育性进... 【目的】研究AL型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模型。【方法】通过AL型小麦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获得杂交后代分离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对亲本P1和P2以及杂种后代Fl和F2群体4个世代的育性进行分析。【结果】AL型育性恢复基因的最适遗传模型为E-1,育性恢复基因由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85.92%。【结论】小麦AL型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由两对主效基因和多对微效基因控制,主效基因遗传力较高,在小麦育种中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小麦 育性恢复基因 遗传模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与育种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石明亮 孙权星 +11 位作者 陈小晖 彭长俊 程玉静 陈国清 薛林 陆虎华 黄小兰 郝德荣 冒宇翔 胡加如 谭河林 洪德林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12期1292-1297,共6页
利用自主育成的3个玉米自交系S1、S3和S7组配的2个组合(S1×S3和S3×S7)的P1、P2、F1、B1、B2、F2等6个世代,运用六世代主基因+多基因模型联合分析方法,进行穗总重、穗长、穗粗、轴粗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穗总重性状在... 利用自主育成的3个玉米自交系S1、S3和S7组配的2个组合(S1×S3和S3×S7)的P1、P2、F1、B1、B2、F2等6个世代,运用六世代主基因+多基因模型联合分析方法,进行穗总重、穗长、穗粗、轴粗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穗总重性状在2个组合中均表现为以主基因遗传为主,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穗长性状组合S1×S3表现为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S3×S7组合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穗粗性状组合S1×S3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S3×S7组合表现为1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穗长、穗粗性状均表现为多基因遗传为主。轴粗性状组合S1×S3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遗传为主;S3×S7组合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多基因遗传为主。研究结果显示轴粗、穗总重、穗粗多以加性遗传为主,有利等位基因聚合育种及早代选择较有效。而要选获非加性遗传为主控制的穗长性状的高表型个体,晚代选择才有效,且2性状的F1代由于超显性作用可出现高表型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产量相关性状 六世代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联合分析 育种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蛋白质有关性状遗传的分离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刘顺湖 周瑞宝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958-1966,共9页
采用科丰1号×南农1138-2衍生的重组自交家系群体(RIKY)和(Essex×兴县灰布支)×兴县灰布支回交自交衍生群体(BIEX)为材料,应用SDS-PAGE电泳测定11S、7S、11S/7S比值及其10个亚基组的相对含量,用凯氏(Kjeltec)自动定氮仪测... 采用科丰1号×南农1138-2衍生的重组自交家系群体(RIKY)和(Essex×兴县灰布支)×兴县灰布支回交自交衍生群体(BIEX)为材料,应用SDS-PAGE电泳测定11S、7S、11S/7S比值及其10个亚基组的相对含量,用凯氏(Kjeltec)自动定氮仪测定蛋白质含量、自动索氏(Soxtec)抽提仪测定油脂含量。结果表明:(1)两群体蛋白质组分及其亚基组有关性状以及油脂与蛋油总量等均有不同程度超亲分离,双亲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位点互补。(2)蛋白质含量遗传,两群体均为1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1.3%~40.9%和37.2%~53.7%。蛋油总量均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主、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9.9%~66.6%和23.2%~27.9%。油脂含量为2~3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两类遗传率分别为48.6%~71.7%和4.2%~29.7%。(3)11S组分均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两类遗传率分别为14.3%~60.7%和17.0%~50.7%。7S组分均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两类遗传率分别为34.5%~44.1%和21.5%~45.1%。11S/7S比值遗传均为2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两类遗传率分别为56.6%~74.8%和10.1%~20.1%。(4)11S的4个亚基组依次分别为2~3对主基因+多基因、2对主基因+多基因、2对主基因+多基因、2~3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5)7S的6个亚基组依次分别为1~2对主基因+多基因、2对主基因+多基因、2~3对主基因+多基因、3对主基因+多基因、1~2对主基因+多基因和2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所有16个性状都由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其中有10个性状两群体具相同的主基因数,其他6个性状两群体间相差1对主基因,两群体间遗传模型大同小异。这些相关性状的育种既要利用主基因还必须利用微效多基因,要考虑兼用两者的育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蛋白质含量 蛋油总量 11S 7S 11S/7S 亚基组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世代分离群体的花生网斑病抗性遗传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华 秦利 +8 位作者 杜培 孙子淇 齐飞艳 张忠信 徐静 韩锁义 代小冬 董文召 张新友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6-333,共8页
为了阐明花生网斑病抗性的遗传规律,以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的2个亲本组配的2个多世代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分离群体分析方法(SEA)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花生网斑病的抗性遗传表现为E-1(MX2-ADI-AD)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为了阐明花生网斑病抗性的遗传规律,以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的2个亲本组配的2个多世代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分离群体分析方法(SEA)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花生网斑病的抗性遗传表现为E-1(MX2-ADI-AD)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与抗性相关的主基因遗传率在不同群体材料(W1701:YH×G99,W1702:G99×YH)中分别表现为80.09%和88.29%,基因的遗传效应以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为主。研究结果为花生网斑病抗性基因定位和抗性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网斑病抗性 遗传模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